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提出,企業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現開始備受關注,完善ESG信息披露、構建統一ESG信息披露標準是大勢所趨。中國ESG實踐起步較晚,而國際ESG信息披露標準對我國情境適應性存在不足。鑒于此,比較和借鑒國際ESG信息披露制度和實踐經驗,分析我國ESG信息披露實踐的現狀與問題,探討我國ESG信息披露的頂層設計和監管思路,對我國制定本土化ESG信息披露框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ESG報告;信息披露標準;中國特色指標體系
0 引言
伴隨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標準在全球范圍內不同國家的建立與完善,企業的ESG表現受到越來越多的市場關注。2006年,聯合國成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PRI),成立初期,ESG投資在歐美得到廣泛認同。根據美國責任投資論壇(US SIF)統計,2020年底美國責任投資規模接近17.1萬億美元,相比2019年增長42%,發展非常迅速。從2005年首次提出ESG概念,經過近20年的發展,以ESG投資為代表的可持續投資在歐美市場持續增長,與此同時,歐盟和美國在ESG信息披露、評級等方面的建設與實踐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我國ESG發展起步較晚,與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相比,我國ESG信息披露、評價應用、監測體系建設現仍處于發展初期,但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國內對ESG的關注與日俱增,對ESG信息披露要求也日漸嚴格。2021年A股共有1 41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社會責任報告,首次達到30%的披露率。政策方面,2022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中央企業集團公司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立健全ESG體系”,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1]??梢灶A見,我國ESG信息披露將與歐美國家一樣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鑒于此,本文從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角度出發,比較國外ESG信息披露框架的現狀和趨勢,對其披露指標體系進行系統梳理,在此基礎上分析和探討現階段我國ESG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問題,針對性地提出我國ESG信息披露發展的建議和監管思路,以期為ESG信息披露指標體系的建立提供啟示,促進中國本土化ESG健康發展。
1 國際ESG信息披露現狀和動向
1.1 國際ESG標準
隨著ESG投資理念的影響力日趨增強,ESG因素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關注。在此背景下,為滿足市場對ESG信息披露的需求,不同國家和國際組織先后推出了1 000多種ESG報告指引和支持文件,其中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發布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已經成為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ESG報告框架,2022年調查顯示,近80%G250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采用GRI標準。除此之外,國際上較常用的信息披露框架主要有SASB可持續會計準則、TCFD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建議、IIRC綜合報告框架、CDP環境信息披露、ISSB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CDSB披露框架等。ESG披露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批代表性框架。盡管這些框架的構成要素不盡相同,但其背后的理論支撐和內在邏輯基本趨同,其構建目的主要在于指導企業全面客觀地披露ESG信息,提供投資者決策所需的環境、社會責任和其他可持續發展信息,以支持其進行價值評估和投資決策。
1.1.1 GRI標準
