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法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實現知識內化吸收,提升地理核心素養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的高考更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與地理實踐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帶領學生突破以往封閉式設問和唯一答案的定式思維。近年來的高考試題也大多結合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以此為情境,強調在規定時間內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把握情況,考查學生的創造力、創新性。教師采用項目式學習能夠更好地與真實情境相聯系,讓學生更深入地明白地理是一門有著較強實踐性、應用性的科目,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有利于激發學生通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
一、項目式學習介紹
項目式學習強調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契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并以此為基礎開展項目設計。教師要真正讓學生懂得和了解項目式學習對地理學習的意義,項目式學習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單一,而是能夠在實踐探索、在動手操作中主動建構知識、生成智慧。
從項目式學習的設計步驟來看,具體包括主題設計、項目規劃、項目實施以及項目成果的評價驗收等部分。其中,在主題設計環節,教師要解讀地理課程的課標要求,結合本班學生的學情以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做好分析。其間,教師要注意突出真實情景,要關注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緊密聯系。在主題設計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延伸,也可以基于真實情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開展話題設計。
教師在研讀教材后,要對教材做好綜合分析,并從中找出一些適合開展項目實踐的內容。教師要突出項目式學習與常規課堂的有機銜接。在項目式學習實踐中,教師要設計一些具有驅動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前提。最后,教師要以小組為單位,帶領學生去實施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監督,強調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以及在項目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項目式學習的過程性資料進行總結分析、歸納整合,對相關數據進行研究,在成果展示時,可以結合多種形式,結合不同的項目名稱、項目感受進行介紹。
二、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實踐過程
(一)明確項目式學習的主題
1.結合課標內容
“地貌的觀察”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課標要求通過學習此內容讓學生能夠結合野外觀察和運用相關的視頻、圖像等資源來準確識別3~4種地貌,并結合這些地貌景觀的主要特點展開分析。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動詞是“識別和描述”,其中,“識別”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地提取地理信息,尤其是具有特殊性的景觀,要識別其主要特點。而“描述”則是要重點結合地理景觀的形態、物質構成以及該景觀的形成原因進行具體說明。在本節課的課標要求中,兩大核心概念分別是地貌和景觀,其中,地貌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態特點,而景觀則是指某一區域內所呈現出來的具體景象。例如,常見的地貌景觀包括沙地地貌景觀、流水地貌景觀以及海岸地貌景觀等。在本節課課標的行為條件方面,強調要結合野外觀察,或者結合圖像、視頻等形式進行展開。因為學生的實踐情況受限,所以教師可以結合視頻、圖像來帶領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和體會各種地貌,并掌握觀察地貌的一般方法。
2.做好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常見地貌類型后,就地貌知識的進一步學習。這與學生的觀察邏輯和認知邏輯相吻合,學生在學習認識地貌類型后,才能更好地觀察和深入了解地貌。而“地貌的觀察”這一節之后,又依次安排了地貌觀察的具體順序、實際內容兩大方面。教師需要重點帶領學生學習地貌觀察的順序、高度、坡度以及相應的計算方法和應用路徑,并帶領學生掌握地貌的描述形式,使學生更好地發展綜合性思維,提升地理實踐能力。
3.落實學情分析
從學情基礎來看,在“地貌的觀察”這一章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不同的地形特點,具備了等高線的識圖知識,能夠了解常見的地貌類型有哪些,并對地貌知識有了基礎的儲備。同時,在等高線的相關知識方面也初步掌握了應用能力和具體方法,但由于地貌觀察過程瑣碎,在具體方法的運用方面,仍是學生實踐學習中的一大難點。
4.把握教學思路
針對上述情況,在開展“地貌的觀察”教學時,教師需要為學生制訂明確的項目式學習目標,并安排相應的邏輯順序開展教學。首先,從人際觀念的角度來看,通過項目式學習,要讓學生掌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要在實踐中體會自然的神奇與魅力。其次,從區域認知目標來看,要重點引導學生借助實地觀察視頻、圖像等形式,明確地貌觀察的邏輯順序。再次,從綜合思維目標來看,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出發,描述和觀察地貌,要能夠實現從整體到局部的對某一區域的綜合認知。最后,從實踐能力角度來看,要啟發學生在學完本課內容后,結合學校周邊區域尋找典型地貌并進行適當的考察來加強對鄉土文化,對家鄉地理地貌狀況的深入了解。
(二)提出項目合作引出地理問題
1.創設生動情境
在項目式學習的實踐開展中,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可以選擇以旅游觀光情景為切入點,帶領學生進行地貌觀察。對此,我們結合了新疆地區,以新疆旅游為導入,引出本節課項目式學習的主題。
首先,教師提出本節課的探究性任務,要搜集前往新疆旅游的線路圖,結合新疆的地貌特點,說出在新疆可觀察到的地貌景觀有哪些。由于新疆的風蝕地貌較為典型,其中,著名的魔鬼城更是有著奇特的山石類型,結合這一景觀和旅游場景,教師能夠給學生提供無限的想象。對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在了解風蝕地貌景觀圖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探究,并進行對照分析,帶領學生探究黃土高原黃土顆粒粗細分布帶的形成原因,了解地貌景觀的形成特點。
教學片段一:
教師:我們來看一段關于沙漠的錄像,一路上我們看到了很多奇怪的景色,它們是什么樣子的?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解答。
(1)根據所學內容,分析柴達木盆地為何會出現大面積荒漠。
(2)從自然界的觀點來看,這一流域有什么風蝕形態?
