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娜,任 娟,張麗菊
(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廣東 珠海 519041)
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提出及近幾年傳染病的流行與暴發,疾病預防和健康觀念深入人心。臨床醫生作為群眾健康的守門人、看護人,具備相應的臨床技能與知識儲備至關重要。其可及時為群眾開展必要的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活動,而這些知識和技能與預防醫學息息相關。流行病學是在長期與疾病斗爭中逐漸產生的一門學科,主要是從人群角度研究疾病與健康狀態。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從宏觀角度思考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在以后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科學研究的能力。由于流行病學涵蓋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理,邏輯性較強,加之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課程定位及學習目標、目的不明確,因此學習效果較差。此外,部分學生存在“重治輕防”思想,注重臨床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而忽略本課程內容[1-2]。因此,要完善流行病學教學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在保證課程內容知識性的同時,增強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及課程教學質量。PAD 教學模式由復旦大學心理學張學新教授提出,包括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3 個環節,也叫做PAD 課堂。此教學模式不要求學生在課前花時間進行預習和知識總結,而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以個人學習、小組討論等形式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通過思考將知識內化為個人經驗,將學習與思考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自主性及參與積極性[3]。思維導圖是將各知識點進行精簡后,使用圖形有邏輯地串聯,有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及對知識的總結和掌握[4]。本研究采用PAD 結合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展開教學,促使學生理解流行病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并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分析PAD 結合思維導圖教學模式的效果及優勢。
選取兩個年級學習流行病學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為對照組,采用PAD 結合思維導圖教學模式的為實驗組。研究對象知情同意,課題組承諾收集的數據僅用于教學研究。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線下理論教學方法,通過課堂及課后作業評價教學效果。實驗組:以課堂教學和利用超星學習通線上授課為主,課堂教學采用與對照組相同的案例;線上授課除使用教師錄制的視頻外,還增加了國家一流課程視頻(北京大學的流行病學教學視頻),以課堂及課后作業(與對照組相同)評價教學效果;每章節結束后,教師展示思維導圖,并上傳至超星學習通,鼓勵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課程結束時,再次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各章知識點;理論授課結束后,使用與對照組相同的案例展開主題討論或案例分析,教師總結涉及的知識點。授課結束后收集兩組對教學內容、難易點、教學模式等的評價。兩組課程考核指標一致,包括平時成績(課堂參與積極性、隨堂練習正確率及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和期末考試成績,分別占30%、70%。本課題研究方法符合倫理學標準,通過了倫理學審查。
對照組281 人,年齡(20.42±0.75)歲;94 名(33.45%)男生,187 名(66.55%) 女生;77 人(27.40%) 為省外生源,204 人(72.60%)為省內生源。實驗組388 人,年齡(20.53±0.88)歲;199 名(51.29%)男生,189 名(48.71%)女生;93 人(23.97%)為省外生源,295 人(76.03%)為省內生源。
兩組課程學習興趣、對本課程重要性的認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總體學習收獲、課本知識收獲、舉一反三能力和文獻理解能力方面的評價均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課程認知情況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status of courses between two groups[n(%)]
兩組對課程的評價在教學方式、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課程評價結果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evaluation results of course between two groups[n(%)]
本課程內容分為8 個章節,除前兩個章節外,兩組其他章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章節知識點掌握情況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mastery of knowledge points in chapters between two groups[n(%)]
兩組課程總成績和平時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期末考試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優于對照組,見表4。
表4 兩組課程成績比較(±s)Table 4 Comparison of course result between two groups(±s)

表4 兩組課程成績比較(±s)Table 4 Comparison of course result between two groups(±s)
