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杰

居民加杠桿意愿不足影響經營性現金流,金融機構風險偏好較低影響融資現金流。圖/IC
在2024年春節前夕,某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北京一處支行推出“凡存款5萬元以上的客戶,其孩子享受小學語數英作業的免費輔導服務”。這一營銷活動反映出部分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經營壓力加大的處境。
根據Wind(萬得)統計,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2023年歸母凈利潤總計為5181.63億元,較2022年的5352.92億元,少賺了171億元。其中,2023年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等機構凈利潤均實現了正增長。但浦發銀行、恒豐銀行、興業銀行、渤海銀行、光大銀行的歸母凈利潤實現了負增長,分別下滑了28.28%、23.74%、15.61%、16.81%、8.96%,合計少賺了350多億元。
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較多等困難和挑戰下,考驗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時代已經來臨。
就整個銀行業來看,凈利潤增速同比已在個位數。2月2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2.4萬億元,同比增長3.2%,增幅較去年同期收縮2.2個百分點。
“國有大行實行的以量補價,中小銀行采取的方式是區域更加下沉,銀行業整體承壓。而部分基礎客戶不太牢固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會遇到更大的壓力。”某銀行高管說。
盈利能力等數據變化也帶動了股價的起伏。3月28日上午早盤,光大銀行A股(人民幣普通股票)股價一度跌超9%,港股股價一度跌超10%。“我早上看到資本市場對光大銀行的反饋。我們的經營基本面是穩定的,也沒有應該披露而沒有披露的重大風險事件。”光大銀行行長王志恒在當日回應。
3月29日,A股銀行繼續分化,興業銀行跌幅一度超過4%,最終收跌2.89%。截至4月9日收盤,興業銀行為15.46元/每股,繼續微跌0.13%。而在香港上市的渤海銀行股價已低于1港元。
浦發銀行在近期的跌幅不大,還有上漲趨勢。浦發銀行2023年三季度報告顯示,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9.86億元,同比下降30.83%。對比之下,浦發銀行的歸母凈利潤下滑幅度正收窄。
與此同時,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盈利與其他類型的銀行的差距在進一步拉大。監管數據顯示,國有大行、城商行、民營銀行、農商行在2023年的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77%、14.81%、15.91%、14.75%。
而2023年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增幅為-3.67%,這是多年來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2023年凈利潤再次出現負增長(2020年,受疫情因素影響,商業銀行整體累計實現的凈利潤為1.94萬億元,同比下降了2.7%)。
歸母凈利潤更能反映出銀行的經營情況。數據顯示,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2023年的該指標總計為5181.63億元,少賺了171億元。
進一步看,浙商銀行凈利潤重回兩位數增長,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150.48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另外,中信銀行在2023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了7.91%,招商銀行同比增長了6.22%,廣發銀行同比增長了3.16%,平安銀行同比增長了2.06%等。
而其他銀行的凈利潤同比出現下降。2023年浦發銀行、恒豐銀行、興業銀行、渤海銀行、光大銀行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67.02億元、51.46億元、771.16億元、50.80億元、407.92億元,共賺1648.34億元,較上年少賺了350多億元。
浦發銀行在股份制銀行中下滑幅度最大。不過,由于浦發銀行尚未披露2023年報,無法得知詳細經營數據。其業績快報顯示,在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1734.34億元,同比減少151.88億元,下降8.05%;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67.02億元,同比減少144.69億元,下降28.28%。
“受資產重定價、市場利率下行、資本市場波動以及公司信貸增長動能不足、業務結構調整等影響,公司效益指標階段性承壓。2023年四季度以來,加大資產投放力度等,凈利潤降幅較前三季度收窄。”浦發銀行在業績快報中稱。
2023年恒豐銀行歸母凈利潤下滑幅度為23.74%,這也是其改革重組后凈利潤的首次負增長。“主要原因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一次性轉回遞延稅資產,若還原該因素后,凈利潤同口徑同比增長4.80%。”恒豐銀行對此表示。
恒豐銀行在年報179頁進行了說明。“本行于2019年度因重大資產轉讓處置形成稅務虧損,該稅務虧損在2020年起連續5年內以本行形成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進行抵扣。”
早在2018年,恒豐銀行業績跌至谷底,不良貸款余額高達1635.61億元,不良貸款率高達28.44%。到了2019年末,恒豐銀行通過轉讓等方式,不良貸款規模為149.66億元,減少了1485.95億元。
另外,2019年12月,中央匯金參與救助,出資600億元。不過,在2024年2月21日,山東金融資產發布公告稱,將受讓中央匯金持有的150億股恒豐銀行股份。這意味著,恒豐銀行將重回山東國資。
恒豐銀行進一步稱,于2023年12月31日,根據目前經濟環境及該行實際經營情況對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進行估計,并以預計2024年末前可產生的應納稅所得額以108.16億元(2022年12月31日:302.98億元)為限,確認稅務虧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為27.04億元(2022年12月31日:75.74億元)。
興業銀行凈利潤下滑的原因與恒豐銀行不太相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減值損失的調節。2023年該行貸款損失準備為1434.26億元,較2022年的1288.34億元增加了145.92億元。
