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鋼 ,唐東潤,張玉夢,段海珍
1 陜西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眼科,西安 710005
2 天津醫(yī)科大學眼科醫(yī)院眼科,天津 300392
眼瞼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of eyelid,EBCC)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起源于眼瞼皮膚基底細胞[1],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EBCC 具有極為緩慢的生長速度、相對較低的侵襲性以及較高的局部復發(fā)風險。研究顯示,EBCC 占皮膚惡性腫瘤的5.0%~9.2%,但卻占眼瞼惡性腫瘤的50%以上[2]。與其他類型的眼瞼惡性腫瘤相比,EBCC 患者的預后通常良好,并且復發(fā)較罕見。目前,針對EBCC 的治療方法主要涵蓋手術、放療以及化療等[3]。雖然這些治療方法對于控制EBCC 的生長和復發(f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不同患者的治療效果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對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和預后評估,了解影響EBCC 患者遠期預后的因素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年齡、性別、病理類型、腫瘤大小和腫瘤部位等均可能與EBCC 的治療效果有關,但不同研究的結果存在差異,尚未達成一致。因此,本研究探討影響EBCC 術后患者遠期預后的相關因素,旨在為EBCC 治療方案的選擇和預后評估提供參考依據(jù),以改善臨床療效和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4 月至2021 年3 月陜西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EBCC 患者。納入標準:①經(jīng)一系列相關檢查確診為EBCC[4];②單眼患病;③腫瘤未浸潤至眼眶;④病歷資料完整;⑤腫瘤侵犯面積不超過下眼瞼的1/3[5]。排除標準[6]:①合并重要器官嚴重功能障礙;②合并造血系統(tǒng)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④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⑤合并急慢性感染;⑥合并精神類疾病。依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66 例EBCC 患者,其中男32 例,女34 例;年齡53~86 歲,平均(68.22±1.88)歲;病程3~14 年,平均(7.51±1.33)年;腫瘤部位:左眼30 例,右眼36 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所有患者均接受腫瘤切除術、皮瓣轉移術和眼瞼修復手術[7]。腫瘤切除術前采取一系列準備措施,包括局部使用0.3%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2天,對淚膜囊和淚道進行沖洗,使用少量腎上腺素和0.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仔細觀察和準確標記腫瘤邊緣,并標記需要切除的組織范圍。于腫瘤外約5 mm 處精準地切開皮膚,采用高效電刀徹底切除眼瞼腫瘤組織,選擇部分腫瘤組織進行冰凍切片,并迅速送至病理科進行檢查,以確保切緣陰性。
腫瘤切除后根據(jù)患者眼瞼缺損的大小,仔細在同側顴部切取帶蒂皮瓣,其面積需>缺損區(qū)2 mm,厚度與缺損創(chuàng)面完全一致,然后根據(jù)缺損大小切取相應的硬腭黏膜,確保其面積>缺損區(qū)2 mm,采用硬腭黏膜進行內層眼瞼重建,采用7-0絲線巧妙縫合硬腭黏膜與眼瞼結膜、瞼板,以確保連接穩(wěn)固。若眼瞼結膜與殘存的瞼板沒有相連,可以先仔細縫合內外眥韌帶與兩端硬腭黏膜,采用7-0 絲線將硬腭黏膜與殘留于穹隆的結膜縫合,然后將旋轉獲得的顴部帶蒂皮瓣移至眼瞼缺損位置,以實現(xiàn)精確的眼瞼外層再造,同時將硬腭黏膜與外層移位皮瓣緊密縫合,注意間斷縫合帶蒂皮瓣與皮膚缺損處的邊緣,最后對下眼瞼穹窿部位進行褥式縫合,并將線頭出針處置于移位皮瓣處進行打結固定,使患者眼瞼不易發(fā)生外翻,這樣操作可以確保眼瞼修復術的成功和恢復效果。術后對移植區(qū)皮瓣進行細致的加壓處理,以促進其正常愈合,然后進行反包扎處理,分離皮下組織,拉攏創(chuàng)緣并實施間斷縫合,以確保傷口的穩(wěn)定閉合。此外,對硬腭創(chuàng)面進行壓迫止血,并進行密集的加壓包扎,持續(xù)2 天,以保護手術區(qū)域并促進愈合。通過這些細致而周到的處理,可最大限度地減少術后不適,并提供良好的恢復條件。
1.3.1 免疫組化法檢測跨膜蛋白16A(transmembrane protein 16A,TMEM16A)、Ki-67 和整合素連接激酶(integrin linked kinase,ILK)表達情況取66 例EBCC 患者的腫瘤組織,甲醛緩沖液固定,然后進行脫水、透明和石蠟包埋等,制成石蠟切片,將石蠟切片放在載玻片上,然后在切片上滴加內源性過氧化物酶抑制劑,以減少背景染色。采用鏈霉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檢測TMEM16A、Ki-67、ILK 蛋白的表達情況。將石蠟切片放在載玻片上,二甲苯脫蠟,梯度乙醇脫水,滴加內源性過氧化物酶抑制劑,磷酸鹽緩沖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沖洗,抗原修復液,對切片進行熱處理。滴加一抗和二抗,孵育后加入底物二氨基聯(lián)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顯色劑,引發(fā)顯色反應,產(chǎn)生可見的棕色沉淀并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情況。判定標準:TMEM16A 主要定位于細胞膜,Ki-67 主要定位于細胞核,ILK 蛋白主要定位于細胞質,棕黃色顆粒為陽性細胞,在高倍顯微鏡下隨機選取10 個視野,計算陽性細胞百分比,陽性細胞百分比>5%判定為ILK、TMEM16A 表達陽性,陽性細胞百分比>25%判定為Ki-67 表達陽性[8]。
