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鑫 黃志權 張軍輝



摘要:
介紹了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機械設計與制造學科(工程科學二處)“人才”和“研究”兩類項目系列中部分類型項目的申請、評審與資助情況,以及科學基金項目的進展與結題情況,闡述了機械設計與制造學科在科學基金改革探索、加強人才培養和研討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的具體舉措,并展望了2024年的主要工作。
關鍵詞:機械設計與制造學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學基金改革;項目資助
中圖分類號:TH-3
DOI:10.3969/j.issn.1004132X.2024.04.00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view on Management at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Discipline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2023
YE Xin1? HUANG Zhiquan1,2? ZHANG Junhui1,3
1.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Beijing,100085
2.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030024
3.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7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s, evaluations, and funding of several types of projects that were classified into the talent and exploratory funding categories at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discipline (division Ⅱ of engineering science)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2023,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and findings of the executing and finished projects were reviewed. Specific measures of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discipline were illustrated, such as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fund, talent cultiv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Finally, a short prospect of the work in 2024 was introduced.
Key words: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disciplin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reform of scientific fund; proposal funding
收稿日期:20240313
0? 引言
本文按照人才類項目(包括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和研究類項目(包括面上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重大項目、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原創探索計劃項目)梳理分析了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機械設計與制造學科(以下簡稱“學科”)各類項目的申請、資助與執行情況,并介紹了學科在落實科學基金改革政策、推動學科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方面的舉措,旨在為機械工程學科研究人員了解本領域基礎研究隊伍、主要研究方向及項目資助情況等提供參考。
1? 2023年度科學基金的申請與資助
1.1? 申請與資助總體情況
2023年度,學科共接收各類項目申請8113項,約占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的1/6,比2022年度增加332項(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增量最多的學科),增幅為4.27%[1];共接收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地區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三類項目”)申請7743項,其中,面上項目3671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560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512項,申請總量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占比為16.25%,比2022年度增加306項,增幅為4.11%;共接收其他基金項目申請370項,其中,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73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78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項、重點項目103項、專家推薦類原創探索計劃項目13項,比2022年度增加33項,增幅為9.79%。
