【摘" "要】視覺框架作為“看”的語法體系,能夠通過對視覺元素進行策略性操演以達到定義事件進而影響觀看者認知的作用。“9·5”瀘定地震的新聞圖像報道中視覺框架的建構分為三步:利用畫面內部元素放大被攝主體的可見性繼而框定圖像主題;選取特定文化符碼表征生命、救援、希望意象;錨定正向的情感認知模式,撫慰心靈和重建災后社會秩序。隨著報道意圖的階段性變化,圖像使用的視覺框架發生演變。
【關鍵詞】視覺框架;災難報道;視覺語法
框架是指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于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總結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1]。戈夫曼1979年在《性別廣告》中首次運用圖像框架研究視覺廣告如何呈現性別議題,一定程度上開啟了框架分析的“視覺轉向”,為視覺文本的內容分析提供了嶄新視角[2]。在“視覺文化”當道的新媒體時代,災難新聞報道越來越多地借助圖像的視覺力量來傳播內容。災難新聞中的圖像將哪些視覺元素納入生產框架?這些被生產的新聞圖像如何指向特定意義,進而影響公眾對事件的認知?本文將以視覺框架對2022年9月5日瀘定發生的6.8級地震的災難圖像報道進行分析,嘗試解答上述所提及的災難新聞圖像生產機制、表意機制等問題。
一、文獻梳理
(一)凸顯與遮蔽:新聞實踐中的視覺框架
格雷戈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在觀察猴子行為時發現互動參與者之間存在元傳播,框架就是元傳播層面的訊息,是傳播者提供給受傳者的符號詮釋規則[3]。社會學家戈夫曼將框架理論引入人文社科領域并對之進行完善,此后傳播學領域開始嘗試用框架分析新聞報道。人們對于外部客觀世界的闡述依賴于框架,通過對報道內容進行選擇、可見性調節等方式搭建起的新聞框架具有左右公眾認知態度的作用。Gunther Kress和Van Leeuwen基于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構建了以視覺語法為基礎的社會符號學,并根據其提出的語言三大元功能發展出視覺語法分析的三大意義系統:表征意義、互動意義、構圖意義[4]。視覺語法揭示了新聞體制、文化傳統和政治立場等因素如何影響圖像符號表意,體現出新聞圖像的批判性話語研究取向。
基于此,新聞報道并非全然客觀中立,有圖并不等于有真相。視覺框架的實質是運用符號的可見性放大突出或縮小遮蔽事件要素,取得定義新聞事件的力量。對于一個新聞事件的報道總是動態的、有機的,那么存在其中的視覺框架也應隨著報道轉向而發生變化調整。而當前的研究成果較少注意同一事件不同報道階段的視覺框架變化。
(二)立象以盡意:視覺符號的情感錨定策略
在分析“視覺框架”如何取得學理命題的合法時會涉及三個層面的問題[5]:首先,圖像編碼系統是否存在既定的語義規則?其次,圖像表征系統是否存在既定的意義結構?最后,圖像接受系統是否存在既定的認知模式?視覺語法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即圖像內部確實存在語法規則。那么圖像是否存在修辭表意、認知指向呢?
《周易》認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我們認識感受世界的方式就是“觀物取象”“立象盡意”“取譬達意”[6],意象作為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對中國傳統思想產生深刻影響。古人所謂的梅蘭竹菊四君子就是在為自然物賦予價值意義的基礎上建構具有穩定認知結構的意象,這種意象一出場就在擁有相同文化經歷的人群中錨定同源的情感態度。隨著媒介呈現方式的日益豐富,文本不再主導信息傳播,以視覺感官刺激為特征的圖像傳播在報道實踐中占據重要地位,意象論有助于打開視覺傳播新的研究維度。新聞報道中視覺框架通過隱喻、象征等符號修辭打造新聞事件與觀眾的過往認知模式之間的關聯,啟發觀眾對事件表達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7]。意象作為一個特殊視覺符號,完成了實在世界與情感意義的對應,建構起情感自足的視覺表征世界[8]。
在觀看的藝術中,經過視覺修辭的自然物被人為賦予意義價值,成為有特殊含義的符號。處于具體文化環境中符號化的物在被不斷調取用以表達的抽象情感的過程中形成穩定的認知模式,即形成特殊的“意—象”表征結構。由此,意象包含著意義結構又指向既有的認知經驗,回答了視覺框架研究中的后兩個問題。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及研究問題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9·5”四川瀘定地震的圖像報道。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此次地震造成93人遇難,25人失聯。地震發生后,新華社迅速成立報道團隊,展開受災地區的報道工作。以“瀘定地震”為關鍵詞在新華社官網中進行搜索,剔除純文字報道、信息制圖以及拼接圖并將報道的發布時間限定為事件發生10天內,即9月5日至9月15日。通過上述篩選可得圖片225張,以此為樣本進行研究分析。
研究問題一:9·5瀘定地震的新聞圖像報道中采用了哪些視覺框架呈現內容?
