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心郁,王 澤,程 玉,董 靜,張 雷
(蚌埠醫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人們的觀念也由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發生巨大轉變。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關鍵[1],關注幸福感正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幸福感作為評價心理健康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2],被定義為“一種愉快而滿意的情感狀態”,幸福感的主體是人。對于醫學生而言,幸福感是影響其學習能力和人格發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幸福感的獲得與提高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滿足學生對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完善學生對自我角色的認知,從而更好地完成角色轉換。
臨床實習作為醫學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是醫學生向臨床執業醫師轉變的關鍵時期[3]。如何使醫學生順利進入實習醫生角色,激發他們實習的內在動力和積極性成為臨床教學管理的重要任務。朱春艷等[4]指出醫學生向實習醫生角色轉換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幸福感量表得分低的原因高度重合。該研究認為實習醫生主要的心理狀態是職業榮譽感和學習樂趣的逐漸變淡,對經濟、社會地位的思考,同輩的壓力以及對職業發展的擔憂,因此,在探索醫學生向執業醫師角色轉換策略的過程中,關注幸福感可以起到良好的指向作用。
近年來,醫學生群體中過激事件頻發,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存在精神緊張、幸福感不強的問題。關于人的幸福感、幸福度目前缺乏大量微觀實證研究和數據支撐[5]。大部分學者僅對某一群體幸福感現狀進行靜態觀察或尋找幸福感的影響因素,鮮少從橫向角度對被試進行測量。本研究選擇在群體角色上存在縱向聯系的不同參與者,探尋角色間的聯系及角色轉換策略。
采用整群抽樣法選取某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的550 人作為調查對象,有效人數為532 人。其中,醫學專業(包括大五年級)學生161 人(30.26%),理科專業學生115 人(21.62%),工科專業學生142 人(26.69%);實習醫生47 人(8.83%);執業醫師67 人(12.59%)。
1.2.1 幸福感量表(GWB)[6]GWB 是由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設計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通過個體對幸福的陳述情況評價其幸福感。該量表包括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憂郁或愉快的心境以及松弛與緊張6個因子33 個條目,得分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有學者于1996年對該量表進行了修訂,本研究采用修訂后的版本,即以原量表的前18 項進行測試。
1.2.2 施測 采用統一指導語,測試控制在8~10 分鐘。
采用Excel 2019 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去除測試時間過短或過長的問卷,跟蹤補全缺失數據。最終發放問卷550 份,回收有效問卷532 份(96.72%)。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統計學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統計、t 檢驗、秩和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
醫學生幸福感量表總分較高,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相應常模(t=2.736,P<0.01)。進一步分析發現,醫學生幸福感量表總分顯著低于理、工科專業學生(H=68.969,P<0.01),見表1。

表1 不同專業學生幸福感量表總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Happiness Scales for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majors
以性別、生源地為分組變量,幸福感量表總分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生源地醫學生幸福感量表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生源地醫學生幸福感量表總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Happiness Scales for Medica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regions of origin
醫學生幸福感量表總分與其年級呈顯著負相關關系(r=-0.271,P<0.01)。以幸福感量表總分為因變量、年級為自變量,建構方程模型(y=80.432+-2.106×年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見表3。

表3 醫學生幸福感量表總分與影響因素(年級)的回歸分析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total scor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grade)of the Happiness Scale for medical students
實習醫生幸福感量表總分顯著低于醫學生和執業醫師(F=37.187,P<0.01),見表4。進一步分析發現,執業醫師和實習醫生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精力、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因子得分比較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4 醫學生、實習醫生、執業醫師幸福感量表總分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of Happiness Scales for medical students,interning doctors and practicing physicians

