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大力發展職業技能培訓能夠有效賦能鄉村振興。進一步強化基層職業技能培訓,充分發揮職業技能培訓價值,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對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振興的價值、菏澤市職業技能培訓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優化功能定位、重視觀念轉變及完善培訓機制的對策,以期為構建更為完善的職業技能培訓服務體系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職業技能;培訓;鄉村振興
農民工是產業工人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點群體[1]。職業技能培訓能夠促進農民穩定、高質量就業,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技能要素支撐。但是受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思想認識差異化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職業技能培訓的實踐開展仍舊面臨較大困難,對此,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振興的研究與探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振興的價值分析
1.1 經濟價值
在鄉村振興方面產業興旺是其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在部分鄉村地區中還存在產業基礎薄弱、產業供應鏈單一、工人緊缺等問題。而職業技能培訓可以根據鄉村地區實際情況,如發展需求、地理優勢、產業結構等諸多因素為鄉村產業發展持續輸送人才,通過人才、技術等關鍵因素推動鄉村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最終實現鄉村地區產業的多元化、一體化發展。
1.2 文化價值
對于文化價值方面而言,鄉村文化是彰顯鄉村地區鄉村性的主要載體。鄉村地區具有地理環境、農業結構差異性顯著等特點,鄉村地區的社會結構根據環境的差異而形成區域性特征,最終形成了多元化的鄉村文化。職業技能培訓可以將鄉村文化作為核心,充分貫徹鄉村地區的建設特色與文化脈絡,從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1.3 教育價值
人才資本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之一,豐富的人才資源不僅可以助推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傳承、宣傳鄉村文化,是助力鄉村發展的內在驅動力。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工作,導致多數鄉村地區中出現人才缺乏的現象[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可以將傳統人力轉變為人力資本,落實素質教育、文化教育等目標,培養出更多擅長經營、了解技術的高端人才。職業技能培訓可以通過培訓方式豐富鄉村群眾的知識儲備、提升實踐能力、加強對新技術的了解與掌握,從而更好地將鄉村傳統人力轉變為鄉村人力資本,促使當地農村轉移勞動力能就業、返鄉農民工再就業。
2 菏澤職業技能培訓現狀
2.1 供需不平衡
不同行業、企業的農民工培訓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職業技能培訓實際培訓需求與培訓供給之間存在不平衡問題,一是培訓課程設置和實際就業需求不匹配,沒有根據職業領域的變化,建立相應的靈活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使得職業培訓與市場脫節。二是菏澤部分職業培訓機構能力有限,欠缺對職業培訓新課程的開發,且現有培訓課程內容較為滯后,技能人才培養不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要求。三是培訓方式較為單一,現有培訓方式多以理論為主,培訓內容也比較單一,實際操作少,抽象內容多,直觀內容少,無法滿足求職者和創業者的多元化需求。
2.2 農民對職業技能培訓認識不足
由于菏澤市各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存在差異,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受傳統小農意識影響,視野較窄,缺乏長遠性和開拓性,只關注短期利益,認識不到提高技能的重要性,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足。不僅如此,一些農民負擔著家庭重擔,沒有充足的時間參與職業技能培訓,增加了職業技能培訓的開展難度。
2.3 資金投入與監督欠缺
職業技能培訓的資金投入主要依賴財政專項撥款,菏澤市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資金投入總量偏少,仍需進一步加大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力度。此外,在實際職業技能培訓開展中,未定期動態化考核評價培訓機構的學科設置、教師專業能力、學員結業率等內容,這導致存在培訓效果不理想、社會評價不高的問題。此外,相關培訓機構考核糾錯力度不夠,對參訓對象培訓掌握情況的了解也不夠充分,影響職業技能培訓質量提升。
3 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分析
3.1 優化功能定位,提升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針對性
首先,相關部門應當以國家發展趨勢、當前經濟形式、就業形式等多方面因素為先導,以推動鄉村發展為目標合理協調企業、機構等各類組織,將解決鄉村勞動力需求為目標,深入、透徹地了解各領域市場中用人單位對職業技能的需求情況,圍繞實用性原則和具體需求持續完善鄉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內容與培訓方向,以市場為目標設計職業技能培訓內容,以此突出鄉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功能性、加強培訓的需求針對性。
