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雙減”政策指引下學校不僅要糾正作業負擔過重的教育亂象,而且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構建家校協同育人共同體。這樣才能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輔相成,形成合力,從而對學生健康發展產生積極向上影響。文章從家校協同育人工作開展的必要性分析入手,淺談家校協同育人的實施現狀,并著重分析“雙減”背景下,如何堅持理念共識、責任共擔、科學組織、數字賦能,實現家校協同育人工作的深度優化。
關鍵詞:“雙減”;家校協同共育;路徑;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6-0033-0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這是堅持以學生為本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重要教育理念,能夠更好地讓義務教育回歸初心,構建良性教育生態,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雙減”政策的落地,需要學校發揮好教育主陣地功能,治理各類校外培訓亂象,切實減輕家長在學生教育方面的精神負荷與經濟壓力。“雙減”政策落地后,學生作業總量大大減少,課余時間進一步豐富,這就需要優化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在教師與家長積極溝通的前提下,更好地創新教育方式,推進協同育人,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一、 “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工作落實的必要性分析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曾提出,最為完備的社會教育就是家庭學校教育。互聯網影響下,家庭與學校之間溝通對話的橋梁變得更加便捷,加之“雙減”政策的落地,更加需要進一步化解家長教育心理,切實發揮好家校協同育人的引導作用,營造良性和諧教育生態,所以,“雙減”背景下,家校協同共育的實施十分必要。
(一)家校協同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選擇
小學階段學生處于身心迅猛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但是受生活經驗和社會現實的局限,學生在性格、學習能力、價值觀念、道德養成等方面還有巨大的不穩定性。這一階段單純依靠學校的教育,能夠對學生產生的影響相對有限,還需要家長方面身先垂范,做好有效的引導。只有通過家校協同共育實現雙方目標一致,過程協作,才能對學生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家長也能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溫馨的呵護,讓學生產生更強的進步動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二)家校協同共育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是幫助學生學好人生第一課,促進學生融入社會的關鍵一步,家庭和學校對學生的教育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2021年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雙減”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等一系列法規,彰顯了國家對基礎教育改革的行動與決心。推進家校協同共育,從家庭與學校分離式教育向內涵豐富、途徑多元的家校協同共育有效邁進,能夠從家風、家教、家庭建設、社會協同、國家支持等多方面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家校協同共育要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促進學生品德完善。貼合學生身心特點,服務學生健康成長,真正回歸教育初心,形成教育合力,體現科學育人。
(三)家校協同共育是“雙減”落實的有力切口
當前,社會高速發展經濟,水平穩步提升,與此同時,社會良性教育生態也受到一定影響。教育培訓野蠻生長,造成了家庭及社會層面各類教育焦慮亂象。“雙減”政策的落地,可以通過自上而下行動規劃,改變以應試教育為主的弊端,通過家校協同共育,切實減輕學生各類培訓負擔,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人理念,深刻把握社會治安現狀,推進對學生的科學教育。這樣才能有效清除教育亂象,促進立德樹人工作高效落實。并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入家校協同育人工作,切實提高青少年受教育品質,為青少年營造良好外部成長環境。通過家校協同育人,推進科學教育理念與優質教育資源高效共享,以開放、公平、和諧的教育環境為基礎,為兒童長遠發展奠定有力屏障。
二、 家校協同育人實施現狀分析
以“雙減”政策為指引,當前各個小學都在積極推進家校協同育人,并探索了通過家長課堂、課后延時服務、興趣社團組織等多元形式,為素質教育全面落實有效賦能。當前家長方面也已經意識到學生的教育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責任,也愿意配合學校的一些教育活動,家長及教師對家校協同育人都有強烈的意愿。但是在家校協同育人工作開展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一)家長參與協同共育的基礎欠缺
“雙減”政策落地以來,很多家長對家校協同共育持積極配合態度,但是還有部分家長在家校協同共育中沒有實現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起聚。一方面,家長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在家校協同育人中,應該處于配合學校的地位。所以,還是將學生的教育放給了學校,在家庭環境下,不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例如,一些閱讀活動、親子互動活動,家長方面參與的熱情依然不高。還有部分家長自身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也沒有專業的知識背景,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存在急躁、冒進心理,部分家長依然有體罰學生的情況。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很高,但是在對學生引導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耐心,這就使得學生會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失去學習自信,影響了家校協同育人的綜合質量。此外,還有部分家長因為生計,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方面,忽視對學生的培養,將學生交由祖輩來照管,缺乏與學生的密切溝通,削弱了家校協同共育的效果。