表5 實習醫生、執業醫師幸福感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scores for various factors of the Happiness Scale for interning doctors and practicing physicians
本研究結果顯示,醫學生主觀幸福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這可能是由于醫學生有著崇高的職業理想,對未來滿懷期待和憧憬;同時,學校生活環境單純,學生較少面臨家庭、經濟上的壓力。由于大學生的文化水平較高,對一些負性生活事件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強[7],因此主觀幸福感更強。研究提示,醫學生幸福感量表總分與年級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即醫學生年級越高,主觀幸福感水平越低,可考慮將幸福感量表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輔助篩查工具,從而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但也有研究存在不同觀點,侯永梅等[8]則認為對于醫學生而言,高年級雖然面臨更大的壓力,但其個人應對能力也隨著年級的升高而提高,這使得年級對醫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并不顯著。以往研究對住院醫師的總體幸福感進行分析,結果也提示得分存在差異,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得分逐漸降低,認為可能的影響因素有新鮮感的消失、經濟壓力、競爭壓力等[9]。
針對這種階段性的主觀幸福感逐年降低的現象,研究者進一步分析了醫學生、實習醫生、執業醫師三者的差異,發現隨著醫學生的逐步成長,其幸福感量表得分不斷下降,實習階段幸福感量表得分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幸福感量表得分在執業醫師階段又有所上升。也就是說,如何針對實習醫生低主觀幸福感現狀,促使實習醫生與醫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提高臨床實習質量、增強其主觀幸福感,是一個十分緊急且關鍵的問題。因為,實習醫生是醫學生成長為合格執業醫師必須經歷的重要階段,但在此期間其往往面臨實習和考研的雙重壓力,而學業深造也使其就業時間要比其他專業晚4~8 年,甚至更長時間[10]。有研究做了相關調查,認為醫學生在臨床實習中往往處于最底層,經常疲于應付各種煩瑣的基礎工作,上級醫師難以兼顧帶教,忽視了實習醫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情緒感受,導致實習醫生感到自己不被重視[11],職業榮譽感和學習樂趣不可避免地下降,漸漸產生自我懷疑。這也與本研究中實習醫生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因子得分較低的結果一致。以上問題提示,實習醫生培養制度仍需不斷完善,臨床教育教學模式也需要創新;完善軟硬件設施,提高實習醫生的工作效率、增強其職業體驗感,同時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增強實習醫生的職業安全感;建立反饋機制,了解實習生的需求,盡可能為其提供繼續教育和進修的機會。
本研究指出實習醫生和執業醫師在精力上的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習醫生低于執業醫師,這可能是由于臨床實習是醫學本科教育的最后一環,學生在此階段會面臨許多選擇,且這些選擇大多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極易與臨床實習沖突。例如,隨著“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確立,考研潮愈演愈熱,給臨床實習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嚴重降低了臨床實習質量[12],實習醫生往往難以兼顧。應關注實習醫生的主觀幸福感,給予其尊重和重視,構建和諧的實習人文環境,注重激發其工作和學習熱情;調整課程設置方案,完善管理體系,消除實習和考研等其他重要任務的時間沖突。對部分執業醫師訪談發現,其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和睡眠障礙等問題,這也導致執業醫師更容易表現得麻木冷漠[13]。醫學生既有大學生的共性,又存在自身專業的特性。作為特殊的大學生群體,醫學生既要承受大學生普遍面臨的壓力,如人際交往壓力、自理自律壓力等,又要面臨醫學專業帶來的特殊壓力。內容繁多且學習難度較大的課程、較長的學制、校園文化單一的問題,都有可能對醫學生造成消極影響。
深入分析發現,實習醫生和執業醫師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因子得分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當前社會對醫療行業有著較高要求,實習醫生的主觀幸福感易受其服務對象影響[14]。實習醫生認為自己的職業對他人有著巨大的影響,在面對患者的痛苦和死亡時自身往往承受更大的精神壓力。許多實習醫生初次面對飽受疾病折磨、生命垂危的患者,強烈的責任感讓他們不斷共情、安撫患者及其家屬,故有的實習醫生會出現情感耗竭等情況。而執業醫師在情緒上的較好表現可能是因為其有更強的勝任力。綜合激勵理論指出,主觀幸福感與本身的知識、技能及特質,也就是勝任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5]。提示對“以人為本”的落實,不僅是重視個人的物質需求,更要尊重醫護人員的情感價值需求,增強其職業歸屬感,進而增強主觀幸福感。因此,創建實習醫生和執業醫師支持系統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探索“一對一”臨床帶教指導模式,加強醫院文化建設,開展帶教醫師與實習生茶話會活動等。同時,由于實習醫生的道德觀和職業情感的表達方式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本科階段的學習,因此,在本科教育階段關注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課讓學生掌握相關技巧,自覺覺察不幸福感的來源,將壓力放松、情緒舒緩等心理訓練日常化,以減輕生活、學習中的壓力。
目前,醫學生在角色轉換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可能會導致實習效果下降,最嚴重的后果是醫學教育和醫學人才培養質量下降[4]。因此,本研究從幸福感角度對醫學生在學校教育及臨床實踐階段的角色轉換進行探討,以增強其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