經過初審篩查,發現1個面上項目、5個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個地區科學基金項目、1個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個重點項目,共計10個項目不符合相關要求,不予以受理。不予以受理的原因包括:不符合限項規定,未按要求提供證明材料、推薦信、導師同意函、倫理委員會證明等。此外,項目相似度核查、5篇代表作核查等問題也會導致項目無法進入會議評審階段。
經過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2023年度學科共資助1308個項目,總資助經費59 095萬元。如表1所示,三類項目共資助1274項,總資助經費50 025萬元,其中,面上項目582項,資助經費為29 117萬元,資助率15.85%;青年科學基金項目623項,資助經費為18 690萬元,資助率17.50%;地區科學基金項目69項,資助經費為2218萬元,資助率13.48%。此外,資助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3項,資助經費2600萬,資助率7.51%;資助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7項,資助經費2800萬,資助率8.97%;資助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資助經費1000萬元,資助率33.33%;資助重點項目11項,資助經費2530萬,資助率10.68%;資助專家推薦類原創探索計劃項目2項,資助經費140萬,資助率15.38%。
1.2? 人才類項目申請與資助情況
1.2.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023年度學科共收到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3560項,5項未通過形式審查,其余3555項經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后,獲資助623項,平均資助強度30萬元,資助率17.50%。申請量和資助量均排在前10位的依托單位有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學,如圖1、圖2所示;申請量超過20項的依托單位中,西南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南大學的資助率分別排前3名,如圖3所示。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對年齡有明確限制,2023年獲批項目負責人主要集中在32~34歲,平均年齡32.14歲,如圖4所示。
1.2.2?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023年度學科共收到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173項,1項未通過形式審查,其余172項經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后,獲資助13項,平均資助強度200萬元,資助率7.51%。自2012年設立以來,機械學科共資助139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其中,女性獲得者17人,占比12.23%;獲得者分布在40個依托單位,其中,清華大學最多,超過5人的單位還包括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獲得者獲批當年的年齡主要分布在36~38歲,其中,最小年齡為33歲,人數最多年齡為38歲,如圖5所示。截至2023年,機械學科共有26人獲批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1.2.3?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023年,學科共收到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78項,經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后,獲資助7項,平均資助強度400萬元,資助率8.97%。自1994年設立以來,機械學科共資助125項杰青項目,其中,女性獲得者7人,占比5.6%;獲得者分布在36個依托單位,其中,清華大學最多,超過5人的單位還包括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天津大學;獲得者項目獲批當年的年齡主要分布在43~45歲,其中,獲得者的最小年齡為32歲,獲批當年獲得者最多的年齡為43歲,如圖6所示。截至2023年,學科共有20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兩院院士,其中,姜瀾教授當選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焦宗夏教授當選2023年度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張福成教授當選2023年度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
1.2.4? 創新研究群體項目
2023年度學科共收到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申請3項,經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后,獲資助1項,資助強度1000萬元。項目負責人為華東理工大學軒福貞教授,其領導的團隊長期研究高溫結構的損傷斷裂與安全,立足機械裝備服役條件極端化與智能化發展趨勢,發展極端條件下強度及強度信息學理論與方法,支撐了高端裝備設計、制造與智能運維。
1.3? 研究類項目申請與資助情況
1.3.1? 面上項目
2023年度學科共收到面上項目申請3671項,1項未通過形式審查,其余3670項經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后,獲資助582項,平均資助強度50萬元,資助率15.85%。申請量和資助量均排在前10位的依托單位有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如圖7、圖8所示。申請量超過20項的依托單位中,西南交通大學、天津大學、清華大學的資助率排前3名,如圖9所示。面上項目是覆蓋面最大的項目類型,其中,正高級職稱占比33.45%,資助率為22.07%,高于平均資助率;副高級職稱占比51.73%,資助率為15.01%,略低于平均資助率;中級職稱申請人的資助率為4.78%,如圖10所示。目前,學科面上項目申請人以“70后”和“80后”學者為主,分別占比28.4%和58.2%,是目前從事基礎研究的中堅力量,其中,“80后”資助率為16.46%,略高于平均資助率;“70后”資助率為11.69%,明顯低于平均資助率;其他年代申請人資助率明顯高于平均資助率,基本符合從事基礎研究學者的成長和退出規律,如圖11所示。
