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內涵;以部分小學教育現狀為例論述了現階段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深入研究可行性教育策略;在策略中總結心理健康教育對農村學生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6-0029-04
心理健康教育是輔助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根本力量,落實這一教育目標是全體教師亟須研究的課題。農村小學在教育條件、教學環境、閱讀資源等方面不及城鎮,生活水平也存在一定差異。加之部分家庭父母常年外出務工,留守兒童成為常見問題。學習環境與家庭教育的不足導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較大困境。作為農村小學教師,需要肩負多方教育職責,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在彌補缺陷中消除學生心理問題,強化心理素質。
一、 心理健康教育內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以發展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健康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采用觀察、引導、評價等方式考察教育對象的心理問題,并采用與之性格相應的教育手段改善其心理缺陷,使其積極面對生活,發揮自身特長優勢,體現個人對社會的價值。從某一層面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切教學工作開展的前提,因為個體心理活動決定著行為習慣,關系著個體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亦是其各項實踐活動開展的核心基礎。一般來講,心理活動是內隱的,可以直接表現為人的認識、情感。新課標背景下,素質教育占據首位,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對于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學生心理健康維護。其主要是面向大群體,以班級全部學生為對象,通過完善的教學內容、新穎的教育模式、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等層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如愛心引導、情感教育、心理指導、人格培養、道德教育等。第二,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這一點主要面對小群體,即班級存在心理、行為習慣不良等問題的學生。教育重在矯正學生心理與行為,如學習焦慮、注意力分散、厭學情緒等。常見問題如多動、失眠、說謊話、吵架打架等。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外乎這兩點,圍繞這兩方面探究問題,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 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
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現存問題是探究行之有效教學政策的開篇之作,故此筆者對某縣三所農村小學展開了調研,發現了影響教育進度的問題。接下來對問題重點分析,為探究方法指出方向。問題不具備普遍性與針對性,僅以部分學校教育實例為主,也懇請廣大農村教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攜手共育新青年,夯筑教育新平臺。
(一)教學資源不足
教學資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必備的教材、心理咨詢室、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諧的教育環境等。農村地區雖然在國家教育部門的扶持下迎來了全新的教學空間,教育資源也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拓展提升,但是相較于城鎮教育,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例如,農村地區在教學內容方面,大多采用教材知識,缺乏對社會事件的分析與把控;在教學環境營造方面,缺乏充分的設備支撐,師生之間很難建立情感共鳴。從筆者調研的一所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缺乏專門的指導人員。教學資源作為輔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因素,完善這一板塊是探究教育之路的關鍵入口。
(二)課程規劃不足
課程規劃包括課時規劃、目標設定、內容收集、評價反饋、綜合性活動等,系統且全面的課程安排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然而,現階段部分農村地區在課程規劃方面差強人意,如缺乏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安排、課時安排不足、課程內容不全面等,對指導學生心理健康缺乏足夠的影響力。例如,部分地區心理健康教育每周僅一節課時,學生接觸心理知識時間不充分,對教育缺乏正確認知;部分地區缺乏心理教育課后評價體系,學生對自身心理問題尚不了解,完善進步成為紙上談兵。為解決現存問題,各區域教師應正視課程規劃方面的不足,并以學生學情為導向持續完善,打開心理健康教育之門。
(三)教育力量不足
教育力量包括社會方面的力量、學校教育力量、教師力量與家庭力量。當前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主要體現在社會與家庭方面。從大部分農村小學物質環境建設方面來看,部分設有心理咨詢室,重在消除學生階段內的心理問題,將負面情緒扼殺在搖籃里。部分學校還專門成立了課研組,重在研究學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等問題,倡導教師撰寫研究論文,可見學校在這一方面已經狠下功夫。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執行者,自身教育能力、專業知識格外重要,同時還應具備與學生平等互動的意識與能力。這一方面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完善,而家庭教育與社會方面的不足要想改善存在一定難度,如家長常年外出務工、社會環境不符合教育需求等。
(四)學生自身問題
筆者在調研的信息整合中發現,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不自信、社交能力不足、恐懼膽怯、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方面。學生自身問題為教育工作開展帶來了困境,要想徹底消除這些問題,還需教師找準問題產生的原因,做到對癥下藥、健康心理。例如,部分學生不自信,源于家長長期打罵、比較教育等,學生長期聽到一些不如人言論,就會逐步產生自身本就不如人的錯覺,不自信成為伴隨自身學習與生活的一種常見問題。又如,部分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因為家庭中隔輩帶娃的情況,什么都遵循學生的意見,導致學生在生活中缺乏足夠的承受能力,如自己的話不被認可,自己出現一些小問題,別人給予指正就會抑郁、暴躁等。長時間的順從讓學生出現自己全對的錯覺,導致其在社會交往中不敢受到一點挫折。
三、 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方法和途徑
