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義烏作為浙江省青少年精神富有建設試點市,從強化陣地建設、提高文化產品供給力度、構建多部門協同機制和加強人才資源建設等四個方面探索了青少年精神富有建設路徑,有效地推進了青少年精神富有建設工作。
關鍵詞:青少年;精神富有;路徑
精神富有是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現實需要,是筑牢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根本選擇。[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 “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2]青少年精神富有建設要開展調研、打造陣地、凈化環境,[3]結合紅色素材和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少年進行精神富有培育,引領青少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浙江是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先行省,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作出了建設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的部署,[5]義烏是青少年精神富有建設試點市。義烏通過整合各種資源,打造 “花開四季”青少年精神富有服務品牌,形成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協同育人格局,豐富了青少年文化生活,促進了青少年精神富有,探索出了一條青少年精神富有服務有效路徑,形成了具有標志性的義烏發展經驗。
一、強化青少年文化服務陣地建設
(一)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建設
陣地是精神富有建設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加強陣地建設是做好精神富有建設的重要保證。義烏市根據精神富有建設工作需要,對各類陣地建設進行了系統規劃,安排專項資金,保證建設要求,整合全市文化資源打造了 “花開四季”文化品牌項目,從公共文化服務、科普、體育、普法和心理輔導等方面加強陣地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建設。按照 “五館一院一廳”高標準布局文化設施,建設博物館、美術館、劇院和文化場館共172 030平方米。同時,建設鎮街文化站、圖書分館、城市書房、閱讀吧、“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共348個 (家),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4個鎮街全覆蓋,500人以上行政村農村文化禮堂全覆蓋。
科普陣地建設。依托農村文化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黨群服務中心等,在各鎮街建設一批科普活動場所,配備相應的科普宣傳設備、資料,做到鎮街、村 (社區)全覆蓋;在全市各 “悅讀吧”、圖書館增置科技知識類書刊,拓展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的科普宣傳功能,為創建全國科普示范市搭建平臺,營造氛圍;組建了 “科技 (普)場館聯盟”,建立了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形成了科技 (普)場館間的疊加聯動、綜合協同效應。此外,每所中小學建有科技活動室。
體育陣地建設。完善全市各級各類中小學校體育活動場地建設;實施農村 (社區)小康健身工程,建設小康健身精品工程50多個,小型健身場所200余處;利用各方資源發展體育社團、創建國家級青少年俱樂部等共22個;建立以 “青少年業余體育學校”為載體的業余訓練體系,創建省級體育特色項目學校20所、各類體育健身培訓點 (站)110余家。
紅色和普法陣地建設。建設愛國教育基地、紅色教育和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為開展紅色教育提供支撐,目前共有各種基地86家。普法基地方面,通過建立法治副校長工作機制,在全市各中小學建有各具特色的法治教育場地,開展創建全國 “青少年普法教育先進單位”活動。同時,在全市建設4個公共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開展公共普法活動。
心理護航基地建設。在全市中小學推進標準化心理輔導室、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點、社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站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建設。目前公辦中小學心理輔導室覆蓋率達100%,建有省級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點17個、社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站2個、全國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1所。全市所有學校均建有心理危機預警庫,對心理高危學生進行建檔管理。
(二)完善非遺陣地建設
