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里的詩詞奧妙與文旅路線

2024-05-09 00:00:00王兆鵬
名作欣賞 2024年5期

今天主要講四個問題:一是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是怎么來的?有什么用?二是李、杜、蘇、辛等唐宋詩壇的大咖們,一生到過哪些地方?唐詩宋詞是不是在路上?是不是在遠方?三是唐宋時期南北東西的國道有哪幾條?哪些詩人走過這些道路,在這些道路上留存下哪些作品?四是我們怎樣用這個地圖來設計和開發個性化的文旅線路。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是怎么來的,有什么用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來源于我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唐宋文學編年系地信息平臺建設”。這個項目2011 年開始籌劃,2012 年立項,經過團隊100 多人5 年的共同努力才完成,2017 年3 月上線。上線當天的轉發量和瀏覽量就超過了100 萬,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掛在搜韻網(https ://sou-yun.cn/PoemGeo.aspx)上,免費開放。今后我想建一個專門的網站,把地圖的內容向前延伸、向后拓展,由唐宋時代延伸到漢魏六朝,未來的目標是打通古今,貫穿上下中國文學幾千年。這個地圖,是傳統古代文學研究與現代數字技術的有機融合,是方興未艾的數字人文的實踐性成果。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是怎么構成的呢?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基礎數據,也就是作家活動和創作的編年系地數據。“編年”“系地”是兩個專業名詞,需要解釋一下。“編年”,是按年份排列作家的生活經歷;“系地”,是把作家的活動地點確定在相應的地理位置。作家活動和創作的編年系地數據,是從作家年譜、作家詩文集編年箋注、作家生平考證論文三類文獻里提取出來的。這三類文獻,絕大部分是學界已有的成果,小部分是我們團隊自己研究所得。有些知名作家沒有年譜,我們團隊就自己研究增補。二是矢量化地圖,將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進行矢量化。把歷史地圖的矢量化數據跟我們的文學研究數據進行融合,就建立起可視化呈現的地圖平臺。

文學研究成果怎樣轉化為數據呢?我們先建立一個數據模板,也就是建立一個Excel 表,設計好時間、地點、人物、活動、作品編年、交往人物等欄目,把年譜、詩文集和相關論文里的信息提取轉化為數據,填入Excel 表。原來年譜的時間、地點、活動信息是零散的,填入表格做成數據庫后,就變成相互關聯的多功能信息系統。多個人物表格融合,就成為關系型結構化數據庫。

我們提取數據,不是被動地、機械地從文獻資料里提取,還需要做一些考訂、加工和補充。來源文獻里如果錯誤,要進行訂正;原來缺失的地理空間信息,要予以補充,以提升數據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歷來的作家年譜,空間觀念都比較淡薄,大多只注意“編年”,而不太注意“系地”。很多年譜中作家活動的地點信息常常缺失,需要我們切實弄清予以補充。還有一些小失誤,也需要訂正。比如,《黃庭堅年譜》記載,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黃庭堅從四川宜賓出蜀,沿江而下,最后一站到武漢。他自己說,正月初離開江安到瀘州,當月底抵合江,二月初三到達漢東。年譜說漢東是我們湖北隨州。二月二十六日過萬州,三月到峽州,就是現在的宜昌。熟悉沿江地理的話,就會覺得黃庭堅走的路線有問題。我們不妨打開地圖來看,黃庭堅乘船從江安到瀘州,然后好像坐直升機到隨州,又從隨州返回萬州,再出三峽至宜昌。這顯然不合理。乘船東下,他怎么會離開長江去隨州然后又到萬州呢?我們先是懷疑來源文獻有錯誤,結果查《黃庭堅年譜》原文,發現二月初三“泊船漢東市”,黃庭堅在題跋中寫得明明白白,原文不會有錯。問題出在對漢東市的理解上。隨州,唐宋時期又名漢東郡。歐陽修5 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投奔在隨州做官的叔叔,直到22 歲才離開。湖北隨州是歐陽修的第二故鄉。歐陽修提到隨州時,往往用漢東來指稱。所以,《黃庭堅年譜》的作者看到黃庭堅說的“漢東市”,以為是指湖北隨州,就把漢東市定位在隨州,而沒有考慮黃庭堅這次沿江東下會不會經過隨州。原作者是我的老朋友,我發現問題后,與他聯系,請他查一下,四川境內長江沿線有沒有叫“漢東市”的地方。果然他在《大清一統志》里找到四川江津縣(今屬重慶江津區)南150 里的長江邊有一個漢東市,應該就是黃庭堅泊船停舟之地。我們重新將“漢東市”定位在江津,黃庭堅這次江行的路線就豁然貫通。黃庭堅離瀘州,經江津漢東市,沿江而下過重慶萬州,出三峽,到宜昌。這樣的行程合情合理。所以,錄入的數據,放在地圖里,可以幫助我們校驗正誤。如果數據出了問題,地圖就會反映出來,從而提示我們去復核校驗,究竟是來源文獻有問題,還是數據錄入時出現的差錯。