1.3.2?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2023年,學科共收到地區科學基金項目申請512項,2項未通過形式審查,其余510項經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后,獲資助69項,平均資助強度32萬元,資助率13.48%。2023年度學科地區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量排名前三地區的是江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如圖12所示;資助量排名前三的依托單位是蘭州理工大學、貴州大學和新疆大學,如圖13所示。近年來,地區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率遠低于面上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可鼓勵更多有良好研究基礎的學者申請面上項目。
1.3.3? 重點項目
重點項目支持科研人員針對已有較好基礎的研究方向或學科生長點開展深入、系統的創新性研究,應當體現“有限目標、有限規模、重點突出”的原則。2023年,學科共收到重點基金項目申請103項,1項未通過形式審查,其余102項經通訊評審和會議評審后,獲資助11項,平均資助強度230萬元,資助率10.68%。截至2023年,學科共資助重點項目269項,分布在60個依托單位,其中,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資助量名列前5名,如圖14所示。重點基金項目負責人主要以“60后”為主,占比42%,年齡最小的項目負責人于1980年后出生(共4人),2023年獲批的11個項目中,項目負責人“50后”1人、“60后”5人、“70后”5人,如圖15所示。希望更多有較好研究基礎的“80后”青年學者關注重點項目。
1.3.4? 原創探索計劃項目
原創探索計劃項目資助科研人員提出原創學術思想、開展探索性與風險性強的原創性基礎研究工作,旨在培育或產出從無到有的引領性原創成果。該類項目分為專家推薦類和指南引導類兩種,其中,專家推薦類原創項目不限研究領域或方向,申請人經推薦人推薦可隨時提出項目申請;指南引導類項目由自然科學基金委各科學部通過征集科學家建議、學術論壇討論或專家論證等形式形成的項目指南發布。2020年至今,學科共資助專家推薦類原創項目7項(含延續資助1項),這些項目的二級代碼為E0501、E0507、E0508、E0509、E0512。2023年度,吉林大學馬志超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吳豪教授獲批了專家推薦類原創項目。
2? 項目進展、中期與結題管理工作
2.1? “三類項目”進展與結題報告審核
2023年度學科共接收“三類項目”進展報告3178份,為進一步加強涉及面較廣的“三類項目”過程管理,強化資助成效,改變“重申請、輕執行”的不良現象,學科對本年度進展報告的撰寫質量進行了嚴格審查,退修率達到30%以上。退修進展報告的共性問題見文獻[2],退修意見明確提請依托單位對該項工作給予高度重視。針對連續兩年沒有任何成果產出的項目,向項目負責人及依托單位發送項目警示提醒函。需要強調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研究成果管理辦法》規定:“對于受多個資助機構資助產生的項目成果,科學基金為主要資助渠道或者發揮主要資助作用的,應當將自然科學基金作為第一順序的標注”[3]。學科對研究成果資助號標注情況進行重點核查,要求研究成果錄入必須從文獻庫中檢索或按要求格式填入并上傳成果原文,保證成果信息可直接核查。
2023年,學科共接收“三類項目”結題報告1272份。學科組織專家對結題報告的撰寫質量進行了嚴格審查,共退修290份,占比22.8%。退修結題報告存在的共性問題見文獻[4]。根據結題報告撰寫質量和成果統計情況,對2022年結題項目進行等級評定,遴選出高質量結題(等級為A+和A)的“三類項目”共178項(占比14.0%)、執行不力(等級為C和D)的“三類項目”共31項(占比2.44%)。
2023年11月23—26日在重慶舉辦的第二十屆國際制造會議(IMCC2023)上,A+類結題項目負責人作了結題報告,A類結題項目進行了展板展示;經參會學者無記名投票,從A+類結題項目中評選出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結題項目(8項面上項目,2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如表2所示。
2.2? 重點項目中期與結題管理
2023年2月23—24日,學科在北京組織召開了2022年度重點項目結題審查與中期審查學術交流會,對2017年獲批的13個重點項目和2019年獲批的1個三年期重點項目進行結題審查,對2019年獲批的13個重點項目進行中期審查。經過專家投票,共評選出優秀結題項目10項,優秀中期項目9項。其中,西南交通大學翟婉明院士主持的“面向服役安全的軌道車輛系統動力學與振動控制研究(項目批準號:51735012)”項目,在牽引傳動子系統與機車系統之間動態特性的影響規律、輪軌動態相互作用機理、軌道車輛在不同線路基礎結構上的振動特性等方面取得理論突破,并成功用于解決我國高速、重載鐵路機車車輛系統動力學相關的一系列工程實際問題,保障了軌道交通運載系統服役安全。
會后,與會專家對重點基金如何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相結合進行了深入討論。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學科專家學者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開展研究,學科重點項目布局上,要突出支持重要原創方向及關鍵核心技術中的重大科學問題。
2.3? “航天先進制造技術研究”聯合基金的中期審查與結題管理
