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樂
學校的項目化實踐是運用“項目式學習”的理念,挖掘學校、家庭、社區的育人資源,創設具有真實情境的實踐項目。基于新時期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特點,學校用“項目式學習”的理念探索開發家校社聯動的實踐項目,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有效開展。
一、開展生活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在家庭中獲得的能力是他們未來發展的關鍵力量。但從目前的家庭教育現狀來看,部分家長已經偏離了家庭教育的原本職責,導致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例如不會整理書桌、不能妥善保管個人物品等。因此,家校聯合開展生活教育,學校制定家務勞動清單,家長對照督促,以此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對照“項目式學習”的理念和實施方式,學校發現家庭的組織結構非常符合項目式學習的基礎條件。一家人可以組成一個項目團隊,然后將生活中需要家庭成員一起完成的某項任務作為驅動任務,通過分工協作,實施操作,最終全家人一起完成項目并進行成果展示。基于此,我們開發了豐富的家庭項目,如指向身體素質的“我是家庭健康管理師”,指向道德品質的“我是家風傳承人”,指向生活技能的“我是家庭小管家”等。
2022年年初,學校以“我是年夜飯設計師”為主題,向全體學生發布了假期實踐項目。以“如何制作我家的特色菜”為驅動任務展開,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設計年夜飯菜譜,去超市或菜場購買食材,學做特色菜并直播分享。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家長是菜譜顧問、烹飪指導師和跟拍師,在和孩子齊心協力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發現了他們的閃光點。該活動對融洽親子關系、構筑和諧家庭氛圍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策劃跨學科研學
新課標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建議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因此學校在設計跨學科項目時,也有意識地把家庭教育資源引進來,把家庭或者家族變成學生實現學科知識綜合應用的場域,家長成為學校的助教,甚至是孩子的學習伙伴。
例如在重陽節來臨之際,學校策劃了一場以“芳華故事會”為主題的項目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與長輩的交談中了解家風、理解家風、傳承家風。項目的核心概念是“家是最溫暖的地方”“有計劃地做一件事”“怎樣寫好講好真實的人物故事”。在活動中,學生學習調查問卷設計、人物訪談、傳記寫作、公共演講等技能,既能融合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開發社區服務類課程
要實現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的聯動,首先要有一個適合的項目主題,成立校社項目實施共同體;其次,要結合師生資源和社區資源,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利于學生參與和體驗;最后,響應“雙減”政策號召,豐富課后延時服務課程。
近年來,學校創新融合周邊社會資源,以項目式學習為突破口,開發了兩個社區服務類項目課程。一個是“花園浜老年友好社區共創行動”課程,開設了麥稈手作坊、傳統工藝室、書法品鑒會、絲網花藝社、刻紙童趣館、體育競技場等項目,學生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內來到花園浜老年友好社區的棋牌室、乒乓球室、書法屋、能量屋,和社區的老人們一起進行豐富的手工、書法、體育訓練等活動。另一個是“千年黃泗浦”課程,成立了張家港市東渡文化研究共同體,其宗旨是研究中國唐朝時期的優秀文化,指導學生用作品展覽和新媒體技術的方式傳播東渡文化。
總之,在項目化實踐活動的帶動下,學生通過聯系家庭、走進社區,運用學校所學的學科知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撰寫報告,把生活變成了學習的素材,看到了窗外的世界并與窗外的世界進行對話,從而提升了關鍵能力,塑造了未來社會人才必備的優質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