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達
經過多年的經濟積累與資源投入,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逐漸從注重增長速度轉向注重增長質量,因此需要對區域經濟發展布局進行調整,使其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建立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十分重要。文章從可持續發展視角出發,總結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要求,明確當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探索具體的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下,人類社會的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果,但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也造成了持續的負面影響,如自然資源短缺、能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等。在這一背景下,如何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尋找出人口、社會、經濟、環境、資源之間的協調發展策略,是我國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的發展策略。
一、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可持續發展并非簡單是“發展”“可持續性”之間的疊加,其具有幾個重要內涵:首先,從生態內涵來看,可持續發展強調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自然環境之間的平衡性,要求保障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提高環境系統的更新能力,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其次,從經濟角度來看,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關注經濟發展數量,更要重視質量,通過有效的措施實現資源環境要素、經濟發展之間的和諧統一;最后,從社會屬性來看,需要為人民群眾營造出一個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環境,促進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
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為了實現經濟增長與區域發展的平衡,就是要充分關注到經濟增長、適度人口結構、生產力、資源利用、區域內部平衡、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各項要素的良性循環,以實現高效、和諧統一。根據這一要求,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能超越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要求人類主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經濟、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在增加當代人福利的同時不影響后代人的福利。
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對策
(一)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1.區域經濟存在明顯差異
由于各個區域之間的資源稟賦不同,導致區域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較大差異,南方地區的經濟體量大、發展速度快,具有明顯的資金和人才優勢,而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經濟體量較小,對資金、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盡管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南北方的經濟差距依然明顯,這不僅體現在區域GDP上,也體現在技術、人才和投資上。
2.產業資源的分布不均
當前我國的經濟產業等集中在東南沿海區域,礦產、電力、石油等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各地的資源調配成本較高,產業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普遍存在。導致該種問題出現的原因非常多,除了國土面積較大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還有政策性因素、經濟發展速度的影響。為了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充分發揮各個區域資源和產業的優勢。
3.偏遠地區發展水平偏低
現有的政策對于偏遠地區的帶動成效不明顯,相較而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區域的制度比較完善,對于資金和資源的吸引力較強,但經濟發展水平滯后地區的制度不夠健全,獲取的人才、資金總量較少。要促進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除了關注資源投入的多元化之外,還需要關注當地的醫療、交通、教育。
4.經濟發展出現碎片化問題
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從整體性朝著碎片化的方向發展,比如,各個省會城市的經濟吸引力更強,形成了城市優勢,虹吸各個地級市、縣城、農村人才。盡管這一模式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但是這一發展模式未考慮到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不利于區域經濟的全局化發展。
5.人力資源能力有待提升
與其他的經濟資源相比,人才的目的性、主觀能動性更為強烈,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主動地位,發揮人才的智力和知識水平,可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但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人力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十分常見,經濟發展落后地區對于人才的吸引力較弱,人力資源的能力還有待提升。
(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促進區域經濟的優勢互補
為了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對各個區域經濟的布局進行合理優化,堅持高質量的發展目標,制定相關的政策和制度。首先,明確發展的導向,促進各個區域經濟的互聯互動,經濟發展滯后地區要積極學習經濟發展水平較好地區的成功經驗,積極建立協同發展關系,促進南方企業朝著北方轉移,充分發揮高新企業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其次,南方地區還要主動為北方地區提供關于技術、資金、人才方面的幫助,建立協同發展機制,發揮區域之間的聯動效應;最后,要合理調整北方的經濟布局結構,為技術創新型企業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傳統企業的升級和轉型。
2.實現產業資源協同發展
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以高質量發展作為導向來優化產業資源的基礎布局。第一,要堅持綠色發展戰略,尤其要抓好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為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提高保障。第二,走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發展產業園經濟生態,根據各個區域的產業發展情況來建立產業生態鏈條,實現優勢互補。第三,促進資源共享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協調發展,根據各個區域的產業發現需求促進企業轉移,這不僅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還可以帶動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比如,可將能源型企業轉移到西北地區。第四,改變傳統資源型企業的發展模式,尤其要高度關注低產出、高消耗、高污染企業,遵循綠色環保的發展原則,優化能源結構,降低區域經濟發展對于能源的依存度,幫助高耗能企業及時進行升級和轉型。第五,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數字經濟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帶動作用,對此,還需要科學優化數字產業的結構布局,發揮信息技術作用,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來分析用戶消費者需求,讓企業可以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在這一過程中,各地政府需為數字化企業提供相關的扶持,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促進經濟的轉型發展。
3.建立區域振興扶持政策
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參差不齊,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較大,因此,需要建立區域振興扶持政策,為偏遠地區提供經濟扶持,提高偏遠地區對于人才和投資的吸引力。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建立科學的經濟生態體系,具體來看,需要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戰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偏遠地區提供醫療、教育、交通方面的支持,完善基礎設施體系,發揮資源優勢。各地要為偏遠地區的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持,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逐步擴大資源優勢,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提高產業附加價值,提高偏遠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除此之外,還需要走產學研發展之路,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在降本增效、技術改進上進行突破。
4.突出經濟政策制度優勢
國家還需針對不同區域的特點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發揮政策引領的作用,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第一,需樹立全局性思維,落實國家發展戰略,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將各類政策細節化、具體化,將其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第二,對經濟發展落后區域出臺政策制度激勵機制,增加資金傾斜,提高區域經濟的發展活力;第三,從制度到措施上要構建出一個閉環,比如,針對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商業銀行可以為企業提供幫扶,在帶動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可以增強經濟的發展活力,充分發揮政策制度的優勢。
5.創新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各地要關注人力資源的重要作用,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一方面,要進一步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發揮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作用,根據市場發展需求來創新各地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質量。隨著市場經濟水平的發展,對于人才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有助于幫助各個區域吸引更多優質人才的進入,形成良性循環。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還需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特點優化就業容量,提高不同要素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另一方面,還需要改革現行的體制,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涉及的人才類型非常多,因此,在體制改革過程中,需對人力資源做到科學管理,進行統籌優化,發揮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作用,共同負責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根據區域情況制訂規劃方案。除此之外,還需充分落實政策優勢和人才優惠方針,讓人才可以享受到切實的優惠政策,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三、結 語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顯著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經過多年的資源投入和經濟積累,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發生了變化,關注重點也從增長速度轉化為了增長質量。在這一背景下,需科學調整區域經濟的發展布局,形成高質量發展、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積極落實新的發展理念,優化區域空間的布局,根據各個區域的發展要求完善區域政策,充分促進各個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