研究問題二:利用不同視覺框架生產出的新聞圖像直指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又錨定何種情感價值認知?
研究問題三:隨著事件的發展變化,媒體使用的視覺框架以及征用的意象是否發生改變?
(二)研究方法及編碼(表1)
首先,結合Rodriguez提出的視覺框架分析方法以及Van Leeuwen提出的多模態話語分析方法,以 “信息價值”“顯著性”“取景”三大要素識別“9·5四川瀘定地震”圖像報道中視覺框架的內涵層面。“信息價值”指元素在圖像框架中放置的位置會影響其價值量;“顯著性”強調不同元素在前景或背景中的位置、大小、亮度等方面的差異會影響受眾對其的關注度;“取景”是指通過造成分割線條或實際分割框架的線條,分割或連接圖片中的元素。這三種元素集中展現了各種圖片元素諸如形狀、空間、位置、場景的意義建構作用[9]。其次,將樣本圖像的外延視覺框架統歸為六大類:生命損失框架(1)、救援框架(2)、受災景觀框架(3)、情感框架(4)、政治框架(5)、其他框架(6)。再次,借用意象形態的三種分類,原型意象、概念意象、符碼意象[10],探析瀘定地震的災難報道中經過視覺框架加工處理過的圖像征用了哪些視覺意象,這些意象又錨定了何種情感價值。
最后,為了解不同報道階段視覺框架的變化情況,研究將對不同時段拍攝的新聞圖像進行統計。瀘定地震發生于9月5日中午12時,參考地震救援的黃金72小時法則,將瀘定地震及救援過程分為三個時間段,分別為:9月5日—9月7日;9月8日—9月11日;9月12日—9月15日。以此分析不同時間段內新聞報道重點的動態變化。
三、語義規則編織視覺主題
圖像并不是純粹的視覺物象再現,通過對同一畫面中不同元素大小位置、關聯方式進行策略性組合可以目的性表意。新聞圖像提供了一個可協商的參與空間,不同資本可以在圖像文本里“發現”并“爭奪”自己的意義[11],視覺框架內涵層次的分析就是在解答這個場域內各種力量如何通過操縱資本突出自我的存在,決定圖像的解釋方向。從視覺框架的內涵層次來看,“9·5瀘定地震”報道中的圖像在生產過程中會依據視覺語法規則對不同的視覺元素進行加工組合最終形成帶有特定主題框架的新聞圖片。“信息價值”、“顯著性”以及“取景”作為內涵層次分析的主要類目涉及外延層次的視覺框架研究中的“主題內容”,即文本內部的編碼語法直接影響圖像主題的框定。
(一)居中放置:強調重點元素
圖像中的信息值由視覺元素所處位置決定,不同的位置布局標志不同視覺元素在畫面中的作用。視覺要素在構圖中所處的位置可具體劃分為“左—右”、“上—下”、“中間—邊緣”,畫面中處于左右代表已知—新近信息,且左邊元素有更高的信息價值;上下代表理想—現實層面的信息,處于圖像上部的信息價值更高;中間與邊緣分別代表重要—次要層面的信息,中間位置上的元素所含的信息價值高于邊緣元素[12]。瀘定地震報道的圖像樣本中,多數圖片傾向于將視覺要素居中放置,提高高價值信息傳遞的效率。
中心放置的視覺符號凝縮著觀看者對某些特定框架的心理認知。在災難報道中,記者需要在第一時間內讓公眾知道發生了什么,此時圖片作為一種具象的表達方式首先傳遞實用意義。通過畫面中重要視覺元素的呈現展示事件發展狀況,可消解由于信息缺位造成的社會恐慌。另一方面,在環境復雜的災難發生現場,將哪些事物作為主要被攝對象居中顯示體現著攝影者對圖像主題的把握。一些要素居中呈現被看見,勢必就會有其他的要素被放置在邊緣甚至被擠出圖像邊框,解蔽與遮蔽并存。
(二)凸顯與對比:營造視覺沖擊力
不同元素在圖像中的顯著性表達是體現構圖意義的重要一環。以“前景—背景”、“相對大小”、“聚焦與否”三個判斷值可較為準確地分析一張圖片中的顯著性元素。在所選取的“9·5瀘定地震”的報道圖片樣本中70%以上的圖像都是以前景、特寫以及鏡頭聚焦的方式突出元素的顯著性的,在圖像框架裝置中將鏡頭拉近對準報道對象。這種構圖方式簡單直接,可快速識別出報道對象,啟動既定的認知框架對內容進行解讀。但形式單一的視覺刺激未必每次都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單刀直入的前景大鏡頭也容易造成觀看者的視覺疲勞。
圖像中符號對比也具有放大可見性的作用,存在于同一畫面中的不同元素之間差異越明顯就越能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激起其“解密”隱匿于圖像的深層信息。研究樣本中除了直接聚焦被攝主體外,也會利用元素大小、位置對比形成的符號張力放大所要表達的主題內容。例如,救援主題的新聞圖像會以遠景表現地震現場艱險的自然條件和救援人員。通過對比自然災害的慘烈和救援人員的救援,圖像所要傳達的救援主題不言而喻,救災人員形象的構建也在元素對比中完成。
