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林
(天水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0)
2019 年10 月23 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中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2]中學階段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學校教育需統籌規劃學科資源,著力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音樂學科教育體系,實現中學階段音樂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目標。
目前,學界對該議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闡釋、邏輯理路、實踐探索三個方面。在理論闡釋研究中,主要是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解析和要義闡釋,從歸屬感、認同和意識三個維度出發,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的歷史形成、內容和意義進行了分析。以不同理論的范式研究得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選擇的必然性。在實踐路徑方面,鑄牢載體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推動力。例如,學前教育以語言為基點過渡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常態化初等教育,形成大中小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格局。[3]同時,民族院校以組織結構的特殊性率先開展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4]而藝術院校等非民族高校均依據自身發展特點提出相應具體的實施路徑,由學校教育延伸至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全方位、全覆蓋、多層次地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中。[5]我國音樂資源豐富,伏羲女媧圖騰、華夏文化根脈等歷史文化傳說孕育了豐腴的音樂土壤和多樣的地方音樂形態。所以,音樂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責無旁貸。
廣義的音樂教育包括普通音樂教育和專業音樂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的“貫通式”普通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學關注的核心領域,也是學校音樂教育的主體。音樂課程作為基礎教育中學階段藝術課程中的重要學科之一,在學校教育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是指“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關的互相聯系的各種教育系統的整體,或是教育大系統中的各種教育要素的有機組合”。[4]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提出,便成為學界高度關注的研究熱點,尤其是學科建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耦合發展的微觀研究取得了積極成效。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學科體系中的主要組成模塊,音樂教育通過情感對象化的藝術符號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思維品質,達到身心的歡愉和精神的愉悅,在感性領域中找到價值存在。中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高級階段,是學生鞏固思想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重要節點,利用音樂教學資源強化國家意識,利用音樂鮮明的精神導向性,激發愛國熱情和愛國情感。紅色音樂文化教育是中學階段音樂課程愛國主義教育的潛在教育資源,紅色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奮斗的精神力量,構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因此,以愛國主義為中學生價值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達到將受教育者培養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
學校是教育實踐場域,能集結校內外資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謀劃戰略,無論是教師的政治指導,還是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力推手。其中,學校管理者是立德樹人的引領者,是學校發展的領航人,應做到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的整體規劃和布局調整,尤其針對音樂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現狀,做到教育主體協同配合,各司其職。從音樂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全過程看,學校的職能關鍵在于統籌協調音樂課程結構,避免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脫節;促進各學科主體相互協作,彼此配合,形成以音樂教育為抓手,延伸外延學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持久力。
黨的二十大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是中國精神的升華表達。
音樂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歷史的集體記憶,不僅表現為單純的樂音顯現,更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結構、社會心理乃至道德觀念。音樂教育將音樂建立為一種有意識、有計劃的活動,并將音樂教育活動環境轉變為一種價值環境后升華為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文化本質即文化價值觀,文化的繁榮是國家強盛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基礎。整合社會音樂集體歷史記憶和音樂文化傳統,激發群體共同情感,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下選擇代表中華兒女共有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然而,中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概念模糊、理解抽象,表現消極。為此,教育者應規劃和實施以音樂文化符號認知為媒介,以情感認同為導向的音樂課程滲透到中學生的情感世界,利用紅色音樂、民族民間音樂等特色課程資源,建構符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音樂教學體系,進而提升中學生自覺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西方音樂文化話語權的強烈沖擊下,中學音樂教育仍然沿用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特別是在音樂技能教學模塊研習西方音樂傳統,以西方音樂為主流文化。例如,在中學音樂課程中,幾乎沒有涉及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內容,“節奏”“節拍”等西方音樂知識為課程主要內容,而“板”“眼”“宮”“均”等中國傳統音樂知識在音樂課程中幾乎呈現失語狀態。幾乎所有涉及民族音樂課程內容均套用西方音樂體系規范來詮釋中國音樂。由此可見,在西方數理結構音樂體系的陰影下,西方音樂思維成為中學音樂課程建構主要思維范式,出現中國音樂教育體系主體缺位現象。因此,以中國優秀音樂文化傳統為課程內容,補充中國傳統音樂知識,一方面可對比分析中西方音樂文化異同,另一方面可由點到線再到面,即中國音樂文化知識——中國音樂文化歷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縱深認知。
民族音樂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溯源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將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比喻為樹枝與樹干的關系。[2]在中學音樂教育中,強調對中國民族音樂進行鑒賞和認識,既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所需,也是追溯和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和前提。然而,隨著全球化的到來,西方音樂成為中學生課余生活的主流文化,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文化侵入,使青少年的主流審美意識向西化傾斜,失去了審美判斷,即使我們在不斷地呼吁中華音樂文化與多元音樂文化并存,但仍出現“高喊口號,無動于衷”的現象。所以,中學音樂教學必須利用現代多樣化的教育手段,大膽嘗試跨越學科限制,緊密關注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目標。以開闊的視野,綜合的方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中學音樂教育課程體系。
