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清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龍巖 364000)
2021 年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作為紅色文化之一的“紅醫文化”是共產黨人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等優良品質的集中展現,也是當代醫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動力源泉。一直以來,紅醫文化作為新時代醫學生群體德育的重要歷史資源,在醫學生德育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醫學生德育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展現紅醫文化的核心內涵,通過紅醫文化的普及,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是現階段醫學院校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醫學院校將紅醫文化融入新時代醫學生德育的可行性路徑,進而為培養有愛心、有擔當的醫務工作者提供借鑒。
1931 年初,中央蘇區因連年戰亂,傷病員多,加之贛南、閩西等地衛生條件差,疫病流行,衛生工作可謂千頭萬緒。在連續粉碎了敵人的三次“圍剿”后,蘇區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擴大,但由于敵人的“圍剿”和嚴密封鎖,蘇區的藥品、食鹽、糧食奇缺,醫療衛生條件非常差,且當時中央蘇區醫務人員極度匱乏,很多傷員因得不到及時的救治而傷殘或者死亡,因此培育和建立自己的紅軍醫療隊伍刻不容緩,培養“紅色醫生”一詞第一次正式提出。1932 年2 月,紅軍第一所軍醫學校在于都縣城正式開學,賀誠擔任校長。毛澤東為學校確立了“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的辦學方針。“紅醫”作為單獨詞匯被使用,是在“紅色醫生”“紅色醫療”等詞匯廣泛出現之后?!凹t醫”和“紅色醫生”皆指由中國共產黨所獨立領導的醫療衛生人員。“紅醫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后人為了重溫黨史,而提出來的新的詞匯。紅醫文化的實踐主體活躍于革命年代,對紅醫文化進行傳承,需要將紅醫文化所處的革命年代中中國共產黨在統籌中西醫關系,以及將馬克思主義衛生工作理論中國化等方面的實踐進行充分考量。
(1)政治堅定。紅軍衛生學校的辦學方針之一就是“政治堅定”,紅醫文化的“紅”首先體現其堅定的政治立場,即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黨的絕對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以及為紅醫事業奉獻一生的革命精神。
(2)技術優良是紅醫文化的根本要求。在紅醫文化中,醫生作為紅醫的角色定位,不僅要熟練掌握醫學專業知識和醫學技能,還要及時響應科技發展的變化,以助力醫學發展作為基本目標,積極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擁有過硬的本領。在革命年代,為了確保醫務工作者擁有良好的技術水平,黨中央先后派遣醫生前往中央蘇區學習先進醫療技術,并積極動員地方醫務工作者,廣泛開辦軍醫學校,出版專門刊物,以此提升醫務工作者技術能力,使得我軍的死亡率和傷殘率明顯降低。如德才兼備的“紅色御醫”彭龍伯醫術高明,是內外科有名的專家,許多重傷病員都被他治愈。在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無論行軍多么疲勞,環境多么惡劣,條件多么艱苦,彭龍伯和紅軍戰士一樣吃苦耐勞,他總是滿腔熱情地收治病員,盡心盡力地治療,在閩粵贛邊軍區,彭龍伯深受廣大紅軍干部戰士的愛戴和尊敬。在紅醫文化的指引下,當今社會的醫務工作者更需要積極、主動學習專業知識,以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作為職業基本要求。
(3)救死扶傷、無私奉獻是紅醫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在革命年代,醫務工作者面對國民黨一次又一次的“圍剿”,他們不顧自身安全,不計較個人得失,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每一次都在人民群眾和戰士們最需要的時刻出現,為前線傷員和被戰火傷害到健康的百姓們提供醫療救助。例如“紅色華佗”傅連暲,南昌起義后,閩西中共黨組織負責同志找到傅連暲,希望他能夠做好接收起義軍傷員的工作。傅連暲欣然接受了這個危險而艱巨的任務。起義軍300 余名傷病員到達汀州后,傅連暲把福音醫院的全部藥品拿出來,夜以繼日地為他們治病療傷,并動員妻子、女兒參與醫療工作,后來他還積極響應毛澤東的號召,為了革命將福音醫院搬到瑞金,還把醫院所有家產及藥品捐獻出來,他被稱為“蘇區第一模范”,像傅連暲這樣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還有很多,這些醫務工作者所表現出來的對于生命的敬畏,激勵著新時代無數醫務工作者在自己的崗位上無私奉獻,將救治每一位患者作為自己最大的責任。
