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軼珂

摘要:生態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一項重要政策,鄉村振興是我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導向提升生態宜居水平、促進產業興旺、增進鄉風文明,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旨在尋求一套適用于甘肅省靜寧縣的 “互聯網+生態+鄉村振興”模式。
關鍵詞:低碳;鄉村振興;螞蟻森林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的道路,絕不能先污染后治理。“互聯網+”背景下螞蟻森林的出現便是一種 “造血性”因地制宜的鄉村振興,不再依賴于外部的 “輸血量”,而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地推進。
一、鄉村生態振興的內涵
鄉村生態振興是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立足全局,以整體性視野統籌鄉村生態振興的各項工作。從鄉村生態產品、資金來源、生態觀念、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分析鄉村生態振興面臨的瓶頸阻礙,提出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著力推動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拓寬資金來源、樹立正確觀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1]鄉村振興不能只顧鄉村,生態振興也不能只顧生態。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將生態建設貫穿到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組織振興工作中,以全面的視角考慮鄉村生態振興。有學者研究了一些生態涵養發展型縣區、構造了一系列復雜的模型后,提出了 “生態零點”的概念,以此來對生態區和經濟增長區進行劃分。更有學者通過可持續生計框架,建立了一個多維貧困識別指數體系,對地區所存在的生態扶貧問題進行了研究。如何平衡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鄉村生態振興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各種不同方式的生態振興以及生態振興所帶來的價值體現,都是當下關注的焦點。
二、鄉村生態振興與螞蟻森林理念的內在一致性
2021年阿里巴巴發布 “熱土計劃”,將 “脫貧基金”升級為 “鄉村振興基金”,[2]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并從科技、產業和人才三個領域助力國家鄉村振興。螞蟻森林的生態扶貧嘗試,為互聯網平臺創立了生態扶貧與企業和社會力量的聯系,調動了全民參與的積極性。[3]螞蟻森林作為阿里巴巴生態脫貧的主要落地平臺,連通用戶、保護地和貧困地區,生態脫貧縣域內新增的保護地或生態經濟林都可以被用戶 “認領”。截至2023年3月底,螞蟻森林項目的用戶已達6億人,累計種植了3.2億棵真實的樹木。在保護的同時,發展出來的環境友好型產品也將通過螞蟻森林平臺與6億用戶產生聯系,為貧困地區提供發展的機會。
螞蟻森林是用戶通過一些低碳行為來產生虛擬綠色能量,經過綠色能量的不斷收集,使虛擬樹木不斷長大,與此同時支付寶平臺將牽線公益組織或者企業在實際地區中種植相應的樹木,實現了政府、公益組織、企業、平臺、目標地區、公眾六者的共創。螞蟻森林以 “經濟林模式”和 “保護地模式”兩種主要方式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保護地模式”是在中西部貧困地區種植兼具生態價值和經濟效益的經濟林樹種,在改善環境的同時,助推可持續發展。[4]2018年11月,首個生態經濟林樹種沙棘在螞蟻森林上線,僅一天時間,314萬用戶名將超過2.35萬畝沙棘樹兌換一空。用沙棘做成的 “沙棘”果汁將在阿里電商平臺出售,以及由當地企業和百姓協助售賣,部分收益首先用于反哺當地生態造林和貧困戶。螞蟻森林公益保護地模式將加快覆蓋更多地區;圍繞螞蟻森林等相關項目,未來每年為欠發達地區提供60萬人次就業機會,增收1.2億元;帶動上億用戶參與,幫助100個縣域打造生態農產品品牌。
三、生態鄉村振興下螞蟻森林發展現狀
(一)“互聯網+”背景下螞蟻森林鄉村振興模式運行現狀分析
2019年平武縣 “螞蟻森林”造林項目正式落地,項目總投資235.125萬元,項目實行年限為3年。2019年秋季完成沙棘造林,已經為當地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規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官壩村約15%的收入來源于生態效益,包括巡邏收入、合作委員會、游客導游等。同時,在官壩村附近也有一些生態保護試點項目,如雪寶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河溝省級自然保護區、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老河口公益性保護區等。這些試點項目需要鞏固和擴大成果。阿里希望通過科技平臺的對接,將部分試點工作通過螞蟻森林的經營整合起來,彌補當地原有商業經營能力的薄弱環節,目前,已經在四川省平武縣的 “互聯網+”背景下探索了螞蟻林鄉村振興模式。該模式通過設置護林員、巡護人員等職業,銷售螞蟻森林經濟作物,與多個電子商務平臺合作進行銷售,為平武縣帶來技術支持和資金投入,幫助貧困人口。與此同時,阿里也通過螞蟻森林形成了一種關注經濟,使普通網民也關注貧困地區,使當地旅游業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二)螞蟻森林鄉村振興模式績效評價分析