2023年2月20—21日,學科在北京組織召開了航天先進制造技術研究聯合基金2022年度項目結題審查與中期審查學術交流會。對2018年獲批的11個重點支持項目和2個集成項目進行結題審查,對2020年獲批的6個重點支持項目和3個集成項目進行中期審查。經過專家投票,共評選出優秀結題項目8項(重點支持項目6項,集成項目2項),優秀中期項目5項(重點支持項目2項,集成項目3項)。其中,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侯曉院士主持的集成項目“大尺寸碳纖維復合材料殼體結構隔熱一體化成型基礎問題(項目批準號:U1837601)”,在固體火箭發動機熱塑性復合材料殼體尺寸精度控制、國產碳纖維與環氧樹脂界面匹配增效、纖維復合材料與絕熱層之間的脫粘抑制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研究成果在多個航天型號中獲得應用,為大尺寸固體火箭發動機復合材料殼體精準制造奠定了理論基礎。
2.4?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中期審查與結題管理
2023年3月18日,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在揚州組織專家對2017年獲批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進行結題審查,其中,機械學科5項;對2019年獲批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進行中期審查,其中機械學科6項。經過專家評審,3個項目結題審查評價為優秀,2個項目評價為良好。湖南大學姜潮教授主持的“機械結構不確定性分析與設計”項目在材料結構不確定表征、拓撲優化高效求解、全場損傷定量評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上海大學張建華教授主持的“微納制造與半導體顯示”項目針對新一代半導體顯示及傳感芯片、高性能柔性傳感器陣列及硅基微顯示器制造方面開展基礎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華東理工大學張顯程教授主持的“機械結構強度學”項目圍繞高溫結構壽命設計、評定及提升技術開展基礎研究,在復雜型面關鍵部件高溫疲勞壽命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2.5? 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中期與結題管理
2023年7月27日,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在大慶市組織召開了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結題審查會,對2016年獲批的6個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進行結題審查,其中,韓旭教授主持的“汽車碰撞安全性分析與優化設計”項目在汽車結構可靠性設計、車身輕量化結構激光制造、車輛碰撞損傷測試等方面取得了技術突破,成果應用于220余家整車和零部件企業。
2023年12月28日,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中期審查會,對2020年獲批的6個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進行中期審查,其中,吉林大學韓志武教授主持的“機械系統仿生理論與技術基礎”項目在仿生高性能感知器件制造、低溫強磁壓痕測試儀器研制、仿生智能下肢假肢及仿生植入器械等方面取得突出進展。
2.6? “共融機器人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年度交流及中期與結題管理
2023年7月30—31日,學科在杭州組織召開了“共融機器人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研究計劃2023年度項目結題審查與中期審查學術交流會,來自國內機器人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共計140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期間,學科組織專家對6個重點支持項目進行結題審查,對5個集成項目和5個重點支持項目進行中期審查,對1個集成項目和10個重點支持項目進行年度學術交流。經專家組投票,重點支持項目結題審查中,5個項目綜合評價等級為A,1個項目綜合評價等級為B;中期審查評價中,4個集成項目綜合評價等級為A,1個集成項目綜合評價等級為B,3個重點支持項目綜合評價等級為A,2個重點支持項目綜合評價等級為B。此外,專家組為11個年度檢查項目提出了針對性建議,指導專家組組長丁漢院士強調,雖然各項目的研究對象存在差異性,但應該以“人機環境共融”為牽引,加強共性科學問題的協同攻關。
吉林大學任雷教授主持的重點支持項目“仿生拉壓體雙足機器人原理與關鍵技術”,提出了仿生拉壓關節、驅動傳動一體化仿生驅動器、拉壓體機器人系統設計等關鍵技術,實現了高度擬人的三維自然步態,同時具有低能耗、高柔順性、良好環境適應性等顯著特征。浙江大學李鐵風教授主持的集成項目“適應極端環境作業的剛柔軟共融機器人基礎研究”,提出了機電系統軟硬共融的壓力適應原理,國際上首次在沒有耐壓外殼保護的情況下將軟體機器人下潛到馬里亞納海溝10 900 m深度進行驅動;提出了一種基于力學超材料/結構的深海作業軟體手設計方法,軟體抓持器在3400 m深海下成功實現安全抓持和采樣。
3? 科學基金改革探索
3.1? 推進學科代碼調整,構筑高質量學科體系
自2022年9月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啟動學科代碼修訂工作以來,學科瞄準制造強國建設戰略任務,詳細梳理了機械學科代碼演變歷史、12個二級代碼的內在邏輯、近十年申請量變化趨勢等內容。在2022年面向本領域專家“調什么,怎么調”的意見征詢梳理結果和學科“十四五規劃”撰寫專家組申請代碼調整初步思考論證的基礎上,2023年度資助了《機械工程領域發展前沿與學科申請代碼調整的論證研究》《智能制造基礎研究發展戰略調研》項目,并在2023年2月23日和3月14—16日召開了兩次學科代碼調整研討會。除結合學科前沿方向擬定新增二級代碼之外,還對部分現有二級代碼名稱、科學內涵等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并對原有12個二級代碼的研究方向進行了重新梳理,既體現代碼的知識邏輯,又避免方向過細過多。本次學科代碼調整既堅持了學科繼承,又體現了時代特征,有利于促進學科高質量發展和服務我國制造強國建設戰略。
3.2? 試點RCC評審機制,提高專家評審質量