還有一些數據在轉化的時候,沒有活動地點的信息,需要我們去增補。古代作家大多數做過官,而做官之地,有些年譜不大注意寫明,而是默認為某地。比如,在京城做官,那默認在京城,北宋在汴京,南宋在杭州,唐代在長安,有一段時間武則天喜歡在洛陽東京,那系地應該系在東京。地方官呢,就在各州縣。比如說蘇軾曾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他的任職地,就分別在密州、徐州、湖州;后來蘇軾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那他的謫居地就默認在黃州。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宋代省級的行政區叫“路”,唐代省級的行政區叫“道”。我們今天說的“道路”,是咱們走的路,而在唐宋時代,卻是行政區劃名稱。現在的湖北省,宋代叫荊湖北路。荊湖北路的治所,相當于當今的省會,不在武漢,在哪呢?在江陵,也就是現在的荊州市。但是荊湖北路的轉運司卻在鄂州,也就是現在的武漢。轉運司的衙門,就在武昌戶部巷。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那里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詞作《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荊湖北路的常平司,不在武漢,也不在江陵,而在湖南常德。當時的常德屬于荊湖北路,后來才劃到湖南。又比如,江南西路的安撫司是在南昌,提刑司卻在贛州。如果默認不注明的話,錄入數據時就可能會把辛棄疾任江西提刑定位在江西南昌。辛棄疾離開贛州后,調任京西轉運判官。京西轉運司在什么地方,《辛稼軒年譜》沒有說明。我們開始做數據時沒有經驗,錄入數據的成員不知道京西轉運司在哪里,就留空。辛棄疾這次行旅路線,地圖上就沒有呈現出來。其實京西轉運司是在湖北襄陽。

為什么三四百位作家的數據,我們100 人做了5 年,就是因為要補充作家經行地、出生地、創作地等信息。這非常耗時間,有時為了補充一個地名信息,需要花幾天時間才能弄清楚。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的目的是什么?宗旨是什么?我們的初衷,是為解決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兩大難題。

第一是解決資料分散的難題。資料分散有兩種情況,一種叫同類分散,一種叫異類分隔。同類分散,是說古典文學的資料都分散在不同的書里,藏在圖書館不同的房間里、不同的書架上。同類的李白、杜甫研究資料,會分散在不同的著作里。如研究李白的書里常常包含有杜甫的資料,做杜甫研究的人可能就不熟悉;研究杜甫的書里也會涉及李白,而做李白研究的人不看就不知道。我做作家年譜的時候,書桌上堆著很多書,還要時常查找歷史地圖,了解作家是往哪個方向、哪個地方行走流動。當時就想能不能把這些資料聚合在一起。另一種叫異類分隔,所謂異類,是因為知識體系的劃分、學科分類導致有關同一個事物的資料分散在不同的學科領域。比如說,最近桂花盛開,要查有關桂花的詩詞,要在文學領域的詩集里去找,但要了解桂花的植物學的栽培等知識,就必須到植物學著作去查找。又比如,李白曾經自稱:“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意思是,別看我李白身材不高,可是志向高遠。大家心目中的李白,是不是玉樹臨風、身材高大?其實李白身材比較矮,身高不滿七尺。今天的七尺是什么概念?兩米一,和姚明身高差不多。實際上,李白說的“七尺”,是漢代的尺,一尺相當于現在的23 厘米多,七尺大概相當于現在一米六的樣子。李白“長不滿七尺”,就是身高不到一米六。當年為了弄清楚李白的“長不滿七尺”究竟有多高,在古代是比較高還是比較矮,我就廣泛查找資料,統計古人的身高情況,以便在縱向和橫向的對比中了解李白的身高。要了解漢尺、唐尺有什么變化,各相當于現代多少尺、多少米,就需要了解歷史上不同時代的度量衡。到哪去找中國歷史上的度量衡?查找圖書館目錄后,才知道要到物理學圖書里去找。按中國圖書分類法,度量衡的書是劃分在物理學里。物理學與文學,真可以說是隔行如隔山,平時老死不相往來。這就叫異類分隔。

現在的數字人文技術,就可以把分隔的異類打通關聯。實體圖書館里,不同學科的圖書是放在不同的房間和書柜里,很難把不同學科的書放在一起,不然就亂套了。讀者的需求不同,圖書館不可能按讀者個性化的需求來擺放圖書館,只能按統一的分類擺放。如果圖書館的圖書都數字化了,數字人文技術就很容易把不同學科、不同門類的知識關聯起來。今后在專業的文學網站里,點開李白“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就可以了解出自李白的哪篇文章,也可根據自動箋注,知道這兩句是什么意思。再點擊歷代度量衡知識,又可以了解不同時代度量衡的變化,了解漢代七尺和唐代七尺究竟是多長。身高七尺,是漢代男子的平均身高,所以后世有“七尺男兒”的說法。

第二個要解決的難題是時空分離。作家年譜、文學史著作和絕大多數選本,如杜甫詩選、李白詩選等,基本上是按照編年排列的。我們知道一首詩是寫在哪一年,但是寫在哪個地方有時就不甚了然。有時知道一首詩是在哪個地方寫的,比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從題目上看去,就知道寫在武漢黃鶴樓。但是哪一年寫的,一般人都不了解。必須查找史料,才能弄清楚。

我希望能把作家活動和作品寫作時地信息融合在一起,既為自己的教學科研提供方便,也為別人的學術研究提供便利。因為文學研究自古以來是重時間而輕地點。按學科分類,歷史學關注的是事件的時間進程,地理學注重的是事件的地理空間分布。時間和空間,一直是分離的。而我們文學史研究,深受歷史觀念的影響,也往往是重時間而輕空間,事件的時間信息具體而空間信息比較模糊,或者說時間感強而空間感弱。20 世紀以來的文學史,基本上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呈現的,哪個時代有哪些詩人,我們如數家珍,但要問每個地方有多少著名詩人,比如湖北有哪些知名詩人,湖南有多少著名詩人,就未必說得清楚。本地占籍詩人外,要說唐宋時代有多少人到過湖北,在湖北各地寫了哪些詩,就更不清楚了。別說普通讀者,就連我們專門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也不是很清楚。現在,我們希望通過唐宋文學編年地圖來解決這些問題。

講座之前,有記者問我,唐宋時代有多少詩人到過湖北,哪位詩人在湖北寫的詩最多?這在以前,是無法回答的問題。現在有了唐宋文學編年系地數據庫,就很容易回答了。點擊統計按鈕,統計結果就出來了。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下。目前上線的唐宋作家只有200 多人,完成的作家有400 人,有些作家的數據雖然已經錄入完成,但還需要修訂完善。每位作家的數據,我們都要經過三次審核修訂,有些作家的數據還沒審核完成。