甘肅省武山縣屬于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全縣現有林業用地10.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3%。“螞蟻森林”造林項目給武山縣帶來極為重要的機遇,帶動了當地生態和經濟各方面的發展。此項目完全建成后5—6年進入沙棘盛果期,預計每畝收入440—800元。在生態效益方面,項目實施后,全縣新增加沙棘林0.5萬畝,將顯著改善山區土地結構,增強水土保持功能,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庇護農田村莊、吸收二氧化碳,調節氣候,削減風速,保溫保濕和減弱土壤風蝕,發揮林木資源的諸多生態功能。沙棘的規模化種植將有效地增加項目區的植被覆蓋度,隨著管理的深入,區域生態環境將步入良性循環,脆弱的生態環境大為改善,大規模的沙棘林將成為武山縣的一道亮麗景觀,為開展生態觀光旅游奠定堅實基礎。
平武縣地處盆地周邊山區,具有典型的山地景觀。它的自然環境比較優越,有豐富的特色資源,包括茶葉和養蠶、核桃、果李、板栗等經濟樹種、中藥材、真菌等森林副產品,這些特色資源為平武縣扶貧開發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個試點項目,螞蟻森林新的扶貧模式充分發揮了平武縣的地方自然優勢,同時兼顧了生態和扶貧這兩項重要任務。
螞蟻森林項目的實施,對改善甘肅甚至西北干旱內陸地區的生態環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梭梭的生命力極其頑強,它可以在極其惡劣的沙漠地區迅速生長,然后蔓延到斑塊中。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保護風和沙子,并且可以保護土壤和水。當然,數千英畝的梭梭已成為沙漠中最引人注目的綠色植物,為游客帶來不同的沙漠感。梭梭樹是一種珍貴的藥材,也可以為當地居民帶來一定的收入。
四、靜寧縣螞蟻森林助推鄉村振興的比較優勢分析
(一)區位優勢對比
四川省平武縣作為螞蟻森林生態扶貧試點項目,在中國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其產品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云南滇金絲猴全境保護網絡”入選中國18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其中,云龍滇金絲猴廊道修復項目是該案例中首個落地實施的保護項目。
伴隨著 “螞蟻森林”造林項目正式落地武山,首期合作支持該縣5 000畝沙棘造林,武山縣林業和草原局全力以赴,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精品化的發展思路,以培育該縣林業經濟新增長點,提高農民收入助推脫貧攻堅為目標,在沙棘適生區集中連片營造沙棘林。
甘肅省靜寧縣是古絲綢之路東段中線上的重鎮,人文始祖伏羲誕生地,農業大縣。位于關中平原城市群和蘭州、平涼、天水、固原市2小時經濟圈中心及西隴海蘭新經濟帶、隴東南經濟帶的中間地帶,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且甘肅省靜寧縣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和交通條件,為螞蟻森林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2018年12月,農業農村部確定為第二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二)環境優勢對比
武山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位置,地處秦嶺山地北坡西段及隴中黃土高原西南邊緣復合地帶,屬于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全縣現有林業用地10.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3%。
靜寧縣隸屬于甘肅省平涼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夏季較多,冬春季節較少,為螞蟻森林項目的設立奠定了環境基礎。
四川省平武縣氣候環境優越,對螞蟻森林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甘肅省武山縣屬于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螞蟻森林在進行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環境基礎。甘肅省靜寧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四季分明,螞蟻森林在該地發展有一定的環境優勢。
