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業產業鏈正面臨著從傳統模式向更加高效、透明和技術驅動的模式轉變,這一轉變對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分析了農業產業鏈管理的理論基礎和新型農業產業鏈的理論演進,并對當前農業產業鏈的結構和新型模式的實際應用進行了詳細的考察,研究識別出新型農業產業鏈管理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旨在為農業產業鏈的優化和提升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經濟;農業產業鏈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科技創新的不斷深入,農業產業鏈正在經歷變革,其中,傳統的農業產業鏈管理方式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信息不對稱、供應鏈效率低下和環境適應性不足等。而新型農業產業鏈管理作為一種應對全球市場變化和技術進步的策略,逐漸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其強調整合現代科技和創新管理方法,以提升農業產業鏈的效率和適應性。其通過優化產業鏈各環節,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和產品質量;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的精準監控和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生產效率;通過引入創新的理念和技術,可以提升農業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1]。可見,新型農業產業鏈管理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鑒于此,文章就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新型農業產業鏈管理展開研究,以期為相關人員及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1 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1.1產業鏈與價值鏈
產業鏈是指在特定產業中,從原材料的采購、加工到最終產品的銷售,整個生產和分銷過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活動、企業和服務的鏈式結構。在農業領域,產業鏈包括從種子選擇、種植、收獲、加工、包裝到運輸和市場銷售的整個過程。每個環節都對農產品的質量、成本和可用性產生影響,從而決定了最終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表現[2]。
價值鏈則強調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中創造附加值的重要性。價值鏈理論認為,企業應通過對其活動進行優化和升級,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在農業產業鏈中,價值鏈可以體現在提高作物產量、提升產品質量、創新加工技術、優化物流系統或增強市場營銷能力等方面。例如,通過引入高效灌溉系統提高作物產量,或通過采用有機農業方法提升產品質量,都是價值鏈管理的實踐。
1.2 新型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動向
新型農業產業鏈正在經歷一場由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雙重驅動的重大變革,其主要體現在技術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續發展的強調兩方面。一方面,技術革新正成為推動新型農業產業鏈發展的主要動力。精準農業技術的應用,如物聯網、遙感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加工和分銷方式。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農業生產更加高效和精準,同時也提高了對市場變化的響應速度和靈活性。另一方面,在人們的環保意識日益增強的今天,農業產業鏈正逐步轉向更環保、更可持續的運作模式。這包括采用環保種植技術、實施資源循環利用策略,以及優化整個產業鏈以減少環境影響[3]。此外,消費者對健康、有機和本地化產品的需求增加,也推動了農業產業鏈向更加綠色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綜合來看,新型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正由技術創新推動,并且越來越多地融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些趨勢對于提升農業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以及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新型農業產業鏈的現狀分析
2.1 新型農業產業鏈的全局結構
新型農業產業鏈正展現出一個綜合性和多維度的全局結構,它覆蓋了從原材料的生產到最終產品的銷售整個過程,涉及生產、加工、分銷、銷售以及相關的服務和支持系統。這一結構反映了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全球化趨勢,同時揭示了農業活動與市場需求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生產環節作為起點,包含了農作物的種植、養殖以及初步處理等活動,強調了資源的有效管理和生產效率的提升,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環節越來越多地應用了精準農業和智能技術,以提高產量和質量。加工環節則將原料轉換為可市場銷售的產品,強調加工質量和食品安全[4],這一環節的現代化和技術創新對于滿足市場對高品質食品的需求至關重要。分銷與銷售環節則涉及產品的物流、倉儲和最終銷售,這一環節在全球化背景下變得日益復雜,對于保證產品質量、減少浪費以及提高市場響應速度尤為關鍵。
