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玲,張俊杰,顧 瓊
(安徽中醫藥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2)
2021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從課程建設、隊伍建設、專業能力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明確加強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等。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強調,普通高校要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原則上應設置2個學分(32~36學時),有條件的高校可開設更多樣、更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選修課。這些指導性文件的出臺說明國家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以及高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各大院校不斷摸索、發展與推進的過程中,課程體系已基本形成規模,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課程建設仍需不斷探索完善。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方法、路徑、模式等,較多文獻已作了分析和描述,但是基于該課程開設效果的實證研究不多。
近年來,抑郁癥已成為國家重點關注的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心理問題。《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報道,抑郁癥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針對沈陽市某兩所高校大學生群體的一項調查顯示,34.0%的醫學生中檢出有抑郁癥狀,綜合院校中40.7%的大學生檢出有抑郁癥狀[1]。抑郁,特別是中重度抑郁對大學生的危害極大,其不僅與大學生自殺意念直接相關聯[2],而且與大學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也有關聯[3]。本研究以醫學新生抑郁癥狀為調查內容,對兩組醫學新生(其中,一組已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另一組未開設)分別進行兩次調查,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中重度抑郁癥狀的影響,在實證研究基礎上探討該課程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教師授課與朋輩互助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朋輩互助一般指通過同輩間的談話、分享、游戲等多種方式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是一種積極的人際互動過程。該模式把朋輩互助小組活動和教師授課一起納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來。主要包括兩大塊內容:一塊為教師授課,精講章節主要內容;另一塊為組建班級朋輩互助小組,針對教師授課內容開展互助式學習、討論和心理活動等。具體實施上,表現為在每次課2個學時的教學內容中,采用1個學時進行重難點內容精講,1個學時進行朋輩互助小組活動。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情緒管理模塊為例,在2個學時的教學內容中,教師用第1個學時的前半段通過心理游戲“情緒你演我猜”以及“認識情緒五部曲”組織朋輩互助小組活動,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認識情緒和體驗情緒;用第1個學時的后半段以及第2個學時的前半段精講情緒的概念、情緒與身心健康、大學生情緒特點及情緒管理等內容;然后用第2個學時的后半段組織朋輩互助小組討論,同學們互相談談對負性情緒的認識,管理負性情緒的經驗以及成效。課程中其余教學內容均按類似方式設計與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授課內容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概述、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人格與心理健康、戀愛與心理健康、壓力管理與心理健康等模塊,開設32個理論學時。
本研究以安徽某醫學院校2021級本科新生為研究對象,開展抑郁癥狀調查。鑒于該校各專業在課程設置上的不同,一部分學生在大一上學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部分學生在大二上學期開設該課程,這為本研究實施分組調查提供了條件。2021年10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課前,在該校全體2021級本科新生中進行心理問卷普查,第一次收集抑郁癥狀信息。2022年5月底至6月初,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結課半年后,選取8個未開設該課程的新生自然班級和8個已開設該課程的新生自然班級進行問卷調查,第二次收集抑郁癥狀信息。測評方式均采用學校心理測評系統進行,按自然班級統一組織在計算機上完成。結合兩次調查的完成情況,總計818人完成了兩次抑郁問卷調查,其中,已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人數為404人(A組),未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人數為414人(B組);年齡(18.20±0.97)歲;男生287人(占35.1%),女生531(占64.9%);獨生子女221人(占27.0%),非獨生子女597(占73.0%);生源地為農村556人(占68.0%),為城鎮或城市262人(占32.0%);自評家庭經濟狀況為差的168人(占20.5%),為一般和較好的650人(占79.5%)。
采用自編一般人口學調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學信息,項目包括年齡、性別、生源地(農村,城鎮或城市)、是否獨生子女以及自評家庭經濟狀況(差,一般及以上)等信息。采用貝克抑郁問卷(BDI-Ⅱ)收集研究對象抑郁癥狀信息。BDI-Ⅱ是國內外應用較廣泛的抑郁癥狀自評量表,全問卷由21組條目組成,每組條目采用0~3級評分,總分63分,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癥狀程度越高。BDI-Ⅱ總分抑郁癥狀程度的劃界標準為:無抑郁(0~13分),輕度抑郁(14~19分),中度抑郁(20~28分)和重度抑郁(29~63分)。有研究證實此劃界標準適用于我國青少年抑郁癥狀的篩查[4]。本研究中BDI-Ⅱ中文版的 Cronbach’sα系數為0.887。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處理,分組比較采用χ2檢驗。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前的前測調查中,818人中有49人檢出有中重度抑郁癥狀,占6.0%;在該課程結課半年后的后測調查中有48人檢出有中重度抑郁癥狀,占5.9%。前測調查中,B組有19人檢出有中重度抑郁癥狀,占4.6%;A組有30人檢出有中重度抑郁癥狀,占7.4%。后測調查中,B組有30人檢出有中重度抑郁癥狀,占7.2%;A組有18人檢出有中重度抑郁癥狀,占4.5%。經χ2檢驗發現,在前測中,兩組中重度抑郁癥狀檢出率未發現顯著差異(P>0.05);在后測中,兩組中重度抑郁癥狀檢出率也未發現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醫學新生中重度抑郁癥狀檢出率描述性統計
在B組和A組內,本研究分別分析了中重度抑郁癥狀檢出率在前后測中的差異。結果顯示,在B組內,后測中重度抑郁檢出率顯著高于前測(P<0.001);在A組內,后測中重度抑郁檢出率顯著低于前測(P<0.001)。見表2。