2016 年,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發布了GRI準則體系。GRI標準是由相互關聯的多套標準組成的系統,分為3個系列:GRI通用標準、GRI行業標準和GRI議題標準,見圖1。GRI提供使用最廣泛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涵蓋從生物多樣性到稅收、廢物到排放、多樣性和平等到健康和安全等主題。目前,全球主要機構投資者、政府監管機構和開發組織已將GRI作為一項要求,2022年,超過2/3的N100企業使用GRI標準,G250使用GRI標準的比例達到78%,整體來看,GRI仍然是全球最常用的ESG報告標準。GRI標準在我國的應用范圍最廣、影響力最大,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中國企業使用GRI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數量總計為3 700份。
1.1.2 SASB標準
2018年,美國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正式發布其第一套全球適用性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SASB聚焦披露影響單位或組織財務績效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根據企業業務類型、資源強度等不同推出可持續行業分類系統,將企業劃分為77個行業,針對每個行業提出了一系列可能對該行業企業產生重大財務影響可持續發展因素,為行業內單位或組織編制年度財務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等提供參考。SASB標準披露框架涵蓋5大維度,共計26個披露項,見表1。SASB標準雖然具有一般適用性,但在美洲以外的使用頻率并不高,歐洲N100企業的使用率為35%,亞太地區為23%,中東和非洲地區為18%。
1.1.3 TCFD標準
2017年,氣候變化相關財務信息披露指南工作小組發布了氣候變化相關財務信息披露指南(TCFD),該指南關注的焦點是企業面臨的氣候風險與機遇,及其對財務信息的影響。在建議報告中,披露指引主要包含公司治理、發展戰略、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4項核心因素和11項披露事項,見圖2。目前,香港聯交所已將TCFD的多個主要建議納入ESG報告規定,日本經濟產業省、新加坡交易所、澳大利亞證券及投資監察委員會、澳大利亞退休金投資者理事會、英國綠色金融工作組、倫敦證券交易所、歐洲委員會等監管機構都先后發布文件或指引,鼓勵和建議相關企業和機構采納TCFD建議,TCFD標準逐漸成為氣候信息披露的主流框架。
1.1.4 國際主流ESG信息披露框架的差異比較
國際主流的GRI、SASB、TCFD框架在宗旨、披露框架、適用難點、適用范圍上的差異見表2。
1.2 國際ESG信息披露指標趨勢融合
全球范圍內ESG標準不斷涌現,但由于不同披露框架和標準之間差異性較大,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的ESG表現橫向可比性較低,直接導致報告編制者和使用者無所適從。隨著ESG整合實踐的增加和應用場景的擴展,ESG報告編制者和投資者對于ESG 標準統一的要求日益迫切,在此呼聲下,在國際層面形成54統一的披露和評價標準逐漸成為趨勢。2020年,GRI等五大權威標準制定機構聯合發布了《共同致力于構建綜合公司報告的意向書》,共同致力于建立企業綜合報告系統。2021年,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正式成立,致力于建立全球一致的ESG信息披露標準。根據IFC的研究,市場上不同的ESG報告框架內的議題已逐漸開始采用相似的指標,國際上普遍采用的8個E(環境)和S(社會)指標見表3。
國際ESG標準發展幾十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給中國ESG發展提供了深刻啟示,借鑒國際ESG信息披露制度和實踐經驗,總結以下兩點值得我國參考和借鑒的啟示:
第一,ESG報告體系建設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歐美經歷了長達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國的ESG建設正趕上國家全力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背景,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參考國內外ESG概念幾十年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中國的ESG信息披露應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求大同存小異,加強對標、逐步趨同,逐漸向獨立的且有中國特色的ESG報告標準過渡。
第二,ESG涉及面廣、數據信息整合復雜、專業性要求高,依靠單個投資機構的難度很大,美國和歐盟的ESG建設得益于政府監管機構,以及GRI、SASB、TCFD、WEF等各種組織的探索和努力,才有了今天越來越成熟的披露體系。ESG基礎設施建設既是市場的自主性發展,也需要監管機構推動,以及可靠的第三方數據和中介服務,只有上下共同的努力與探索才能形成完善的ESG披露體系。