1.3.2 炎性因子 收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檢測過程中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3.3 復發(fā)情況 采用微信、郵件等方法對患者進行為期2 年的隨訪,記錄患者的復發(fā)情況,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
采用SPSS 26.0 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EBCC 患者復發(fā)的影響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訪2 年,66 例EBCC 患者復發(fā)20 例,未復發(fā)46 例,復發(fā)率為30.30%(20/66)。復發(fā)與未復發(fā)EBCC 患者年齡、吸煙史、飲酒史、家族史、IL-6 水平、IL-1β水平、TGF-β1 水平、TMEM16A 表達情況、Ki-67 表達情況、ILK 表達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發(fā)與未復發(fā)EBCC 患者性別、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病程、合并癥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EBCC 患者復發(fā)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年齡、家族史、IL-6 水平、IL-1β 水平、TGF-β1 水平、TMEM16A 表達情況、Ki-67 表達情況、ILK 表達情況作為自變量,EBCC 患者的復發(fā)情況作為因變量納入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將共線性診斷方差膨脹系數(shù)(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10 的因子予以刪減,本研究刪除IL-1β、TGF-β1 指標,結果顯示,有吸煙史、有飲酒史、IL-6≥70 pg/ml、TMEM16A 陽性表達、Ki-67 陽性表達、ILK 陽性表達均是EBCC 患者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該多元Logistic 回歸模型經(jīng)Hosmer-Lemeshow 檢驗顯示P=0.845,決定系數(shù)R2=0.512,表明模型擬合度良好。(表2)

表2 EBCC 患者復發(fā)影響因素的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眼瞼作為保護眼球的重要屏障,正常情況下應該能夠正常地閉合和引流淚液,但隨著EBCC進展會導致眼瞼無法發(fā)揮正常功能[9-10]。手術是治療EBCC 的主要方法,通過完全切除病變組織,特別是圍繞腫瘤邊界進行手術,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病情。手術切除病變組織不僅可以消除腫瘤細胞來源,減少病變擴散和復發(fā)風險[11],還可以提高治療成功率和遠期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2年,66 例患者復發(fā)20 例,復發(fā)率為30.30%;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復發(fā)與未復發(fā)EBCC 患者年齡、吸煙史、飲酒史、家族史、IL-6 水平、IL-1β水平、TGF-β1 水平、TMEM16A 表達情況、Ki-67 表達情況、ILK 表達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上述因素可能是EBCC 患者復發(fā)的影響因素。分析原因為,隨著年齡升高,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逐漸下降,增加了復發(fā)風險;吸煙和飲酒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DNA 損傷和細胞變異[12],從而增加了復發(fā)風險;EBCC 可能具有遺傳易感性,有家族史患者的患病風險更高,也可能更容易復發(fā)[13];此外,IL-6、IL-1β和TGF-β1 等炎性因子也可能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異常高表達可能會促進炎癥反應和腫瘤細胞增殖、侵襲和轉移,從而可能促進復發(fā)。
TMEM16A 是一種膜蛋白,在多種細胞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氣道上皮細胞,其在調節(jié)Cl-通道和液體分泌方面有關鍵作用,此外,TMEM16A 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可調節(jié)溶酶體功能。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TMEM16A過表達的腫瘤細胞中,離子通道蛋白可驅動一種新的信號通路來促進溶酶體產(chǎn)生,從而將順鉑從細胞中隔離和排出。TMEM16A 在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多種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高表達與乳腺癌患者的預后不良有關,可能是預測乳腺癌患者預后的生物標志物,抑制TMEM16A 的表達可以增強卵巢癌細胞的化療敏感性,表明TMEM16A 可能是一個新的治療靶點。