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各高校擔負就業育人的重要使命。然而在數字經濟時代,隨著諸多新業態的涌現和靈活就業崗位增加,政策體制因素、高校支持因素、學生個體因素都嚴重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和水平。因此,各高校要聚焦價值引領,強化支持引導、優化指導服務,拓寬就業渠道、兜牢就業底線,嚴格監督核查,集中資源為大學生在數字經濟時代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提供支持,全力推動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
關鍵詞:數字經濟;大學生就業;高質量就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面臨大學生就業需求增加和就業質量不高的矛盾,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矛盾已經從總量矛盾過渡為與勞動力市場匹配相關的結構性矛盾。因此各高校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探究推動高質量就業的可行性路徑。
一、問題提出及文獻回顧
據統計,2024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 179萬人。受國際經濟形勢和數字經濟時代的疊加影響,當前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2023年12月,《關于做好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了26條舉措,要求各地各高校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實施 “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進一步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本文在剖析更高質量就業內涵和數字經濟時代高校就業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和困境的基礎上,嘗試探索高校推動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的可行性路徑,以期為各高校就業育人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切實實現大學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
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主要聚焦于大學生就業意愿、高校就業育人、就業能力提升與就業指導、就業心理壓力等方面。但關于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研究的主題則相對不足,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吉林大學趙園的 《后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研究》,該文從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主要因素著手,分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和高質量就業困境,從高校、政府、畢業生三方面提出完善對策。[1]天津工業大學的張瑜在 《我國本科生高質量就業的高校支持模式研究》中提出我國高校支持本科生高質量就業的建議,包括選擇適合的就業支持模式、提高就業指導的專業化水平、整合校內外優質就業支持資源、創新就業支持協調機制。[2]解厚榮在 《數字經濟時代推動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路徑研究》中指出,在數字經濟時代,人職供求失衡、企業崗位需求適應性變化都是高校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制約因素,提出要發揮數字經濟的就業創造效應,創新育人模式,強化高校學生數字就業能力和個人素養,促進就業質量的穩步提升。[3]
縱觀上述研究,大多提出了高校在大學生高質量就業中發揮的功能和作用,然而對如何助推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問題缺乏深層次分析,對持續推進等研究也有待深入。例如,對高質量就業這一概念,目前學術界并未達成共識。本文對部分高校大學生就業狀況進行調查,對不同層次高校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梳理,分析高校在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發展方面面臨的主要困境,為本文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架構。
二、高質量就業的內涵
高質量就業的概念是從就業質量的概念發展而來。就業質量是反映整個就業過程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取得相應勞動收入的具體狀況的優劣程度的綜合性范疇。也可以具體表現為勞動者對工作質量、福利待遇、培訓機會等指標的滿意程度。
高質量就業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就業質量水平的高低將就業分為高質量就業和低質量就業。由此可見,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國家和社會層面分析,更高質量的就業既體現為就業崗位數量不斷增多,又體現為就業崗位質量不斷提高。包含就業機會更加充分、就業環境更加公平、就業能力更加提升、就業結構更加合理、勞動關系更加和諧等內涵。從高校層面來說,更高質量的就業至關重要的指標是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就業率、就業薪資水平等,即學生的就業滿意度高、就業率高、薪資水平高、靈活就業率低的就業狀況稱為 “高質量就業”。[4]本文研究主要是從高校主體出發,因此本文所言 “更高質量就業”是指高校大學生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以及當前就業市場的大背景下,滿足崗位需求,并獲得就業率高、就業工作性質好、就業滿意度較高以及就業薪資待遇佳的就業工作情況。
三、數字經濟時代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的制約因素
(一)政策體制因素
首先,快速擴招帶來大學生就業壓力后延。2019年至2022年,我國高校累計擴招829萬大學生,雖然在短期內緩解了就業壓力,但是卻影響了之后年度的就業質量;其次,學科結構設置不合理,如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就業難度相較于計算機、法律等較大,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新崗位對人才產生了新需求,而專業設置不能因時因勢進行調整,這種結構上的不合理加劇了畢業生就業困境;最后,就業內卷現象日益凸顯,學歷貶值現象日益普遍。特別是在知名公司的招聘中,不僅需要應聘者具有名校背景,還要求有實習經歷等。這就導致普通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信心不足,無法獲得公平的競爭機會,高質量就業實現難度較大。
(二)高校支持因素
首先,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就業課程體系建設落后,就業實踐指向性差。高校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尤其是一些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及時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變化。這就導致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知識和能力均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其次,就業指導隊伍薄弱,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由于師資配比原因,就業指導相關課程多采用大班授課,就業指導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嚴重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最后,高校和相關企業單位的深度合作尚未達成。雖然現在諸多高校都將畢業生就業率作為學院書記、院長的考核指標,要求學院領導定期進行訪企拓崗,為畢業生尋求更多的就業崗位,但是這種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尚不理想。
(三)學生個體因素