項目 對照組83.51±6.33 64.73±10.15 70.37±8.00實驗組t P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總成績82.58±7.63 66.28±10.87 71.17±8.78 1.927 2.126 1.383 0.057 0.034 0.167
對照組反饋較多的是希望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增加課堂練習題,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鞏固知識;實驗組反饋較多的是知識點思維導圖的模式有利于復習,希望教師能指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對各章節知識點進行總結。
學習預防醫學相關課程的目的是培養預防為主的觀念,使學生能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公共衛生問題,養成既能看到 “樹木”,也能看到“森林”的科學思維模式,成為合格的醫療健康管理者與服務者。流行病學的學習主要是使學生熟悉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與科學研究方法,掌握病因推斷的原則、方法,以及疾病預防策略,形成科研思維。研究顯示,臨床醫生在科研方面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缺乏相應的思維模式及相關專業知識[5-6],缺乏完整的流行病學知識體系。而在學生時期培養學生公共衛生素養,使其掌握公共衛生知識、形成科研思維極為重要[7]。研究結果顯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尚未形成完善的流行病學知識體系,因此,要提升學生對相關課程的重視程度(如預防醫學、流行病學、科研設計與方法及醫學統計學),使學生認識到這些課程的重要性及其對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性。
本研究中,實驗組采用PAD 結合思維導圖教學模式,99.23%的學生表示總體學習有收獲,其中94.07%的學生認為在課本知識方面有收獲,70.62%的學生表示在舉一反三方面有收獲,81.19%的學生認為在文獻閱讀理解方面有收獲。提示該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掌握課程基礎知識,有助于文獻閱讀和重點信息提取。
實驗組在是否有課程學習興趣、認為本課程是否重要及是否拓寬知識面方面的比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新的教學方法在以上3 個方面未取得理想效果,需要在后期的教學研究中重點討論,如增加趣味知識問答、案例討論及主題討論活動等。雖然兩組在上述3 方面的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實驗組90%以上的學生對課程有興趣,對流行病學相關專業知識的重要性認知清晰,說明PAD 結合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課程評價方面,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原因可能是:兩組學生對教師使用的教學模式均較認可。教學方式、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均為學校專業培養計劃中的既定內容,學生僅限于對課程及教師進行評價。提示學校及授課教師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保證不影響流行病學知識體系框架的基礎上靈活調整教學內容,通過案例引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生構建流行病學知識體系。
另外,實驗組對教學方式、教學進度和課時安排的滿意度與對照組相似,這可能與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有關。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需要適應,因此學習進度與教學計劃也會有脫節的現象,提示教師在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時,需要提前與學生溝通,并在教學中及時調整,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引導和幫助。比如,在開課視頻中說明新教學模式的上課方式、知識點講授方式、形成性評價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習習慣、愛好,為學生提供反饋渠道,在課程的期初、期中、期末及每一章節結束后進行形成性評價。
雖然實驗組認為自身對知識點的掌握較好,自我感知知識點掌握理解在90%以上,但是期末考試成績和總成績均在70分左右,說明其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不太理想。原因可能為,學生對知識點理解不到位,僅限于理論層面,綜合運用能力也不強,未形成完整的流行病學知識體系。失分率較高的為綜合知識運用題目,基礎知識及基本理論掌握較好(如緒論及疾病分布、描述性研究部分),研究方法綜合運用能力較差(如病例對照、隊列研究、篩檢與診斷部分)。
由此看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重點關注以下3 個方面:(1)關注學生流行病學知識掌握情況,各章節學習結束后,除課堂測試外,還需增加綜合分析題;(2)在模擬臨床實踐中引入現場試驗及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模式,布置學習任務,精準對接各知識點,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在案例分析或文獻解讀中融入思政元素,間接培養學生工作責任心和臨床思維。
本次研究僅收集了一個學期的數據,還需增加更多教學數據與之進行對比。學生流行病學知識體系不完善,也導致其對課程知識點掌握不佳,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結合自身經驗對學生進行指導,或采用同伴教育的形式進行學生間指導。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流行病學綜合分析能力較弱,需要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注重培養綜合分析能力;而學生欠缺歸納能力,則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著重對相關能力進行考查。此外,為提高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接受度與滿意度,還需要增加對PAD 結合思維導圖教學模式的持續性評價。
綜上所述,PAD 結合思維導圖教學模式雖然沒有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但仍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學效果。需要改進的是對知識的實際運用方面,教師要設置討論環節,結合臨床案例或醫學研究的案例討論、主題討論給予學生相應指導,做到理論聯系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