(3)通過閱讀資料,闡明黃土高原的成因。
(4)結合教學錄像,分析黃土顆粒在華北黃土高原上的分布規律。
(5)觀測新月形沙丘的特征,歸納出其特征及成因。
學生根據導學案和教材內容,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導學案中的基本內容。柴達木盆地具有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干旱是其最顯著的特征,植被稀疏,氣候干燥,風大。強風把地面上的細小顆粒刮走,只剩下大顆粒,覆蓋在地表上,這就是戈壁。風蝕地形多發生于干旱區,特別是強風區。雅丹是我國重要的風蝕地貌類型之一,其主要特征有:風蝕蘑菇、風蝕柱等。
在這個環節中,小組團隊展示了各種各樣的作品,有的用PPT的方式描述了柴達木盆地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的戈壁,有的用圖畫的方式來表現,有的用圖片來說明風對柴達木盆地地形的作用,還有的用視頻來說明風對地形的作用。在討論環節中,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踴躍發言,在小組中互相補充有關風蝕地形的知識。
2.驅動問題開展
教學片段2:
(1)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到風蝕地形是由風侵蝕、搬運和堆積而形成的一種地形。大家對風蝕地形有什么了解?教師給學生播放一段沙丘視頻,提問:這是什么地形?隨后教師將地形介紹給學生。
(2)教師就風蝕地形的意義提出問題,考查學生的預習狀況。
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得出結論:風蝕地形是指被風卷起的沙塵,當風力減弱時,就會落到地面上,從而產生不同的地形。風蝕地貌以不同的形態出現,新月形沙丘是其最基本的形態。
(3)教師展示一個新月形的沙丘結構圖,讓學生思考它的形狀特點。
教學片段3:
教師提出探究任務:
任務1:讓學生搜集新疆的旅游線路,并根據看到的沿途風景進行描述。
任務2:去旅行之前要做什么準備工作?地形觀測的次序如何?
任務3:地形觀測包括什么內容?
教師指導:地形觀測的重點是坡度、高度等。怎樣才能知道傾斜的程度呢?怎樣表達坡度的幅度?
學生活動:想一想,然后回答問題。
教師指導:坡度通常是由傾斜角度或豎向與水平之間的比率來表達。垂直距離和海拔有什么關系?
教師繼續指導,布置調查任務,將海拔分成兩部分,即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絕對海拔和相對海拔是多少?垂直高度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
教學片段4:
問題:結合前面已學知識,由學生動手算出3個觀測點間的斜率,并判斷其與預設的結果是否相符。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調查,可以利用軟件,小組合作畫出旅游線路,標出觀測點(圖略)。小組代表在平臺上進行作業,使用資訊科技進行觀測點間的間距及相對高度的測量。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學生發現越往下越小,越往上越高,越往下越平緩,越往上越陡。
教師指導:坡度和坡向對生產生活有很大的影響。從農業生產角度看,斜坡較大的地區容易出現土壤侵蝕,要求修建梯田;陰坡與陽坡、迎風坡與背風坡的光、雨條件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對作物的種類和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在運輸線路的建設上,“人”字形、“之”字形道路的設計,都是以延長線路長度,減小坡度為目的。
學生活動:根據前面學到的坡度、坡向對農業生產的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解答問題,得出結論。
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大峽谷3個觀測點進行實地考察,拍3幅風景圖片,填寫《地貌現場觀察登記表》。
(三)實施項目評價優化教學過程
在項目的評價考核環節,主要結合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的過程性成果。例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演示沙丘形成過程中的操作步驟,以及繪制的示意圖等,并進行總結。在評價時,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維度對學生進行綜合打分,分別設置優秀、良好、較差三個等級。基于不同的評價主體、評價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在評價時,強調以自評和師評為主,輔以相應的小組互評。在知識點的理解方面,以師評為主;在學生小組能力的合作效果方面,以自評為主;在最終作品完成度方面,則以教師評價和互評為主。
必要的評價分析能夠更好地以學生為中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也能夠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但從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來看,可能由于座位的限制,一些學生在參與小組討論時表現得不夠積極。針對此情況,教師快速調整了座位,讓小組6人圍坐在一起,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使得學生更主動參與其中。同時,在課上利用技術軟件繪制具體的游覽路線圖,能夠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也提高了課堂的授課效率,增加了課堂的教學活力。
項目式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也能培養學生搜集、整合、分析資源的能力。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市東風高級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