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蓉
摘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了解并感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區域,少數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文章以黔南州三都縣普安鎮高硐村為研究對象,運用民族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對高硐村的基本情況、民俗風情、村落發展實踐現狀及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索民族特色村寨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關鍵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振興路徑;個案研究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各民族在充分吸收了當地的風俗、風土人情等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文化傳統后濃縮和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形象載體,由于自然、歷史和經濟條件的限制,風俗習慣和文化品味等方面的不同,使我國少數民族的民族村寨呈現出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面貌,這些風格迥然不同的村寨是在各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與其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相協調,它們包含了各民族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蘊含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1]。黨的十八大以來,黔南州大力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不斷點亮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靚麗名片,增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內生動力。文章以貴州省黔南州三都縣高硐村為例,基于筆者實地進行田野調查收集的資料,詳細分析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高硐村發展現狀,探索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新路徑,以期為黔南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振興提供有益借鑒。
1 文獻綜述
學界有關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研究的成果頗多,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平臺的高級檢索中,以“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據文獻熱點統計,“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與保護”“特色產業”“鄉村振興”等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研究文章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熱點詞。隨著時代大背景的變化以及研究的日益成熟和多元,新的研究熱點不斷涌現。
學者們關注的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問題,這一熱點也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研究永恒不變的主題之一。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學術界開始大規模關注并積極響應,使“鄉村振興”成為一個熱點研究對象。彭曉烈、高鑫(2018)[2]的《鄉村振興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楊春娥、趙君(2020)[3]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振興的實踐困境及路徑探索——基于鄂西南民族地區的考察》;王美鈺、吳忠軍、侯玉霞(2019)[4]的《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旅游扶貧與鄉村振興路徑研究》等都對鄉村振興背景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進行了深入探究,發表了獨到的見解,頗具現實指導意義。但學界現有的研究成果大多聚焦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上面,對民族特色村寨與鄉村振興的探討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探索深度仍有很大空間。
2 田野點概況
高硐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縣縣城北部,距縣城13km,全村國土面積46.8km2。2016年4月由原片區的野記村、望月村、高平村、永合村和梁家溝村合并組建成新的高硐村。現全村轄17個自然寨,36個村民小組,1 848戶,8 076人。村內聚居著苗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同胞,少數民族占全村總人口的97%,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和諧團結的民族村寨。
高硐村屬于喀斯特地形地貌,傳統住房為干欄式建筑以木瓦為主,新建住房為半干欄式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大多聚居于山腰、山頂,以及小盆地,村民一條小溪穿村而過。高硐村民風純樸,村民之間使用苗族語言進行交流,著民族服飾,過苗族傳統節日。有吃新節、爬坡節、斗牛、斗鳥、跳月、蘆笙舞、苗毽、苗歌對唱等民俗活動,有蠟染、蘆笙、銀飾等民族特色傳承手藝,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素有“生態高硐、孝善高硐”之美譽。