同行評審是科學基金遴選創新項目的根本機制,評審專家科學公正履職是確保基礎研究資源有效配置的關鍵因素。2023年自然科學基金委推行了“負責任、講信譽、計貢獻”(responsibility, credibility, contribution, RCC)評審機制試點工作,維護評審工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學科2023年度的項目評審工作中,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試點RCC評審機制,申請人對通訊評審專家評價反饋的6415份意見中,認為專家評審意見對自身提高“很有幫助”占比46.56%、“有幫助”占比34.86%、“幫助不大”占比10.05%、“沒有幫助”占比8.67%。
在通訊評審階段,學科工作人員對專家返回的評審意見進行認真核查,對無理由拒評及嚴重拖延后拒評、評審意見提交嚴重滯后、評審意見“張冠李戴”、評審意見敷衍籠統無價值的評審專家,在評審系統里逐一標記。在會評評審階段,要求專家認真審閱函評“高分項目”及“非共識項目”評審意見,研判是否存在因“照顧人情”等非學術因素給出不公正的評審意見。在RCC反饋意見統計階段,對“幫助不大”和“沒有幫助”的評審意見進行重點核查。對不利于維護評審工作科學性和公正性的專家,學科后續將減少評審指派或取消其評審資格,進一步提升RCC評審機制的能效。
3.3? 組織原子級制造研討,強化學科前瞻性布局
“納米制造的基礎研究”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報告中展望道:未來的納米制造精度和尺度要全面拓展到原子水平,從原子尺度構建新材料、新結構、新性能[6]。《機械工程學科發展戰略報告(2021—2035)》將原子級制造作為優先發展領域。2023年3月23—24日,學科組織發起了第330期雙清論壇“原子級制造的基礎科學問題”。原子級制造帶領人類走向加工操控能力的極限水平,一方面能以前所未有的制造精度來提供性能逼近理論極限的全新產品,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操控原子從頭構筑物質、器件乃至機體,具備最底層的創制能力。此外,學科還組織原子級制造的學術研討會10余次、調研活動3次,對原子級制造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難點和技術路線等進行深入研討和梳理。
4? 相關管理工作
4.1? 嚴格遴選上會名單,發揮糾偏擇優功效
(1)嚴格審查學術不端,對擬上會項目進行嚴格的“全文相似性”和“引文相似性”核查。2023年度,學科“全文相似性”超過50%的項目有9項,滿足上會條件的項目2項,其中,1項為與本人已獲批項目相似,學科邀請專家對其研究內容、關鍵科學問題、研究方案、可行性分析、項目特色和創新之處等與已獲批項目的相似率逐一進行分析,最后確定不予上會;另1項為與他人2023年度申請項目全文相似度約47.24%,最后確定不予上會。學科2023年度有7項滿足上會條件,但“引文相似性”核查發現代表作存在“申請人的作者排名前移”的情況,最后確定均不予上會。
(2)貫徹績效掛鉤政策。2023年度學科繼續堅持對結題項目進行績效評估,對近兩年高質量結題項目負責人提出的新申請,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資助,且獲資助項目直接經費給予不超過平均資助強度10%的激勵性資助。對執行不力的結題項目負責人提出的新申請,將予以從嚴把握。
(3)從嚴把握連續資助。為鼓勵申請人潛心完成好在研項目,如申請人近兩年已經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學科將對其提出的新申請予以從嚴把握。學科梳理了申請人2021—2022年獲批的在研項目清單,對2022年剛剛獲批項目,特別是在其他科學部獲批項目的申請人,學科建議暫緩資助;2021年已獲批項目的申請人則由全體專家研討審定是否資助。
(4)重視面上項目群。2023年度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中,學科指南設置“移動機器高效驅動與傳動” “光學元件高性能制造”面上項目群,面上項目群采用獨立分組,優選資深專家評審,引導不同二級代碼圍繞同一問題從不同方面開展基礎研究工作,形成有組織的科研,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資助,并給予不超過平均資助強度10%的激勵性資助。
(5)研討非共識項目。對于資助意見為3個優先資助和2個不資助的非共識項目(僅針對面上項目及地區科學基金項目),學科要求專家對項目申請書及通訊評審意見進行重點研討,充分發揮會評專家的糾偏作用,避免創新性較強項目因與通訊評審專家學術思想差異導致優秀項目落選。
4.2? 重大/面上項目聯動,探索有組織科研模式
學科將面上項目群選題及過程管理,與學科重大項目立項及年度檢查進行有機結合,探索基金項目的有組織科研管理模式。通過研討會匯集面上項目群的各位項目負責人與本領域國內頂級專家,通過重大項目引領、責任專家把脈、學術會議交流等形式帶動大家有組織地開展科研活動。2023年度,學科組織了“移動機器高效驅動與傳動”學術研討會暨“智能電靜液驅動執行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學術交流會、“光學元件高性能制造”學術研討會暨“關鍵光學元件高性能制造基礎”重大項目學術交流會。一方面提升重大項目“超前部署”的重大科學問題對相關領域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加強圍繞相同科學問題的面上項目群項目交流合作。
4.3? 開展深入實地調研,提升戰略研判能力
為充分發揮調查研究在科學決策、破解難題、精準落實、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推動科學基金治理體系現代化。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統一部署下,學科緊密結合基金資助與管理工作,以科學問題為牽引,前沿布局為依據,向本領域200余位高層次專家發布了《高端裝備設計制造戰略調研問卷》,梳理出關鍵基礎件、機器人、工業母機、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5個重點方向,規劃了14個重點基礎研究平臺、36個成果轉化應用平臺和92個產業聚集區企業。截至2023年底,學科共調研7個重點基礎研究平臺和5個成果轉化應用平臺。通過“帶著問題下去,揣著答案回來”的系列化戰略調研,堅持從重大應用研究中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不斷加深對學科體系的認識,提升學科的管理水平和戰略研判能力。
4.4? 促進學科青年人才交流,助力青年人才高質量發展