表2 兩組醫學新生中重度抑郁癥狀檢出率前后測比較
本研究繼續分析了兩次調查醫學新生中重度抑郁癥狀的變化情況。對兩次檢測均未檢出中重度抑郁癥狀的命名為“癥狀未檢出”;兩次測量中有任意一次或兩次檢出有中重度抑郁癥狀的,以前測有無中重度抑郁癥狀為基礎,后測有無中重度抑郁癥狀與之比較后,分別命名為“癥狀無變化”“癥狀減輕”和“癥狀加重”。對兩組進行χ2檢驗發現,A組與B組相比,中重度抑郁癥狀變化檢出率在分布上有顯著差異(P=0.036<0.05),其中,A組的醫學新生表現為“癥狀減輕”檢出率更大,“癥狀加重”和“癥狀無變化”的檢出率更小。見表3。

表3 兩組醫學新生中重度抑郁癥狀變化數據統計
本研究以兩次調查中重度抑郁癥狀的變化“0=癥狀未檢出”“1=癥狀無變化”“2=癥狀減輕”“3=癥狀加重”為因變量,以是否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0=是,1=否)、性別(0=女,1=男)、是否獨生子女(0=是,1=否)、生源地(0=城鎮或城市,1=農村)以及家庭經濟狀況(0=一般及以上,1=差)為自變量,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設定進入回歸方程的標準為0.05,退出回歸方程的標準為0.01,自變量采用強迫進入法進行分析。以癥狀加重為參考,其他分類與之比較后,結果發現未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抑郁癥狀減輕有不利影響(P<0.05);家庭經濟狀況差對癥狀未檢出有不利影響(P<0.05)。見表4。

表4 中重度抑郁癥狀變化的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根據實證調查,本研究發現醫學新生兩次調查中重度抑郁癥狀的檢出率分別為6.0%和5.9%,低于類似研究[5-6]。抑郁癥狀檢出率低的具體原因不明,可能與本研究為實名調查有一定的關聯。另外有關大學生抑郁癥狀調查的樣本多比較局限,樣本之間的差異也可能導致抑郁癥狀的檢出率有所不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前的基線調查和開課后的后測調查中,兩組醫學新生中重度抑郁癥狀檢出率均未發現有顯著差異。通過分析兩組前后測中重度抑郁癥狀檢出率的變化差異,本研究發現開設課程組中重度抑郁癥狀檢出率,后測顯著低于前測,而未開設課程組中重度抑郁癥狀檢出率,后測顯著高于前測。這一結果說明,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能對中重度抑郁癥狀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本研究通過比較前后測中重度抑郁癥狀的變化發現,開設課程組與不開設課程組比較,兩次測量中重度抑郁癥狀變化的檢出率有顯著差異,開設課程組醫學新生中重度抑郁癥狀減輕的檢出率更大,癥狀增加的檢出率更小。通過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進一步發現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中重度抑郁癥狀減輕的保護性因素,這說明該模式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中重度抑郁癥狀有一定的干預作用。相關研究也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的心理癥狀、抑郁癥狀均有干預作用[7-8]。另外,本研究還發現,相較于抑郁癥狀加重而言,經濟狀況差是抑郁癥狀未檢出的不利因素,也就是說,經濟狀況差可能是影響抑郁癥狀檢出的因素,這與我們先前的研究基本一致。綜上,本研究結果顯示,教師授課與朋輩互助相結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對中重度抑郁癥狀有一定的干預作用,又因為本研究的后測調查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結課半年后進行的,這說明課程對中重度抑郁癥狀的影響可能具有半年以上的時間效應。本研究將朋輩互助模式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根據課程結課后學生訪談反饋,該模式在其學習自主性,知識的內化、吸收,心理知識的實踐應用以及學習興趣的調動上均有較好作用,并且學生還反饋在課程中獲得了同輩較好的支持,收獲了積極的人際關系體驗。
根據本研究實證調查以及前人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中發揮著重要功能,尤其本研究發現,教師授課與朋輩互助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中重度抑郁癥狀的變化具有較好及較長時間的干預作用。這說明該教學模式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帶給大學生們的不僅僅是問題解決式的知識累積,更是成長式的知識學習、吸收、內化及轉化,從而帶給大學生終身受用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但本研究也還存在一些的局限,例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講授由多位教師分別承擔不同班級的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很難完全統一;數據資料的收集采用實名制,容易激起學生的防御心理以及對抑郁癥狀的其他影響因素控制不夠嚴格等。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亟需再發展再完善,建議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在優化原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開展朋輩互助模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課。朋輩互助模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課是指在不改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根據大學生不同年級的心理需求,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朋輩互助團體活動。實踐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朋輩互助小組為載體,以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或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教師以及學生輔導員等為指導的形式開展。實踐課強調團體式的朋輩互助,目的是把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生活化,從而更切實地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朋輩互助模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課不僅可以很好地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時限制、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也能夠更好地發揮“三全育人”中的“全過程育人”功能,同時也是對“心理育人”的更好詮釋。朋輩互助模式符合心理健康教育中“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開展朋輩互助模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課也順應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關于“有條件的高校可開設更多樣、更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選修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