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涵蓋并整合了廣播、電視、報刊、新媒體等資源的融媒體中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逐漸走弱,新媒體強勢崛起,融媒體中心的新聞采編方式必須不斷探索新模式和新思路,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本文探討了移動互聯時代的融媒體特征、融媒體中心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并提出具體建議,供融媒體管理者、從業者和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移動互聯時代;融媒體;融媒體中心;新聞采編創新
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移動互聯時代的典型特征是互聯網技術與移動通信技術相結合,給人們的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并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在此背景下,報紙、雜志、電視、電臺、戶外廣告等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關注度不斷下滑,而以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發展迅猛。為了應對新時代的社會需求和新聞傳播方式變化,全國各地紛紛成立了融媒體中心。然而,縱觀當前融媒體中心的發展情況,仍然存在內部融合度不夠、采編機制僵硬等問題。面對新的市場環境和輿論工作需要,融媒體中心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積極利用新技術,不斷創新采編方式,尋求新的發展模式。
一、融媒體的概念、發展現狀及特征
(一)融媒體的概念
近幾年,隨著自媒體的強勢發展,無論是大城市的專業人員,還是偏僻山村的老人,融媒體已經成為他們耳熟能詳的熱門詞匯之一。所謂融媒體,就是把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通過科技手段與新媒體進行深度融合,以實現資源、內容和利益的共融共通。需要指出的是,融媒體與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不同,其并不是某一種具體的傳播方式,而是一種新的傳播理念,代表著不同媒體的融合發展趨勢。
(二)融媒體的發展現狀及特征
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和強勢擠壓,傳統媒體的發展思路也在轉變。經過不斷探索和努力,目前我國的融媒體取得不俗的成績,甚至在全球范圍內引領風潮,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多種媒體實現了資源共融
如今,傳統媒體主動出擊,大量開設新媒體矩陣,讓媒體資源融合成為現實,傳播效果也得到大幅提升。
2.宣傳方式實現了互融互通
不同類型的媒體各有所長,但同時也存在不足。而融媒體的發展有利于破除種種物理界限,將新聞的傳播范圍覆蓋到更大的范圍,產生更廣泛地影響。
3.不同媒體實現利益共融
此前,不同媒體之間總是相互較勁,如今,實踐證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不但能帶來社會效益,也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實現利益共融[1]。
從實踐來看,融媒體的發展特征,主要有四個:
1.時效性強
得益于今日頭條、微博等自媒體平臺的迅猛發展,融媒體在采編、發布等方面優勢盡顯,體現出較強的時效性。例如,某地發生一則鄰里之間互相幫忙的民生新聞,以日報采寫新聞的流程為例,先是由報社派記者趕往新聞現場,記者在現場采訪當事人并拍攝照片;然后記者再趕回單位寫稿,將稿子交給編輯人員進行修改核實;編輯再請領導審核并編輯上版,第二天這條新聞才能見報。而在移動互聯時代,一位自媒體作者在新聞現場用時半小時即可將這條新聞利用圖文或視頻的方式完成采寫和制作,并進行多渠道發布,很快即可火遍全網。
2.新聞信息呈幾何級增長
在融媒體時代,人人都可能是新聞當事人和發布者,均可以隨時隨地發現、采寫和發布新聞,完全打破了過去由傳統媒體掌控的格局,新聞信息呈幾何級增長態勢。
3.信息碎片化
在融媒體時代,一部智能手機即可完成圖文、視頻、聲音等多種形式的新聞報道,方便快捷,但信息相對碎片化且完整性和嚴肅性不足。這主要是由于大多數新聞發布者沒有經過嚴格的專業訓練,也沒有進行必要的事實查證,容易滋生假新聞,監管部門必須對這種現象予以重視和糾正。
4.互動性強
與傳統媒體不同,融媒體發布新聞的受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強,體驗感更好。例如,在自媒體平臺上,一條大家都比較關心的熱門短視頻即便是時長只有幾十秒,評論和彈幕可達驚人的幾千上萬條,這是之前的傳統媒體所不能想象的。
二、我國融媒體中心建設情況及不足
(一)融媒體中心受到高度重視