(二)家校協同共育主體責任意識不強
家校協同共育工作的開展,不是讓家校合作復雜化,也不是停留于表層,而是需要重視各類活動的組織,有效形成聯動作用。當前,在家校協同育人中,出現了主體責任不清、目標模糊等問題。一方面,表現在學校在家校協同育人中存在教育越位問題,有的教師主要在微信群中發布作業任務,要求家長每天為學生打卡。還有的需要家長自己為學生出題,或進行一些學具準備等具體性事務,這樣的家庭教育變成了學校教育的延伸。家長在督促引導學生方面需要投入的精力過多,影響了良性家庭教育生態的形成。另一方面,表現在家庭教育出現了越位問題。家長因對學生的期望過高,在家校協同育人過程中時常干預學校的一些做法,對學生提出的發展要求過高,布置一些額外作業任務,壓抑了學生的學習創新熱情。
(三)家校協同共育的內容形式單一
當前,家校協同共育的推進,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家校協同共育工作中依然存在形式單一、內容較少、家校協同深度不夠的問題。一方面,家校協同育人依然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自身的優勢特長發現不足。教師希望家長能夠積極配合,讓他們在家庭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但家長希望教師能夠嚴格管理,讓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家校協同共育依然是以文化課程學習為主,對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關注明顯不足。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當前家校協同育人中極易忽視的一部分,很多家長不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也不認為自身對學生溺愛或過于嚴格管教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另外,在家校協同育人的形式方面依然是以線下的家長會、家訪形式為主,線上大多通過QQ或微信群來進行溝通。在家校協同育人過程中,依然有一些空白地帶沒有被有效關注,家長對教師的一些行為不理解,教師對學生具體家庭情況掌握不充分。家校協同育人活動落實,難以產生最大作用力,影響了家校協同共育的深度。
三、 “雙減”背景下家校協同共育落實的積極對策
以“雙減”理念為指引,推進家校協同育人,要真正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形成家校協同共育的強大教育合力,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一)達成理念共識,推進協同育人
“雙減”背景下,小學家校協同育人工作開展,首先需要學校和教師達成理念共識,堅持以育人為本,真正解放思想,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通過科學的教育引導,調動學生學習進步積極性。從家長方面入手,要能尊重學生成長的客觀規律,堅持率先垂范,對學生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及時了解學生各方面的需求,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從科學育人的角度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尤其是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一些不良情緒或特別感興趣的事物,都需要家長方面及時捕捉,進行科學的引導。從教師方面入手,要能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堅持科學育人推進活動多元組織,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目標,推進五育并舉全面育人。家校協同共育工作落實中,對教育活動開展的方式和方法也要全面關注。跳出單純的硬性要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結合親子閱讀營造輕松愉悅家庭教育氛圍,還要在親子互動中為學生主體表現提供有效的空間,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水平。此外,無論是家庭環境還是校園環境下,都要鼓勵學生多運動,多嘗試,多勞動,多參與。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習慣,引導學生從大自然中發現美。通過一些勞動實踐、體育活動、教育游戲的落實,促進學生手眼腦協調,增強學生規則意識,促進學生更好地團隊適應,這些都是素質教育育人工作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面。
(二)建立權責共擔意識,厘清家校合作邊界
“雙減”理念指引下,加強家校協同育人,需要雙方履行好各自的職責,明確家校合作的邊界。這樣才能更好地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提高育人綜合質量。一方面,家長要能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立足家庭環境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利用閑暇時間關注學生綜合教育,帶領他們親近自然,體驗社會,參觀人文古跡,提高學生綜合素養。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關注學生自身良好習慣的養成。家長還要配合學校開展的一些基礎性教育工作,對學生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保障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成長,對校園環境的融入適應。避免生硬、教條式地讓學生接受教師的引導,堅持通過正面積極信息的傳遞,讓學生愛上學習,悅納他人,融入校園生活。