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民
摘 ?要:職業院校學生來源復雜,有通過中考或高考錄取的學生,也有通過職業高中、技校考試錄取的學生,還有通過成人高考錄取的學生。因此,職業院校學生與一般院校學生相比,有其鮮明的性格與心理特征,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需要職業院校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準確掌握學生心理特點、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深挖當下心理教育中的不足,以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教育管理機制及教育實施路徑,打造具有職業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關鍵詞: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心理健康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4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2-0051-04
職業院校學生構成復雜,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學生的閱歷、經歷各不相同,易出現諸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增加了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復雜性及緊迫性。但職業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認識誤區,教育開展的普適性不夠、持續性不足,且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頂層設計,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導致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效果不理想。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在加強理論研究的同時,注重教育實踐的思考、探索,進一步夯實在職業院校深度、有效、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一、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一)學生心理特點
1. 在立德樹人的積極影響下,職業院校逐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三觀”,樹立美好理想,并增強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識與理解,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其興趣愛好,持續增強能力與才干,提升了學生的獨立能力。2. 大部分學生心態積極,擁有自己的愛好與特長,在接受職業教育過程中培養了專業技能,提升了動手能力[1]。3. 實踐課程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學習熱情、學習動力相對穩定,小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對未來就業及職業發展較為迷茫。但大部分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自尊心與職業競爭意識。4. 職業院校學生受到學業挫折較多,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由于成績問題受到教師和家長過多的批評,缺乏自信而自我保護意識過強。5. 學習動機復雜,職業院校學生來源廣泛,包括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退伍軍人等,學生進入職業院校學習的動機各不相同,在日常的學習中呈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有的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有的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與自信心。
(二)常見心理問題
1. 適應不良綜合征,情緒障礙,敏感多疑、焦慮抑郁、萎靡不振,以及行為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2. 厭學與恐學,學習動機不夠,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心態浮躁,存在考試焦慮,適應職業教育情況較差。3. 自卑心理,對職業教育認識與了解深度不夠,加上社會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不高,易引發學生不自信、進取心差、不敢面對困難與挑戰等心理問題。4. 人際交往困惑,出于自卑心理,形成對自身消極的心理暗示,否定自身的優點,放大自身的缺點,產生人際認知與情感障礙。5. 就業壓力大,就業是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部分學生在心理上對就業較為排斥,缺乏就業信心、擇業較為盲目、技能準備不夠,從而引發心態失衡、就業焦慮、角色心理錯位等心理問題[2]。6. 自信心不足,部分職業院校的學生對自身素質、能力缺乏清晰認知,導致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社會實踐中的自信心不足,遇到問題不去想如何解決問題,而是逃避問題,將自己封閉在個體空間中,從而限制了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比如在教師提問題時,自信心不足的學生在知道問題答案的情況下,也不會主動回答問題,害怕自己答錯,顧忌他人的眼光與評價,或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目標設定偏低,從而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提升。
(三)心理問題的成因
1. 社會因素
職業院校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身處社會與網絡大環境下,心理遭受不良價值觀、不良文化、不良思想等浸染,使學生逐漸心態失衡,養成錯誤的價值觀,造成多樣的心理問題。學生在學習生活環境中,心理受到某種刺激,如家庭環境改變、與同學發生沖突等也是誘發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也增加了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導致其自我認同度低,進而懷疑自身能力,引發不良心理,出現了煩惱、抑郁、自卑、消極等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適應新環境緩慢、學習缺乏動力、自我評價低、做事缺乏熱情等。
2. 家校因素
家校是學生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家校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響。從家庭角度來看,家長的教育方式方法,與孩子日常的相處模式、溝通交流等決定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家長與孩子之間缺少溝通,相互之間不理解,存在心理隔閡,會使學生不愿意或不敢表達自己、表現自己。在職業院校方面,教育管理方法、校風、學風、師德師風等均對學生心理、思想、行為等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教師批評多、鼓勵少,增加學生的抵觸情緒,學生管理過于剛性,使學生抗拒教育,產生逆反心理等。