(三)關系指向:被視的視覺主題
畫框本身的選擇范圍以及畫面內部的連接元素或分割元素都意味著一種取景裝置,其功能就是突出畫面中的各個元素之間構成的整體性。圖像中視覺符號間的連接關系可通過創造矢量線、設置連續或相似的顏色或形狀等方式來實現;分割關系則借助分割線、要素之間的留白或符號間的差異營造異質空間來實現。所選圖像樣本多采用連接關系展示地震現場狀況。在打造連接關系時,瀘定地震報道中常常利用“視線”技巧將元素進行串聯。看與被看、注意與引導之間,視覺要素利用畫面內的視線建構觀看的語法,指引觀看者的視線所向。
以圖1為例,受災地、救援人員、嬰兒等視覺元素在一個框架中連接成整體。救援人員的視線目光與被視事物之間連成一條矢量線,觀眾的目光也隨著這條矢量線直指嬰兒處。救援人員從受災地中拯救出代表新生力量的嬰兒,圖像超越能指意義上的救援內容指向符號意義上的生命延續,震后的瀘定也會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重獲生機。
四、意象征用與情感錨定
圖像中的視覺符號表征具有指示性,能夠激活特定的認知圖式,喚起特定的情感能量,精心的選擇安排畫面中的符號能更進一步優化表意效果。視覺框架是視覺修辭實踐的認知產物,即利用視覺修辭手段刻意制造出的特定視覺認知方式,那么作為一種視覺修辭實踐的視覺意象就是視覺框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符號的解讀離不開對社會文化中元語言的掌握,原型意象提供圖像解碼的元語言系統,起到了再現語境的功能;概念意象的關鍵詞是聯想,它與符號修辭中縱向聚合產生的隱喻作用有異曲同工之妙;符碼意象代表“意”、“象”組合生成的象征體系,擁有相對穩定的抽象形式和象征內涵。“9·5”瀘定地震的圖像報道所建構的視覺框架充分利用了視覺意象中顯性的視覺刺激和隱性的象征體系,對受眾心理進行積極暗示。表2為部分不同視覺框架中原型意象、概念意象、符碼意象三者的呈現特征。
在以救援框架為主題的圖像中,作為原型意象的“生命”、“眾志成城”為擁有相同文化經驗的觀看者設定拯救生命和全國支援的認知語境,限定其對于此次災難的認識角度。設定解讀規則后,圖像進一步用視覺表征解釋什么是“救援”,什么是“全國支援”。觀看者感知圖像并按其中的認知規則進行心理操演,概念意象由此獲得定義新聞事件的合法性。意象的呈現需要也依靠有穩定意義的符碼,除了出現常見的救援人員以外,救援主題的視覺圖像中兒童、道路、交通工具也會被征用為符碼意象,指向生命延續、支援力量等積極情感。如運行的交通工具暗示著救援力量正在向受災地聚集,喚起觀看者頭腦中既有的情感認知圖式,起到積極心理干預的作用。
情感框架中的關鍵詞是“希望”。有關“9·5”瀘定地震的報道偏向于選取正向視覺文本,“希望”是其在原型意象上設定的底層解碼規則。數字時代個體的日常交往通常以媒介化的形式展開,瀘定地震的新聞報道在表述“生活繼續”、“日常秩序”等概念時選取了受災民眾打電話、排隊充電的場景。當一種符碼獲得了普遍的社會認知基礎時,它便成為符碼意象。圖像報道中兒童和食物常作為符碼意象參與視覺框架的編織。兒童代表災區的未來,報道中頻頻出現獲救兒童、臨時安置點嬉戲打鬧的兒童畫面實際上是在以視覺修辭手法創造出帶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構筑公眾對災區復興的信心。飲食在中華文化語境中占有重要地位,地震報道中食物被當作是情感表意的濃縮符。通過呈現飲食場景含蓄表達出瀘定人民對生命的熱愛,對恢復正常生活秩序的決心。
災難報道中出現交通工具、兒童、食物等帶有文化元語言的視覺符碼,利用文化意象定向喚起觀眾的過往情感經驗。瀘定地震新聞圖像以救援狀況、災區生活為主要內容,較少展現消極情緒的受害畫面,以可見與不可見的意象對比發揮積極向度的社會心理干預作用。
五、目的論推動下的視覺框架演變
災難新聞報道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靜態的內容呈現,公眾在不同階段的信息需求決定了新聞報道必須在事件的不同階段靈活使用視覺框架。瀘定地震的圖像報道中多采用救援框架,但其在災難發展的三個階段里采用的具體框架又有明顯的區別。