在上線的200 多位作家中,在湖北寫詩最多的是誰呢?是蘇軾。他在湖北的作品量排第一。蘇軾在湖北黃州住了五年。詩歌還有個特點,就是在遠方、在他鄉。當地的好詩都是外鄉人寫的,換個說法,詩人的好詩都是在他鄉、在遠方寫的。蘇軾是這樣,李白、杜甫也同樣如此。蘇軾一生寫了2700多首詩,在家鄉眉州寫的只有4 首,在黃州寫的詩卻有211 首;他在黃州寫了78 首詞,在家鄉眉州卻一首詞也沒寫過。李白一生的好詩,都寫在家鄉四川以外的地方;杜甫的好詩,也全部是在流寓途中和他鄉所作。在湖北寫詩第二多的,是江西人黃庭堅。黃庭堅在武漢只待了一年多,卻寫了100 多首詩,僅次于蘇軾,排名第二。第三名是李白。李白在湖北先后住了17 個年頭,在武漢寫的詩很多。李白來武漢打卡和寫詩最多的地方是黃鶴樓。他對黃鶴樓情有獨鐘,有11 首詩提到黃鶴樓。其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不僅在詩題中做廣告,還在詩作中特別提及黃鶴樓,特意唱響黃鶴樓。第四名是北宋初的宰相寇準。寇準為什么在湖北寫的詩比較多呢?原因是他20 來歲在湖北巴東做了三年知州。以現在的職務類比,他在巴東當了三年一把手,閑暇時寫了不少描寫巴東風物的詩歌。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有什么用呢?我們可以從時間、空間、作家作品這幾個維度交錯疊加,再現唐宋時期多位作家的人生行跡和文學活動及文學作品。我在線給大家演示一下。

打開搜韻網,點擊詩詞地圖,就進入地圖界面。地圖界面左邊是已經上線了的詩人姓名,也可以從左側上面這個窗口輸入要查找的詩人,或者下拉要查找的詩人。比如在左列菜單中點擊孟浩然,就呈現出他的人生軌跡地圖,地點上的綠圖標,意味著孟浩然到過這些地方。界面右邊是數據統計,可以了解到過此地的有多少詩人。

按地點查閱,既可以查閱一個省,也可以了解一個市或一個縣。比如說,要了解歷史上有哪位詩人到過咸寧通山縣,就點擊通山,地圖就呈現出這位詩人在哪一年到過這里,跟誰在一起,寫了什么作品。相關信息地圖上都有具體的說明。還可以呈現一個時代有多少人來過這里。比如武漢,我們知道李白來過,孟浩然來過。唐代詩人中,還有哪些人來過,杜甫來過沒有?白居易來過沒有?王維來過沒有?女詩人魚玄機來過沒有?什么時候來的,寫了什么詩,地圖都有數據顯示。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現在一個數據庫就可以解決問題。

還可以從時間維度,查找某一年或某個時段,有哪些詩人在哪些地方活動。比如說,要查755 年到763 年安史之亂期間,有哪些詩人在哪兒活動,就在時間窗口,輸入時間起點755 和時間終點763進行查詢。起止時間輸入后,點擊查詢,數據就出來了。結果顯示,這個時段有10 多位詩人有活動。點擊李白,可以知道李白主要是在江淮一帶活動。點擊杜甫,可以看到杜甫主要是在陜西、甘肅、四川一帶活動。

地圖可以了解一個時代的文學圖景,也可以了解一個人一生的行止軌跡。還可以查閱詩詞作品。查一句詩、一首詩是誰寫的,在哪兒寫的。比如,我想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兩句詩是誰寫的。在查詢窗口里輸入后點擊,結果顯示是李白的詩;再點一下,進而可以知道是在宜昌荊門山寫的;再進一步點擊,又可以知道是725 年李白出蜀,舟行至楚地時所作,詩題為《渡荊門送別》。這個“荊門”,不是現在的荊門市,而是宜昌轄區內長江邊上的荊門山。杜甫“群山萬壑赴荊門”中的“荊門”也是指荊門山。荊門山,在唐詩里經常出現。因為出了三峽,過了荊門山,才真正進入楚地平原。荊門山是楚地靠西邊的邊塞,所以王維《漢江臨泛》詩說“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楚塞、荊門是互文見義,意思是,漢江連接著楚塞荊門,又貫通三湘九派。

地圖界面,可以切換。由現在的交通圖切換到歷史地圖,也可切換為衛星地圖。歷史地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行政區劃,衛星地圖可以幫我們了解地理環境。“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的是什么景象?衛星圖顯示,從四川沿江下三峽,江兩岸都是高山大嶺,出了三峽以后,山就沒有了。這就是“山隨平野盡”。長江在三峽里是彎彎曲曲,非常狹窄,過了宜昌,就進入了遼闊的江漢平原,江面變得寬闊,江水自由奔騰,一往無前,不再被大山阻擋。這就是“江入大荒流”的圖景。

衛星圖可以幫助我們更直觀形象地了解“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所寫的地形地貌。再舉一個例子,柳宗元有一首名作《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是他貶謫到廣西柳州后登柳州城樓所作。想起同樣遭貶的漳州、汀州、封州、連州四位刺史朋友,很想跟他們往來互吐衷腸,可山重水隔,難通音問。于是寫下此詩寄給他們。其中有兩句詩說:“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站在城樓上,高高山嶺,重重樹木,遮住了視線,看不到遠方;想沿著柳江去看望同經患難的朋友,可江水彎彎如九曲回腸。以前我總認為“江流曲似九回腸”是詩人的想象夸張。打開衛星地圖一看,柳江真如九曲回腸般曲曲折折,柳宗元完全是寫實,而不是虛幻的夸張。最近幾年,學界在探索詩詞的現地研究,又叫現場勘查。前些時我帶團隊去江西贛州考察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所寫的歷史現場、地理環境,對“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有新的感悟。到作品現場進行實地勘查會有新的感受和啟示。如果去柳州實地考察,對柳宗元的心境、詩境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通過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可以了解古代作家的活動,了解一個地方在歷史上有多少詩人來到這里活動,寫過哪些作品。利用這些信息數據,可以開發各地的文旅資源。