3. 身心發展因素
職業院校學生主要來源初中畢業生或高中畢業生,年齡在14—20歲之間,社會閱歷少,心理發育不是十分成熟,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正值心理問題高發時期[3]。學生個體身心發展、面臨的心理壓力,以及學習與生活的家校、社會環境等都影響著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如理想與現實差距過大產生的矛盾,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的矛盾和差距,以及獨立性與依賴性、情感與理性等之間的心理糾結,帶給學生身心發展的阻礙,由此引發心理的沖突與改變,形成各種心理問題。
二、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存在認識誤區
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是發展性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從實際的教育情況來看,部分職業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認識誤區:一是認識的局限性,將心理健康教育當作學生心理問題治療的手段,主要面對的是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屬于障礙性的教育,背離了發展性教育的初衷;二是未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將其視作德育與學生管理的輔助性措施,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三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行政工作范疇,而非教育范疇,采用行政管理標準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與評價,未確立其教育地位[4]。
(二)教育工作質效不理想
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學科之一,而非職業院校的專業、關鍵、重要課程,屬于一門素質教育學科,因此在教育開展過程中呈現出了教育工作質效不理想的問題。首先,教育內容不完整、不系統,職業院校將教育的中心放在了生活輔導方面,涉及學習心理問題、就業心理問題方面較少,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失衡,影響教育工作的質效。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突顯的是補償教育與防范教育,在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后采取教育措施,如及時的心理危機干預、心理輔導等,主要面向的是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性質被弱化。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未突顯職業教育特點,未從職業院校學生心理特點、常見的心理問題入手,教育的針對性、特色化不足,不契合職業教育理念及辦學特色。
(三)教育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職業院校需要長期開展,貫穿于職業教育的始終,方可實現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技能教育的目標。但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制建設不夠完善,致使教育持續性、系統性不夠。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出現偏差,由幾個教師共同負責,而且針對的不是全體學生,而是少數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較為獨立,與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與管理結合不夠,教育管理制度、管理組織結構、管理內容等有待進一步完善,形成對心理健康教育長期的不良影響。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頂層設計,教育帶有一定的隨意性,為定時定點的特定工作,呈現出條塊性特點,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效用的發揮[5]。
三、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對策
(一)以職業心理培養為核心,完善教育內容建設
1. 正確認知職業教育,消除自卑消極心理
基于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受到社會對職業教育偏見的不良影響,心理健康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帶領學生正確深刻地認識職業教育,消除學生的自卑與消極心理,使學生從思想與心理上高度認可職業教育,立志成為優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擁有遠大理想與抱負。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將教育延伸至社會實踐,促使學生將所學轉化為所用,服務社會的同時,接觸社會,獲取幫助他人的成就感,承擔起社會責任。比如組織開展各種類型的培訓活動、教育實踐活動,組建志愿者團隊,走進社區、企業、社會團體組織、中小學校等,為其提供志愿者服務,建立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增強學生自我價值的認知,建立融入社會的信心。
2. 加強職業心理教育,培養職業興趣與理想
一方面加強學生自我認知、自我了解。如職業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對自身的職業興趣可能沒有清晰的認知,借助專業的職業興趣檢測工具幫助學生確定自己的職業興趣。自我能力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并正視自己能力的優勢與缺陷,使學生有努力學習的方向和目標。職業性格,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職業性格,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職業發展方向與發展水平,使用專門的職業性格測試工具,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與職業傾向[6]。另一方面完善教育內容建設,涵蓋課程類、講座類,以及心理專家學者的專題講座與課程。課程類主要有心理學、職業心理學、職業心理輔導等,講座類教育主題更加靈活,如學生專題講座,主要有新生學校心理適應、學習心理與方法輔導、職業生涯規劃、戀愛挫折心理分析、擇業心理、人格塑造等,根據當下學生心理問題及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設置靈活的講座主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與時效性。