2.2 新型農業產業鏈的應用案例
智能農業實踐:多個國家的智能農業已經成為新型農業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荷蘭,溫室農業利用先進的傳感器技術和數據分析來精確控制作物生長環境,實現了作物產量的大幅提升和資源使用的優化。這種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降低了環境影響。垂直農業和城市農業:垂直農業和城市農業的發展是新型農業產業鏈管理的另一例證。在新加坡等地區資源有限的城市,垂直農業通過在多層建筑內種植作物,有效地節約了空間和水資源,同時減少了運輸成本和碳排放。這種模式展示了如何在城市環境中實現農業生產,同時提高食品安全和可持續性。供應鏈整合和協同:巴西大型農業企業通過整合供應鏈各個環節,從種植到加工再到分銷,實現了規?;透咝实纳a。這種整合策略使得企業能夠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產品質量,同時快速響應市場變化。
3 新型農業產業鏈管理挑戰識別
3.1 供應鏈效率和透明度問題
在新型農業產業鏈管理中供應鏈效率和透明度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物流優化和信息共享兩個方面。物流管理的效率直接影響著整個農業產業鏈的運作效能。在現代農業中,物流優化面臨諸多挑戰,如運輸成本的控制、產品質量的維護以及交付時間的準確性。在涉及易腐農產品的情況下,高效的冷鏈物流系統變得尤為重要,這要求農業產業鏈中的企業采用先進的物流管理技術,確保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環節都能保持產品的新鮮度和質量。而供應鏈的透明度則依賴信息共享的有效性。在傳統農業產業鏈中,信息不對稱是一個普遍問題,阻礙了市場準確判斷供需狀況,也增加了供應鏈各環節間的不信任和風險[5]。為解決這一問題,應用信息技術如區塊鏈可以大大增強供應鏈的透明度。通過建立一個去中心化且不可篡改的信息共享平臺,各參與方能夠實時訪問和驗證供應鏈中的關鍵信息,如產地、加工處理、質量控制和物流路徑等。這種透明度的提升不僅有助于建立消費者信任,也促進了各參與方之間的協調和合作。
3.2 環境變化與市場不確定性的應對
新型農業產業鏈管理的框架內,有效應對環境變化和市場不確定性體現在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直接影響及市場需求的動態波動上。這兩個領域的挑戰不僅對農業產業鏈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構成威脅,也對產業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適應性策略。一方面,極端天氣條件,如長期干旱、頻繁洪水和溫度波動,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產量。這種不穩定的氣候條件不僅威脅到作物的穩定供應,也增加了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為應對這一挑戰,農業產業鏈需要采用更加靈活和適應性強的農業實踐,比如引入耐旱或耐寒作物品種,實施有效的水資源管理,以及采用精準農業技術來優化作物種植。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環保和質量的關注日益增強,農產品市場的需求模式變得更加多元化和不可預測。這要求農業產業鏈能夠迅速適應市場變化,靈活調整生產和供應策略。為此,農業企業和農民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消費者趨勢,通過市場研究和數據分析來指導生產決策,同時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溝通和協作,以更好地應對市場的波動。
3.3 農業技術應用和知識普及的障礙
農業技術應用和知識普及的障礙體現在技術獲取的限制性、知識傳播的不均衡以及對新技術的適應性困難。技術獲取的限制性方面,盡管現代農業技術,如精準農業、自動化設備和生物技術,有潛力極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但在許多發展中地區,這些技術的普及受限于高成本、技術復雜性和基礎設施不足。農民和小型農業企業往往難以承擔高昂的技術投資和維護成本,限制了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知識傳播的不均衡方面,農業知識和技術的有效傳播對于提升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生產力至關重要。然而,現實中存在顯著的信息鴻溝,在偏遠農村地區,農民往往缺乏獲取新知識和技術的渠道和能力。這不僅限制了他們采用新技術的能力,也阻礙了農業實踐的整體進步。而新技術的適應性困難則體現在新技術的引入需要相應的技能培訓和知識更新,但由于教育水平、技能培訓機會的限制,以及對傳統農業實踐的依賴,農業從業者面臨學習和適應新技術的難題。這不僅影響技術的有效應用,也延緩了農業產業鏈管理方式的現代化進程。綜上所述,克服這些障礙,促進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知識的普及,對于提升農業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和可持續性發展至關重要。
4 新型農業產業鏈發展建議
4.1 采用先進信息技術提升產業鏈效率