為進一步確保鄉村勞動力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與想法投身至職業技能培訓中,則需要職業技能培訓單位在農村展開實地調查,可選用開展談心交流活動、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同時為確保所采集的信息具有一定時效性,應當確保調查工作的動態化與階段性,即結合實際情況定期開展調查工作,以此有針對性地解決鄉村勞動力對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在制定培訓項目、培訓類別時,培訓單位應當聯合相關政府部門以鄉村地區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類別作為參考,結合實際情況盡可能完善勞動市場的調研工作,構建動態化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調整機制,同時也需要盡可能多地參考鄉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意愿,以鄉村勞動力個體特點為標準、以各職業崗位的上崗標準為目標,合理制定職業技能培訓類別與內容。
其次,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內容。為更好地滿足鄉村勞動力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多元化、差異化需求,培訓單位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設置不同類型的職業培訓與培訓內容。培訓內容在選擇與確定時,不僅需要符合各個行業對員工職業技能的標準,同時也需要考慮到鄉村人員的個人能力與綜合素質,確保其能夠有效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內容,從而充分發揮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人才發展的效果。此外,為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升鄉村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訓單位還需要扶持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并根據培訓內容與類型打造帶頭引領人物,起到良好的帶頭示范效果,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幫助其他農民接受科技興農的理念,同時也可以激發廣大農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主動性。
最后,建立多樣化的培訓方式。一是建立以實際操作為主、理論學習為輔的職業技能培訓方式。通過大量實踐操作可以更好地幫助鄉村勞動力接受并理解有關職業技能的知識與操作規范,同時輔以理論學習有效加強實踐規范性[3]。換言之,需要培訓單位使用淺顯易懂、直觀清晰的培訓方式幫助鄉村勞動地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最大限度上避免出現過多專業術語贅述。此外,由于部分鄉村地區的方言化較為嚴重,因此在師資方面應當配備可以應用當地方言進行授課、培訓的教師,以此幫助鄉村勞動力深度理解培訓內容并提升教師與學員之間的親切感,使學員更好地接受培訓的內容;二是培訓單位應當盡可能應用定期復訓、中短訓等方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因為鄉村地區中存在農閑、農忙等階段性特征,不同特征下的農村勞動力的作息時間截然不同,因此需要確保所開展的職業技能培訓活動符合鄉村地區勞動力的作息時間,在不影響其日常工作、休息的前提下制定培訓周期與培訓時間。
3.2 重視觀念轉變,圍繞內生動力構建和諧氛圍
政府有關部門應圍繞當地發展方向,轉變治理理念,積極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鄉村振興戰略不僅代表我國宏觀層面上的戰略政策,同時也對農村基層建設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職業技能培訓是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舉措[4]。因此,有關政府部門應當加深對職業技能培訓的理解,明確其對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圍繞鄉村振興落實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以此充分發揮職業技能培訓在鄉村經濟發展中的效用。同時,在合理范圍內也可以將職業技能培訓成效納入工作人員的政績考核中,以此有效避免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出現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問題。
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需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在鄉村地區的宣傳力度,幫助農民建立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培訓的意識和觀念,使其明確職業技能培訓對自身、對鄉村地區發展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其參加培訓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應當提升政策宣講力度與培訓吸引力,消除農民對培訓觀念的理解偏差,使其正確認識培訓、教育,以此提升其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典型案例并進行大力宣傳,使鄉村農民了解職業技能培訓的好處,如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可以在鄉村定期組織召開農民召開會議,及時發表有關職業技能培訓、鄉村振興的政策信息,確保信息內容的完整性、真實性,以此減少鄉村地區中的信息不對稱性,同時通過會議也可以及時解決村民的問題并做好后續跟蹤了解。另外,在會議中向各鄉村村民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典型案例、出彩人才、創收實錄等相關內容,使鄉村群眾可以通過以了解“身邊人、身邊事”的方式提升對職業培訓的信任度,從而更好地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內容與相應安排。
3.3 完善培訓機制,建立職業技能培訓服務體系
