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玉杰 ,陳偉華,蔡玉潔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 日間手術部,2 婦科,鄭州 450000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呈不斷升高和年輕化趨勢,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健康[1]。手術是臨床治療宮頸癌的常用方法,早期宮頸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和預后均較好[2]。臨床實踐表明,手術治療可能會改變患者的生殖結構,影響卵巢功能和正常性生活,造成患者生育障礙,這可能會增加患者的精神壓力,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影響臨床治療效果[3-4]。此外,手術過程中還需要對淋巴結進行清掃,會增加對周圍組織的創傷,引起術后多種并發癥,加重患者的負性情緒[5]。宮頸癌患者負性情緒的產生受疾病本身、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對可能引起圍手術期宮頸癌患者負性情緒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和防控,對改善宮頸癌患者的干預效果和預后有重要意義[6]。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風險因素防控干預對宮頸癌患者圍手術期負性情緒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1 月至2021 年12 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宮頸癌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宮頸癌防治指南》[7]中關于宮頸癌的診斷標準,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宮頸癌;②符合手術治療指征并自愿接受宮頸癌手術治療;③年齡20~70 歲。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既往有盆腔手術史;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無法配合研究;⑤合并肝、腎、心腦血管、內分泌系統等嚴重疾病。依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85 例宮頸癌患者,依據圍手術期干預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n=43)和觀察組(n=42),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干預,觀察組患者給予風險因素防控干預。觀察組患者年齡22~70 歲,平均(48.75±4.26)歲;TNM 分期:Ⅰ期25 例,Ⅱ期17 例;病理類型:腺癌16 例,鱗狀細胞癌26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0~68 歲,平均(48.52±4.14)歲;TNM 分期:Ⅰ期27 例,Ⅱ期16 例;病理類型:腺癌15 例,鱗狀細胞癌28 例。兩組患者年齡、TNM 分期、病理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ZZDXDYFSYY20-2011135)。
兩組患者均接受宮頸癌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干預,包括術前健康宣教,提醒患者注意事項,針對圍手術期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制訂預防措施。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風險因素防控干預,具體包括以下4 個方面:①成立風險因素防控小組,包括主治醫師1 名、護士長1 名、心理咨詢師1 名、護士2 名,護士長任組長。對宮頸癌患者圍手術期可能引起負性情緒的風險因素進行調查,根據收集的資料制訂干預計劃,包括負性情緒的評價標準和管理流程,并加強對護理人員的風險管理教育。②風險因素分析,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婚姻狀況、吸煙史、手術方式、TNM 分期、血壓及血脂情況等,設計調查問卷對可能引起患者焦慮、抑郁的因素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經濟狀況較差、TNM 分期較晚、未婚、行子宮切除術和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是引起患者術后焦慮、抑郁的風險因素。③風險因素防控干預,基于風險因素分析結果制訂干預方案,對于經濟狀況較差的患者,給予患者足夠的社會支持,向患者講解宮頸癌治療的重要性和治療效果。對于分期較晚、未婚和需進行全子宮切除的患者,患者會因失去子宮和女性特征、預感生命走到盡頭而失去治愈的信心,醫護人員需做好患者及家屬的思想工作,關心、支持、鼓勵患者戰勝疾病,向患者介紹疾病治愈的可能性,從而調動患者的治療積極性。④對于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給予預見性干預,術前應增加患者營養攝入、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術后及時更換藥物以預防傷口感染。保持尿道口和陰部清潔,防止尿液反流或尿潴留,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指導患者進行下肢訓練,并盡早進行下床活動以預防靜脈血栓。密切觀察引流液顏色變化和排出量,指導患者保持半臥位,可適當抬高下肢以促進淋巴液回流并預防淋巴囊腫。兩組均從術前1 周開始干預,并在術后2 周完成干預。
①負性情緒: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8]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9]評估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SAS、SDS 量表均包含20 個條目,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負性情緒越嚴重。②依從性:干預前后,采用自制依從性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依從性,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依從性越好,及時與不配合的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不配合的原因并進行心理干預,盡量使患者配合。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1。③滿意度:干預前后,采用自制滿意度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滿意度,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滿意度越高,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7。④生活質量:干預前后,采用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宮頸癌模塊(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ancer patients-cervical cancer,QLICP-CE)[10]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情緒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整體功能6 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⑤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靜脈栓塞、傷口感染、尿潴留、排便障礙、尿路感染、尿頻。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觀察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滿意度、依從性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滿意度、依從性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觀察組患者滿意度、依從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滿意度和依從性評分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QLICP-CE 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QLICP-CE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觀察組患者QLICP-CE 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QLICP-CE 量表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1.90%(5/42),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0.23%(13/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76,P=0.039)。(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n(%)]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安全[11]。隨著時代發展,宮頸癌發病年齡逐漸低齡化,患者對治療的要求已從挽救生命上升到對術后生活質量的提升[12]。手術作為目前臨床治療宮頸癌的有效手段,可通過切除原發病灶有效控制疾病進展,臨床效果較好[13]。但手術操作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患者的生殖結構,造成患者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改變,使患者出現焦慮、抑郁情緒,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影響治療效果[14]。有研究顯示,心理狀態會影響患者的預后,存在負性情緒患者的術后生存率會明顯降低[15]。因此,圍手術期給予宮頸癌患者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有助于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不僅可保證患者順利完成治療,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16-17]。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給予宮頸癌患者圍手術期風險因素防控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這可能是因為宮頸癌患者的負性情緒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可通過分析影響患者負性情緒的因素并及時給予干預措施,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18]。對于經濟壓力較大導致的焦慮、抑郁患者,可通過多種途徑給予患者社會支持,向患者講解治療的重要性,可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對于因分期較晚、未婚、行全子宮切除的患者,應鼓勵家屬、親友給予患者支持,使患者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歸屬感和自尊,以提高其適應能力。對于因缺乏宮頸癌相關知識而產生負性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通過針對性的講解宮頸癌相關知識和治療方案,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建立治療的信心。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滿意度、依從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風險因素防控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配合度。這可能是因為風險因素防控干預可依據圍手術期不良事件的可能發生風險進行預估并制訂干預措施,從而緩解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顧慮。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QLICP-CE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圍手術期風險因素防控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這可能是因為圍手術期進行風險因素防控能夠有效減少治療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患者可感受到被關心、被拯救,從而建立治愈的信心,改善生活質量。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1.90%,低于對照組患者的30.23%,表明風險因素防控干預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這可能是因為風險因素防控干預可在不良事件發生前采取預防措施來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風險因素防控干預可有效緩解宮頸癌患者圍手術期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治療滿意度和依從性,改善生活質量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