(二)聚焦職業生涯規劃,健全教育實施路徑
1. 結合自身優勢,制訂職業發展目標
首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全面評價,確定自身性格、能力、素質優勢,初步確定職業發展目標。其次專門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掌握學生心理特點,動態把握學生心理發展趨勢,普適性教育與針對性的障礙教育并行,使學生對自我形成客觀、全面的心理認知,為發展職業心理奠定基礎,確保職業發展目標制訂的準確性。最后通過調研編制學生心理檔案,了解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當發現學生興趣愛好與其專業不符時,征求學生的建議,幫助其進行專業調整或重新培養興趣愛好,以消除學生對職業發展的心理困擾。
2. 立足能力培訓,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職業與社會
正確認知社會與職業以調試學生職業心理,使其克服心理健康問題,增強學習動力與學習興趣,并完成自我價值、自我能力的正確認知。一是立足能力培養,認識專業,專業不等同于職業,讓學生認識到專業有多種職業發展可能,從中選擇最適合自身的職業方向。二是認識職業,在新生入學后,開展主題講座,帶領學生了解專業的對口職業及崗位需求,初步確立職業目標,規劃職業發展方向。三是認知社會,借助社會實踐活動與實訓實習機會,組織學生走進社會、步入企業,獲取切身的職業體驗,深度參與社會生活與生產實際,實現職業心理的良好建設[7]。
3. 分階段引導學生,分步驟實施職業規劃
職業院校不同年級學生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所不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總結分析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其中的典型問題、普遍性問題為導向,分階段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從多個角度、多個維度深挖問題的成因,認清問題的實質。然后制訂針對性的教育引導策略,分步驟地實施職業規劃,分解職業目標:低年級初步了解職業規劃、職業內容、職業未來發展等;中年級開設職業生涯指導課,使學生明確職業發展方向,具備一定的求職技巧;高年級開設招聘輔導班,做好就業技能準備,確立職業目標。
(三)深度融合教育和管理,完善教育管理機制
1. 健全教育管理組織,完善管理機制體系
為了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在職業院校可持續長期、有效地開展,需依托行政機制,健全教育管理組織,專門成立領導工作小組,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設置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心理輔導與咨詢室等,奠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保障基礎[8]。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應與學生管理、行政管理、教學管理等相結合,為管理工作的順利落地提供行政支持。完善規章制度建設,明確工作職責、工作規范、考核辦法等,制度化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各項工作,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孤立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2. 打造三級網絡系統,教育與管理協同共振
建立院、系、班三級心理教育網絡,在職業院校層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頂層設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并負責課程的具體推行,具備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等職能。系部層面,接受院級的指導與監督,心理輔導員面向所有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班級層面,設置班級心理委員,主要負責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及時向系部層級匯報工作。具體的工作事項有與學生談心、溝通交流,匯總學生心理動態的信息后,反饋給心理輔導員。構建院、系、班三級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網絡系統,教育與管理協同共振,實現心理健康問題早發現、早干預。
四、結語
職業院校教育與普通院校教育有很大不同,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但在職業院校教育過程中,面臨著學生多樣性的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成效。因此,職業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應深刻解讀及深挖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加強教育實踐研究,落腳于職業院校實際,建立完善的職業心理教育內容,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與理想,盡量消除學生心理障礙,使其清晰認知職業能力及素質發展方向,實現學生職業素養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雙向提升。
參考文獻:
[1] 潘博. 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策略創新——評《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9):241.
[2] 郝莉楠,張永幸. 淺談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J]. 職業,2021(19):87-88.
[3] 李亞麗,李艷芳,陳新,等.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與實踐——以北京市某職業院校為例[J].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21,35(04):11-17.
[4] 索朗旺姆. 淺析如何完善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J]. 冶金管理,2020(13):167-168.
[5] 曲冰,玄建亮. 關于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職業,2020(06):85-86.
[6] 陶茜茜,吳瓊.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策略研究[J]. 山西青年,2022(23):193-195.
[7] 陳旭燕.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優化策略探討[J]. 大眾文藝,2022(22):184-186.
[8] 劉俊提. 高職院校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J]. 新課程研究,2022(33):10-12.
(薦稿人:郭忠義,菏澤職業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