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分析
“從傳統到現代”一課選自湘美版教材美術鑒賞的第二單元第六課。本課旨在讓學生通過正確的鑒賞方法,結合特定時代背景,學會解讀相關的現代主義美術作品,了解中國美術作品的突破與創新,掌握中國美術現代化的典型特征,進而了解其從傳統到現代的完整發展歷程,最終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高中美術更加側重于學生人文性、精神性的培養。但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美術課程一直都處于邊緣化研究領域,不僅學生不重視,就連部分美術教師都只關注學生課堂上的鑒賞和交流,而忽視學生學習能力和美術素養的培養。隨著新課標的修訂及素質教育的逐漸深化,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將目光聚焦在高效課堂的構建上。只有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美術課堂的結構,以核心素養為發展基石,順應全新的教育趨勢,才能真正助力美術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課標要求
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美術鑒賞仍是高中美術的重點內容,屬于人文學科美術鑒賞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載體。因此,課標中提出了“圖像識讀、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的學科核心素養,其中著重強調美術鑒賞應具有生活氣息,應該聯系實際的生活情境,更應該善于運用現代化技術,靈活教學。因此,根據課標的導向作用,教師在開展美術鑒賞課程時,一定要關注多元化技術的運用,強調學生的審美體驗與生活感受,采用表達交流、對比鑒賞的方法,讓學生自主評析,明確中國藝術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革之路。同樣在課標的評價建議中,明確強調要關注課堂評價方式,堅持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力求實現課堂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中生,該學段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美術鑒賞方面有了更多想法。另外,這一階段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美術鑒賞基礎,在欣賞美術作品方面已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同時,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能夠輔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而降低學生理解現代美術作品的難度。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在學生已有的學習內容上進行突破,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強化學習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理念
秉持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將實際生活情境融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堅持“發展素養、協作進步、引導為主、多元評價”的核心理念,堅持以經典作品個案分析法為主,注重學生鑒賞過程中的審美體驗。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堅持生生合作,注重思維碰撞。響應課標教育理念,落實多元化評價。
五、教學目標
1.圖像識讀
明確中國美術現代化的原因、從傳統到現代的不同美術表現形式,以及西方美術現代化的不同流派。
2.審美判斷
通過對比觀察和感知鑒賞不同的經典作品,掌握中國美術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革歷程,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創意實踐
學生能夠結合所學知識及作品的歷史背景,在創新性的交流評述活動中,深刻理解中國現代美術作品的內涵,感受畫家通過作品傳遞出的獨特情感和創新理念。
4.文化理解
學生在鑒賞經典美術作品的同時,體會時間變遷的縱深感、中華歷史文化的厚重感及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最終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信。
六、教學重點
掌握中國美術的現代化歷程及其在變革中發生的形式和技法上的變化。
七、教學難點
結合特定社會背景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
八、教學過程
(一)中國美術的“前世今生”——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首先以我市美術藝術鑒賞協會的名義創設生動情境,即舉辦“中國美術的‘前世今生’”展覽會,隨后發布參展邀請,讓學生在閱讀完邀請函后思考問題:“如果讓你擔任本次展覽會的主辦方,你會選取哪些作品參加展示呢?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教學預設:
結合“前世今生”一詞,可以將中國美術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進而從發展歷程中探索出中國美術的創新與變革。如將齊白石的作品作為中國美術的“前世”,選取林風眠的作品作為中國美術的“今生”。
(設計意圖:借助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第一人稱的視角思考問題,進而借助“中國美術的前世今生”引入本節課的學習主題——從傳統到現代。)
(二)“英雄折腰”的秀麗江山——借助經典作品,初步感知變革