首先,完善資金投入機制。為確保職業技能培訓的可持續發展并根據社會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培訓內容的能力,需要確保其資金供應的穩定性。應該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多種渠道籌措社會資金為輔的鄉村職業技能培訓資金動態投入機制,以擴寬職業技能培訓資金渠道為目標提升職業技能培訓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從而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宏觀層面上,國家以及有關政府部門應當根據各鄉村地區發展需求與實際情況合理優化職業技能培訓經費機制,將經費增長同步、地方財政收入的自主權下方至基層中,同時定時派遣監督審計人員對各鄉村地區的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審查,明確資金流向,以此提升資金的使用規范性與合理性,確保鄉村振興專項費用、職業技能培訓專項費用支出到位[5]。同時,規范各鄉村地區的財政資金分配機制,根據鄉村發展需求與實際情況逐步提升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資金比例,同步建立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發展的專項資金,以此確保其資金穩定性。另外,盡可能多地解決鄉村群眾的痛點,可以建立職業技能培訓補貼資金,根據最終培訓成果制定不同檔位的補貼機制,從而進一步提升鄉村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其次,動態化完善成本分擔機制。為促進職業技能培訓的長久發展,則需要當地相關政府部門帶頭積極探索、建立以及動態化完善成本分擔機制,推動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培訓單位、個人為單元的培訓成本分擔機制落實。為避免企業或培訓單位因利益受損而影響其發展的問題,可以圍繞“誰出資培養、誰享受補貼”的原則對企業或培訓單位進行針對性補償,如根據鄉村的職業技能培訓質量與培訓效果適當提升財政撥款,或是向符合培訓標準且培訓質量達到相應要求的承辦機構開放次年享用政府補貼、培訓項目承辦等優先權[6]。
最后,健全評估監管機制。為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的標準性與規范性,有關政府部門應當提高對該項工作的監督力度與擴大監督范圍,對包括但不限于教師、培訓設備、場所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綜合評估,同時定期調查培訓單位在學生結業率、課時設置、招生就業、收費標準、學科設置等相關情況,并根據當地縣鄉發展標準與發展需求對上述內容進行綜合、全面地評估,對于培訓成效突出、社會認可度高、管理嚴苛規范的培訓單位進行適當獎勵并在合理范圍內予以經濟、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反之則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適當懲戒,如曝光批評或責令取消等。此外,為進一步提高監督職能的覆蓋范圍,則需要政府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創新監督方式、開拓監督思路、打通多元化監督渠道。如委托第三方監督機構進行監督,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加強監督專業性與規范性,更好地落實精細化監督工作,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政府部門設置監督部門或培養監督人員的壓力。
4 結束語
人才振興、人力資源豐富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因此鄉村地區有關部門應當提高對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視程度,明確鄉村地區發展需求,合理優化職業技能培訓內容,通過先進的培訓理念、多元的培訓方式、完善的監督機制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的規范性與全面性,以此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實現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振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意見[EB/OL].(2023-12-28)[2024-01-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580.htm.
[2]張家豪,張曄,李思宇,等.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人才技能培訓的路徑探索——以A縣職業技工學校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3,51(15):280-282.
[3]付尚波,吳杰,夏芳.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振興的價值機理、現實困境與優化對策——以四川省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3(27):7-14.
[4]王團真.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民轉移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評價[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23(01):61-66.
[5]方小娟,趙春陽.“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鄉村振興——以河南交通技師學院教育幫扶后楊村為例[J].職業,2023(23):94-96.
[6]趙松芳,解輝,閆闐,等.地方高職院校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研究——以菏澤市為例[J].科教文匯,2023(09):15-18.
作者簡介:徐 靜(1977—),女,漢族,山東菏澤人,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能培訓、鄉村振興培訓、教學管理、中職服裝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