2 中國的ESG數據披露現狀
2.1 廣泛借鑒、采用了國際主流披露框架
2022年,中國G250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率達到89%,綜觀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年報、招股說明書、ESG報告等,在披露環境、社會責任指標方面,國內廣泛借鑒、采用了國際主流披露框架。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中國企業使用GRI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數量總計為3 700份,GRI標準是我國借鑒和使用的最主要國際標準。
2.1.1 議題(E)
環境層面,從國內外主要信用評級公司環境主題指標看(見表4),國際主流ESG披露框架中關于環境議題的標準雖然相對獨立,各有側重,但也有共性:一是基本覆蓋了主要空氣污染物、水資源、能源、廢棄物、天然資源與環境的影響;二是基本涵蓋了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各個方面,包括物料、能源、水、生物多樣性、廢氣排放、污水和廢棄物、產品與服務、交通運輸等。
國內ESG報告中,對于環境議題,在結合國內環境制度和披露要求的基礎上,廣泛借鑒了國際主流披露標準,關注了國際標準中最常用的溫室氣體排放、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應用、廢棄物排放等指標。從滬深300公司披露的環境指標看,其中環境目標和節能降耗指標使用率達到80%,高于其他指標。800多家上市公司在2021年半年報中披露了為減少碳排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碳排放指標披露率達到10%,相比2018年上漲40%。
2.1.2 議題(S)
社會責任層面,從國際主流信用評級公司采用的社會責任指標來看(見表5),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源、利益相關方、產品責任等方面。
國內關于社會責任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員工、客戶、供應商、社區、幫扶貧困、公益事業、培養人才、促進就業等方面,其精神主旨基本能與國際接軌??v觀近幾年滬深交易所的《上市規則》及自律監管指引修訂,可以看到,國家越來越強調企業在關心和追求股東利益和財務績效的同時,也要兼顧其他利益攸關者的利益,摒棄了“股東利益最大論”,這一點與支撐ESG 的理論支柱一致。
2.1.3 議題(G)
治理層面,國際社會對董事會、監事會、股東大會的治理結構等主題有比較成熟的理論和制度,觀察國際評級公司關于ESG評級的公司治理指標,治理方面的要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董事會獨立性及多樣性、組織構架、內控制度、薪酬福利、風險管理、商業道德等,見表6。
我國目前的ESG公司治理指標和評級方法,基本借鑒國外的做法,依然處于模仿學習階段。對比和分析商道融綠、華證指數、中證指數,在公司治理指標的考量和引用上,重點聚焦在董事會、治理結構、薪酬激勵、風險管理4個方面,可以看出也基本圍繞國際標準內容展開。
表7描述了滬深300成分股在ESG議題上使用最多的指標和使用頻率,可以發現,國內對現有國際ESG標準進行了廣泛應用。
2.2 推進建立、統一本土化ESG信息披露框架
盡管GRI、SASB、TCFD等國際指標體系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廣泛,但由于這些國際指標未能充分理解中國國情,照搬套用國際現有ESG信息披露框架不能客觀反映我國企業在ESG方面的真實表現和社會價值。因此,在廣泛應用國際ESG標準的基礎上,我國政府、機構、組織陸續頒布了各類文件不斷推進ESG信息披露標準化工作,旨在立足我國國情制定本土化ESG信息披露框架。生態環境部、證監會、滬深交易所都發布了關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的相關指引和要求等文件(見表8),結合我國國情對國內相關領域的ESG披露標準給出了指引。企業層面,實踐中,中國企業在一級指標上,各家企業均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3個議題搭建披露框架,但在二級和三級指標上采用國際標準的同時會結合中國特色,不同企業通常會識別出對其業務和經營關聯最為緊密的議題,針對性地選擇ESG信息披露指標。
通過整理政府機關、證監會、證券交易所等各部門陸續發布的相關文件發現,在一系列政策方針的推動下,中國ESG實踐正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本土化特色。
2.2.1 議題(E)