另一則數據顯示,2023年該行計提減值損失611.78億元,同比增加125.58億元,增長25.83%。其中貸款減值損失為671.03億元,而2022年的數值為378.19億元。“合理計提減值,做實資產質量。”興業銀行解釋道。
凈利息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直接反映其盈利能力。從銀行收入結構來看,利息凈收入作為銀行主營的存貸款業務的營收體現,占比接近80%。
受讓利實體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商業銀行凈息差拉開下行之幕。2019年商業銀行凈息差為2.20%,2021年降至2.08%,2022年為1.91%,并在2023年末跌破1.7%,為1.69%。
就股份制銀行而言,其實凈息差整體上表現得還不錯(有三家尚未公布數值),2023年末為1.76%,優于國有大行的1.62%和城商行的1.57%。但進一步來看,行業分化較為嚴重。平安銀行、招商銀行、浙商銀行的凈息差依然超過2%,分別為2.38%、2.15%、2.01%。
而另外三家銀行的凈息差低于1.6%。恒豐銀行為1.59%,民生銀行為1.46%,渤海銀行為1.14%。其中,渤海銀行比上年末下降了0.36個百分點,2021年末為1.72%,2020年為2.35%,2019年為2.22%。
2023年民生銀行的凈息差較上年同比下降14個基點。“凈息差下降主要由于資產端定價下滑,同時負債成本剛性較強。資產端,受貸款利率下調及市場利率低位運行影響,貸款及投資收益率均下降;同時消費不足使得高收益零售貸款增長放緩,對資產收益提升作用減弱。負債端,雖然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下降,但受存款定期化及美元加息影響,負債成本仍呈小幅上升趨勢。”民生銀行稱。
就銀行業來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加之存量貸款重新定價、協助地方化債面臨“降息展期”集中安排,貸款利率仍有下行壓力,銀行凈息差承壓狀態短期難改。
市場對房地產和政府融資平臺關注較多。多位銀行人士提示,居民加杠桿意愿不足影響經營性現金流,金融機構風險偏好較低影響融資現金流,房企面臨的經營壓力仍然較大,房地產市場仍處于風險釋放階段。部分地方政府債務率較高,后續仍然面臨較大的還本付息壓力,亟須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這都影響銀行的資產質量和凈息差。”一位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
《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顯示,凈息差低于1.8%的銀行將在評估中被扣分:0.8%(含)至1.8%打分的區間為60分(含)至100分;0.8%以下打分為0分。
商業銀行維持穩健經營、防范金融風險,需保持合理利潤和凈息差水平。在保持銀行穩健經營和讓利實體經濟之間,銀行凈息差合意值應是多少?
業界有不同版本的測算,市場認同的數值在1.7%-1.8%左右。中金公司估算“2035目標”隱含2021年-2035年7%左右的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對應銀行7%-8%的必要資產增速;考慮到30%左右的分紅比例,為保持資本充足率不下降,估算銀行最低的長期ROE(凈資產收益率)水平為10%-11%,最低凈息差約為1.6%-1.8%。
“息差問題是我們2024年最關注的指標。”在近期的業績發布會上,興業銀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林舒稱,做好區域+行業的資產布局策略,圍繞產業做出區域特色;從新質生產力培養過程中的新業態、新模式中挖掘資產投放熱點;穩住按揭基本盤的同時加強消費信貸和經營貸,實現零售貸款、零售資產占比的調整。另外,提高低成本結算性存款的占比,力爭全年付息率進一步下降。
“凈息差未來還將面臨下降壓力,將通過強化資產負債動態組合管理來穩定。在負債端,進一步做好基礎客群、基礎產品服務,穩步降低負債成本。相對股份行同業,我們負債成本還有壓降的空間。”近期,民生銀行董事長高迎欣表示。
中間業務收入具有資本消耗低、可持續強、風險性低等優勢,在利率市場化、息差收窄的背景下,被商業銀行寄予厚望。不過,在2023年該項指標表現得并不出色。
九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已經發布2023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的數據,共計2278.76億元,同比減少了13.5%。
其中,2023年興業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77.55億元,同比下降38.38%;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為331.19億元,同比下降33.04%。“受理財老產品規模壓降及資本市場波動影響,理財手續費收入減少。”興業銀行稱。
就興銀理財而言,2023年管理產品規模2.2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超1700億元,不過當年凈利潤25.82億元。而2022年的凈利潤超過了30億元。
進一步來看,興業銀行2023年銀行卡手續費收入為118.08億元,2022年為133.84億元;擔保承諾手續費收入為12.10億元,2022年為14.08億元;咨詢顧問手續費收入為52.56億元,2022年為194.54億元等。
另外,興業銀行的信托手續費收入也由2022年的5.64億元,降至2023年的3.7億元。另有數據顯示,2023年興業信托營業收入46.37億元,凈利潤-6.10億元。而2022年該信托公司的凈利潤2.59億元,同比2021年減少72.3%。
光大銀行在2023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36.98億元,同比下降11.39%。其中,銀行卡服務手續費收入為112.15億元,同比減少18.52億元,降幅為14.17%,為整個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下降的大頭。
在2023年,光大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比16.27%,同比下降1.37個百分點。不過,其他收入有所提升,為145.07億元,占比提升至9.96%。
浙商銀行與渤海銀行的該數據同比上年有所上升,不過兩家銀行的基數較小。浙商銀行在2023年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50.40億元,而營業收入為637.04億元。
“中收的下滑,原因在于上年資本市場不佳,權益類產品的代銷下滑;也受到政策性的因素,例如保險、保險和基金降費等。”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稱。
“在各種政策加持下,2024年資本市場有望筑底回升;債券市場、票據市場也都有一些結構性的機會,會為中間業務收入帶來一些結構性增長的機會。”近期,招商銀行副行長彭家文表示,首先還是抓客群,通過客群的擴面帶來收入增長;其次是抓存量客戶的經營,包括對一些產品結構的安排,如保險通過量的增長和結構變化,這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降費政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