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慧
一直以來,常見的古詩閱讀的問題設計包括內容與主題的理解與把握、詩句與詞語的品味與賞析、情感的理解、表現手法的分析等。而部分語文教師的古詩閱讀教學設計單一化、模式化,枯燥無味,很難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閱讀興趣。一些學生認為古詩晦澀難懂,古詩閱讀題難以攻克,由此產生畏難、不讀、厭做等情緒。通過對新課標、語文中考以及學業水平質量監測命題思路與趨勢進行研究分析,筆者發現,可以結合配圖、具體的情境以及社會熱點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古詩教學實效。
我們常常會運用“請描繪所給詩句的畫面”這樣的方式考查學生對古詩內容的掌握情況,一些學生會認為這樣的問題設計考查的是“翻譯”詩句,只要翻譯出來詩歌的內容就可以了。筆者研究了江蘇省宿遷市2022 年中考語文試卷之后,發現了古詩閱讀教學新思路。
該試卷中古詩閱讀的題目是:朗誦小組選定下面這首詩參加校古詩朗誦大賽,請你參與。
度關山
[唐]李端
雁塞日初晴,狐關雪復平。
危樓緣廣漠,古竇傍長城。
拂劍金星出,彎弧玉羽鳴。
誰知系虜者,賈誼是書生。
(選自《全唐詩》,中華書局)
其中,第4 小題的題目是:文博找到下面兩幅圖,你認為哪幅圖更適合作為朗誦時的背景?請說明理由。

本試題設計看似簡單,實際屬于綜合型試題,讓學生在復雜情境中充分展示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我們經常讓學生描繪詩句所呈現的畫面,學生會以翻譯的形式回答,這樣很難體會到詩句的意境與美感。而該試題以“古詩被選為參加朗誦大賽的篇目”為情境,給兩幅插圖,讓學生選擇。兩幅圖都是邊塞騎馬圖,但A圖描繪了盛大的場面,龐大而壯觀的隊伍,屬于全景圖;B圖是雄渾壯闊的邊塞圖景下的人物特寫圖。若想對圖案準確作出選擇,學生不僅要理解詩歌描寫的主要內容,還要通過詩句抓住關鍵詞、提取關鍵信息,理解詩人的創作動機,并在選擇圖片后,用準確、順暢的語言合理給出選圖的理由,解釋表達效果。本詩首聯、頷聯中“狐關”“危樓”“廣漠”“長城”等詞語,描繪了雄渾壯闊的邊塞圖景;頸聯中的“拂劍”“彎弧”,展現了一位衛國殺敵、豪氣萬丈的勇士形象。由此可見,這里的邊塞圖景是為了烘托出這樣一位特寫鏡頭下的勇士,不是突出整支隊伍,所以圖B中的畫面符合本詩的內容與意境。學生只有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前提下,才能夠準確地選擇圖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煉了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核心素養。我們在進行古詩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也可以針對學習的古詩內容,給幾幅插圖讓學生選擇符合詩句內容或意境的那一幅,這樣反其道而行之,首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審美創造以及思維能力。
還是以上道宿遷中考古詩閱讀題目為例。第5 小題是:朗誦頸聯時,文棟想要增強詩歌感染力,請你為他配上適宜的表情、動作。第6 小題是:朗誦尾聯時,文博對重讀詞語把握不準,請你提出建議,并說明理由。(選擇一個詞語即可)
第5 小題考查朗讀的技巧。本題如果要確定答案,首先要理解詩句的情感,然后才能夠準確地配上合適的表情、動作。所以,回答本題時,學生要根據詩句所展現的意境或是情感,注意朗讀的語氣、重音和朗讀時的動作。“拂劍金星出,彎弧玉羽鳴”中,“拂劍”是拔劍的意思,“金星出”寫出拔劍時的迅速、剛勁有力;“彎弧玉羽鳴”寫拉弓射箭,箭呼嘯而出。據此分析,朗讀時應該用堅定的眼神,嚴肅的表情,配以拔劍、拉弓的動作,展現為國上陣殺敵的英雄形象。
第6 小題考查朗讀重音的處理能力。重音是朗讀時為了傳情達意的需要,對某些詞或短語進行重讀,加以強調。要結合語境分析,做到言之有理。看似考查朗讀重音,實際上是考查詩人傳達的情感,比直接考查詩歌情感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做題興趣。開放性的特點,讓學生更加有話可答。
基于對這類試題的研究,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古詩課堂作業時,可以通過設置朗讀情境,找出朗讀詩句時需要重讀的詞語,以此分析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這樣的作業在檢測課堂教學效果的時候,并沒有直接提問某一句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感情,而是在問題情境中,指導學生如何朗誦,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并用任務驅動的形式展現出來,不會讓學生沒有依據和抓手。只有理解詩歌的大體內容,學生才能夠判斷出重讀的詞語是什么。
一些閱讀題目將古詩與現代特定場景結合起來,考查詩歌的意境和情感,讓學生感到更親切、輕松、有趣,更能激發學生的做題興趣和探索欲。
例如,在某次七年級期末語文學業水平質量監測卷中,古詩詞閱讀題目是:
青門柳
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其中,第5小題是:在冬奧會閉幕式上,80 名舞者走出一幅“垂柳圖”,365 位普通人手捧“柳枝”向場地中央匯聚。請結合本詩,說說閉幕式上這一設計創意想要表達的情感。
北京冬奧會是全球性大事件,冬奧會閉幕式更是為大家熟知。本題沒有直接考查意象的作用,而是給出了冬奧會閉幕式上的節目畫面。這個題目看似與古詩無關,實則與古詩關聯緊密。詩歌題為“青門柳”,考查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柳”的傳情達意作用。“柳”與挽留的“留”諧音,詩中通過臨別折柳來寄托對友人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閉幕式上“垂柳圖”中的“柳”和手捧的“柳枝”,則表達了中國對所有運動員的惜別懷遠之情。通過分析,學生既理解了畫面的內涵情感,也能夠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我們在教學古詩時,也可以結合時代事件,設置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融入時代大環境,賞析古詩意境,增強責任感和文化自信,從而提升核心素養。
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更加突出學科育人、課程思政的價值取向。教師要認真研究新課標背景下學業質量評價的變化趨勢,改進古詩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愛上古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