李、杜、蘇、辛到過哪些地方

首先說李白。我在他一生的軌跡中先截取一個點,看看他是什么時候來到黃鶴樓、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的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什么是“故人”?為什么李白稱孟浩然為“故人”?看了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可能會明白一些。李白是四川人。根據郭沫若先生的考證,他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小時候跟著父母回到四川,年輕時基本上是在江油、成都、樂山一帶活動。24 歲辭親遠游出蜀,沿長江東下,經重慶,過奉節,出三峽,至宜昌,然后到荊州江陵,再下洞庭湖,途經武漢,由九江過天門山,最后到達揚州。唐代的揚州,是一線大城市,當時有“揚一益二”的說法,就是當時最繁華的都市,推揚州第一,益州(現在的成都)第二。李白出蜀之前,游過成都,如今出蜀,又漫游了揚州。兩個繁華的都市,開拓了他的眼界和心胸。李白性格浪漫,生性好自由。游玩了揚州,又去吳越、浙東游覽一番,目睹了吳姬越女的美麗,詩情蕩漾,寫出了不少自己滿意的詩作。詩好不好,不由詩人自己說了算,要別人說好才算好,特別是名流大咖說好才算好,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被廣泛傳播。于是,他想著應該去拜訪一下詩壇大咖,讓他肯定推揚自己的詩才詩作,以便獲得詩壇的“投名狀”。李白年輕時,詩壇大咖是誰呢?最有名的要算湖北襄陽人孟浩然。李白有詩為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這位“孟夫子”,就是孟浩然。李白在吳越玩夠了,于是從揚州西上,到襄陽去拜訪孟浩然。我們團隊曾經把唐宋文學編年系地數據集成之后做過分析,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盛唐時代襄陽是熱點城市,很多人到襄陽,都與孟浩然有交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去“朝圣”,拜訪詩壇大佬孟浩然。那時候孟浩然在詩壇上的威望非常高,年齡比李白、王維大,成名也比他們早。孟浩然生于公元689 年,李白、王維生于公元701 年,孟浩然比他倆大12 歲,正好大一輪,都屬牛。在襄陽,李白拜見了孟浩然。李白應該寫有詩作記錄兩人見面的場景,可惜沒有流傳下來。孟浩然告訴李白,來年去揚州,李白則承諾,明年一定在鄂州(今天的武漢)為他送行。

李白離開襄陽后,到湖北安陸,娶了一位退休宰相的孫女,安下家來,一住就是十年。李白做了安陸的女婿,成了湖北人的姑爺,讓我們有緣分享他在詩史上的榮光。

我們再回到《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上來。這首詩寫于唐玄宗開元十六年,也就是728 年。李白時年28 歲,古人習慣算虛歲。為什么詩歌開篇李白稱孟浩然是“故人”呢?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除了老朋友這層意思外,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講信譽的朋友。“故人”兩個字,來自孟浩然的名詩《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李白有意用孟浩然的詩句來為他送行,既表示尊重,也表明兩人情誼的深厚。兩人都是信守諾言之人,去年相約,今年如約來到黃鶴樓相會相送。古代的交通和通信不像當今這么發達方便。頭年相約,來年踐約,表明兩人關系、感情非同一般。這“故人”兩個字,用了“范張雞黍”的典故。“范張雞黍”故事,出自謝承《后漢書》。故事說,東漢時,山東金鄉有位名士叫范式,他有位好友叫張劭,是河南汝州人。兩人春天在洛陽見面后,范式與張劭相約,兩年后的重陽節,到汝州張劭家,拜見他的父母。那時候可沒有微信、電話。兩年之后的重陽節,張劭一大早起來,殺雞煲雞湯,蒸上黍米飯。他的父母問,今天為啥這么隆重,又是煲雞湯,又是蒸黍米飯?張劭回答說,兩年前和故人范式約好,他今天要來看望您二老。父母不相信,說金鄉離我們汝州上千里,哪會說來就來。話音剛落,范式如約來到家門口。這就是著名的范張雞黍故事,后來元代雜劇家宮天挺把它編成戲曲上演。

孟浩然《過故人莊》的“故人具雞黍”,很貼切地用了范張雞黍的典故。李白的“故人”,又暗用這個典故,意思是說他跟孟浩然是信守諾言的好朋友。好友離開黃鶴樓,要遠游揚州,不免讓人傷感。古人送別,是傷心事。今天交通發達,通信方便,離別已經不是個事兒。但送別在古代,可是難以承受之痛,因為離別之后,是長久的擔心掛念。古人甚至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離別。屈原就說:“樂莫樂兮心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李商隱也有詩說:“人世死前唯有別。”柳永《雨霖鈴》也感嘆“自古多情傷離別”。離別詩的情感基調都是低沉感傷。李白時逢盛唐盛世,又青春意氣,豪情滿懷,所以他與故人孟浩然的離別沒有常態化的感傷,而是充溢著浪漫與憧憬。春天本是讓人傷感的季節,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而在李白的心目中,陽春三月,百草豐茂,百花盛開,處處生機勃發,在黃鶴樓相送故人東下去令人艷羨的揚州,心頭沒有絲毫感傷,有的是知己重逢的欣慰和對故人“下揚州”的歆羨。