解決環境污染、控制碳排放強度是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面臨的兩大任務,圍繞這兩大任務,在環境層面,中國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綠色發展理念和戰略,如低碳循環發展經濟理論、“兩山”理論、綠色金融等,以及以《環境保護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為代表的各種制度規范指引,總體上,我國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并且在逐步豐富的環境制度體系。與此同時,披露制度隨著環境政策要求不斷細化和拓展,基本形成了系統性披露制度框架,在如何選擇ESG報告中的環境議題及議題如何與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要求相銜接等方面,給上市公司ESG報告提供了明確的理論指引和參考。
指標體系方面,在國家“雙碳”目標的指引下,環境領域的披露信息中體現了顯著的中國特色的融入。第一,在碳排放披露要求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將上市公司定期公布企業碳排放信息列為一項重點任務。滬深交易所也提出,企業應當在報告中重點披露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所采取的行動措施及效果影響。第二,在綠色金融方面,中國也形成了一套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碳金融產品在內的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
2.2.2 議題(S)
我國社會責任相關框架已搭建完成,在E、S、G 3個方面中指標體系最為清晰,目前已經出臺了社會責任相關國家標準,如《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指南(CASS-ESG 5.0)》等,提出了適合中國機構履行的社會責任。我國社會責任制度體系基本搭建成型,對社會責任的披露框架和披露標準的建立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
指標體系方面,在社會層面,2021年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對社會責任的描述明確提到“鼓勵公司積極披露報告期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等工作具體情況”。對比國際國內信用評級公司的社會責任主題指標,可以發現,國內與國際標準在理念和指標上均存在較大差異,畢竟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對社會責任賦予的內涵本就不同。比如,國際指標對于社會責任議題的理解更多的是關注人權指標、反歧視、反強迫勞動等指標,其側重點和關注點與中國企業不同;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則更關注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在此發展階段,我國開展的特色的“反腐倡廉”“共同富裕”“精準扶貧”“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基本國策就是ESG指標中國化的最佳實踐。
2.2.3 議題(G)
國內有關公司治理的披露框架經歷了豐富的發展。1993年頒布的《公司法》從制度上明確了公司治理結構,之后政府、相關機構和組織陸續發布一系列公司治理相關制度、法規、政策、文件,公司治理機制和“三會”建設歷經建立、完善、提升階段,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隨著公司治理水平的發展,治理披露也相應地跟進變化和發展,披露要求日趨完善,議題標準逐漸形成體系。
指標體系方面,在治理層面,由于東西方經營理念和文化差異,直接導致對于公司治理的理解和指標的選擇也存在較大差異。當下,中國正處于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于企業而言,在高質量發展理念的要求下,如何解決創新與協調問題是公司治理層面最關注的主題,這是企業在時代發展中的重要使命。而國際指標在指標設置上基于歐美公司治理理念,由于缺乏對中國情境的理解,很難鑒別出公司治理優質的企業,尤其對于國有企業,國際指數公司較難準確抓取和理解中國國有企業的特征和數據表現。上述問題和特征決定了我國在治理指標的設計上要基于自身國情,公司治理要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通過指標體系設計科學引導企業發展,才能使得S指標本土化具有實用性。實踐中,不少上市公司和評級公司都將科技創新、黨建工作信息納入公司治理表現和評級,這些指標逐漸成為中國ESG披露標準中的重要本土化指標。
