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敏
發現問題往往被認為比解決問題更具價值,因為它是人類思考和科學探究的起點。對教育者而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對初次接觸問題化學習的教育者,他們可能會面臨許多疑問和困惑。本文以長沙市雨花區圭白路小學嚴慧老師執教的語文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只小蟲子》為例,從四個方面詳細地介紹該校在問題化學習教學實踐方面的經驗。
一、“望”下診斷
在確定教學設計并制定教學基本框架后,嚴慧老師經過三次試教和修改,使課堂導入更加簡潔,識字寫字教學更扎實,朗讀指導更到位。然而,課堂上的問題化學習特征并不明顯,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習慣于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不知道如何在課堂上提問。雖然有學生提問,但是問題常常是與課文關聯度不高,導致教師在課堂中應對困難。
在實踐中,我們逐漸意識到問題化學習模式并非一蹴而就,學生的提問意識需要提高,教師的教學理念也需要改變。此時,我們深刻感受到課改教學研究遇到了瓶頸,不知道如何打破這一僵局。正如水滴石穿需要時間,理念的滲透還得靠實踐。經過討論,我們總結得出問題化學習課堂上學生的兩個主要問題:學生不愿提問和學生不會提問。
二、“聞”出心聲
聞,就是走近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拉近教師和學生的精神距離。“為什么牛奶采用方盒利樂包裝,而可樂不論瓶裝還是罐裝,都是圓形包裝呢?”這是一個學生向我提出的問題。這個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實際上,這些看似普通的問題,常常被成年人所忽略,但學生們的提問卻總是充滿想象力,有時甚至直接觸及問題的核心。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對兒童來說,這種內心的渴望更為強烈。學生們的腦海中充滿了各種疑問,這些疑問正是他們探索世界、追求知識的表現,也是他們創新思維的源泉。于是,經過反復思索,就有了“問題”導學課的初步想法。
三、“問”有方法
針對學生不愿意提問、不會提問的困境,我們設計了一堂“問題”導學課,旨在讓學生對“問題”有初步了解。我們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問題的分類、學習如何提問,以及如何提出好的問題。
嚴慧老師以“玉蘭樹葉”為主題,將問題作為載體,在課堂中學生可以盡情提問。教師將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并引導學生按照“是何、為何、如何、若何、由何”五個問題類型進行分類。這堂課中,學生們提出了許多問題。
1.這是什么樹葉?(是何)
2.這樹葉是地上撿的還是樹上摘的?(由何)
3.要是冬天,玉蘭樹葉會全部掉落嗎?(若何)
4.為什么這片玉蘭樹葉表面是綠色的,背面是灰色的?(為何)
5.嚴老師是怎么得到這片葉子的?(如何)
通過嚴慧老師的引導,學生們將問題進行分類,他們驚訝地發現問題竟然有這么多分類!開設“問題”導學課是一種新的嘗試,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堂課使他們初步具備了問題意識,并從具體的“玉蘭樹葉”情境中了解到問題的幾種分類。在隨后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看到了這堂“問題”導學課的積極反饋,學生們變得善于提出問題,也學會了提問。
我們正在思考是否可以開設專門的“問題”導學課,分階段、循序漸進地開展“問題”的知識建構。對低年級學生,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對問題有所認識,學會分類、善于思考和歸納;對高年級學生,我們希望他們能夠觀察、分析、勤于思考、做出判斷和善于總結。
當然,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判斷和解決,積極引導他們深入理解文本的核心內容。同時,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深入品讀文本中的文字和情感,這對培養學生的發現力也具有促進作用。
四、“切”在合作
解決了學生不愿提問、不會提問的問題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在嚴慧老師第四次磨課后,小組內討論雖然問題多,但問題過于分散且不充分。于是,嚴慧老師給小組合作成員分工,明確了討論的內容和方向、討論的形式、匯報發言的方式以及其他小組評價的方式。在后期階段,嚴慧老師的磨課專注于“合作學習”,致力于為學生營造一個可持續、健康的“提問生態”。經過多次磨課,學生的發現問題能力、質疑能力和追問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均有所提升。
通過多次的磨課實踐,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營造一個可持續、健康的“提問生態”對激發學生的提問勇氣和提問興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后期階段我們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合作學習”上。學校相繼推出了《圭白路小學問題化學習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操作指南》,以指導教師們在課堂上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問題化學習課堂。
此外,我們也積極開展課題研究,成功申報了省級課題“問題化學習下激發小組合作活力路徑的研究”。該課題主要研究具有活力的問題化學習小組合作交流模式和小組合作展示模式。通過利用評價量表,進行組與組的互評和師評,以促進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提升問題發現力,并使他們獲得合作帶來的成就感。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問題化學習的研究與探索中,學校一直都在積極嘗試和實踐。我們也深知“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的道理,只有不斷地深入探索,問題化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上扎根發芽,學生也才能在問題化課堂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