紅醫文化產生于革命年代,在那個年代,南京國民政府通過了廢除中醫案,傳統中醫正面臨著被迫消亡的危險。中國共產黨在此時力挽狂瀾,利用已經開辟的農村革命根據地這一土壤,廣泛開展傳統中醫的宣傳,并積極探索中西醫結合之道。在宣揚中醫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并沒有禁止使用西醫,反而在宣揚中醫的同時,也十分重視西醫。1929 年3 月,紅四軍因戰爭而受傷的人員主要在當地的福音醫院進行治療。1930 年的6月,紅四軍又在上杭創辦了閩西紅軍醫院,并堅持發展壯大該醫院的專業醫護隊伍,將其醫護人員擴充至300 余名[1]。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號召西醫學習中醫,并鼓勵西醫對中醫進行研究,進而實現中西醫結合。在此號召下,中西醫思想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踐行,并將其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進行了廣泛的實踐,推進了新時代醫療衛生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紅醫文化是我黨優良作風在醫療衛生行業的體現,也是對新時代醫務工作者提出的內在要求。革命年代組建初期的醫務工作者隊伍內部人員構成復雜,既有基督教徒,又有被俘的國民黨軍醫,以及個體工作者,在經過長期的共同工作、艱苦作戰以后,隊伍中的絕大多數醫務人員成長為具有高尚醫德、技術高超的專業醫務人員,他們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以救死扶傷為自身最重要的責任。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后,在戰線涉及面積寬泛、交通往來困難的情況下,紅醫群體團結一致,努力克服諸多艱苦條件,在救死扶傷的同時,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利用空閑時間提升醫術水平,始終堅持“一切為了傷病員”“一切為了軍民健康”的堅定信念,將自身的安全拋擲腦后,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救死扶傷,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贏得了部隊同志和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愛戴。新時代踐行紅醫文化,需要對紅醫文化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救死扶傷的堅定信念進行傳承與發揚,引導醫務工作者將救治患者工作的開展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起來,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以群眾路線為主要工作路線,不斷加強自身作風建設,緊密聯系廣大人民群眾,始終做到為人民服務[2]。
艱苦奮斗是革命時期醫務工作者的優良品質。在革命年代,廣大醫務工作者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積極發動一切力量,排除萬難,建立了紅色醫院和專門進行醫療知識培訓的醫務學校。為解決醫療用品緊缺的問題,動員專業技術人員積極探索,自主進行中醫藥原料的采集以及半成品藥的研發,在革命年代樹立了紅醫事業不朽的豐碑[3]。紅醫文化中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為新時代醫務工作者在踐行黨中央的衛生健康方針政策,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等方面提供了思想武器。新時代對紅醫文化進行學習與傳承,就是要將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進行頌揚與傳承,并以此為指導,克服一個又一個在時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難,以治病救人為己任,讓艱苦奮斗的精神在醫療衛生行業繼續傳承和發揚。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度日益提升,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群體普遍對于互聯網渠道所獲取的新知識有著更高的接受度。鑒于此,有必要緊抓互聯網這一新興陣地,探索線上紅色課堂的開展渠道,利用互聯網這一契機,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紅醫文化更好地融入醫學院校的德育體系。具體而言,一方面,教師要繼續充分利用線下課堂的優勢,帶領學生鞏固紅醫文化中的重要德育內容,發揮紅醫文化深刻內涵的育人功能,利用線下渠道提升學生對于紅醫文化的理解程度,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找尋紅醫文化和思政課程內容的契合點。例如紅醫故事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第三章中國精神、第五章職業道德都息息相關,教師在講授這些章節時可設計一些讓學生上臺匯報與此相關的紅醫故事的環節,如曹國煌、高胡、陳海峰、左英、陶平、林巧稚、吳孟超等紅色閩醫故事,可以通過手繪故事、朗誦原創詩、原創情景劇等形式進行展示,在激情赤誠的演繹中沉浸式地感受與傳承紅醫文化。另一方面,教師應積極探索當代大學生群體普遍更加樂于接受的線上課程開展渠道,通過線上課堂展示傳承紅醫文化的真實案例,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紅醫文化中的深刻德育內涵進行充分融合,實現專業技能素養和道德素養的同步提升,使得紅醫文化融入新時代醫學院校學生德育工作中,強化醫學院校育人成效。如教師可以錄制微黨課《紅色華佗傅連暲》來學習紅醫故事并感悟紅醫文化,從他投身革命,為中央蘇區創辦了首座紅軍醫院,到他懸壺濟世,被毛澤東稱為“紅色華佗”,多方面向學生展示傅連暲嘔心瀝血,為黨和國家以及人民軍隊醫療衛生事業奉獻一生的傳奇故事。