自2018年以來,國家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以便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由此可見,縣級融媒體中心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實上,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在國家層面提出后,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19年1月,中宣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發布《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規范要求》,明確要求縣級融媒體中心整合縣級媒體資源,不斷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進入“十四五”時期的國家頂層設計。
從發展路徑來看,整合縣委縣政府開辦的電視臺、網站、內部報刊、客戶端、微信、微博等所有縣域公共媒體資源是當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比較普遍的做法。然而,從實際發展情況來看,縣級融媒體中心還處于邊干邊摸索的階段。在新時代,要想實現更加有效地傳播,為用戶提供更有用的服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要服務好老百姓這個最重要的用戶群體[2]。
(二)融媒體中心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我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始于21 世紀初至2018 年左右,在全國范圍內迅速鋪開,經過十多年的不斷摸索和創新,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與此同時,受到科學技術、經濟發展水平、各部門利益不同等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各地融媒體中心的發展差異較大,且存在諸多普遍性問題和不足。
1.媒體并未真正融合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部分區縣融媒體中心成立后,管理者和創業者的觀念依舊相對傳統,不同性質的媒體之間并未真正融合,且新聞采編簡單粗放的現象仍然較為普遍。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王求認為,縣級媒體沒有自主改革權限,導致機制改革落地難、突破難,一些地方的縣級媒體陷入發展困境。
2.設備更新升級太慢
在融媒體中心建立初期,會采購必要的技術設備,但在科學技術發展較快的當下,很多硬件設備已經跟不上軟件的要求。而融媒體中心的資金來源相對單一,自身造血能力較弱,設備的更新和升級較慢,難以滿足新媒體時代發展的要求。
3.新聞內容創新不足
當前,在傳統新聞方面,有以中央電視臺為代表的中央級媒體以及省市級新聞單位;在新媒體方面,有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行業巨頭。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報道方向相對單一,除了轉發上級單位的新聞,基本聚焦于縣域時政要聞,采編手段較為傳統,新聞策劃和創新能力不足,生動性和趣味性較弱,導致關注度不高。
4.互動性較差
傳統媒體更多是單向信息傳遞,受眾處于被迫接受的位置,新聞采編人員與受眾沒什么交流溝通,也不了解受眾喜歡什么,受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很差,這一點與新媒體形成強烈反差。
5.時效性太弱
在新聞采編方面,傳統媒體的基本流程是記者在前端采寫、編輯在后端編輯,再交由值班領導審核通過,并最終發布。雖然這種模式可以減少新聞失實和新聞事故的發生概率,但同時也讓新聞的發布速度受到較大影響。其中一個最突出的表現是,對于某個重大新聞事件,網絡上已經各種信息滿天飛了,而傳統媒體的發布要滯后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6.缺少專業人才[3]
在縣級融媒體中心,管理機制和用人機制缺少靈活性,論資排輩的傳統思維一直存在,加上待遇普遍不高,綜合型新聞專業人才流失嚴重,主動策劃新聞的能力和意識較弱。
三、融媒體中心的發展趨勢及對策建議
由于離基層民眾的距離最近且作用獨特,融媒體中心被認為是輿論宣傳和建設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在移動互聯時代,融媒體中心應該從采編、用人機制等方面發力,創新工作思路。
(一)打破各自為政,做到真正融合
很多地方的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來自不同系統的傳統新聞單位,仍然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掌握和熟悉新媒體技術的人員較少。在移動互聯時代,融媒體中心的建設發展不能空有其表,而是應該建立起獨立協調的管理機構,明確區分各項任務和職責,引導各部門積極打破不同新聞單位之間的界限,推動媒體真正融合[4]。