高硐苗舞跳月賀新春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入選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集錦。高硐村在2016年入選“貴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入選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獲得了“貴州省甲級旅游村寨”的稱號。野記村、排月寨在2019年雙雙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野記古寨在2016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5]。
此前,《我和我的家鄉》電影首映禮在高硐村舉行,將這座民族特色村寨推入大眾視野,野記村寨的日出云海網紅打卡點以及每年農歷九月初的苗族“吃新節”活動吸引著大批游客慕名前來,這幾張網紅名片為高硐村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基礎。
3 高硐村多措并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振興工作的現狀研究
高硐村先后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貴州省甲級鄉村旅游村寨”“黔南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村寨”等榮譽稱號,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如今,高硐村大力發展鄉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唱響高硐旅游品牌,充分展示出高硐村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
3.1 完善村寨基礎設施建設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三都水族自治縣文化和旅游局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高硐村依托廣州對口幫扶資金項目、“四在農家,美麗鄉村”項目、“農旅結合復合受益”項目,以“美麗高硐”建設為抓手,著力實施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進行道路整治,寨內路青石板花街建設,農舍民俗改造修繕等,目前已建成了旅游大道、星級旅游公廁、涼亭、跳月場、斗牛場、麒麟度假山莊、茶吧、民族工藝品展示廳。村寨內配套幼兒園、小學、集貿市場、村衛生室、快遞超市等,高硐村及周邊村寨、縣城的往返客運車輛通車。2021年,高硐村入選全省50個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示范試點,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20字方針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工作。改善高硐的文化活動環境、村寨基礎設施,為高硐村民提供良好娛樂文化場所與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
3.2 解碼“三類經濟”促發展
高硐村在發展過程中積極利用自身優勢走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最優化發展,因勢利導解碼三類特色經濟發展之路。
一是發展庭院經濟。充分整合農戶房前屋后的閑散土地、水域空間等資源,大力發展以小菜園、小果園、小茶園、小田園、小藥園、小作坊、小養殖為主的“七小”農村庭院經濟,持續拓寬村民增收渠道,不斷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發展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做好鋪墊、打好基礎。
二是發展指尖經濟。深度挖掘苗族蠟染、蘆笙、銀飾等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依托村寨民族手工藝藝人(包括非遺傳承人),組織帶動村民發展蠟染刺繡、蘆笙制作、銀飾制作等產業,借助民族旅游發展“線上+線下”銷售方式,拓寬民族手工藝品的流通渠道,實現“指尖技藝”變“指尖經濟”。
三是發展山水經濟。以推進高硐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為契機,依托本地山水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山地特色旅游產業,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著力打造農耕文化體驗園、精品水果采摘體驗園、稻花魚養殖示范體驗園、中藥材種植觀光體驗園,建設成農文旅相結合的集成示范村。高硐村尋找適合村民發展的經濟道路,拓寬了經濟收入的渠道,提升村民生產生活水平,也實現了民族文化傳承和旅游發展的雙豐收。
3.3 充分發揮鄉賢“助推器”作用
高硐村鄉賢積極為家鄉發展做貢獻,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協助村“兩委”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當地按照“黨委領導、政府支持、社團運作、助推發展”要求,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對“外出、外來、本土”三類鄉賢資源進行調研摸底,建立鄉賢資源信息“智庫”,通過線上和線下多種方式拓展鄉賢傳播平臺。做好服務鄉賢工作,激發鄉賢支持家鄉建設的熱情[6]。本著自愿性、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的宗旨組建“鄉賢會”,高硐村鄉賢會匯集了本土優秀人才,融合了知識、信息、技術、資金優勢。2021年3月14日,首屆高硐鄉賢大會召開,制定和完善高硐村鄉賢會相關章程和理事選舉辦法。鄉賢踴躍參與高硐村旅游發展規劃,帶領群眾發展蠟染產業、給群眾講解葡萄種植技術。以持續關注高硐村發展,主動講好家鄉故事,積極參與家鄉建設,大力宣傳高硐資源為紐帶,團結引領群眾,積極主動投身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事業,聚焦群眾生產生活重點、鄉村治理難點、產業發展熱點、基礎設施焦點,深度打造農文旅結合民族村寨快速發展的新樣板。
4 高硐村發展中的困境與路徑探索
4.1 困境分析