送別詩的基本模式是,先寫送別場景,再寫別后思念。別后思念,有明寫與暗寫等形態。李白《贈汪倫》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明寫直寫,讓人一看就明白。李白這回是送詩壇大佬孟浩然,作為文藝青年的他,正逢在詩壇大咖面前展示自己詩才的絕佳機會。于是他打破寫別后思念的情感模式,續寫送別場景,以景寫情,景中含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寫李白跟孟浩然兩人攜手從黃鶴樓下來,同行到江邊,李白熱情地扶著孟浩然登上小船,孟浩然站在船頭,向李白揮手說:“太白,回去吧,別送了。”李白站在岸邊,揮手說:“浩然哥,路上多加小心。到了揚州,寫首詩來報平安。”孟浩然的船漸行漸遠,而李白始終站在岸邊,目送著孟浩然的船遠去,直到船的影子慢慢在遠江碧空中消失。“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盡”,表面上是表現船到盡頭的結果,其實表現的是漸行漸遠最后到盡頭的過程。船行的空間變化,實際包含著時間的延續。船從黃鶴樓下沿江東行,到“孤帆遠影碧空盡”,起碼要一兩個時辰。在這兩個時辰里,李白始終站在江邊,目送孟浩然遠去,其戀戀不舍之情,自在言外。“惟見長江天際流”,寫出來了長江的浩瀚、空間的寥闊。長江流淌的不止是江水,還有他李白的思念、關愛和眷念。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全詩看起來全部是寫景,沒有一字寫情,其實字字含情。

我們再來看杜甫。杜甫一輩子走過哪些地方呢?他的人生軌跡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生在河南鞏縣。唐代兩位大詩人跟湖北都有密切的關系。詩仙李白是湖北的女婿,詩圣杜甫是湖北襄陽人的后裔。杜甫的爺爺是著名詩人杜審言,杜審言的爺爺是正宗的襄陽人,杜甫可以說是湖北人的后代。杜甫早年主要在河南、河北一帶活動,到過山東,然后漫游吳越。早年的杜甫,無異于流浪漢,四處漂泊,連飯也吃不飽。他在長安“京漂”時,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他的經歷遭遇和性格,跟李白完全不一樣,一個十分貧窮,一個極端富有;一個性格內斂,一個性格外向。同樣是寫愁苦,李白是往大里夸張,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杜甫卻是往小里說:“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李白和杜甫雖然性格命運完全不同,但他們從不同的路向上創造了偉大的詩篇。杜甫一輩子沒有做過什么大官,只做過小官。安史之亂后,他從陜西經甘肅到四川成都,在成都建了草堂,過了一兩年相對安逸的日子。最后他離開四川,沿長江東下,來到湖北和湖南。杜甫的足跡沒有到過武漢,只在松滋、公安、江陵、石首一帶漂泊。后來渡過洞庭湖南下,流浪于衡山、耒陽之間。770 年,59 歲的杜甫,貧病交加,在耒陽耒水的破船里去世。去世時,他的詩名不顯,中唐以后才被人發現。大詩人元稹為他寫了墓志銘,給他集大成的評價;韓愈也稱“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到了宋代,杜甫才被尊奉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下面我們講講杜甫的名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中學課本里入選了,比較容易懂。這首詩被認為是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詩,快樂的詩。杜甫詩大多充滿著壓抑,充滿著眼淚,只有這一首情緒高昂興奮。《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流寓四川三臺時寫的。763 年,從劍門關外傳來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喜訊。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終于被平滅,我們體會一下,杜甫接到安史之亂被平定時的那種喜悅心情。他長年流浪在外,回不了家,突然接到喜訊說安史叛亂平定了,戰爭結束了,可以回家了,老杜那個激動啊,止不住淚流滿面,衣服都被幸福的淚水打濕。回頭看妻子兒女,個個都滿臉笑容,激動得不得了。可以想象,興許老杜抱著老妻和兒女一起高歌慶祝呢!激動之余,杜甫吩咐老妻,趕快收拾行李,準備回河南老家。“白日放歌須縱酒”,寫憂傷壓抑太久了,老杜吩咐老妻,把家中的存酒拿出來,今天一醉方休,慶祝平叛的勝利。趁著大好春光,盡快回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兩句詩用了四個地名,前人都贊美地名用得好,表達流利。這兩句詩表達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前我也模模糊糊、懵懵懂懂。原來是杜甫準備回家了,囑咐兒子把地圖找出來,做回鄉行程的攻略。父子幾個對著地圖,一起商量,最終確定了回家路線:先沿涪江南下,由三臺經射洪、遂寧、合川到達重慶,然后“從巴峽穿巫峽”,出長江三峽,到湖北荊州登陸,過荊門到襄陽,再“下襄陽向洛陽”,最終回到洛陽的家。這是杜甫父子規劃的回家路線。“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兩句,含有行程路線地圖。咱們中國的地圖,歷史悠久,唐代就有交通圖了。只可惜,唐代地圖長的啥模樣,我們現在很難看到了。

我們再來看看蘇軾。蘇軾天生奔波的命,他走的地方比李白要多得多。他是唐宋時期走過地方最多的詩人。他的行跡圖顯示,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來看,他走過了中國197 個縣市。

蘇軾早年在家鄉,考中進士后在陜西鳳翔府做了幾年官,然后到京城開封。因為父母去世,守孝了幾年后,又從京城開封到杭州做通判。通判是州府的二把手,杭州通判相當于現在的杭州市長。杭州通判之后,北上山東密州做知州,在那里寫了幾首很有名的詞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還寫有《江城子·記夢》,懷念去世十年的原配妻子王弗。上片寫道:“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是北宋時代最有名的悼亡詞。密州任滿后,移任徐州知州。在徐州遇到大洪水,他鎮定指揮,取得抗擊洪水泛濫的勝利。為紀念抗洪的勝利,他主持修建了黃樓,發動門生弟子寫《黃樓賦》,形成一次專題創作運動。蘇軾親筆書寫了弟弟蘇轍創作的《黃樓賦》,刻于石碑,后來成為書法名篇。離開徐州后,蘇軾到湖州任知州,釀成烏臺詩案。在牢里受過酷刑、死里逃生的蘇軾,出獄后被貶到湖北黃州。蘇軾在黃州,呆了5 年,成就了他創作的第一座高峰。離開黃州后,到了登州任知州,登州是現在的煙臺市蓬萊。不久,蘇軾到京城做翰林學士。蘇軾最得意的時候,一年連升八級,別人要奮斗20 多年才能達到的官階,他一年就跨越達到。倒霉的時候,連降多級,去世時,只是個七品芝麻官。