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傅抱石、關山月的經典畫作《江山如此多嬌》,隨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幅畫讓你聯想到了什么?仔細觀察,你有什么發現?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你能否說出這幅經典作品的創作背景?”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初步感知中國美術現代化的變革腳步。
(設計意圖:教師精選《江山如此多嬌》,結合學生熟悉的作品開展跨學科學習,既能有效降低學習難度,又能讓學生從熟悉的山水畫中發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革痕跡,引發學生的思考。)
(三)“關鍵信息”背后的故事——聯動多個學科,了解變革原因
教師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取關鍵信息,如“當時中國畫出現了西學東漸的色彩”以及“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的社會環境之中”。隨后教師為學生展示這一階段的經典作品,讓學生思考“這樣的作品說明了怎樣的社會發展趨勢?它背后又有哪些深刻的影響因素呢?”接下來,教師分析中國美術的發展趨勢及原因:
中國美術作品在這一階段呈現出的不同變化,恰恰說明了中國美術的發展開始突破傳統的桎梏,要從更多瑣碎的事件中尋求別樣的現代審美價值。西學東漸使得中國美術開始由傳統走向現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國社會的急劇變革及大量留洋歸來的畫家,在解放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了“中西合璧、交流互通”的全新理念。
(設計意圖:結合實際事例分析造成中國美術“現代化”的原因。)
(四)“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對比鑒賞作品,完成任務表格
教師為學生出示三組經典的傳統美術作品與現代美術作品,讓學生在對比鑒賞中感悟中國美術的發展變革,并且能從表現主題、形象處理以及創作觀念這三大方面,總結出中國美術“現代化”的具體表現,完成任務表格。
第一組:徐悲鴻的《愚公移山》、齊白石的《墨蝦》
第二組: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蔣兆和的《流民圖》
第三組: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林風眠的《白衣女》
任務表格:(見表1)
(設計意圖:借助經典作品鑒賞,讓學生在對比中加深對傳統美術和現代美術的認知,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和圖像分析能力。)
(五)“百花齊放”的美術碩果——結合微課,制作思維導圖
學生閱讀教材,整理出相關信息。如西方現代美術的不同流派及代表畫家,各自的創作理念等。隨后教師為學生播放微課視頻,呈現中國畫家在油畫、年畫等其他領域的現代化變革。根據以上整理出的內容,再結合本課所學,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為本節所學內容制作思維導圖。(見圖1)
(設計意圖:通過微課和閱讀教材,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思維導圖,更好地理清本節課的學習思路。)
(六)“各抒己見”的藝術投稿——開展實踐評述,鑒賞經典作品
教師借助導入環節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精選以下三張作品: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吳冠中的《巴山春雪》、董希文的《開國大典》。隨后教師開展“班級鑒賞評述會”,讓學生積極發言,交流鑒賞理念和學習心得,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為我市美術藝術鑒賞協會進行“藝術撰稿”,闡述對中國美術現代化作品的個人鑒賞觀點。
(設計意圖:借藝術鑒賞活動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實現完整的鑒賞過程和文字表述,提高學生對中國美術現代化的認識,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品鑒表達能力。)
(七)“多元評價”的量化表格——堅持生生互評,教師總評
活動結束后,教師為學生出示量化評價表(見表2),生生互評。在完成評價表的同時評選出本環節的“最佳評述獎”。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以及作品成果,進行綜合性點評。
(設計意圖: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借助量化表格實現過程性評價,借教師綜合點評落實結果性評價。)
九、作業設計
課后觀看“流民圖”和“齊白石畫像”兩章節(選自紀錄片《美術里的中國》)。
十、總結及反思
本節課我們領略了中國美術由傳統到現代的偉大變革,并結合具體作品進行了審美分享及體驗。
本節課側重于引導學生進行鑒賞和分析,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教學環節設計直接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經典作品的賞析階段,學生借助對比鑒賞和感知理解等手段,強化圖像識別能力。教師在理清中國美術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美術作品中展現出的獨特藝術魅力,提高審美判斷能力。在貼近生活的情境創設和學習活動中實現創意實踐。借助個案分析法深化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在核心素養導向下,賦能高效課堂的構建。當然,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量化評價表可以更加細化,以更好地發揮多元化評價的作用。
(作者單位:南京市六合區實驗高級中學)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