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這意味著21世紀學校教育的本質,已不再是簡單地完成對受教育者的知識和技能傳授,教育的目標指向了“21世紀型能力”。這種新型能力的培養要通過課堂教學范式的轉型來實現:從知識本位的“被動學習”轉變為“素養本位”的“能動學習”。教師需要依據教學目標,利用信息技術設計豐富多彩的自主學習卡,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發、自主學習,從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
所謂自主學習卡,是我校小學語文教師在“雙減”政策落地后,圍繞市級課題“信息技術支持下小學語文自主學習卡的設計與研究”,根據本校學生的作業心理研制出來的一種供學生自由選擇的學習卡,包括課前預學卡、課中研學卡、課后延學卡和知識收納卡。這“四卡”聚焦各學段學生的學習目標,指向學生的學習力培養,通過學習成果顯性化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給予指導和規劃,形成多方位、全過程評價,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作業品質。
課前預學卡,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預學是學生在上課前進行自主學習的活動。有效的預學不僅能幫助學生學好新課、提高學習效率,還能助力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課堂學習事半功倍。葉圣陶先生曾說:“預學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新課標為引領,結合學情和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預學活動,避免學生的預學流于形式。
我校語文教師十分重視預學這一環節,通過設計導向明確、內容開放、趣味十足的課前預學卡,讓學生借助這個學習支架,有目的地進行預學,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即將接觸到的新知識,同時也可記錄下自己的疑惑,以便在課堂上更有針對性地學習。例如,在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課中,教師可以針對課文中的重點字詞和重難點問題,從“讀、認、問、查”幾個方面設計一份課前預學卡,引領學生認真讀課文,認讀課內生字詞,思考文中問題,查找課文相關資料。教師在課前收集卡片,檢查學生的預學效果。教師以收集的課前預學卡數據為依據,及時對教學預案做出調整,更加凸顯新課程教學的重點部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課堂上更有興趣地學習,也為構建高效課堂提供依據。
課中研學卡,引領學生深度學習
課中研學卡是“四卡”的核心部分,是教師依據新課標、學段特點、單元目標,以課后習題為抓手,聚焦核心內容,把要理解的字詞、要積累的句段、要學習的知識設計成學生喜聞樂見的、層層遞進的項目式學習任務。層進式學習任務的設計,引領學生圍繞自主選擇的焦點問題開展合作探究活動。
課中研學卡設計的質量好壞直接決定學生能否真正走向深度閱讀、深度理解和深度思維。所以,教師在設計時要深入鉆研教材,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進行多方面考慮,在課中研學卡的目標導向性、內容開放性、過程趣味性上下功夫。例如,在教學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我們發現,由于所在地區處于內陸,很多學生還沒有真正見過大海。為了幫助學生突破從知道到了解、從文字到畫面的阻礙,教師在教學中結合跨學科知識,設計研學卡。研學卡的內容包括:讀課文,在地圖上找出西沙群島的位置,畫一畫西沙群島,為描寫海底生物的段落配音,等等。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讀、找、畫、演的方式逐項完成研學卡中的任務,明確了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直觀感受海水呈現出不同顏色的原因及“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的含義,并且感受到西沙群島的富饒,對課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由于年齡小,學生在使用研學卡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如因提取信息能力弱而得出的結論零散、片面,或者在研討的過程中偏離研究方向。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研討時進行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指導,讓學生在完成研討任務的過程中得到支持與鼓勵,保持繼續合作探究的熱情和信心,充分發揮研學卡在優化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課后延學卡,搭建多元作業通道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借助研學卡讓課堂煥發了生機,學生在充分、自主的學習中實現了思維能力的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也得到了發展,有效地落實了教學目標。為了讓教學目標得到更好的延伸和鞏固,教師需要根據學情調研,結合教材布置相應的課后拓展作業,借助科學合理的作業內容,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達到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輔導的目的,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效果,拓展學習成果。
對于作業設計,不少教師感到迷茫和困惑:“雙減”背景下,傳統作業該如何“轉型”?怎樣設計作業才能使學習效果最大化?如何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提質增效?為何作業內容已分層且面面俱到,反饋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呢?新課標在“評價建議”部分給出了明確的指向和建議:“教師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精心設計作業”“教師要嚴格控制作業數量,用少量、優質的作業幫助學生獲得典型而深刻的學習體驗”。立足新課標和“雙減”要求,我校語文教師嘗試從不同年級段特點和課型,多角度、多形式創新設計了實踐性較強的課后延學卡。學生在完成充滿語文魅力的課后延學卡的過程中,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保護,各個方面也有了均衡發展。例如,在教學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盤古開天地》時,教師設計的課后延學卡內容包括為盤古制作一張名片、課文經典句子仿寫等,讓學生在探究中深入學習。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認為將教學的重心放在新授知識上已經足夠,對于后續的教學評價及教學成果呈現則關注較少。即便少數教師有所涉及,但也基本停留在形式化、淺表化層面,難以對學生的學習形成有效的價值判斷和能力推動。隨著新課標的落地,教師的觀念、課堂也應隨之改變。教師不僅要關注課前的預學和課中的研學,還要關注課后作業的調控與拓展。作業是鞏固課堂知識的重要工具,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抓手。
知識收納卡,讓學生主動地做
傳統的單元整理學習,都是教師帶著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所學知識在他們的腦海中是散裝的、凌亂的,在需要遷移運用時往往“一腦子糨糊”。這種情況正如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裝著一些片斷的、沒有聯系的知識的頭腦,就像一個亂七八糟的倉庫,主人從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來的。”所以,教師要有的放矢地教給學生整理知識的方法,指導學生將學過的零散知識重新組織、編碼、提煉,把知識點“串成線,連成片”,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鞏固所學知識,逐漸形成技能。
為了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我校語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了知識收納卡。學生逐漸學會使用收納卡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無論是一篇課文、一個單元還是整冊書的知識,都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比如,在教學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一內容時,教師設計知識收納卡,讓學生圍繞神話的種類、神話中的人物、來自神話故事的成語等進行整理、收納,引領學生習得更廣博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完善知識結構,從而更加全面系統地掌握知識,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工具,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學生的個性化、創造性學習提供條件。”教師在這一理念引領下,圍繞教學目標設計預學卡、研學卡、延學卡和收納卡,以“一課‘四卡”為載體,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回歸課堂主陣地,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