結合上述指出的問題,筆者以農村小學教育為視角,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參考,在消除問題的基礎上詳細論述如何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力求為學生打造積極健康的教育環境,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高質量人才。但是在實踐指導中,還需執行者考慮一些根本要素,做到宏觀安排、微觀調控,確保教育策略對每一位學生都能起到感化作用。
(一)開發教學資源,拓展教育空間
在開發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方面,教師應結合農村特定的教學環境,以校內實際情況為主,如校內缺乏心理咨詢室,就向國家教育部門申請資金建設,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場地;校內缺乏圖書資源,就號召社會捐贈,或引進心理健康類的書籍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基地;校內缺乏教學資源,就應聯合教育部門制訂專門教材,以本校學生心理情況為主,以地域文化為主,構建特色校本資源,樹立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在信息化背景下,農村小學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開發中,應面向線上資源,打開教育教學空間。教師作為教育工作開展的中堅力量,可嘗試構建線上心理課堂,或者將一些新穎的素材、典型的案例融入其中,使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內化知識。或者農村地區的固有資源,如語言資源、傳統文化資源、教育資源等都可以作為心理教育資源納入教材。教學資源的開發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第一步,只有落實這一板塊,才能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因此,現階段各地區教師應正視學校存在的教育資源問題,做到“哪里需要哪里補”,打好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持續開發攻堅戰。此外,學生還應積極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開發隊伍,與教師合作開發。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開發資源是引起其情感共鳴的根本,而引起學生的共鳴正是實現了教與學的雙向奔赴。
(二)合理規劃課程,增強教育影響
合理規劃課程需要教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結構,也就是在教學中建設一條明確的教育主線,確保學生明確自身處于哪一階段,進而明確學習主線。在接觸知識過程中有效判斷自己的心理問題,并結合知識消除這一問題,做到自學自用,活化知識。在課時規劃方面,每周確保兩節課時及以上,并借助豐富有趣的教學模式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課程教學方面,應實現系統化,如“課前了解、課堂互動、課后鞏固、評價完善”。在明確的教育主線中,課程結構進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也會增強。
例如,在教學“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在課前應嘗試這一類知識制作成微課視頻供學生預習,在預習的同時,學生可以結合身邊的事例分析如何有效和諧人際關系,如謙虛待人、信任他人、互相幫助等,并將具體事例做好記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實施教學,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預習過程講出來,并發表自己的感想。或者采用案例情境、故事情境與表演情境教學,將知識點穿插小故事中。課后小組合作將知識點踐行于實際生活中,或組織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在知行合一中強化心理素質。在評價環節,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通過三方評價結果的整合,學生的進步方向更加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有效落實。合理規劃課程是提高教育實效的核心基礎,亦是增強心理教育影響力的關鍵一環,將其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要務,可從本質上消除一些教學方面的問題。
(三)完善教育力量,構建教育體系
凝聚學校、教師、家庭與社會等方面的教育力量是構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基石,從不同角度建設與完善是現階段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者亟須研究的對象。以學校為例,應定期考核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況,并對教學能力較強的教師做出獎勵,發揮內部傳幫帶的作用。同時還應不斷引進先進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術、理念、模式等,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夯實基礎。以教師為例,應加強自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無論是在外地務工的家長,還是處于學生身邊的家長,都應借助信息途徑加強聯系,匯報學生在校內的表現。并以班級學生的性格特點為載體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協助家長在日常管理中實施,以此彌補校內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與不足。以家庭教育為例,家長應實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好教師的得力輔助,培養學生社會交往能力與人格品質等。社會教育力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雜志、心理座談會等,或者圍繞心理主題設計不同的實踐類活動,在活動中輔助學生收獲果實。在四方教育力量的融合中,傳統教育力量不足的問題得到了改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迎來了發展機遇。從四方面力量來看,教師與家長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執行者,學校與社會重在為二者提供良好的教育平臺。可見,四方教育力量的整合是教育主體與教學環境的融合,為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鋪平了路徑。