此外,家長方面要引導學生及時參與一些社會性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圖書館公益課程學習,同時還有一些文化藝術展覽活動,這些都是營造和諧親子關系,開闊學生知識視野,發現學生興趣特長的有效渠道,也能讓學生的童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在家校協同共育工作開展中,學校方面也要有效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在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促進學生對多元學科知識有效掌握,針對學生的在校表現取得的各類榮譽,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欣喜于學生的進步,給予學生更多關心和鼓勵。尤其是對一些學習習慣不好或綜合表現不是很突出的學生,教師也要有效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家長正面、積極的反饋。教師自身要堅持以愛育人,對學生學習成長的各個方面全面關注。避免單純地向家長進行學習成績方面的反饋,增加家長教育學生方面的負擔。同時,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為學生設計切實可行的書面任務,立足家庭生活,布置適宜學生學情水平的探究性任務,教師自身要有教育的邊界感,不能將教育的負擔轉嫁給家長。還要向家長傳遞更多正面積極的教育理念,緩解家長教育焦慮。通過家長會、家校交流平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知識宣傳,讓家長明確家校合作共育中應該承擔的具體任務。這樣既能促進教師與家長深入交流,還能提升家校協同育人的綜合影響力,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家校協同育人工作還要落實“五項管理”的要求,立足家庭,為學生創造健康的第一環境,鼓勵學生多做家務,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接受文化的熏陶,避免學生產生手機依賴、沉迷游戲等問題。同時睡眠管理也是家校協同育人工作落實的重要一環。良好的睡眠管理,首先要保障學生睡眠的時間,其次要創造溫馨的睡眠環境,同時還要通過學校育人工作的開展,讓學生意識到健康體質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從而保障學生能夠有更加充沛的精神,及時高效學習。家校協同育人,要真正將五項管理落到實處,提升育人實效性,拓展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的層次,全方位促進學生快速成長。
(三)堅持家校協作溝通,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雙減”政策落地以來,為家校合作育人提供了有益指導,但是在家校合作育人過程中,一些潛在的矛盾也必須在實踐中去發現,去溝通,才能實現家校協同育人工作的有序化。所以,要想建立健全家校協同育人機制,需要真正落實到實踐中,由學校結合自身狀況推進家校協作育人過程的有序化組織。平衡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基礎,形成聯動育人生態。家長方面也可以結合家校協作育人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真正從旁觀者向高質量陪伴者有效轉變。通過家庭教育,不僅要守護學生,更要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真正為學生主體成長提供堅實保障。
在家校協同育人工作落實中,針對雙方信息不對等,溝通不及時等問題可以探索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進校輪值制度、家庭教育宣講活動等多方面構建家校協同育人聯動工作機制,學校方面要發揮好示范引導作用,為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提供各類服務和支持。通過高質量教育活動的舉辦,為家庭教育工作高效落實有效賦能。家校協同育人工作開展中,針對部分教師責任意識不強,家長越權等行為,也可以通過家校協同育人工作的開展,進一步建立保障約束機制。堅持勤溝通、多調整與個性化管理同步落實,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相應的管理方針。堅持以團隊協作,信息保密,教育認同,推進家校協同育人發揮有效作用。
(四)以數字技術賦能構建家校協同共育平臺
信息化時代家校協同育人工作的開展,還要建立家校協同共育平臺,促進家庭與學校之間深度互動,將更多網絡上的優質資源及時共享。通過家校協同育人平臺,家長與教師之間可以高效溝通,將科學評價制度真正落到實處,讓家校溝通的形式與質量得到有效強化。一方面,家校協同育人可以借力線上平臺,對學生家庭情況進行綜合了解,將學生在校表現向家長及時反饋。在家長遇到一些教育問題時,可以通過線上渠道與教師進行溝通,這樣更方便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家庭指導服務,提升家長對教師教育工作的認同度;另一方面,家校協同育人工作的落實,可以以數字化手段,定制精彩主題。結合學生學習成長的階段性要求,將德、智、體、美、勞有效捆綁,通過校園記錄、家庭打卡、學生自己錄制視頻展示等多元渠道,推進線上主題活動豐富開展,從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價值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豐富線上主題活動,展示師生風采,增進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綜合效果。
四、 結論
綜上所述,以立德樹人理念為指引,家校協同育人工作的落實要明確目標,通過家校協同育人,真正拉近家庭與學校的距離。基于家校協同育人,在實踐中結合具體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到實處,達成理念共識,厘清家校協作邊界,建立暢通協作機制,融入數字技術,有效構筑新時代家校協同育人共同體。
參考文獻:
[1]崔藏金,張鈺圓.“雙減”背景下家校協同育人的挑戰與應對策略[J].教育探索,2023(9):16-19.
[2]王露.融媒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責任倫理審思及重建[J].寧波開放大學學報,2023,21(3):28-32.
[3]郭凱,韓雪.家校社協同育人 為生命成長賦能[J].遼寧教育,2023(17):24-26.
課題項目:文章系2022年度寧夏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專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家校協同共育有效途徑及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NXJKG22039)。
作者簡介:田麗君(1982~),女,漢族,寧夏銀川人,銀川市西夏區第九小學,研究方向:小學美術及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