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鶗喳?/p>
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單一,學生沒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閱讀量不夠,閱讀能力薄弱;教師難以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開展閱讀活動少,導致學生學到的閱讀技巧和方法難以遷移。多文本閱讀是將多篇文章組合起來進行教學的方式,以學生的讀為主,教師通過不同的策略鼓勵學生探究、表達。這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獨特的認知。那么,教師應怎樣有效地開展多文本閱讀教學呢?
確定議題,落實教學重點
議題是選擇文本的依據,也是多文本閱讀教學的靈魂。議題的類型多種多樣,以人文主題為議題是比較常見的。如以“父愛母愛”為議題,讓學生探討父愛母愛的多種方式和異同點;以作者為議題,了解某個作者的寫作風格;以閱讀策略為議題,學習某種閱讀方法……議題的確定要以學生為主,確保學生能夠理解,且具有一定的討論價值,能夠給學生帶來啟示。
選擇文本,豐富閱讀素材
選擇文本不僅要緊緊圍繞議題,還要符合學情,更要種類豐富,涉及多種體裁、行文風格。在保證量的同時,還要注重質的提升,也就是說,教師要關注選文的價值。
選文之間要有互補性和關聯性。比如,以送別詩為議題,教師可以選擇四首古詩:《別董大二首·其一》《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芙蓉樓送辛漸》。這四首古詩都是送別友人的,但情感不同:《別董大二首·其一》是對友人的鼓勵,《送元二使安西》是對友人的不舍,《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對友人的勸誡,《芙蓉樓送辛漸》表達了作者高潔的情懷。學生讀后,不僅對送別詩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還感知到了文本之間的關聯性。
設計問題,培養深度思考能力
在多文本教學中,問題的設定好壞關系到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思考能力能否得到鍛煉。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在問與答的過程中引出標準答案,或是提出“對不對”“是不是”之類的問題,對啟發學生思考的作用不大。
多文本閱讀設計的問題不需要標準答案,而是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在以友情為議題時,我選擇《贈汪倫》《我喜歡你》《阿貴只有九歲》一組文本,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什么是朋友”,結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給出不同的答案。
在多文本閱讀中,教師設計的問題要針對整體,而不只針對某一篇。例如,在學習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選擇《南轅北轍》《畏影惡跡》《鄭人避暑》這幾個故事,讓學生尋找共同點,探究寓言的文體特點。巧妙的問題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辨析,培養學生的整合、比較、評價能力。
指導閱讀,掌握閱讀方法
多文本閱讀涉及的文本類型比較豐富。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讓學生實現有效閱讀、理解文本并抓住重點呢?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方法上進行指導。
以小說為例:小說的三個基本要素是人物、情節、環境。小學階段分析人物形象居多。讀《景陽岡》時,教師要帶領學生感受武松的倔強、勇猛;讀《草船借箭》時,教師要帶領學生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教師要指導學生細讀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描寫,從細節中感受人物形象。
總之,教師對多文本閱讀教學策略的有效探索,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速度,鍛煉學生的篩選、比較、整合能力,為學生的終身閱讀奠定基礎。多文本閱讀教學給語文課堂帶來了生機,也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教師應大膽地實踐、探索,勇于創新,讓多文本閱讀真正改變語文課堂。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中小學多文本閱讀教學實踐研究專項一般課題“基于多文本閱讀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立項編號:dwbyd2201060011)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