蘇軾一生大起大落,但能坦然面對。他在黃州寫的詞《定風波》,最能體現他超然灑脫的人生態度。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到黃州的第三年寫下這首詞。詞人寫詞,用什么詞調,是有講究的,是精心選擇的。蘇軾用《定風波》調來寫當時的心情,詞調名就帶有一定的寓意。《定風波》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對世事風波的坦然,內心的風波已平靜。蘇軾原來是政壇新星、文壇領袖,萬人景仰,一夜之間,被貶到黃州,成為階下囚、流放犯,政治境遇和生活狀況一落千丈,心情的糟糕可想而知。蘇軾平生愛熱鬧、愛交朋友。到黃州之初,因為是政治犯,沒人敢跟他來往。他的生活陷入困境,精神上也是極度孤獨。寂寞得不行,他就到長江邊上去打水漂。有時在路上遇到村民,就拉著他們講故事。村民說,我不會講故事。蘇軾說,隨便講,我給你講三個故事,你給我講一個,神鬼故事隨便編。在黃州待了三年以后,蘇軾的物質生活有所改善,朋友給他一塊地耕種,取名東坡。他的東坡之號,就是從這塊耕地來的。種了地,有了糧食,一家人吃飽不成問題;又建了房子,取名雪堂。家人的飽暖都有了保障,蘇軾心情也就好多了,人生態度變得更加通達灑脫。詩人蘇軾逐漸轉化為哲人蘇軾、智者蘇軾。

他早年在密州時寫的《水調歌頭》中說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把人生看透了、想通了,原來人生是一個過程,在過程當中會有各種各樣的磨難,人應該坦然面對每個過程的人生樣態。

蘇軾心中的“風波”平定了,心理安然了。三月七日,他外出買田,行至沙湖道中,遇到一場陣雨,心有感悟,于是寫下這首《定風波》。有錢買田,可見這個時候,蘇軾的生活條件大有改善,也可見他準備長期在黃州生活下去。前面說杜甫“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為什么不回家鄉鞏縣而要回洛陽呢?因為洛陽有他購置的田產房產,可惜后來沒能回到洛陽。蘇軾不確定未來能不能離開黃州,所以他就在黃州置業,準備買些田產,讓生活更有保障。買田回來的路上遇到陣雨,而雨具被先行拿走,同行伙伴都很狼狽,四處逃避躲雨。而蘇軾“獨不覺”,從容淡定,坦然面對。下雨有啥可怕可逃的?再大的雨也有天晴的時候。果然,一會兒天就轉晴了。蘇軾最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感,發現詩意,感悟人生。一場雨,讓他領悟到人生的變化。

“ 莫聽穿林打葉聲”,寫不怕刮風下雨。但直說刮風下雨,只是說了一個事實,而“穿林打葉”,就特別形象生動。“穿林”,有動作感,還有空間感、場面感,寫出人是在樹木里遇到下雨。“打葉聲”,表現出了雨點的力度、雨點的聲響。詩詞的目的不是陳述事實,最高的境界是用細節描繪出場景、畫面。“穿林打葉聲”就寫出了場景感、畫面感和聲響感。“莫聽”,又表現出詞人面對大雨突降時從容坦然的氣度。“何妨吟嘯且徐行”,寫遇到大雨也沒關系,慢慢走就好,怕什么?逃什么?“徐行”,就是慢慢行走的意思。什么叫“吟嘯”?嘯是魏晉時流行的一種撮口吹哨的口技。當年名士謝安,就喜歡吹口哨。因為他是名人大咖,一舉一動,都被人模仿,于是社會上流行吹口哨,而且被視為一種瀟灑的舉止。“吟嘯”往往表現為一種瀟灑從容的生活態度。“吟嘯”也是一個典故。《晉書》里記載,有次謝安跟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等人乘船到海邊游玩,突然遇到一陣臺風,一會兒把小船推向浪尖,一會兒又把小船推入浪底,王羲之等人嚇得要死,嚷嚷著要趕快回去。而謝安吟嘯自若,從容地吹著口哨。蘇軾暗用這個典故,意思是說當年謝安在大風大浪中都不怕,咱們遇著這場雨有什么可怕的?要從容坦然地面對自然界和社會人生的風雨,何況“竹杖芒鞋輕勝馬”,穿著草鞋,拄著拐棍,比騎馬還輕便,慢慢走,沒關系。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蘇軾大徹大悟后的人生宣言。我有了一件蓑衣、一頂斗笠,下什么雨我都不怕。其實這是心靈的蓑衣,任憑風吹雨打,我自閑庭信步。這里的“煙雨”不僅僅指自然界的風雨,也包含人生的風雨。蘇軾在烏臺詩案中死里逃生,被貶到黃州,跌入人生的谷底,不也都挺過來了。經歷了磨難憂患,蘇軾的思想更加成熟,性格變得更加堅強堅韌。苦難來臨,意外來臨,他都能夠坦然面對。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態度,他后來被貶到惠州、儋州,就沒那么痛苦難受了。他晚年被貶到海南,把海南當作自己心靈的故鄉,把自己當作黎族人。他想著自己本來就是黎族人,不過是到中原走了一圈,在杭州、汴京等地做了幾任官,現在回到故鄉。這么一想,就坦然了,心里踏實了,沒有了失落感,沒有了被拋棄感。后來遇赦離開海南,他有詩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這一次海南游太絕妙了,雖然九死一生,但一點都不遺憾。把貶謫嶺外視為難得的旅游,蘇軾就是這樣特別想得開!人生是痛苦還是幸福,在乎一念之間。今天大家到這里來聽課,可以體會到這是一種幸福快樂,因為你的生活無憂無慮,你有閑暇坐在這里聽我講課。但你也可以把它視為一種痛苦、一種折磨。規規矩矩坐在這里,聽我說一些沒用的東西。心靈快不快樂,有時跟物質生活、社會地位沒有必然聯系,當然也不是沒有任何關聯。生存沒有保障的時候,很難快樂。其實遇到生存困境的時候,也還可以苦中作樂。快樂,首先是一種心靈感受。我們從古典詩詞里獲得的不僅僅是一種知識,也可以從中獲得人生智慧的啟迪。人生難免挫折坎坷,蘇軾告訴我們,在遇到挫折坎坷的時候,不要消沉,不要失落,要對未來充滿樂觀的信念。