采用先進信息技術核心在于整合和應用大數據分析、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AI)等技術,以實現農業生產和供應鏈的高效和精準管理。大數據分析的應用為通過收集和分析來自農場、市場和氣候的大量數據,農業決策者能夠基于更準確的信息進行規劃和預測,還能夠在供應鏈管理中發揮作用。而物聯網(IoT)技術的集成則通過在農業設備和系統中集成傳感器,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環節的實時監控。這些傳感器能夠提供關于土壤濕度、作物生長狀態、環境條件等的實時數據,幫助農業生產者進行精準農業實踐,如精確灌溉和施肥。在物流環節,物聯網(IoT)技術可以用于追蹤產品的運輸過程,確保食品安全和及時交付。此外,AI技術能夠處理和分析大規模的數據集,提供決策支持,如通過預測模型來優化種植方案或管理倉儲系統。此外,AI在自動化方面的應用,如自動化農業機械和無人駕駛收割機,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減少了人工成本。
4.2 增強市場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策略
新型農業產業鏈管理中增強市場適應性和靈活性主要涉及對市場動態的敏感度提升和靈活多變的供應鏈配置。提升對市場趨勢的敏感性是增強市場適應性的首要步驟。這要求農業產業鏈的管理者深入理解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包括消費者偏好的轉變、市場價格波動以及新興市場的發展趨勢。通過建立有效的市場情報收集和分析系統,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和競爭對手動態,可以幫助農業企業及時調整生產計劃和營銷策略,從而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有效的市場洞察不僅有助于捕捉新的商機,也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保持優勢。同時,構建一個靈活多變的供應鏈對于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同樣至關重要。這意味著在供應鏈設計時要考慮到多樣化的來源和多元化的銷售渠道,以及對應的物流和存儲策略。例如,通過建立與多個供應商的合作關系,可以在一方面的供應受限時快速轉換到其他來源,從而減少對單一供應源的依賴。同時,靈活的物流系統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快速調整運輸路線和分銷策略。
4.3 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和知識普及
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和知識普及是提升整個產業鏈效率和創新能力的關鍵。其重點在于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技術水平和對新技術的適應能力,以及推廣先進農業知識和實踐。隨著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如精準農業、智能化設備和可持續農業實踐,需要農業從業者具備相應的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因此,實施系統的技術培訓和教育項目成為提升整個產業鏈效率的關鍵。這包括提供現代農業技術的培訓課程、實踐研討會和現場演示,以及通過在線教育平臺和移動應用推廣知識。這些培訓不僅涉及具體的技術操作,還包括數據分析、市場趨勢判斷和可持續農業實踐等內容。除了技術培訓外,普及先進的農業知識和實踐也是提升農業產業鏈效率的重要方面。這需要構建一個有效的知識傳播體系,確保最新的農業研究成果和最佳實踐能夠迅速傳遞給農業從業者。通過與研究機構、高校和行業組織的合作,可以開展定期的知識更新和技術交流活動。此外,利用媒體和社交平臺進行農業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也能幫助更多農民了解和采納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方法。
5 結束語
本研究深入探討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業產業鏈管理的重要性,重點分析了產業鏈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以及應對這些挑戰的創新策略。其中,文章主要強調了提升市場適應性和靈活性對于應對環境變化和市場不確定性的重要性,以及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和知識普及在提升農業從業者技能和促進農業創新中的作用。為如何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有效管理和優化新型農業產業鏈提供了深刻的見解,為未來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全面振興提出了有益的指導和策略。
參考文獻:
[1]何鮮苗.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推鄉村經濟振興的路徑[J].山西農經,2023(20):99-101.
[2]李荷雨,何琳,陳翔,等.“互聯網+農業產業鏈”金融創新模式——基于廣州市農業龍頭企業的雙案例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20):220-225.
[3]李健.數字經濟助力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理論機制與創新路徑[J].經濟體制改革,2023(03):80-88.
[4]馬源,畢絲竹,李萍.數字金融提升農業產業鏈韌性的優化路徑探討[J].南方農業,2023,17(02):155-157.
[5]鄭毅,周建武,劉俊才,等.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在未來鄉村建設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24(02):206-209.
作者簡介:遲文強(1989—),男,漢族,海南三亞人,本科,研究方向為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