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汝池,王 佳,郭 宏
(沈陽醫學院護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是指發生時間短、波及范圍廣,出現大量病人或死亡病例,發病率遠超年均發病率水平的公共衛生事件[1],對人類健康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均造成危害。我國的重大傳染病有冠狀病毒感染、季節性流感、諾如病毒腸炎等,目前冠狀病毒感染進入“乙類乙管”常態化階段,但全球仍在持續流行[2],而以急性腸胃炎為主要表現的諾如病毒,基因型別多,傳染性強,在我國處于不同流行階段[3]。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發生后,醫療衛生系統工作人員的應急能力決定著醫療救治的質量和結果[4]。作為未來護理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護理專業學生的應急能力也會影響醫療救護質量,而應急能力往往與其在校期間的護理應急教育有關。目前,大部分關于相關應急能力指標體系的研究對象是臨床醫護人員[5],較少關注學生。本研究對沈陽地區高校護理專業學生的應急能力進行調查,分析其影響因素,旨在為構建適合護理專業學生的應急能力指標體系,進行相應的應急能力培訓和課程建設提供一定參考。
于2022 年6—8 月對沈陽醫學院護理專業在校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納入3 個學歷層次的學生,即統招本科、高職和專升本。
1.1.1 納入標準 在校學習時間一年以上;專升本學歷層次的學生已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知情同意參加本研究。
1.1.2 排除標準 調查問卷填寫不完整;調查時處于休學狀態;因各種原因所致延遲畢業的學生。
1.2.1 調查工具 本研究參考闞庭等[6]構建的醫護人員傳染病突發事件核心應急能力指標體系,將該指標體系中的各條目轉化為問卷條目,初步形成調查問卷。經專家討論審議修改后,形成護理專業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調查問卷。進行兩輪專家函詢評分,以第二輪函詢結果為準。專家均為護理專業副高及以上職稱。調查已通過護理學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選取100 名符合納入標準的護理專業學生進行預調查以檢驗量表的信效度,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21,內容效度系數為0.934,各條目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03~0.957。
問卷包括一般資料和應急能力兩部分:(1) 一般資料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即年齡、性別、年級、學歷層次、是否參加過相關培訓、是否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等。(2)應急能力部分包括3個一級條目(預防能力、準備能力和救援能力),11 個二級條目,38 個三級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計分法,1~5 分依次為完全不了解、不熟悉、一般熟悉、熟悉、非常熟悉[4]。總分38~190 分,得分越高說明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越強。
1.2.2 樣本量 樣本量為問卷條目數的10 倍再加15%的失訪率。本研究工具共38 個條目,納入有效樣本392 例。其中,男37例,女355 例;年齡18~25 歲,平均(21.52±1.61)歲。
因問卷三級條目中各條目數量有差異,故參考既往研究[7]用得分率作為評價標準。得分率= 各條目平均分/ 總分×100%。得分率<60%為低水平,60%~<80%為中等水平,>80%為高水平。本研究通過問卷星聯合微信平臺的方式發布無記名問卷,題目均為客觀必答題。調查前告知學生問卷填寫方法和要求。嚴格設置有效問卷篩選標準,作答時間<2 分鐘及答案有一定規律者均視為無效,共收集問卷402 份,排除10 份無效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92 份,有效率為97.51%。
通過問卷星平臺導出數據,雙人錄入SPSS 20.0 軟件核對并進行統計分析。一般資料采用頻數、占比(%)進行描述性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和多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和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專業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調查問卷總分為(123.98±23.64)分,得分率為64.21%,表明其應急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各一級條目得分率由低至高分別為:準備能力(56.53%)、救援能力(64.18%)、預防能力(74.27%)。準備能力條目得分最低表明學生對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的準備情況較差。二級條目中得分率最低的3 個條目分別為培訓(51.87%)、法律法規(52.64%)、應急演練(53.38%),均屬于一級條目準備能力,說明學生對傳染病相關法律法規不夠了解,見表1。
表1 護理專業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調查問卷得分情況Table 1 Score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nursing students'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in fatal infectious disease emergencies
預防能力條目中,傳染病的感染譜條目得分較低;準備能力條目中,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定期參加傳染病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條目得分較低;救援能力條目中得分最低的為了解參與國際救援的注意事項條目。傳染病的傳播過程、掌握暴露于患者血液體液的應急處理方法條目得分較高,見表2。
表2 學生得分較低和較高的條目(±s)Table 2 Items with students' lower and higher scores(±s)
一級條目 得分3.21±0.98 2.89±0.93 3.15±1.02 2.92±0.94 2.95±0.86 2.96±0.93得分較低的三級條目預防能力準備能力救援能力傳染病的感染譜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定期參加傳染病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了解參與國際救援的注意事項正確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了解癥狀監測的意義得分較高的三級條目傳染病的傳播過程熟悉《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中醫護人員的職責掌握暴露于患者血液體液的應急處理方法正確實施患者的標本采集掌握各類傳播途徑的隔離原則得分3.98±1.01 3.22±0.95 4.02±0.82 3.58±0.96 3.46±0.94
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調查問卷得分在學歷層次、年級、是否參加過相關培訓、是否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其中,專升本學生得分較高,可能與其大專階段的臨床實習經歷有關;2020 級和2021 級學生得分較高,可能是因為納入研究的專升本學生均來自2020、2021 級,2019 級均為統招本科生(無臨床實習經歷),這也表明臨床實習經歷對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有一定影響(見表3)。
表3 影響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的單因素分析Table 3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students'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in fatal infectious disease emergencies
以護理專業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調查問卷總分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s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見表4、5)。