第一階段報道重點在于消除公眾的不確定性。四川瀘定發生6.8級地震后,全國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到此地。受災地的公眾及其家屬急迫地想要知道周圍人是否在地震中遇難,救援行動是否已經展開,全國各地的公眾也想第一時間獲悉此次地震造成的影響。此時地震報道數量最多且圖像多采用救援框架,救援人員與受災民眾成為這一時期的報道重點。身穿救援服的官兵、醫護人員、道路搶險工人、志愿者以及當地村民自發組成的救援隊伍都是救援框架中被突出表現的視覺對象。
報道的第二階段主要聚焦地震救援行動之外受災地生活秩序的重建和社會心理撫慰。此時新聞多采用情感框架,畫面中多為帶有正向心理暗示的視覺元素,引導觀看者從積極的角度認知瀘定地震。班尼特和勞倫斯認為新聞事件中通常會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即新聞聚像,這種意義深遠的凝縮圖像能夠喚起人們某種原始的文化主題。瀘定地震的圖像中也多采用“新聞聚像”的方式喚起公眾的情感共鳴進而實現心理干預。吃飯就是這一期典型的“新聞聚像”。“吃”被看作個體是否健康的外顯表征,情緒出問題或者身體受損往往伴隨著食欲下降,“吃得下去就沒事”也被視作觀察個體是否恢復正常狀態的標志。震后的受災民眾、救援人員在全國人民的“注視”下吃飯,表現出日常生活秩序中斷后的恢復。
報道后期,媒體對事件的關注度降低且報道重點轉移至在受災地重建和受災地長期生活展望。此時的報道圖像不再拘泥于個別框架,從各個角度展現受災地的重建過程。受災地安置房建設、學校復課成為主要的視覺復現對象。該類圖像可直觀表現受災地的重建情況,既能夠滿足公眾對事件后續關注的信息獲取需求,也可發揮新聞監督作用,監督災區重建的進程。
六、結語
內涵層次的視覺框架中的視覺語法規則框定了圖像表達的主題,圖像內部元素之間的信息值、顯著性,取景關系都會作用于外延層次的視覺主題。既有意象的調用和情感認知模式的錨定則從意義結構、認知圖式維度回答視覺框架的合法性問題。瀘定地震的視覺圖像在生產過程中采用居中放置、近景特寫、差異對比、視線連接的手法放大被攝主體的可見性;多以救援框架、情感框架建構視覺圖像直指生命、希望的原型意象,并進一步圖像化全國救援、生活恢復等概念,用人物形象、交通工具、兒童、食物作為關鍵的符碼意象帶觀看者激活腦海中原有的情感認知體系;在報道的多個階段,受報道目的的影響視覺框架由最初的救援框架為主轉為情感框架導向最后分散多元化。
相較于過往的聚焦于文字報道的框架分析,視覺框架分析更適用于當前視覺傳播轉向下的新聞實踐。照片所再現的場景并非原生態的真實,新聞生產本身就是一個選擇與舍棄、放大與縮小并存的決策過程。研究新聞圖像中的視覺框架作用機制能夠反思當前圖像報道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優化視覺報道的傳播效果。
注釋:
[1]Goffman, E. Framing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 New York: Harper amp; Row, 1974, 21.
[2][5][11]劉濤.視覺框架分析:圖像研究的框架視角及其理論范式[J].新聞大學,2022(03):1-21+117.
[3]Bateson ,G.,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M],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1972:177-193.
[4]Kress, G., amp; Theo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2nd edition)[M]. London: Routledge,2006,89.
[6]朱志榮.論《周易》的意象觀[J].學術月刊,2019(02):124-130.
[7][9]王超群.情感激發與意象表達:新媒體事件圖像傳播的受眾視覺框架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9(10):75-99.
[8]趙禹平.“城市”與城市紀錄片:意象符號的“寄情傳義”[J].當代電視,2019(06):80-83.
[10]劉濤.意象論:意中之象與視覺修辭分析[J].新聞大學,2018(04):1-9+149.
[12]劉濤.圖像研究的語義系統及其視覺修辭分析方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4):37-48.
(作者:浙江傳媒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