(二)擁抱最新技術,提升傳播效率
無論是報紙、雜志、圖書等紙質媒體,還是電視、電臺等視訊媒體,傳統媒體的采編方式大致遵循記者在前方采訪并傳回單位、經由編輯人員進行編輯、再由值班領導審核通過之后再發布的基本流程。在移動互聯時代,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的大面積應用,新聞從業必須積極擁抱新技術,轉變采編方式,提升傳播效率。
在未來的融媒體中心,一個新聞從業人員可以身兼數職,既是前方的采訪記者,也是后方的編輯人員,審核工作也可以通過郵箱或手機傳給值班領導,經過快速審核即可發布,以此節約新聞的生產時間。此外,在新聞發布端,融媒體中心必須打造一個兼具內容生產、分發、管理、統一指揮等功能的技術平臺,讓不同類型的媒體實現“內容共享、多渠道分發”。
(三)提升采編速度,讓新聞“新”起來
要想真正提升采編速度,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對融媒體中心的所有采編人員進行技能培訓,使其成為全能型新聞人才。例如,之前從事過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采編人員學會寫報紙和雜志新聞。反之,之前從事過用筆寫新聞的采編人員學會扛攝影機,綜合完成平面媒體、廣播、電視及網絡、手機客戶端等傳播終端的發稿,并對同一新聞題材進行差異化層級開發[5]。這種做法可以確保新聞及時發布,真正讓新聞“新”起來。
(四)發揮本土優勢,做出獨家特色
我國存在著中央、省、市、縣四級媒體格局,而融媒體中心主要集中在縣(區)一級,是媒體系統的基層組織和神經末梢。一方面,融媒體中心承擔著傳達國家大政方針、宏觀政策以及省市重大決策的重任;另一方面,融媒體中心也有著引導、服務、聯系群眾以及反映群眾呼聲的歷史使命。從角色方面來看,融媒體無法與中央、省、市級媒體進行競爭,但完全可以發揮本土優勢,做出獨家特色,讓本地群眾由衷喜歡本地新聞。在此過程中,當地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重視和支持,融媒體中心則需要充分整合政務資源、民用資源和商業資源,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和用戶黏性。
(五)優化用人機制,吸引優秀人才
從人員構成上來看,目前我國的融媒體中心由本地的廣播電視臺、報社、政府網站、新媒體、手機平臺等媒體資源整合而來,屬于事業單位,在用人機制、待遇、獎勵等方面受到不少掣肘,難以吸引和留住一流的專業媒體人才。面對新時代和新環境,融媒體中心必須優化用人機制,通過內部培養、外部引智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優秀專業人才。
(六)緊跟時代步伐,擴展通訊員隊伍
在傳統新聞媒體中,均有數量不等且經過一定基礎訓練的兼職新聞工作人員,這些兼職人員統稱通訊員,其任務和作用是向自己所聯系的新聞單位反映情況、提供新聞線索、撰寫通訊報道等。在移動互聯時代,一部智能手機即可完成新聞的采寫、編輯和發布,人人都是新聞的當事人、參與者和報道者。基于此,融媒體中心可以大力擴展通訊員隊伍,讓自己的采編隊伍遍布各行各業,隨時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但需要注意的是,通訊員采寫的素材和新聞可能存在著不專業和不準確等問題,這就需要由融媒體中心的專業人員進行審核把關,確保不對受眾產生誤導,甚至帶來重大負面影響。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最新技術的護航下,融媒體中心積極在發展思維、人才機制、采編方式、收入機制等方面探索創新,整體發展有望大大加速,而且未來的角色、功能也會更加豐富。尤其是在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下,融媒體中心將迎來黃金發展期,除了繼續擔當黨和政府的喉舌,還應當深耕和挖掘本土新聞,推出更多形態多樣、生動鮮活的精品內容,成為本地民眾離不開的權威新聞渠道。
參考文獻
[1]蓋鵬.姜琳.5G時代的融媒體創新發展路徑[J].新聞文化建設,2022(21):36-38.
[2]林一娜.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打通媒體融合“最后一公里”[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08.28(5).
[3]李兆聰.縣級融媒體中心現狀及建設思考[J].采寫編.2022(12):34-35,55.
[4]孫愛卿.媒體融合背景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與發展對策研究[EB/OL].中國網.http://iot.china.com.cn/content/2023-03/13/content_42291040.html
[5]鮑新文.融媒體背景下新聞采編流程再造的實踐與思考[EB/OL].湖南廣播電視協會.http://www.mgtv.com/gba/c/20180604/113144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