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順
12341個撞擊坑、81個撞擊盆地、17種巖石類型、14類構造……,距離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以清晰的“寫真”把“月亮的秘密”袒露在每個人眼前。4月21日零時,月球迄今最清晰“寫真集”發布,令世界眼前一亮。
雖然彩色成像技術早已發展到8K水平,但由于月球無風無水,表面大部分為塵土覆蓋,從空中拍攝月球全景圖像,總是顯現出接近于灰色的單調。由中國科學家最新制作的世界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質圖集,以豐富和精致的色彩,呈現了月球詳盡地質構造,告訴人們月球是怎樣煉成的。
“何以月球”的呈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月球地質圖是月殼表層地質構造、巖漿活動、礦產分布等信息的綜合表達,集中直觀呈現對月球的觀測研究成果。它來自于人類科技的進步,又能為人類登月和未來對月球的開發,提供重要指引。
此前唯一月球地質圖,來自于阿波羅登月時代。限于當時認知,圖中精度較高的只有月球局部圖,覆蓋全月的只能做到1:500萬比例尺精度。五十多年過去了,這些“寫真”已明顯滯后。隨著中國嫦娥工程的進展和登陸月球后展開的各項考察研究,中國有能力為世界提供月球更清晰的“寫真集”。
2012年,中國科學家提出了開展新的月球地質圖編研的設想。此后,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吉林大學、山東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組成的編研團隊,“十年磨一劍”,繪成了這套最新“寫真集”。
整套圖集將比例尺精度,從美國的1:500萬提升了一倍,達到了1:250萬,是目前精度最高的全月地質“寫真集”。這套《月球全月地質圖集》,包含了《月球全月地質圖(主圖)》《月球巖石類型分布圖》和《月球構造綱要圖》。《月球分幅地質圖集》,包含30幅月球標準分幅地質圖。
編制月球地質圖,本質上是對月球地質的深度認知和解讀。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需要把月球的來龍去脈梳理清楚。
與基于阿波羅探月編制的全月地質圖相比,中國科學家在新圖集中,基于月球動力學演化規律,創造性建立了“三宙六紀”的月球地質年代劃分方案,更加客觀刻畫月球地質演化歷史。建立了以內、外動力地質演化為主線的月球構造和巖石類型分類體系;構建了以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并重驅動的類地行星演化新框架,搭建起月球地質圖的“骨架”。
宙是中國文化中,對古往今來所有時間的總稱,紀是事物的頭緒、開端。
中國科學家將月面歷史分為三個宙,分別為冥月宙、古月宙和新月宙。冥月宙為月球早期巖漿作用期,又稱巖漿洋紀,那時月球演化主要是內部巖漿活動為內動力的地質作用。古月宙為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并重階段,包括了艾肯紀、酒海紀及雨海紀,這時月球地質演變為小行星撞擊和內部熔巖結合時期。新月宙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階段,包括愛拉托遜紀和哥白尼紀,此時月表已巖石化,內部火山活動已無法到達表面,月表演化主要以小行星撞擊為塑造手段。今天我們看到的月表形貌,主要就是新月宙時期形成的。
“三宙六紀”給月球劃分了年齡段,指出了不同年齡發生的事情,為理解月球地質變化奠定了基礎。我國嫦娥工程探測得到的數據,以及我國乃至全世界的探月和研究成果,則以具象讓繪制月球地質圖“血肉豐滿”。
“寫真集”使用中英文雙語,主圖《月球全月地質圖》利用青、黑、黃、品紅4個基色疊印出150種顏色,對月球進行“三宙六紀”地質年代劃分。圖集識別并標記全月12341個撞擊坑、81個撞擊盆地、17種巖石類型、14類構造,建立了統一的盆地建造亞類的分類體系。探測著陸點、特殊高程點等特殊要素,在圖集中也有顯示。
在月球起源和演化乃至太陽系演化的研究中,中國科學家以最清晰的“寫真集”,在浩瀚宇宙中,書寫出了卓越的中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