3 中國市場ESG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根據PRI報告內容,投資者較少使用ESG信息主要由于報告缺少3個方面內容:一是定量數據;二是可比性;三是鑒證。在中國,ESG信息披露面臨同樣的發展瓶頸,在投資決策中,只有33%的投資者會考慮公司治理因素,而只有不到10%的投資者會關注環境、社會因素。ESG相關標準的缺失、完整性和量化披露不足、評級標準不統一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阻礙了中國市場上ESG數據的質量??偨Y中國市場ESG信息披露問題及發展難點如下:
3.1 披露格式形式不統一,披露質量可比性差
不同公司的編制標準有很大不同, 部分公司都采用了多個編制標準編制ESG 報告或者社會責任報告, 部分公司只是依據某一個標準來編制報告, 還有部分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中未注明其參考的編制標準,進而造成ESG報告披露格式多樣,關鍵指標計算標準不統一,從而使其參考價值大幅降低,且披露質量可比性差。
3.2 ESG相關信息披露不充分
由于缺乏統一的披露框架和議題,企業對ESG報告中披露議題或者指標的選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在已披露的ESG信息里,企業一般選擇性地披露有利的正面信息,或者在關鍵議題的披露上寧愿選擇價值含量低的信息進行披露(如節能降耗議題中披露綠色辦公、節約用水、節約用紙等信息,而對生產過程中排污治理數據未說明),導致重要議題信息披露不足或者模糊披露,ESG報告完整性欠缺。
3.3 定量數據披露不足
ESG橫跨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3個領域,貫穿企業戰略投資和生產經營全過程,導致ESG數據收集、識別與鑒證成本較高,不少企業選擇以文字描述代替,量化不足導致原本作為決策依據的ESG報告內容參考價值降低。根據商道融綠的ESG評級指標體系,滬深300公司環境管理指標的披露率為44%,而環境數據的披露率為35%,定量披露的比例明顯低于定性披露。
3.4 強制性披露范圍僅限特定公司
強制披露規則的主要目的是加強ESG信息的供應,但強制披露是否真正改善了ESG表現,理論界尚存在爭議。再加上現階段國際很多組織、機構、企業基于成本等因素考慮,也拒絕同意強制性披露規則的通過。我國證監會和交易所方面對科創50指數成分公司等特定公司,提出了強制性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要求,對大多數企業仍實行鼓勵和自愿披露為主。本文認為,企業確實受到強制披露政策的影響,但強制披露使ESG信息受到公眾更多的監督,有利于提高ESG披露質量。
4 ESG信息披露的監管思路
4.1 統一披露標準,建立我國ESG信息披露生態體系
(1)建立統一的通用標準。統一的ESG披露框架是實現雙碳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內在要求,建議盡快建立起跨行業、跨領域的ESG通用標準,這個過程中,既要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吸收GRI、ISO、SASB、CDP、TCFD等指標的有益經驗,更要立足發展階段,服務國家政策實施。
(2)建立分行業標準。建議在傳統行業分類的基礎上,根據企業行業屬性、商業模式,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等因素,設計適合ESG披露和評級的行業劃分,根據不同行業特征,建立模塊化披露標準,設置特色指標,關鍵指標隨行業特性進行調整。
(3)建立分企業規模標準。ESG報告編制中,大企業通常能遵守國際ESG信息披露框架和標準,而大量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企業生命周期短、公司治理規范和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如果執行和大企業同樣的披露和評價標準,很難判斷治理效果的優劣。因此建議分企業規模,對中小企業適用簡易披露框架。
(4)分階段實施。考慮到ESG報告是新興話題,不少企業治理體系中尚缺乏相應的管理和披露機制,因此可以考慮分階段實施的辦法,從上市公司切入,先針對重點污染行業制定ESG披露標準,在此基礎上根據實施情況逐步推進,最終形成完整的ESG信息披露生態體系。
4.2 引導企業成為ESG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領導者和變革促進者
要想披露得好, 最重要的還是要先做得好。提升ESG信息披露及評級質量,重點是需要企業將ESG理念納入公司戰略發展、治理架構與管理流程。
(1)戰略層面,構筑ESG戰略與目標,企業通過分析、識別內部需求和外部挑戰,進行ESG實質性議題評估,識別篩選優先級高的ESG議題并制定相應戰略,在可持續發展和凈零戰略中探索并落地新的商業模式。
(2)運營層面,重點是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公司運營和管理,可以考慮建立ESG組織管理架構,將ESG元素標準和要求嵌入業務流程,在氣候變化、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勞工保護、供應鏈管理、公司治理、董監高治理等核心議題上制定專項管理、披露和評價規則,實現ESG目標與業務目標協同發展。
