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享
“和樂課程”是佛山市南海區和順一中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保證落實地方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的實際構建的符合學校多元化發展、學生全面發展的校本課程。
一、“和樂課程”構建
(一)課程理念、性質與定位
1.課程理念
圍繞學校“讓師生感受教育的幸福”的辦學理念和“育和諧發展的人”的育人目標,我校提出了“天地為師,大和至樂”的課程理念。
2.課程性質
“和樂課程”是通過集體活動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體驗相結合的教室內外的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育人的有效途徑。
3.課程定位
“和樂課程”是學科課程內容的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也是對學生各學科核心素養養成的實踐檢驗、各學科領域學習成果的拓展和加深。“和樂課程”推進學校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校的校本課程突破教室限制,提升了校本課程的品味與實效。
“和樂課程”對于全面培育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學生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意義重大。
(二)課程構建
1.“文明人”課程群
“積累學識、涵養禮儀、播種文明”是“文明人”課程群的核心目標,學生通過豐富學識,修養身心,涵養禮儀,最終成長為內外兼修,身心和諧的“文明人”。基于此,“文明人”課程群以學科拓展型課程進行實施,結合各學科課程在初中一、二年級開展。
“知書”課程下開設花語文學、名著閱讀、日有所誦、數學游戲、英語口語交際、英語電影欣賞、英語話劇、模型設計與制作智趣化學、地形繪制與沙盤制作等子課程。旨在讓學生積累文化基礎,豐富學識,成長為文化底蘊厚、學識素養高的人。
“識禮”課程下開設個人形象禮儀、日常交往禮儀、國際交往禮儀等子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得體大方的行為舉止,促進學生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交往。
“達藝”課程下開設舞蹈、合唱、書畫、科幻畫、絲網花、攝影藝術、十字繡、創意箱制作、籃球技術、排球技術、足球技術、乒乓球技術、詠春拳等子課程。旨在讓學生通過對藝術審美的學習和身體素質的鍛煉,陶冶情操,涵養品行,促進學生的身心和諧。
開展的特色活動有“序列化主題班會”“青春體藝節”和“悅讀嘉年華”,以此推動學生文明禮儀、藝術修養、學識涵養的發展。
2.“世界人”課程群
“扎根本土,綻放世界,創新發展”是“世界人”課程群的核心目標,學生通過對本土文化的探尋,對全球問題的思考以及對現代科技的體驗,最終成長為胸懷天下,融合文化的“世界人”。基于此,“世界人”課程群以探究性課程為主,結合各學科課程在初中一、二年級開展。
“嶺南文化探尋”課程下開設嶺南歷史沿革、嶺南建筑文化、嶺南歷史人物等子課程,以此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全球問題探究”課程下開設中西文化融合、全球生態危機、戰爭與和平、人工智能的利弊等子課程。以此增強學生對世界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引導學生與文化和,與世界和,與時代和。
“創客”課程下開設走進創新、智創設計、智趣3D、智創DIY、定格動畫、3D技術與農耕用具等子課程,以此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態度、技能、品質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開展的特色活動有“和一國際文化節”和“創客智造大賽”,以此促進學生的文化融合和創新發展。
3.“生態人”課程群
“親近自然,愛護自然,回歸生態”是“生態人”課程群的核心目標,學生通過對農耕文化的探究與體驗,養成與生態文明社會相適應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最終成長為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人”。“生態人”課程群以探究性課程為主,結合學科課程在各年級開展。
“農耕與自然”課程下開設賞農景、親農耕、品農味等子課程。加強學生與自然鄉土的親密接觸和對自然世界的感性體驗,拓展學生個體經驗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主動關心周圍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意識以及熱愛鄉土的情懷。
“農耕與文化”課程下開設“農耕文明變遷史”“節氣與農耕”等子課程。旨在使學生了解從古至今“農耕文明”的演進,傳承農耕文化中孕育的文化傳統和積極的價值理念。
“農耕與科技”課程下開設“現代農業技術探究”“現代農具開發制作”等子課程。旨在讓學生從了解農業知識,學習農業技能,探索農業奧秘,進行自我探索與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和樂課程”實施
(一)建設“和樂課程”師資隊伍團隊
教師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同時也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和中堅力量。學校發揮全校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推動課程實施。教師是課程建構的主要落實者。學校分部門建構校本課程落實體系,德育課程由班主任隊伍建構,拓展類課程由語文、數學、英語、物化、生物、地理信息、圖音體科組建構,探究類課程由創客工作室建構。教師是課程的主要開發者,具體課程名稱的確定,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進度的安排,都由教師完成。教師也是課程評價的主要負責人,依據教情、學情,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評價標準。
介于教師的重要性,我校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對“和樂課程”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學校通過組織教師到校外培訓,邀請專家到校培訓,相關教育部分的系統培訓,本校專業發展工作室、創客工作室、青藍工程等校本培訓,形成一支教學行為規范、教學品質一流、個人教學風格鮮明的“和樂課程”師資隊伍。
(二)打造“和而不同、愉悅共長”的和悅課堂
課堂是實施課程的主陣地,好的課程實施離不開有效的教學方式,因此在“和樂課程”理念之下,學校提出了“和悅課堂”“和悅”即“和而不同,愉悅共長”,也就是在實施“和樂課程”的過程中,采用多樣的教育方式,以實現學生的多元成長。“和悅課堂”一是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主張以啟發式、發現式、問題解決式等教學方法為主,在“和樂課程”實施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二是提倡打破常規的課堂界限,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創設“體驗式”“實踐性”為主的校內外活動,讓學生在行走課程、活動課程中,盡情與環境、與社會互動,在互動體驗的課堂中各得其樂。三是提倡課堂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退居“幕后”,讓學生走到“前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更積極、更主動地感受天地的奇妙,獲得成長的喜悅。
(三)開發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開發,是學校教育變革的重要內容,為學校課程實施搭建了內容支撐。學校“和樂課程”教材屬于以實踐活動體驗為主的教學用書,不同于課堂教學學術型課程教材。教材兼顧學生的實踐活動體驗需求,能指導師生體驗活動的所有行為,包括師生互動行為、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行為、多學科教師協同指導行為。
為保障“和樂課程”的順利實施,學校致力于開發從教育實際出發的系列校本教材。學校成立專門的“和樂課程”實施機構,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發校本教材,目前已開發的校本教材如圖1所示。
三、“和樂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置的效果,并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
學校“和樂課程”以全方位評價、多主體評價、重實效評價、顧全面評價為原則,使用CIPP課程評價模式,從背景、輸入、過程、影響、成效、可持續性和可應用性評價等方面進行評價,提供有效信息。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和樂課程”建設漸漸得到優化,實施過程的優化又促進教師的課程開發水平的提升,教師、課程建構能力、學科能力、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發展必將對學校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