“料峭春風吹酒醒”,因為三月還是春天,下雨淋濕衣服,春風一起,寒風吹到身上,不免感到冷颼颼的。不過,沒關系,“山頭斜照卻相迎”,西邊的太陽出來,照到身上暖洋洋的。這既是寫天氣雨晴的變化,也是點明照應題序的“已而遂晴”。“回首向來蕭瑟處”,寫回頭看看穿林打葉的地方,“也無風雨也無晴”,一切歸于平靜。風沒有了,雨也沒有了,晴不晴也都不重要了。你看透了人生社會自然,陰晴風雨都一視同仁,無動于心,也就無所謂風雨,無所謂陰晴,無所謂悲歡離合了。

下面再講一下辛棄疾。跟蘇軾相比,辛棄疾的人生歷程比較簡單。他出生在山東濟南,那時候是金人占領區。站在南宋的立場,他是生活在敵占區。年輕的時候,祖父時常帶他去偵察地形,期待有朝一日回到南宋,能帶兵回到中原收復失地。23歲,他投奔南宋,先在江蘇江陰、南京一帶和臨安杭州做官。三十六七歲的時候,也就是1175—1176 年,湖北發生茶商叛亂,茶商的領頭人叫賴文政。南宋朝廷,為了防止茶葉走私,實行茶葉專賣政策。茶商賣茶葉,先要高價向當地政府買茶葉許可證。茶商覺得無利可圖,就不買政府的茶葉專賣證,直接到茶場茶農收購茶葉。政府收不到茶稅,就嚴加管控。茶商的生計受到影響,就鋌而走險,武裝反抗朝廷,從湖南常德一路打到江西,開始朝廷沒把這400 多人的武裝叛亂當回事,可是官軍了打幾個月都沒打贏。把在鄂州(今湖北武漢)的正規軍派去平亂,結果10000 多人的軍隊有一半人跑回了家,叛亂隊伍日益擴大。后來朝廷派辛棄疾到江西贛州任江西提刑,負責鎮壓這次叛亂。辛棄疾去后,用了三招,很快就平定了茶商叛亂,贏得了宋孝宗的好感和信任,將辛棄疾調到湖北襄陽任京西轉運判官。辛棄疾平叛有功,依然任文職,略感失望,所以在離開贛州赴任湖北襄陽途中,寫的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就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憂愁和感傷:“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這“行人淚”,不難理解。“行人”,就是游客、漂泊者、流浪者,辛棄疾從北方來到南方,也可以說是游子、行人。“多少行人淚”,是說好多行人經過贛江都傷心流淚。為什么好多行人過贛江都流淚呢?我以前不大能理解。后來我跟我師兄到贛江實地考察,才知道贛州到萬安段,也就是辛棄疾離贛州沿贛江北上的一段有十八灘,行程很是艱難。十八灘灣多曲折,怪石林立,漲水季節,大水淹沒水中林立的怪石,行船時不小心撞上去,就會船毀人亡。文天祥《過零丁洋》詩里“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的惶恐灘,就是十八灘的最后一灘,也是最難走的一灘。十八灘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因為贛江萬安段已建為萬安水庫,水深30 米,原來的江灘都被淹沒。惶恐灘在萬安水庫大壩底下,為了修大壩,惶恐灘的怪石全被炸毀,不復當年的恐怖景象。

到湖北襄陽不久,辛棄疾就調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撫使,后來又分別到湖南長沙、江西南昌任湖南安撫使和江西安撫使。南宋本來就只有半壁江山,辛棄疾的足跡只到過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沒有到過嶺外的廣東、廣西。

唐宋時期有哪幾條國道

下面說第三個話題,唐宋時期有哪幾條國道?先說由北到南的路線。當今湖北人,最熟悉的鐵路線是京廣線,高速公路是京珠高速。唐代從長安到廣州的路線,我戲稱為“唐代京廣線”,怎么個走法?大家看這幅地圖,由長安出發,經商洛,過鄧州、襄州,到江陵,渡長江,入洞庭湖,下長沙,經衡陽、郴州,入韶關,最后到達廣州。前面說到襄陽也就是襄州,為什么在唐代是熱點城市?因為它處在南北交通要道上。唐宋時期,襄陽的地位比武漢重要得多。武漢當時只是個普通州,按今天的城市類比,只是個四線城市,而襄陽相當于省會城市。北方人從京城長安到南方,都要經過襄陽。唐代揚州之所以經濟那么發達,就是因為它處在南北運河的交通要道上。

唐代哪些人走過京廣線?查看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可見韓愈、李德裕全程走過。韓愈被貶潮州,走的就是京廣線。他出長安后,經過藍田,走了一段艱難的藍關道,由商州至鄧州,過襄州、宜城,到荊州,然后由洞庭入湖南,經長沙、衡陽、郴州,進入韶關,再經由廣州抵潮州。李德裕被貶赴海南,也是走的這條干道。