加強非遺項目、非遺教學傳承基地、非遺宣傳展示基地、非遺主題小鎮和非遺民俗文化村等非遺陣地建設,為非遺文化教育活動開展提供保障。目前,建有非遺代表性項目164項、非遺教學傳承基地24個、非遺宣傳展示基地和生產性保護基地21個、省級非遺主題小鎮1個、非遺民俗文化村17個、非遺產展示館1個。同時,擁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0人。
(三)加強勞動實踐基地建設
勞動教育是青少年精神富有建設的重要內容,勞動實踐基地也是重要的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義烏市在開展青少年精神富有建設過程中,不斷加強校內外勞動基地、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勞動教育示范學校和綜合實踐活動點建設。目前建有校內外勞動基地41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16家、勞動教育示范學校9所、綜合實踐活動點25所 (家)。
二、提高青少年文化產品的供給力度
青少年文化產品供給是精神富有建設的關鍵,為了提高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義烏從文化產品內容、形式和途徑三方面,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供給力度。
在內容方面,加強文化產品內容的聚焦度,提高產品的思想教育屬性。建立 “義烏望道青年學院”,利用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各類大宣講系列活動,引導青少年重走初心之旅、感悟紅色本色;開發數智共青團云平臺應用場景,推送微團課;拍攝制作思政教育系列宣傳作品等。編制面向學校的非遺、文物普及手冊等開展非遺和文物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度。
在產品供給形式方面,不斷豐富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產品供給形式。依托美術館、劇院等文化機構引進高品質展覽、演出項目,提升藝術普及力度;促進文化場館館際交流合作,利用三級服務體系陣地舉辦優秀傳統文化展覽、讀書節等活動;舉辦精品賽事,搭建青少年展示交流平臺;開展文化惠民工程,組織面向包括青少年在內的送戲、送書下鄉、送展覽、講座等活動,開發具有文物或義烏特色的文創產品;開展校園科普、普法、心理護航和校園足球、籃球賽事等活動。
在產品供給途徑方面,從線上和線下兩方面拓展產品供給途徑,提高青少年精神富有服務對青少年的到達率。不斷擴大線下產品供給途徑,推進 “藝術普及進校園”“雛鷹計劃”“非遺進校園”“戲曲進校園”“展覽進校園”“紅色旅游資源進校園”等活動。以傳統節日、體育、民俗、手工制作、文學藝術、禮儀和地方特色資源等為載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打造網上供給平臺和途徑,推廣 “浙學碼”“圖書一鍵借閱”“云游藝術”“掌上微課堂”“云端美育”等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 “好學義烏”“云課平臺”“教育之聲”微信公眾號、“之江匯”等家長教育數字化平臺;利用科普云課堂、App、科普全媒體,開展科普活動;打造云端普法和 “法小青”App公益法律服務平臺;建設數智共青團云平臺、“青春義烏”小程序和 “紅領巾e站”,入駐抖音、微信官方視頻號等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三、構建青少年文化服務多部門協同合作模式
青少年精神富有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豐富,要具有引領性,有別于一般的公共文化服務。為了充分利用各類專業資源、克服服務產品供給困境、提高服務產品專業性,義烏市建立了多部門協同供給模式,提高了服務產品的數量和質量。
(一)搭建文教合作共建新平臺
教育部門與公共文化機構、紅色景點、融媒體平臺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舉辦文教互動活動,共建文旅教育基地。共建青少年文化藝術 “第二課堂”;出版紅色讀物,加強本土文化教育;共同開展系列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科普、普法、心理教育、文體賽事等進校園活動,舉辦中小學科技運動會 (校園賽、分點賽、集中賽),提升學生科學素質,培育科學精神。開展中外新義烏人子女融入義烏系列教育活動。
(二)創建醫教聯動心理干預新形式
成立醫教聯動機構—義烏市心理衛生協會,協會心理健康教育資格證持證人數達9 871人。義烏以此為主體力量,深入各初、高、職業學校為學生、家長、老師開展講座,通過面詢、授課、電話、網絡等途徑,開展學生心理干預醫教聯合行動,護航青少年兒童心靈成長;促進學校與專業機構共建心理危機聯合評估模式,增強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鑒別、診斷、篩查能力,實現早發現、早介入,開展學生心理干預聯合行動,為青少年心靈護航行動。
(三)探索法教聯合德法共治新景觀
司法部門和學校進行聯合,一方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學雷鋒志愿服務、“勞動美”社會實踐深入開展;另一方面以法育促德育,大力推進法治教育。建立法治副校長工作機制、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組織 “模擬法庭”、維權崗等體驗教育;利用成人儀式、畢業典禮等活動,設置 “禮敬憲法”環節,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識;打造 “善法講壇”,開通線上公益法律服務平臺,提高普法力度。開設維權 “綠色通道”,成立全國首個 “同舟陽光屋”公益項目,集中救助貧困服刑人員子女等,加強青少年法律援助。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勞動美”社會實踐活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以及開展 “紅樹林”老少信仰對話等活動,提高普法實踐力度。