中華民族文化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音樂體裁和音樂作品,為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極具感染力的藝術媒介。因而,中學音樂課程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音樂獨特性一樣具有自主發揮優勢。然而,音樂課程教學過于單一,絢麗多彩的音樂文化在音樂課堂中沒有被充分利用。一是中學音樂課程仍以“聽”“唱”教學環節為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導向缺乏自主性與主動性。二是過度強調音樂課程主體性,追求聽覺審美,弱化與其他藝術、人文課程的學科互鑒。所謂跨學科并不是無根據、無計劃的跨,應以鑄牢為命題,在眾學科中間找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主題,實施科學的結構化內容,從而促進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度理解。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思政教育的內容之一包含豐富的理論內涵。音樂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融,對教師政治素養、知識維度、教學方法等提出了較高要求。中學處于義務教育升入高中學習的沖刺階段,音樂課程在中學課程的重視度來說,逐年級減少,導致中學音樂教師地位缺失,思政教育無法深入課堂。因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音樂教育方面存在短板。如天水市5 所中學,教師均為師范院校音樂本科專業教師,教師單一教育背景造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識不足,政治思想散漫,導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音樂教學形成的思政教育缺乏主動性與自覺性。問卷調查顯示,教師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和文化傳承有興趣,并表示此舉是教師的責任與義務。但同時也表示盡管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鑄牢內容,但并未主動自覺地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教育目標歸入音樂學科思政教育教學計劃。
中學階段學生理性知識增強,進入“形式運算思維階段”“獨立和批判性顯著發展”階段,[3]自身獨立認知和對世界的理性認知處于半成熟發展階段。教師應自覺、自主、自信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借助音樂(紅色音樂、愛國主義歌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故事、影視、圖畫等相關作品及數字化音樂技術輔助音樂教學,實現中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中學音樂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落實手段。淺層音樂本體知識學習,中層音樂文化理解,深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流意識形態,整合中學音樂課程資源,全方面,多層統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在中學音樂教育實踐中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思想導向,實現音樂“學科融鑄”。
文化是人的行為,音樂教育是人的主體意識,所以音樂教育是文化。音樂技術是音樂文化表達的基礎和手段,音樂技術通過塑造音樂表達,為音樂文化注入了獨特的藝術價值。[6]在基礎音樂教育領域中,音樂技術的學校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藝術需要技術,如若以技術唯一作為課程評價標準失去音樂本身的意義,何談音樂教育,所以,以音樂為手段,以學生演奏樂器為例,首先與合作同學討論最終完成音樂作品,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查資料、采風等活動形式深刻理解音樂作品背景和反映出的文化價值,最終以器樂演奏或加入其他藝術創新完成音樂表達,建立自我認知方式。
伍國棟教授提出民族音樂即是由56 個民族共同組成的中國民族音樂,且是由多元文化構成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提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教育,不僅要擔負傳承本民族主流優秀文化的功能,也要擔負起傳遞本國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7]就此,依托音樂課程推動地方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符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內涵。朱玉江基于不同文化觀念分析了學校音樂課程的哲學建構認為“多元文化觀”強調知識文化性、具有人本化的課程價值取向、凸顯主間性的審美追求,這是21世紀學校音樂教育的應然走向。[8]在中學音樂課程中包括不同世界音樂文化,紅色音樂、愛國主義歌曲、少數民族音樂等多種音樂文化,這些內容均可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出相應的主題教育。通過主題教學,引導學生在思想上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中學階段是塑造價值觀念、政治觀念、民族意識的關鍵時期,一方面挖掘多樣音樂資源,了解學生需求,將抽象、晦澀的思想理論知識轉化為形象化、視覺化的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表達。如,讓學生穿著不同民族的服裝,舞動不同民族的舞蹈,比較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以舞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熟知多樣的民族音樂文化,也可帶學生深入當地少數民族地區了解身邊的少數民族音樂。另一方面,多樣音樂文化教學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驅動力。音樂課堂教學類似于一種儀式,通過音樂文化符號共識性喚起學生內心情感,在同一教育空間下產生共情。如學習《歌唱祖國》《紅旗頌》等愛國主義歌曲時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觀看影片、手工制作等教學環節,了解愛國主義歌曲的背景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因此,利用好多元、多樣音樂文化教育,以音樂符號為載體,發揮音樂教育優勢,更好地促進中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理解音樂教育如何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應找出二者其中包含的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音樂教育內容,三者互為主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終完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教育者是既指個人也指包括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集體。教育者作為教育結構中的實施要素,必須牢記將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作為教育者應當正確理解和掌握當前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對受教育者提出的符合我國當前和未來發展的目標,及時并不斷地加強理論學習,以身作則,規范自身道德行為”。[9]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音樂教師應利用音樂課程的特殊性,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喜愛,利用音樂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精神需要,通過對學生的音樂教育過程,達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要求。[10]一方面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引導對象。如何提高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參與積極性?音樂內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媒介,教育者挖掘課程內容的興趣點,弱化以音樂知識為教學目標,多方面多渠道多樣地實施教育內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將音樂教學結果反饋于教育者,教育者完成從動手——活動——過程——理解——表達的學習過程,將學習內容的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中學音樂教育需注重人的整體發展,與國家政策耦合。所以,構建音樂思政教育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勢在必行。一是打造音樂+思政課程教育。利用音樂非知識教學即活動教學方式特殊性,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融入音樂教學內容。著力打造“音樂思政”精品課程。例如,在音樂課程上,組織學生以誦讀形式演繹經典紅色歌曲、少數民族音樂,加入不同民族樂器伴奏構成多樣的音樂實踐形式,或給出學生音樂思政教育主題范圍,讓學生自由組合完成音樂作品集體創編,并通過自我表達方式集體呈現。二是注重顯性+隱性音樂思政文化教育。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學校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學校廣播、宣傳欄等文化宣傳載體。同時,積極組織舉辦“紅色文化”“家鄉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匯演,讓在學生和教師親身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活動實踐中,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讓思政教育潤物無聲式沁入人心,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三是創辦強化思政音樂校本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構成了三級課程。校本課程需著眼國家課程的創造性實施,與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并舉。例如,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教育目標的中學音樂校本課程作拓展性校本課程開發。充分利用蘊含思政教育的音樂資源,邀請課程專家與教師共同商討優化音樂思政課程體系,實現教育主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