這是由北到南的陸路,還有一條水路,是走大運河。北宋人也大多走這兩條路。中國古代的交通路線,延續性、累積性非常強。前人修路,后人跟著修、跟著走,不是沿山腳,就是靠水邊。宋代由北到南,從洛陽到廣州,走的還是唐人開辟的路線。杜甫說的“便下襄陽向洛陽”,就是唐代“京廣線”的一段。宋代由北而南的水路,是沿著運河向東,渡過洪澤湖,到揚州,既可以繼續沿運河東下到杭州,也可以沿長江西上,到安徽、江西和湖北、湖南,入四川。蘇軾第一次入汴京,走的是陸路西線,由四川眉山經劍閣,翻越秦嶺,到鳳翔、西安,然后至開封。蘇軾第二次入京,由水路換陸路,走的是中線,從家鄉眉州出發,經樂山到宜賓,然后沿江東下到湖北荊州上岸,再陸行過襄陽、洛陽抵汴京。杜甫規劃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路線,他本人沒能走過,而蘇軾代他走了一回。蘇軾父親在汴京去世后,他和弟弟蘇轍扶父親靈柩回鄉,走的是東線。先沿運河經商丘,過洪澤湖到楚州(今江蘇淮安),再沿運河到揚州。揚州是南北交通的節點。蘇軾兄弟到揚州后,再溯長江而上三峽,最后到達眉山。

古代交通不發達,走水路相對來說比較輕松,所以,唐詩宋詞里寫舟船的意象比較多。

宋代江浙人,要到桂林怎么走?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曾從他的家鄉蘇州出發到桂林任廣南西路安撫使,他沿途寫了部日記叫《驂鸞錄》,詳細記錄了由蘇州至桂林的行程路線。我國臺灣中山大學教授根據范成大的日記,在地圖上畫出了范成大的行程軌跡,很直觀。

怎樣利用唐宋文學編年地圖設計個性化的文旅線路

我們怎樣利用唐宋文學編年地圖來設計個性化的文旅線路呢?可以有幾個維度:

一是以作家為中心。比如說你喜歡蘇軾,就截取蘇軾的一段路線。你喜歡李清照,就沿著李清照的人生軌跡旅行。李清照的生活閱歷比較簡單,北宋前只往來于家鄉山東到汴京之間,靖康之亂后她到南方。丈夫趙明誠去世后,她沿著宋高宗逃跑的路線在浙江一帶逃難,先從南京到杭州再到紹興,又從紹興到寧波,后又折轉金華。如果你是李清照的粉絲,可以駕車沿著李清照的路走一遍。李清照行經的路線,是從她的《金石錄》后序中來的。以前有人懷疑《金石錄》后序所說的線路是假的,我們把它放在地圖上面,跟高宗逃跑的路線對比,很吻合,是真實可信的。如果你崇拜杜甫,可以找杜甫行經的一段路線,根據時間來安排。蘇軾一生走過很多路。有一條道路值得注意,就是烏臺詩案后,蘇軾從汴京被貶到湖北黃州。如果走水路,可沿運河到揚州后再溯長江西上黃州。這是最舒適輕松的路線。可當時朝廷里那些恨不得將蘇軾置于死地的權臣,不讓蘇軾舒適輕松地赴貶所,要他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趕到黃州。于是蘇軾選擇走中線,先從汴京到陳州(今河南淮陽),過蔡州(今河南汝南),經麻城到黃州。如果對蘇軾烏臺詩案的歷史感興趣,就可以沿著蘇軾走過的這條路線,去體驗一番。

二是以地理為中心。長江,橫貫湖北,從宜昌下來,流經枝江、荊州、武漢、鄂州、黃岡、黃梅,這條長江水路留下無數詩人的行跡,也留下很多很多詩歌。我們可以乘船沿江走,也可以開著車沿長江兩岸行進。今后我想打造長江詩路,將長江沿線的詩歌和相關故事,在地圖上定位。路過該地的游客,打開手機,就可以自動空間定位,了解當地有哪位詩人在此經過或居住,寫有什么作品。到了黃岡高鐵東站,打開手機,就可以了解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說的沙湖,就在附近。湖北境內還有漢江。漢江,唐宋時期是南北往來的交通要道,是前面說的唐代京廣大道的一段。很多詩人到了襄陽,取道漢江南下到武漢。有好多詩人留下了名篇佳作,比如王維的《漢江臨泛》等。

三是以時間為中心。如果對唐代安史之亂有興趣,對宋代熙寧變法有興趣,也可以打開地圖,了解相應時段有哪些活躍的詩人。了解時段,可以在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左側查詢框里輸時間起點和終點,比如靖康之亂,時間起點可輸入1126 年,終點可輸入1130 年,然后點擊,地圖就會彈出這5 年時間內李清照、陳與義等30 多位詩人的活動地點和活動軌跡。戰爭期間,詩人紛紛逃難,有多少詩人走京廣線往湖廣避難,又有多少詩人跟著高宗朝廷往江浙一帶移動行進。了解這段歷史后,自己可以設計文旅線路,然后進行實地探討與考察。

作者: 王兆鵬,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文科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已出版《唐宋詞史論》《詞學史料學》等詞學專著20余部。

編輯:杜碧媛 dubiyuan@163.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主播|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国产男人天堂|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亚洲aaa视频| 亚洲啪啪网|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亚洲成人在线网| 久久久噜噜噜|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国产精品黄色片| 日本久久网站| 91高清在线视频|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 成人国产|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一级毛片高清|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亚洲另类第一页|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国产黄色免费看| 国产人人射| 91激情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欧美三级自拍|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久久精品丝袜|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 欧美影院久久|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第一页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