本研究結果顯示,復發(fā)EBCC 患者TMEM16A的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未復發(fā)患者,這可能是因為TMEM16A 可促進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并通過調節(jié)細胞外鈣離子濃度來影響細胞功能,使腫瘤細胞具備更強的存活和增殖能力,導致其更具侵襲性,從而易于復發(fā)[14]。進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TMEM16A 陽性表達是EBCC 患者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表明TMEM16A 可能在EBCC 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分析原因可能包括以下2個方面:①TMEM16A 表達與腫瘤細胞的增殖能力呈正相關,其不僅可促進腫瘤細胞的存活和生長,還可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和侵襲,使其具有更強的轉移潛能[15]。TMEM16A 高表達可能會增強腫瘤細胞的浸潤性,使其能夠穿過周圍組織和血管壁,促進遠處轉移,這種較高的遷移和侵襲能力增加了EBCC 患者的復發(fā)風險。②TMEM16A 作為離子通道蛋白,在調節(jié)細胞外鈣離子濃度方面可能會對細胞功能產(chǎn)生一定影響,細胞外鈣離子濃度的變化有助于激活多個細胞信號通路,對細胞的增殖、遷移和侵襲能力進行調節(jié)[16]。TMEM16A過表達可能導致細胞外鈣離子濃度異常升高,進而增強EBCC 細胞的侵襲性,增加了復發(fā)風險。因此,TMEM16A 陽性表達不僅被視為EBCC 復發(fā)的危險因素,還可能作為預測EBCC 復發(fā)的重要指標,并有潛力成為新的治療策略和預后評估的靶點。
Ki-67 是一種廣泛用于評估細胞增殖活性的標志物,其表達水平經(jīng)常呈上升趨勢。Ki-67 作為一種核蛋白,其在細胞增殖期高表達,靜止期時表達水平下降[17]。Ki-67 高表達預示著腫瘤細胞的增殖活躍性增強,表明腫瘤細胞處于快速分裂和增殖狀態(tài),從而增加了患者的復發(fā)風險。Ki-67 的高表達可能意味著腫瘤細胞正在快速增殖,其與EBCC 的侵襲性和復發(fā)風險增加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復發(fā)EBCC 患者Ki-67 的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未復發(fā)患者,Ki-67 陽性表達是EBCC 患者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表明Ki-67 表達水平越高,EBCC 的惡性程度越高,患者的預后越差。此外,腫瘤細胞增殖活性增強時,其生長和增殖速度加快,從而使腫瘤原發(fā)灶增大,同時,增殖活性增強也可使腫瘤細胞具有更強的組織穿透能力[18],其可更容易侵犯鄰近血管、淋巴管或其他結構向周圍組織擴散。由此可見,臨床或可通過抑制Ki-67的表達來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能力,減少腫瘤細胞進入血管或淋巴系統(tǒng),從而降低遠處轉移風險。
ILK 是一種蛋白激酶[19],其與細胞外基質和細胞內信號轉導通路密切相關,其在腫瘤組織中的表達上調,具有一定的促進腫瘤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的能力,且與腫瘤細胞的侵襲性和患者的不良預后有關。ILK 可通過調節(jié)磷脂酰肌醇-3-羥激酶(phosphoinositide 3-hydroxy 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稱AKT)和WNT/β-聯(lián)蛋白(β-catenin)等通路[20],激活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能力。此外,ILK 還能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增殖,調節(jié)細胞骨架重構、細胞外基質附著和胞內信號轉導等過程,進而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和侵襲,與EBCC 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ILK 高表達可能會促使腫瘤細胞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tǒng)轉移至其他部位,增加EBCC 的復發(fā)風險,此外,ILK高表達還可導致PI3K/AKT 和WNT/β-catenin 信號通路的過度激活,促進EBCC 治療后遠期惡性轉化和復發(fā)。因此,ILK 可作為評估EBCC 復發(fā)風險和預后的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有吸煙史、有飲酒史、IL-6≥70 pg/ml、TMEM16A 陽性、Ki-67 陽性、ILK 陽性均是EBCC患者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戒煙、限酒、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可以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增強免疫力,有助于預防EBCC 的復發(fā),積極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等綜合治療,按時按量完成治療計劃,均有助于降低復發(fā)風險,并且術后動態(tài)監(jiān)測TMEM16A、Ki-67、ILK 等的表達情況,及時干預,也可降低EBCC 的復發(f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