(四)問題各個擊破,強化學生心理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同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各有差異,而對癥下藥、因材施教正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方法。因此,農村小學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遵循兩個方面,即學生心理健康維護、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在消除心理問題時,多傾向于后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完成之后,需要由整體過渡至個體,分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逐個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在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教師應通過調研、家訪、家長會等途徑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以問題為導向探究心理教育途徑。如某學生最近表現不同于往常,其本是一名活躍開朗的學生,但是近階段卻沉默寡言、情緒低迷。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家訪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問題,如學生因情感問題煩躁,教師應采用愛心指導的方式,并以影視中的情節為引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這一階段的復雜情感。假設學生是因為家庭父母關系不和睦,教師應定期與學生家長互動,避免雙方將不良的情緒傳遞給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只有找準問題,采用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方式實施教學,才能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理想,避免部分心理敏感的學生出現不可逆的心理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深挖學生心理問題時,教師應充當朋輩角色,以愛心引導學生,時刻注重愛的種子的播撒,才能收獲勝利的果實。
四、 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意義
(一)促進學生自身成長
如今,互聯網對學生的影響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網絡游戲,部分不良言論、錯誤的價值觀等都是導致學生誤入歧途的關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本質上減輕互聯網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如網絡平臺一些言語造謠導致年輕的生命定格,都是血淋淋的教訓。將這些負面教材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可以幫助學生認清惡意語言對他人的危害,同時幫助學生正確面對他人的造謠,不能以極端方式自證清白。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可避免外界因素干擾,積極面對現實生活,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二)提高教育教學實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開展的前提,因此,將其融入農村小學教學正是提高教育教學實效的重要環節。學生天性好玩,良好的心理指導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將其徹底轉變為學習主體。如積極的心理可以使學生心情愉悅,而學生愉悅的心理正是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加之部分心理知識與德育教育不謀而合,將其滲透其中亦是輔助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的必要途徑。立德樹人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教學任務,將其落實于教育過程正是提升教育教學實效的潛在動力。
(三)引導學生自我突破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調整負面情緒,在學習中,在生活中實現自我突破。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積極心理學知識點,而積極心理學包括十種情緒,即喜悅、感激、寧靜、興趣、希望、激勵、逗趣、自豪、敬佩、愛等,這些情緒正是引導學生突破瓶頸的關鍵。例如,在文學作品創造中,寧靜、愛、興趣等情緒可以改變學生的習作態度,將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做好記錄,如此為創作突破提供了可能性。又如,在研究數學例題時,希望、激勵、自豪等情緒,可以點燃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進而在舊知識研究中實現新知識的突破。
五、 結論
綜上所述,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現階段國家教育部門重點研究的項目,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執行者,應踐行教育政策,創新教學模式,力求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仕新.淺談農村班主任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基礎教育論壇,2023(13):109-110.
[2]朱鳳鳴.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甘肅教育,2023(11):56-59.
[3]馬芳.探究如何對初中寄宿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智力,2023(16):179-182.
[4]高娟.優化溝通策略提升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水平[J].教書育人,2023(10):34-36.
[5]蔡群.農村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途徑[J].亞太教育,2023(7):80-82.
[6]周雪燕,胡丹妮.“心理吧”: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索: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廣德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解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9):65-69.
[7]王興穎.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J].基礎教育論壇,2023(5):109-110.
[8]莫根慧.農村小學高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教書育人,2023(4):42-44.
[9]石靜.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淺談農村小學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3(2):118-120.
課題項目:文章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農村小學生心理問題識別與干預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3]GHB0109。
作者簡介:強雅昕(1976~),女,漢族,甘肅靖遠人,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西灘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