(3)信息披露層面,主動與國際報告準則和框架接軌。相比國際ESG報告,中國企業ESG報告主要圍繞國內政策關注和熱點議題展開,而國際主流披露標準更多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格局,聚焦國際社會普遍存在的經濟環境社會問題,其格局和視角更具推廣意義,值得學習借鑒。
在以上所有因素中,通過ESG實踐提升企業績效和市場價值,這是推動企業成為ESG關鍵領導者和變革促進者的核心因素和重要動機。
4.3 從第三方監督、公民意識等各個維度完善ESG披露生態體系
ESG不僅僅是一種管理模式,更是一種長遠利益的追求,需要包括政府、企業、第三方機構、投資者在內的各方主體從不同角度、多個維度關注并推動中國ESG信息披露工作。
(1)第三方審核和鑒證是加快推進ESG信息披露質量的關鍵途徑。隨著ESG信息越來越被關注,有必要進一步加強ESG報告的第三方監督,通過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ESG指標開展審核、鑒證工作,增加企業披露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防止企業數據造假,擾亂市場秩序。
(2)消費端是企業市場需求的重點,隨著ESG理念在消費終端的普及,普通消費者的ESG理念對需求的引導也會間接傳導到企業,逐步使企業將ESG要素融入企業的長期經營戰略中。因此,要充分調動利益相關者對于ESG信息披露的積極性,共同打造ESG信息披露環境。
5 結語
ESG強調企業管理層不僅要對股東負責,還應當對其他利益攸關者負責,強調企業在關心自身利益的同時,應當追求經濟、環境、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與國家新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同時,中國本土ESG發展也是聯結國際經濟體系、融入國際大循環、對世界經濟做出新貢獻的重要途徑,應大力推動中國ESG信息披露與國際接軌,全面提升ESG信息披露質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資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EB/OL].(2022-05-27)[2023-10-12]. http://www.sasac.gov.cn/n2588035/n2588320/n2588335/c24789613/content.html?eqid=f8bbf6ab00029a2200000003642bbf64.
[2]PRI,UNEP FI,世代基金會,等.中國ESG數據披露:關鍵ESG指標建議[R].2019.
[3]高寧馨.關于我國ESG報告鑒證的思考[J].財務管理研究,2023(8):140-145.
[4] 李曉蹊,胡楊璘,史偉.我國ESG報告頂層制度設計初探[J]. 公司治理,2022(4):39-43.
[5] 黃世忠.譜寫歐盟ESG報告新篇章:從NFRD到CSRD 的評述[J].財會月刊,2021(20):16-23.
[6]黃世忠.ESG 理念與公司報告重構[J].財會月刊,2021(17):6-9.
[7] 孫忠娟,郁竹,路雨桐.中國ESG信息披露標準發展現狀、問題與建議[J].財會通訊,2023(8):11-14.
[8]閔志慧,肖瑞珂.我國ESG信息披露現狀及改進[J].財務管理研究,2024(2):109-114.
[9] 陳智,馮慧,楊金鳳,等.快遞業ESG信息披露質量評價[J].財會月刊,2022(12):121-127.
[10] 鄧建平,白宇昕.域外ESG信息披露制度的回顧及啟示[J].財會月刊,2022(12):78-80.
[11] 高雨萌,李凌.國內外ESG相關政策法規研究[J].冶金財會,2022(11):24-26.
[12]易碧文.數據協同視角下的ESG信息披露標準化建設[J].財會月刊,2022(12):136-138.
[13]尤毅.ESG中公司治理衡量指標體系構建初析[J].綠色金融,2022(9): 59-61.
[14]張禮俊,易建婷.ESG指引之環境范疇指標解析與信息披露[J]. WTO經濟導刊,2017(3)28-29.
[15] 王文兵,馬德培,干勝道.國際ESG信息披露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財會月刊,2023(11):139-140.
[16] 施懿宸,包婕.中國ESG指標體系發展需要中國特色[EB/OL].(2019-09-11)[2023-10-12].http://finance.sina.cn/zl/2019-09-11/zl-iicezueu5043848.d.html?from=wap.
[17]何建梅,黃悅昕.企業參與ESG的動機與后果[J].財務管理研究,2023(2):1-6.
收稿日期:2023-10-12
作者簡介:
詹芳芳,女,1980年生,碩士研究生,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ESG信息披露、公司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