首先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使其在實踐中感悟紅醫文化的深刻內涵,實現校內與校外、顯性和隱性教育的充分融合。鑒于此,教師需充分挖掘醫學院校德育的第二課堂,利用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德育,展現紅醫文化的深刻內涵。對此,醫學院校可利用“國醫節”“護士節”等節日開展主題社團、團日活動,在主題黨日活動中,團支部可以利用周邊的紅色資源,組織學生在革命紀念館、會議舊址等地開展“追尋先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請黨放心 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活動,通過參觀學習、現場教學、主題演講等方式融入革命歷史,感悟紅醫文化。
其次開展“服務地方,奉獻社會,扶危濟困,救死扶傷”系列醫療救助幫扶主題活動,組織醫學生參加“三下鄉”和紅十字系列公益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感悟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的崇高使命,用實際行動踐行紅醫文化,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
將紅醫文化融入醫學院校的德育當中,需要在學以致用方面進一步深入探索和挖掘,引導學生明確學習醫療專業知識的目的,讓紅醫文化與日常學習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紅醫文化的內涵[4]。對此,醫學院校可將紅醫文化與“最美醫生”、抗疫英雄等進行充分結合,積極開展主題交流座談活動,在參加交流座談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傳承先進工作者的榜樣精神,提升自身道德素養,從而對醫務工作者這一職業懷有敬畏之心。同時,還可將紅醫文化融入醫學院校學生的日常實訓、見習和實驗活動當中,使學生懂得提升醫術、醫技的重要性,在實現職業榮譽感增強的同時,提升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服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信息技術時代,可充分利用微信、QQ、線上課堂等有效渠道,對紅醫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相關事例進行傳播,拓寬紅醫文化的傳播渠道。具體而言,可將紅醫文化與熱點問題、典型事例進行融合,豐富紅醫文化的傳播要素,引導學生就相關案例和熱點新聞開展線上交流活動,讓學生通過線上渠道深入了解紅醫文化,并對其中的核心內容進行主動學習和消化,以此激勵自身鞏固、完善醫學專業技能,讓紅醫文化展現其新的時代價值。
深入探索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結合現有思政課程教師、專業教師和學生管理隊伍,對通識課程和專業科目中的紅醫文化元素進行提煉和總結,建立專門的德育教學案例庫,將紅醫文化與思政課程以外的其他科目進行有效結合,使紅醫文化融入醫學院校的每一門課程當中,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實現紅醫文化的傳播。對此,需要加速協同育人專業隊伍的打造,提升通識課程與專業科目任課教師的德育意識,使其能夠更好地將紅醫文化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助推紅醫文化融入專業與通識課程教學。
除在日常課程教學活動中融入紅醫文化,還需注重紅醫文化在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充分融入,緊緊抓住校園文化宣傳這一有效渠道,通過開展主題校園文化宣傳活動,引導學生在了解校園發展歷史的同時,明確紅醫文化的來源及其內涵,以此增強醫學生的自豪感和對學校的歸屬感。此外,為營造良好的校風,醫學院校還可廣泛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結合自身特點開展相關主題活動,通過主題文藝活動,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從而推進紅醫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長期以來,我黨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衛生事業的領導者和踐行者,而紅醫文化更是我黨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重要精神財富。醫生作為未來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的主力軍,將紅醫文化融入醫學院校德育中,對于提升醫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醫學院校德育中融入紅醫文化,也是響應、貫徹黨中央“傳承紅色基因”重要指示,進一步發揚和傳承紅色文化的積極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