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學旅行是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需要,以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目的的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但近年來研學旅行出現了“只游不學”的問題,研學活動缺乏針對性、目的性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文依托A市鄉土地理資源,將項目式學習與研學旅行相結合,開展項目式研學旅行活動,為當地一線教師開展研學旅行提供可借鑒的案例。
一、基于PBL理念的地理研學旅行活動設計
項目式學習可分為項目準備、項目實施、項目評價三個階段。項目式研學旅行實施過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具體化。以A市為例,基于PBL理念進行地理研學旅行活動設計。
A市坐落在河南省最北部,是八大古都之一,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獨特的自然景觀。五龍洞景區是A市喀斯特地貌的集大成者,有被稱為“北方之最”的天生橋、天然溶洞五龍洞、形態各異的羅漢石等,是北方特有的地質奇觀,同時也是地質研學游的重要目的地。除此以外,還有洪谷山的三疊瀑布以及龍鳳灘等特殊地貌,因此A市也可作為學生學習地貌相關內容的真實情境。結合地理研學旅行的學科特性和本次研學目的地的實際情況,筆者制訂了本次研學旅行活動設計方案,如圖1所示。
(一)研學準備
1.確定研學主題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學生要學習身邊的地理,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加強學生對鄉土地理的了解并增強其家鄉認同感。結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貌等學習內容,立足A市自然地理資源、歷史文化等,擬定本次研學旅行活動主題為“觀家鄉特殊地貌,學家鄉紅色精神”。
2.研學目標及研學路線設計
(1)研學路線設計
大量收集與研學點相關的各種文獻資料,根據主題以及路程便捷所選定的研學路線為“五龍洞—洪谷山—紅旗渠—銅冶鎮魯仙山—小南?!?,以及十個研學點,分別是五龍洞、天生橋、羅漢石、三疊瀑布、謝公祠、千佛洞石窟、紅旗渠紀念館、青年洞、龍鳳灘和小南海,形成兩天一夜的研學之旅。
(2)研學目標
研學目標是研學旅行活動設計的起點,也是檢驗研學質量的標桿。學生通過此次特殊地貌研學旅行擬達到以下目標:①識別地貌類型,能夠描述地貌景觀特征,理解地貌類型的形成原因。②參觀紅旗渠紀念館,感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③了解鄉土地理,利用自己所學知識思考如何保護文化遺產,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3.研學前準備工作
研學前,教師對研學地點進行充分的實地考察,并結合學生學情制訂研學旅行手冊,內容包括研學路線、景點介紹、研學目標和研學任務等,并對研學學生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進行分組,6~8人一組,可根據學生性別以及學生意見進行適當的調換,讓學生更好地相互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還要在動員大會上強調安全注意事項,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其掌握常規突發狀況的應對措施。
(二)研學實施
1.集體體驗
集體體驗指研學指導教師帶領小組同學學習研學內容的集體活動。本次研學活動共選擇五個主要地點進行集體講解,主要的講解內容以教師任務的形式進行呈現,如表1所示。
2.小組任務
小組任務分為主線任務和支線任務,其中主線任務緊扣本次研學旅行課程目標,具有指引作用;支線任務是對主線任務的補充說明與拓展。任務清單如表2所示。
(三)研學評價
在結束對家鄉特殊地貌研學旅行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研學體驗進行研學成果展示與分享交流,可以整理研學活動的筆記、照片、視頻等資料,并以思維導圖、地圖繪制、PPT、小視頻、研究報告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示。在小組整理資料之前教師要先說明評價的標準,讓學生進行準備,之后再進行評價。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研學旅行活動評價從研學活動整體過程的具體表現和教學目標達成度兩個角度開展,是過程性、發展性和總結性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此外,在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應多元化,采取學生自評、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等方式,最后學生的總分即為每個評價指標小計得分。各項評價指標小計得分=自評得分×20%+互評得分×20%+師評得分×60%。具體評價量化表如表3所示。
二、總結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這種研學旅行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但縱觀整個研學實踐過程,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研學行程定為兩天一夜,情況復雜,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充足的準備。
(2)野外實踐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對于已經習慣灌輸式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難主動進行學習探究。因此,教師在整個研學活動中要多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認知過程的獨特性,重視學生研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可以在活動實施時多創設一些基于現實情境的問題,內化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3)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提出問題的數量與時間節點,以及如何提出靈活而有針對性的問題。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青少年學習與發展學會“十四五”科學研究規劃課題(QXF01KT220022)、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教研專項課題(JYC1422334)、佳木斯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JJGBGH1452314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高子怡(2000—),女,河北邯鄲人,佳木斯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
卜可(2000—),女,黑龍江綏化人,佳木斯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
葛友(1979—),男,黑龍江佳木斯人,本科,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學教研組長,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
通訊作者:顧成林(1978—),男,黑龍江佳木斯人,博士,副教授,佳木斯大學理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材與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