2023年10月22日,第八屆先進設計制造青年論壇在南京舉行,在優青項目實施10周年之際,首次將參會人員范圍從優青項目獲得者擴大到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等同層次人才,共同研討青年科技人才如何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挑大梁、當主角”,200余名機械學科的國家級青年人才參加了此次會議。論壇設立機械學科優青項目資助十周年評價及研討會、機械設計與制造學科學術交流會、機械學科2022年度優青項目結題檢查3個分會場,發放“機械學科高質量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問卷”,并舉行機械學科優青項目資助十周年留念活動。與會青年學者圍繞基礎科學研究如何堅持“兩條腿走路”、如何在“破五唯”下遴選優秀青年人才、如何建立讓青年人才潛心科研的資助體系、如何促進女性科研人員的成長與發展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7]。
4.5? 關注女性科學家成長,激發科技創新“她”力量
近五年的學科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女性占比為18.0%,面上項目獲得者的女性占比為14.31%;學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的女性占比為12.23%,基本與自然科學基金委平均水平持平;學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的女性占比為5.6%,遠低于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和自然科學基金委平均水平。2023年12月13—15日,在學科指導下,首屆機械工程女科學家論壇在廣州召開,來自全國的100余位機械工程領域的女科學家齊聚一堂,以“智匯巾幗 制創未來”為主題,深入探討科研上的機遇、挑戰與突破,共話新時代女性擔當,充分激發科技創新“她”力量,在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書寫絢麗的巾幗華章。
5? 2024年工作展望
學科將繼續認真貫徹執行自然科學基金委及學部的各項政策及要求,狠抓落實,突出成效。認真完成2024年度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審批和管理工作,提高項目資助質量和效能,推動重大研究計劃和重大項目的論證,推動學科在智能制造、原子級制造、人形機器人等前沿方向的布局。面向現代化產業體系,開展廣泛的一線調研,加強國家亟需方向人才培養,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有組織推進集成電路制造、工業母機等戰略需求領域的體系化基礎研究。
致謝
2023年度學科工作得到了周德開、張德權、王帆等兼聘老師的支持和幫助,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 葉鑫, 朱明亮, 黃志權. 2022年度機械設計與制造學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工作綜述[J]. 中國機械工程, 2023, 34(4):379-386.
YE Xin, ZHU Mingliang, HUANG Zhiquan. Review on Management at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Discipline of NSFC in 2022[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23, 34(4):379-386.
[2]? 王國彪, 賴一楠, 宋建麗. NSFC機械工程學科2013年度基金管理工作綜述[J]. 中國機械工程, 2014, 25(2):202-210.
WANG Guobiao, LAI Yinan, SONG Jianli. Review on Fund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NSFC in 2013[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4, 25(2):202-210.
[3]? 科學基金項目管理常見問答[EB/OL].[2024-03-02].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wd/03-02/.
[4]? 王國彪, 賴一楠, 宋建麗, 等. NSFC機械工程學科2014年度管理工作綜述[J]. 中國機械工程, 2015, 26(6):782-789.
WANG Guobiao, LAI Yinan, SONG Jianli, et al. Review on Fund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of NSFC in 2014[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5, 26(6):782-789.
[5]? 第二十屆國際制造會議(IMCC2023)在重慶舉行[EB/OL].[2024-03-01]. http:∥mve.cqu.edu.cn/info/1104/5973.htm.
[6]? 王國彪, 賴一楠, 盧秉恒, 等. “納米制造的基礎研究” 重大研究計劃結題綜述[J]. 中國科學基金, 2019, 33(3):261-274.
WANG Guobiao, LAI Yinan, LU Bingheng, et al. Review of the Achievements of Major Research Plan on “Fundamental Research on Nanomanufacturing”[J]. 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019, 33(3):261-274.
[7]? 第八屆先進設計制造青年論壇在南京舉行[EB/OL].[2024-03-03].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90726.htm.
(編輯? 張? 洋)
作者簡介:
葉? 鑫,女,1982年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機械設計與制造學科項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