五、靜寧縣螞蟻森林助推鄉村振興的對策分析
通過螞蟻森林經濟模式促進鄉村振興,克服三農發展中傳統金融服務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資金短缺問題,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創業致富提供充足資金支持。鄉村發展固有的資產和信息、信用缺陷,使為鄉村發展服務的金融業務往往具有低收益、高風險的資產特征,傳統金融機構往往難以做到商業可持續。[5]一是農民手中的資產,如耕地和宅基地等的物權歸屬存在制度障礙,難以用作抵押物對債權融資進行增信。二是信息搜集困難,且農戶、農企等主體的信用意識薄弱,收入和資金流不穩定等狀況,往往會導致融資回款不及時、不充分,影響后期的信用評估和貸款再發放。三是金融的場景分散,農村地域分散、農民工流動性大、農產品易損耗等特征,使得三農金融業務風險控制難度大。
(一)利用螞蟻數字助農計劃充分將科技手段應用于金融服務場景,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
引入衛星遙感技術,用衛星識別農作物面積、作物類型,分辨出水稻、玉米、煙草等多種作物;同時,通過大數據風控模型預估產量和價值,金融機構就能精準地制定向農戶提供額度與合理的還款周期,大幅提升農戶獲貸率。利用螞蟻森林經濟模式,充分借助區塊鏈、大數據及AI技術助力農產品溯源、鄉村資產增信,有效克服農產品銷售難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責任重、意義大。
(二)結合螞蟻森林模式自身屬性探索鄉村振興產品多維度助農增收
通過螞蟻森林促使全社會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與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6]通過螞蟻森林經濟模式實現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以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為基礎,克服以往經濟發展往往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弊端。實現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目標,即實現的是高質量可持續的鄉村振興目標。
(三)優化甘肅省螞蟻森林的運行模式
在全面地觀察螞蟻森林鄉村振興現有模式的現狀,綜合歸納其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后,與我們試點地區的螞蟻森林鄉村振興模式進行對比,進行總結歸納、政策分析和規范分析。[7]第一,實地考察 “螞蟻森林”在甘肅省發展現狀,通過對政府、村委會等地的走訪調查以及對部分農村地區開展實地調查活動,課題組將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現狀,整體把握螞蟻森林在相關地區的實驗效果以及在甘肅省靜寧縣的發展初期效果。第二,評估螞蟻森林與低碳績效和經濟績效結合前景,評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甘肅省靜寧螞蟻森林與兩個績效進一步結合的戰略前景,并且基于現實狀況,在相關 “互聯網+”鄉村振興政策的背景下,對應地提出靈活完善的優化建議。第三,體制創新,尋求合理且適應于當地的螞蟻森林策略。
六、結束語
鄉村振興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近年來,鄉村振興一直是我黨的重要工作,新的政策不斷出臺,更好的優農惠農方針不斷被提出。鄉村振興方式也由以往的直接撥款拓展到教育、生態等多種方式。基于 “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對 “互聯網+”模式運用到甘肅地區鄉村振興策略中進行探究,符合時代潮流。
參考文獻:
[1] 王曦晨,張平.整體性視域下的習近平關于鄉村生態振興重要論述探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3):1-9.
[2] 張俊飚,王學婷.鄉村生態振興實現路徑的對策思考[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152-156.
[3] 趙鵬.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困境和發展建議[J].投資與合作,2021(07):5-6.
[4] 丁艷.“互聯網+”共享經濟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J].農業經濟,2020(9):58-59.
[5] 汪惠萍,潘健.“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8,39(12):53-56.
[6] 張薇,秦兆祥.以 “互聯網+鄉村旅游”為抓手推動農村產業升級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8(11):27-28.
[7] 溫琦.推進 “農業+互聯網”,助力鄉村振興[J].農業工程技術,2018,38(3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