四、加強青少年公共文化服務人才資源建設
在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文化政策的制定落實需要人,基礎設施的設計和建議需要人,技術技能的掌握和傳授還是需要人。只有盤活人才隊伍,形成公平良性的工作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才能實現效能最大化。義烏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建設一支業務精湛、能力突出的文化服務專業人員隊伍,還通過多途徑吸引社會人員組成文化服務工作志愿者隊伍,通過培訓提高文化隊伍的專業技能,通過薪酬制度和激勵機制提高其積極性,通過工作效能評價為文化專業人才提供公平的發展機會。
利用引智工程,整合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站、博士創新站、鄉賢會等九大資源庫,其中義烏 “浙江院士之家”有院士171位。全市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創新站33家。不斷建設和完善由科技工作者、科技志愿者、文化名人、專家、技術人員等人才組成的人才資源庫,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真正實現了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 “兩翼齊飛”。充分發揮學校、企業、家長、社會、新聞媒體等多方面的合力,形成整個社會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良好氛圍,共同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和追求科學的精神。義烏市整合文化名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社會兼職教師、大學教授、專家、作家、文化能人、文藝骨干、文化志愿者等人才資源,開展文化惠民服務,為青少年開展各種文化活動。
積極發展志愿者組織,加強青少年精神富有服務供給力量,義烏市注冊志愿者人數24.63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3.24%,志愿者活躍度穩定在50%以上。同時,根據青少年公共文化活動的需要不斷加強基層文化工作隊伍建設,每年培訓基層文化人才1萬人次以上。市級以上公共文化機構從業人員每年參加脫產培訓時間達到15天以上,鄉村兩級文化專兼職人員每年參加集中培訓時間達到5天以上。培育社會體育指導員1萬名以上,每個行政村配備1名體育委員。村 (社區)設立公益文化崗位,培育鄉村文化策劃師。全市派駐文化輔導員鎮街覆蓋率達100%。
整合德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師資、法治副校長、學校法律顧問、青少年普法骨干、校園文藝輔導員、校園體育指導員、初高中團員志愿服務隊、宣傳隊、心理專家、律師、愛心企業家、退休老干部、社會專家和老科學家等資源。開展校園文化、思想道德、紅色教育、普法、心理健康教育、體藝賽事等活動,豐富青少年文化活動。
依托品牌項目的平臺效應,打造全市共享的由文化專家、教育名師、普法專家、心理專家、文藝名師、非遺傳承人、家庭教育講師、專業教練等組成的公益講師團,由具有一定專業水準和群眾基礎的文化使者組成 “蒲公英新苗庫”,服務青少年精神文化活動,推動文化影響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創辦了涵蓋聲樂、舞蹈、器樂、戲曲、曲藝、書畫的全門類藝術賽事矩陣和以足球、武術、籃球為特色的體育賽事矩陣等。
五、結束語
義烏市青少年精神富有在陣地建設、產品供給、多部門協同和人才資源建設等方面形成了具有義烏特色的路徑,取得了一些標志性成果,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這些成果和經驗不但彰顯了路徑的有效性,還能不斷強化青少年精神富有建設工作,為義烏市青少年精神富有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提高青少年精神富有服務供給效率。
參考文獻:
[1] 羅會德.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價值與路徑選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12):192-196.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 吳宏姣,周安.關于提升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探索與研究[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2(11):286+285.
[4] 井陽軍.青少年精神富有化的著力點[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2015(09):15-17.
[5] 張偉斌,等.精神富有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