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汝男 張德育

【摘要】研究生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途徑,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尤為重要。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是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在“新工科”背景下,隨著社會對專業型、應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受到廣泛關注。培養什么樣的研究生,培養的模式、機制等路徑的選擇與構建需要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努力踐行。
【關鍵詞】創新|實踐能力|專業學位|復合型|應用型
一、背景綜述
黨的二十大以來,國家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確立了“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的發展主線,質量意識和發展水平逐步提升。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需求[2],沈陽理工大學結合區域國防經濟社會發展、以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開展研究生教育,學校以兵工特色專業領域為引領,機械、材料與化工、電子信息等三大類專業學位不斷加強具有前瞻性和持續發展能力工程類專業學位兵工特色培養模式。
二、“兵工特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內涵
人才培養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沈陽理工大學依托兵器工程領域,以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主題,以理論、技術和集成創新為主線,通過構建兵器、通信、控制、材料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課程體系,匯聚兵器相關行業企業實踐基地、研發基地、協同創新基地及學校學科創新平臺資源,聘請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電子科技集團等兵器相關行業企業首席專家、知名學者協同培養,實施校企雙導師負責的導師組模式以及校企聯合培養機制,開展專業學位人才培養。
通過借鑒電子信息領域機器學習模型的優化模式,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視作一個通過不斷學習調優的“模型”,對“1+1+4”模式進行優化,形成“兵器+”11421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即:挖掘兵器工程領域所蘊含的兵工元素,結合學校獨有的兵工文化,將兵工元素與工程類專業學位相融合,并將其貫穿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實施具有鮮明兵工特色的“兵器+”研究生培養模式;將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培養主題作為“模型的目標函數”,理論、技術和集成創新的主線作為“模型約束”,課程改革與建設、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導師及團隊能力和聯合培養平臺等4個研究生培養層面作為“模型特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作為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優化方法,即“模型參數調優體系”,形成“一個主題、一條主線、四個層面、兩個方法的“1142”模型優化機制。
三、“兵器+”1142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建設“優質化課程”,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
沈陽理工大學堅持目標導向、需求導向、人本導向和特色導向的課程創新改革原則,實施校級專業學位研究生“優質化課程”建設項目,以精品課建設、教材建設、考核方式、現代化教學手段等為部分或全面建設任務,重視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實踐地點研究、模擬訓練等新的教學方法,進行課程建設,建設中,注重以教師為主導、研究生為主體、教與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目前,包含“爆轟物理學”、“現代傳感技術”“嵌入式系統設計”等12項優質化課程建設項目穩步推進,效果良好。其中,“爆轟物理學”作為學校兵器工程領域的專業核心課程,依托虛擬仿真平臺,設計了非均質炸藥的沖擊起爆、爆轟波的馬赫碰撞等典型教學案例,將抽象的理論與實際案例進行融合;通過優質化課程建設,將培養目標和學位授予要求貫徹至研究生教育教學中,將課堂教育直接指向職業需求,探索“教師導學與學生自學有機結合”、“導—學—研—做”逐級遞進、逐漸深入的教學模式,以研促教,以研促改,提高具有兵工特色的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質量,使之成為服務于地方經濟和國防發展需要的創新型、應用型高層次工程人才。
(二)汲取“兵工文化”特色,探索創新教學平臺
專業學位研究生是一類理論與實踐兼顧、更強調實踐的類別,創新的教學平臺是該類別研究生培養的關鍵。沈陽理工大學秉承求真務實、追求卓越兵工精神,在兵器及其相關學科搭建了包括國家863高技術發展計劃重點實驗室、國家科普教育基地兵器博物館等的國家級、省部級平臺,為兵器類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提供了平臺條件。在此基礎上,學校持續加強平臺建設,探索基于科技創新平臺、堅持能力培養為核心,完善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產教融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同時,為進一步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學校注重學位論文與實踐應用類、工程類背景課題的有機聯系,引導研究生深入行業企業,積極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實踐基地)建設,依托行業企業加強實踐基地或聯合培養基地建設,通過鼓勵教師承擔和參加省部級課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科研氛圍,鼓勵教師與地方企事業單位聯姻,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工程環境。
(三)健全“立德樹人”機制,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一過程中,研究生的科研可以融入企業生產過程,參與科研開發等環節,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思維支持,企業人員可以參與并指導研究生在開題、中期及學位論文等培養過程中的實踐知識,把案例教學傳授給研究生,為高校的指導教師傳授更多實踐經驗。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教育戰線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豐富立德樹人內涵,學校積極貫徹落實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健全以導師為第一責任人的責權機制,實施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制定相關文件制度,規范導師任期;注重導師隊伍中優秀中青年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工作,優化導師資源。其中,學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導師來自兵工企業“遼沈工業集團”,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多所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同時,按照學校現有專業學位類別設立了研究生培養指導委員會,協同做好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控;積極開展學位論文建設及質量監控,規范執行校外導師參與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加快健全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導師隊伍。