第一,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偏差。受傳統就業觀念影響,大學生 “慢就業”“緩就業”現象持續。畢業生求職在很大程度上面臨供大于求的態勢,尤其是在某些專業領域這種矛盾更為凸顯。同時,大學生就業期望值過高,都傾向于考公考編,傾向于向大城市尋找工作,對基層和城鄉就業崗位考慮不多。這就導致社會上出現 “蟄居族”“歸巢族”“雙失青年”“啃老族”“觀望族”“考碗族”等特殊族群。第二,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對當前就業形勢缺乏了解。數字經濟時代,大大擴展了就業崗位資源,同時招聘崗位對大學生的素質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擇業競爭能力不強是影響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主要制約因素。
四、高校推動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的可行性路徑
(一)聚焦價值引領,強化支持引導
1.聚焦價值引領塑造正確就業觀
各高校要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將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來踐行,把促進畢業生充分、高質量就業作為立德樹人重要使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引導學生將個人夢想融入國家富強夢和民族復興夢,將個人職業選擇融入國家發展和社會建設大局。正確認識當前面臨的就業形勢和自身的能力素質。具體而言,可以將就業育人環節融入課堂教學,可以依托高校班團組織和黨組織,將就業主題活動融入班會、團日活動和黨日活動中,幫助大學生明確就業政策和就業方向,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職業觀、就業觀。鼓勵學生廣泛參與社會調查和實習實踐,參加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形成以創業促就業的良好氛圍,培養鍛造學生的就業能力,增加就業選擇。
2.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持體系
第一,各高校要依托數字經濟資源,建設高校內部的就業支持體系。構建就業管理服務大數據平臺,推動各高校就業網站和省級大學生就業網站、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和崗位信息共享。[5]第二,持續深化 “產學研就”融合聯動,成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專班,制訂工作方案,優化工作機制,全力推進各項任務落實,充分調動學校資源做實做細做優高質量崗位拓展和對接。第三,系統梳理各行業領域人才需求,聚焦市場需求,兼顧學生訴求,優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以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為著力點,以賦予學生自主決策權為關鍵點,把握好 “專業、課程、教師”三大要素,重塑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第四,深入開展訪企拓崗行動,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平臺和創新創業競賽平臺,推動校內外創新創業資源融合,構建創新創業指導、課程、實踐、平臺和支持體系,大力扶持高質量創新創業項目,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乘數效應。
(二)優化指導服務,拓寬就業渠道
1.強化以就業育人為核心的就業指導幫扶
第一,各高校要創設就業成長通道,引導高校大學生到中西部、東部、艱苦邊遠地區和城鄉基層就業。針對當前畢業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就業思維偏差,要向大學生講解基層就業優惠政策,可以讓基層就業優秀校友現身說法。第二,修訂完善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遴選打造一批優秀就業指導課程和教材。就業工作專項經費落實到位。發揮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室”育人實效,積極探索大學生電子成長檔案等數字信息技術在就業指導中的應用。第三,配齊配強專業化、高水平的就業指導教師,加強就業指導教師職業化、專業化建設,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就業指導隊伍整體能力提升。第四,針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就業意向實行分類指導,為學生提供精準全程就業服務。注重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將學生基本技能培養、就業指導貫穿大學生涯的全時空、各階段。
2.大力挖掘就業空間拓寬就業渠道
第一,借助各類資源,用足各類就業促進政策,就業處應聯合各學院、校團委、校友會、培訓中心等部門舉辦線上線下的招聘會,做好招聘企業的篩選和推薦,為畢業生提供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和選擇。第二,大力實施基層就業 “四大工程”。鼓勵支持引導一大批優秀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做好征兵宣傳,辦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強化就業實習實踐,幫助大學生增強就業能力、獲取就業機會。第三,持續深入開展 “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使訪企拓崗對標學生需求,見實效。第四,通過數字信息技術,對畢業生就業意向填報、閱讀就業信息等求職行為的實時監測與預警,自動抓取符合畢業生需求的求職信息,為畢業生提供生源及就業意向地的招聘信息,實現 “專人專崗”的精準推送。
(三)兜牢就業底線,嚴格監督核查
1.摸排重點學生就業意愿,實施 “一對一幫扶”
各高校要用好就業幫扶政策措施,重點關注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殘疾等困難群體畢業生。鼓勵高校和院系就業工作領導班子、輔導員、班主任、就業指導教師、專任教師等和就業困難學生實現結對幫扶,“一對一”提供精準就業指導,為每名就業困難畢業生至少提供有針對性的5個崗位信息,同時建立幫扶工作臺賬,精準開展求職就業指導、崗位推薦對接和就業跟蹤服務,確保有就業意愿的困難畢業生全部就業。
2.壓實責任,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跟蹤和監督核查
第一,要逐級壓實工作責任,夯實工作條件保障,嚴格就業數據核查,積極營造良好氛圍,全力保障高校畢業生就業局勢穩定。第二,對已就業畢業生的去向要逐一落實登記,嚴格審核畢業生就業信息和相關材料,落實就業監測工作 “四不準”“三不得”要求,確保就業數據真實準確。第三,進一步完善就業工作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破除單一評價導向,推動高校全面提升就業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完善就業狀況反饋機制,深入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持續實施畢業生去向落實率紅黃牌提示制度。第四,完善就業情況反饋機制。各高校要建立完善就業與招生、培養聯動的有效機制,把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作為高校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要深入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跟蹤調查和畢業生求職需求調查,全面掌握就業質量、用人單位評價、社會認可度等有效信息,將調查結果作為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參考。
五、結束語
高校快速擴招使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更加突出。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就業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不僅需要解決就業 “量”的問題,更需要解決就業 “質”的問題。就業質量高低事關畢業生發展和社會發展。各高校應準確把握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的形勢,聚焦關鍵環節,依托政策引領,優化指導服務,兜牢就業底線,嚴格監督核查,多措并舉促進高校畢業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參考文獻:
[1] 趙園.后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3.
[2] 張瑜.我國本科生高質量就業的高校支持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21.
[3] 解厚榮.數字經濟時代推動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19):140-142.
[4] 高海洋.“三全育人”視閾下大學生高質量就業路徑探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2(3):43-46.
[5] 王冬坡,張夏.高校就業育人生態系統構建研究[J].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