表4 Logistics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變量賦值Table 4 Variable assignments of Logistic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表5 影響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的多因素分析Table 5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s'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in fatal infectious disease emergencies
近年來,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頻發,先后暴發的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對各個領域均造成危害。由于冠狀病毒不斷變異可能造成免疫逃逸,目前全球仍存在反復流行的趨勢,無法有效控制[8]。有學者[9]指出,傳染病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87.5%。面對突發重大傳染病,護理人員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高校護理專業學生的應急能力水平普遍偏低。目前大部分應急能力相關研究的對象為臨床醫護人員,如劉玲玉等[10]對醫務人員進行重大傳染病事件核心應急能力分析,王慧玲[11]針對ICU 護士構建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孫月等[12]運用德爾菲法構建突發傳染病事件護理應急人員核心指標體系,而對于高校護理專業學生的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護理專業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
研究顯示,護理專業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調查問卷總分為(123.98±23.64)分,得分率為64.21%,處于中等偏低水平,與既往研究[13]結果相似。由于實踐經驗是應急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要想提升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還應增加其參與相關培訓的機會。Logistics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學歷層次、年級、是否參加過相關培訓、是否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與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存在一定關聯(P<0.001)。研究納入的專升本學生均通過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并完成8 個月的臨床實習,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其中41 人在實習醫院參加過相關培訓,因此問卷得分較高。而統招本科學生臨床經驗較少,知識大多來自課本。由于專升本學生均來自2020 級和2021 級,因此3 個年級學生問卷得分在學歷層次和年級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3.2.1 學生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認識不足 在3 個一級指標中,得分率最低的為準備能力,其次為救援能力,得分率最高的為預防能力。得分較低的3 級條目為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了解參與國際救援的注意事項。說明在面對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時,學生相關法律法規及知識儲備不足,應急預案、相關技能掌握情況不佳。同時,也間接反映出高校對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的重視程度不高,相應課程設置較少。
3.2.2 學生對專科基礎知識掌握相對較好 目前的護理教育體系中公共衛生事件、預防醫學、傳染病防護以及心理衛生相關課程教學和培訓內容還不夠完善[14-15]。本研究中,得分率最高的一級條目是預防能力,即傳染病相關基礎知識(傳播途徑和防控措施),得分最高的3 級條目為掌握暴露于患者血液體液的應急處理方法,此部分內容在基礎護理學課程中涉及較多,與醫院感染和急救護理技術相關,是學生要重點掌握的內容,故問卷得分相對較高。
3.3.1 增強培訓內容的前沿性和應用性 現階段的護理專業課程內容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前沿性和應用性不強。目前,僅傳染病護理、社區護理、基礎護理和急危重癥護理課程涉及傳染病知識,與流行病等公共衛生相關的內容較少。有研究顯示,由于缺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新入職護士和高年資護士應急能力水平不高[16]。因此,在護理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對傳染病防護等相關內容進行重點講授的同時,還需增強知識的前沿性和應用性,加深學生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認識,增強其自我保護意識,提升學生應急能力。
3.3.2 制訂應急預案,實施應急演練 開展相關活動讓學生熟悉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的處理程序,增加學生實踐經驗。采用講座或PBL 教學等形式進行知識宣講,通過身臨其境的理論學習及操作練習,提高學生應急能力。應急能力受應急演練頻率影響,二者呈正相關關系[17],因此,增加應急演練機會能更好地提升應急能力。此外,還可借鑒國外經驗:美國在應急教育培訓中引入生物防御計劃,應急教育培訓包括生物防御、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教育[18];加拿大[19]采用護理應急教育講習班的形式,針對具體應急能力培訓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由于傳染病防控具有專業性、系統性和延續性強的特點[20],需要與醫療機構、地方衛生行政機構和醫療保障部門協同合作,因此,也要提升相關人員的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
3.3.3 多學科、多專業聯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組織專家編寫教材,開設傳染病應急護理相關課程,制訂人才培養與管理方案。近年來國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越來越重視,但是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法律法規、監測預警機制、防控體系等的教學內容并不多。傳染病護理教學應結合公共衛生專業特點,融入傳染病學、流行病學及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加強多學科、多專業合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3.3.4 加強學生心理疏導 加強培訓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思想的引導,在面對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時,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壓力會導致一線醫護人員焦慮及軀體化癥狀嚴重[21]。因此,加強心理疏導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疾病觀和自我保護意識,掌握心理護理方法,減輕恐懼和焦慮情緒。
本研究對護理專業學生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應急能力現狀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應急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高校在開展相關培訓和演練的同時,還需增加公共衛生相關課程的比重。未來可根據省內外醫學類高校的特點,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更大規模的樣本收集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