(四)強化“兵器+”創新能力,健全校企聯合培養工作
為進一步做好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培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依托學校建立的多元開放共享平臺,可以要求研究生深入行業企業,緊密結合新時代研究生教育實踐中產生的教育數字化應用、教育資源利用與優化需求與技術難題,開展選題及相關研究工作。在課題研究中,使研究生充分了解開展新時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實際需求,切實鍛煉和提高研究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多年來,學校注重與軍工行業企業深度合作,穩步推進具有兵工特色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聯合培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四零九工廠、遼沈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沈陽計算機研究所等67家單位簽署了聯合培養、實踐基地協議。作為兵器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之一——遼沈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完善的軍品科研和生產體系,是國內重點軍工企業,擁有彈體毛坯沖壓、機加、熱處理、表面處理、裝藥及全彈裝配等專業化生產線;公司擁有國防工業“511人才計劃”學術帶頭人等各級工程技術人員;隨著軍民融合的開展,公司積極融入兵器集團公司產業鏈和地方經濟,逐步形成了專業化、系列化的民品格局。依托遼沈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軍品研發中心建立,試驗基地,基地的生產、試驗和科研條件能夠滿足學校兵器類專業(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和創新發展的需求,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和培養提供科研儀器和場地保障,有效提高其科研和實踐能力,并為論文寫作和課題的完成提供優質資源。
學生在基地的實踐過程遵循“1+2+3”的模式,即堅持1年的實習期,每個學生至少參加2個項目或產品的研究與實踐過程,實習期間要經歷設計、生產和靶場試驗3個階段的實踐鍛煉。許多相關專業研究生曾在某穿甲爆破彈型號研制、某型彈藥新型戰斗部研究國防基金、某智能彈藥彈道修正技術研究及生產工藝及設備改進等項目中承擔具體工作,并將實踐過程中學習的相關知識更好的運用到學位論文中。
(五)實施“三全育人”教育,建立“兵器+”思政教育
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堅定研究生政治立場、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任務。
為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積極落實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沈陽理工大學根據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納入專業學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課程,并且要求研究生須從“自然辯證法概論”課和“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課作為選修課程。從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科教育人三個方面入手,建立“兵器+”思政教育格局。
充分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學校現建有兵器廣場、兵器博物館,以及陳設有坦克、飛機等具有兵工特色的景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被兵工精神感染和熏陶;充分發揮實踐育人功能,可以請地方武警部隊、軍事院校等聯合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鍛煉研究生身體素質、磨煉研究生意志,厚植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充分發揮科教育人功能,作為具有鮮明兵工背景的行業院校,學校承擔了眾多國防科研項目,與國防領域企業、研究所聯合開展了技術攻關,研究生在參與項目研究的過程中,可以浸潤式體會到兵工精神、國防精神的深刻內涵。
(六)革新“評價體系”保障,提高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質量考核評價體系,加大研究生教育質量督查力度,本著“以人為本,從嚴治教、以評促管、以評促改”的原則,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從評價機制革新著手,調整、優化培養過程中各項評價指標,完善質量評價機制,破除“五唯”評價方式,聚焦人才培養成效、科研創新質量、社會服務貢獻等核心要素,建立健全分類多維的質量評價體系。
在研究生申請學位時,可以允許其選用學術論文、專著、專利、作品、競賽獲獎等多種形式呈現相關創新成果,作為評價學位水平的重要參考;在學位論文形式中,設立理論研究類、工程設計開發類、工程軟件或應用軟件類、實證研究類,研究生可根據自身研究內容偏理論研究或偏應用研究選擇論文形式;在研究生評優評獎中,設立包含綜合素質、學業成績、科研能力等多個維度的指標評價體系,從日常行為表現、學生干部任職、榮譽稱號獲得、各級各類競賽獲獎、學業成績以及取得論文、著作、科研項目、知識產權、科技獎勵、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綜合評價研究生。
四、結束語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其人才培養模式仍有一定空白亟待探索和填補。創新實踐能力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區別于學術學位研究生的主要特征,本文敘述了沈陽理工大學帶有鮮明的兵工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圍繞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師資隊伍建設、課程教材建設等的探索與實踐,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發展以及新時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實施,帶來蓬勃生機。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計方、趙寶云等.基于“2+3+2”培養模式的MTA協同育人機制探索[J].教育觀察,2022(12):64-66.
[2]王立文,劉凱輝,朱愛榮等.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68-70.
【基金項目:2022年遼寧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LNYJG2022100)】
(作者簡介:楊汝男,沈陽理工大學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研究生教育管理;張德育,通訊作者,沈陽理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