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茹
教師在班級管理實踐中必然會遇到品德、行為方面有偏差的學生。從本質上講,“問題學生”的出現與其生活的環境密切相關,包含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誘因。因此,一方面,教師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自身德育工作責任感,加強德育建設,嚴格遵循學生本位的教育原則,以潤物細無聲之姿態,從細節處采用多元化方式來提升“問題學生”的道德品質及心理素質。另一方面,大力發揮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合力作用,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
轉變觀念,重新審視“問題學生”
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在成長過程中勢必出現不同的問題。為了讓所有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教師不僅要關注班集體,還要兼顧學生個體。
研究表明,“問題學生”和一般孩子相比,非智力因素和心理素質的差異最大,智力方面的差異最小。教師如果教育引導方式過于陳舊,僅將德育理論一股腦兒地講給學生聽,不顧及其接受能力,必然無法滋潤學生的心田。因此,教師應緊隨時代潮流,更新教育策略,對癥下藥。
欣賞每一個學生,找準教育的切入口
找準教育的切入口是“問題學生”轉化的關鍵。“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師不僅要練就一雙慧眼,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還要具備引導學生修正不當之處的本領。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言真意切的告誡,教師應當全力協助孩童去實現自己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發現其閃光點,激發孩子向善向美的情操。教師尤其要注意日常德育的方式,謹慎地給學生的行為表現下定論,做好細致、科學的心理健康疏導。德育要講究策略。比如,在“問題學生”群體中,教師可逐個攻破,開展“刺頭”向“榜樣”轉化的示范教育。
給予肯定和贊揚,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實踐證明,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與學生正面的成長規律相契合。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才是在其內心根植自信的最佳方式。學生取得成功之后,內心會充盈喜悅與自信。足夠的動力會促使他們制訂新目標,創造新成績。成功的感受使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強化,從而形成不斷發展進步的良性循環。因此,對于學生在各個方面的發展,以及在不同層次上的點滴進步,教師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贊揚。
理解、寬容、善待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未成年學生處于身心發展關鍵階段,是非觀念尚未成熟,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或錯誤做法是難免的。“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孩子犯錯誤時,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幫助。這時候,教師應該給予理解,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善待學生,給予他們幫助,想學生之所想,知學生之所思。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家校合力喚醒心靈
斯普朗格曾說:“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日常教學管理中,教師會遇到屢次犯錯又知錯,但依舊我行我素的學生。此時,尋求正確的方法和突破點是至關重要的。
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在當今教育環境下,只有構建良性的家校共育,促進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才能助力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實現教育減負增效的目的。家委會是連接學校、家庭的重要紐帶,其輻射帶動作用不可小覷。我們應鼓勵家委會成員先行,逐漸與其他家長形成合力,促進學校、家庭教育的和諧發展;適時開展家校共育講座,請教育學講師普及教育知識,請優秀家長代表分享家庭教育經驗。只有當家長成為學校教育工作最忠實得力的合作伙伴,“問題學生”才會越來越少。
總體來說,沒有不可教育的學生。教師要充分發揮師愛的育人作用,與家長攜手,為每個孩子提供成長成才的機會。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