在國家主導和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下,高硐村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卻依然面臨著現實困境。第一,城鄉二元結構差異不斷擴大。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鄉收入差距過大,高硐村山高坡陡,耕地缺乏,生產成本高,制約產業的選擇和發展,大量勞動力人口向外轉移,致使村寨自身內生動力下降。同時,受城鄉二元差異的影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自治體下沉的公權力運行邏輯和政治體系運轉不暢通,無疑給鄉村振興帶來了現實的困境[7]。第二,村民參與意愿不足。調研發現,村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且大部分為婦女、老人和小孩,工作能力不高,致使村民參與能力不足;村民自主參與村寨建設意識不強,對特色村寨的傳承與保護缺乏足夠的認識。第三,高硐村旅游品牌宣傳力度不夠,且部分旅游產品同質化。貴州諸多旅游目的地明確突出旅游特色和品牌,旅游品牌不亮、形象不明,競爭力弱。開發優勢不突出,活動缺特色,產品缺品牌[8]。
4.2 路徑探索
4.2.1 政府加大投入,統籌城鄉發展規劃
政府加大投資力度,特別是資金的扶持力度。首先,通過向國家申請專項資金、地方財政投入、招商引資等多種渠道和方式,廣泛籌措資金,使高硐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得以高效、有序進行,保證其高質量發展。其次,規劃在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中是最基礎的工作,規劃需先行[9]。盡快編制村內詳細規劃、重大建設項目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以便更好地指導建設。最后,加強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養,提高人才綜合素質和管理能力,以滿足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和管理的要求,確保其各項事業全面、協調、持續發展。
4.2.2 提高村民素質和文化自覺,突出民族特色
特色民族村寨的發展要以民俗文化為特色、生態文化為兩點、鄉村風情體驗為時尚,統籌兼顧、合理布局、點線結合、以點帶面,積極與縣直其他部門協調,整合部門資金,加大投入,形成長效機制。培養和指導村民對本民族本地區文化發展和保護,提高村民素質和文化自覺。鼓勵、引導村民將吃新與跳月民俗節日、蠟染與蘆笙手工藝、婚嫁與建筑習俗、拜石信仰等融入日常生活,活態展示民風、民俗,延續民族記憶。在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進一步挖掘、凝練民族文化更深層次的價值功能,為群眾進行生產活動提供重要的精神動力,助力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10]。
4.2.3 多方融合共建共治共享促振興,創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黨建+旅游+鄉賢”治理模式
高硐村應該逐步探索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黨建+旅游+鄉賢”治理模式,拓寬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增強鄉村的內生發展動力。高硐村應結合村落實際,農文旅融合打開鄉村振興新局面,利用互聯網,實現云旅游、智慧旅游。民族歌舞的參與體驗、民族儀式及活動是游客主要的興趣點,應做出特色、形成品牌、吸引游客。聯合周邊村寨共同發展,形成一條民族特色康養旅游專線。并在村寨建設中充分發揮鄉賢主體力量,將村民組織起來,激發鄉賢建設鄉村熱情,提高鄉村社會資本存量。通過整合各方資源,集中培育,重點保護,抓好典型示范,將三都縣高硐村打造成為一張靚麗的名片,進而夯實鄉村治理的社會基礎。
5 結束語
鄉村振興背景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高質量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多主體共同協作發力,要圍繞少數民族群眾的切身利益,致力于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好鄉村,讓發展成果惠及所有村民,使其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不斷繪就興村富民新畫卷。
參考文獻:
[1]張躍,何斯強.中國民族村寨文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2]彭曉烈,高鑫.鄉村振興視角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03):60-64.
[3]楊春娥,趙君.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振興的實踐困境及路徑探索——基于鄂西南民族地區的考察[J].民族學刊,2020,11(06):17-28+152-154.
[4]王美鈺,吳忠軍,侯玉霞.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生態旅游扶貧與鄉村振興路徑研究[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30(01):52-55.
[5]黔南組織工作網.張加貴:十年初心不曾改,勇擔高硐“排頭兵”[EB/OL].(2021-07-12)[2024-01-12].https://qnzzgz.gov.cn/document/show/14308.html.
[6]吳潔.鄉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4(01):42.
[7]黃開騰.論鄉村振興與民族地區農村“空心化”治理[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2):51-58.
[8]吳忠軍,寧永麗.民族鄉村經濟振興的“西江模式”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8(06):121.
[9]方琳,歐陽傲雪,劉穎,等.鄉村振興戰略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以曲靖市羅平縣臘者村為例[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21(03):61-68.
[10]王政武,何元凱.“四力”同構:“十四五”時期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困境與出路[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04):77-85.
作者簡介:鄭 蓉(1997—),女,侗族,貴州岑鞏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