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鑒賞課作為一門藝術性質的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陶冶他們的藝術情操,發展他們的文化素養。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曾將音樂比作一股甘甜的清泉,并指出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性情,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由此可見,上好音樂鑒賞課不管是對學生的高中學習,還是對他們后續的成長發展都大有裨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受傳統應試教育思維的束縛,當前鑒賞課仍以“教師主導”為主,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不夠深入,情感把握不準確等問題也成為制約教學效果提升的關鍵因素。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就單元整體視角下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策略展開研究,立足單元整體教學特點提出具體教學策略,旨在彌補傳統教學模式單一、內容局限等不足,提升課堂趣味性與實效性的同時促進學生情感、能力、素養的協同發展。
一、主題搭建教學框架,重構教學環節
在開展單元教學前,教師應結合課程教學標準、音樂教科書的內容等提煉單元教學主題。同時將主題作為切入點,根據高中生的音樂學習基礎、音樂能力水平、音樂發展潛能搭建針對性的單元教學框架,確保單元教學內容層層遞進。以湘教版必修一第七單元“音樂與姊妹藝術”為例,在進行音樂鑒賞教學的主題搭建和教學框架設計中,教師首先要分析本單元中“音樂與詩歌”“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音樂與視覺藝術”等課程的內容,探討音樂是如何與詩歌、舞蹈、戲劇、電影電視相互關聯的,以及它們在音樂中的表達方式。教師通過對這些關聯的深入挖掘,明確本單元的核心主題:探析音樂的功能與作用。在明確教學主題后,教師可設計如下教學目標:學生了解民族器樂作品獨特的聲音造型功能;學生掌握每首作品展示音樂形象的具體手段和特點;學生掌握辨別音樂表現手段、樂器演奏技法的方法。通過教學目標的層層遞進,能夠讓學生多維度理解音樂,促進其音樂鑒賞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按照初聽、再聽、復聽的順序精心選擇并播放《大江東去》《白毛女》《一抹夕陽》《辛德勒的名單》等樂曲。通過這一有序的聽覺體驗過程,帶領學生進入音樂的世界,并使其嘗試思考樂曲的構成元素、形象描繪以及傳遞的情感,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主題,掌握音樂鑒賞的方法。在此基礎上,為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教師還可設計多個導學問題,引導他們有針對性地進行鑒賞與思考,如:樂曲中的音符和節奏是如何表達詩歌、戲劇或舞蹈的情感的?不同的樂器演奏方式如何影響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音樂的文化價值與實用功能,感受其獨有的藝術魅力。
二、整合教學資源,豐富單元教學的內涵
教學資源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可以有效改善教學質量。在音樂欣賞課中,教師要注意整合各種教學資源,使學生對音樂有更深刻的認識與感悟。
(一)整合教科書資源
在音樂鑒賞課中,教科書是一種重要的素材,而教科書中呈現的內容卻很少。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對教科書資源的整合,把教科書中的內容和其他有關的資料進行整合,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充實。比如,教師可以聯系教科書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有關音樂家傳記、音樂評點文章等資源,還可以介紹一些音樂創作的小故事,讓學生對音樂的背景與內涵有更深的了解。
(二)對多媒體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利用
在音樂鑒賞課教學中,多媒體資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給學生提供更直觀、更生動的音樂體驗,從而使其加深對音樂的認識與感受。在教學“音樂與戲劇”一節中,結合與《斗牛士之歌》相關的多媒體教學資源,使學生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看一段完整的《斗牛士之歌》視頻。音樂本身極富戲劇色彩,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更直接地體會到“斗牛戰士”的豪邁與熱情。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一邊看一邊講解,指導學生注意音樂的節奏、旋律以及情感的表現,讓他們對作品的含義有更深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斗牛士之歌》舞蹈作品的照片及靜態畫面。該作品經常出現在歌劇《卡門》中,其舞蹈設計、舞臺畫面等都極具藝術價值。通過這些畫面,學生能夠更好地進入作品情境中,從而加深對作品的認識,并提升自己的音樂欣賞水平。
(三)開發綜合實踐活動
音樂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提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新的教學模式。如教師可以邀請一些專業人士,如音樂家、戲劇導演來做一次講座。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機會與業界專家進行交流,而且可以讓他們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通過專家的講解,不但可以使學生對音樂有更深刻的認識,還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網絡資源的整合
網絡資源是當今時代最為豐富多樣的資源之一。教師可以整合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廣泛、深入的音樂學習內容。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推薦在線音樂欣賞、音樂學習交流平臺等,讓學生自主進行音樂學習,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和自主學習能力。
三、創新教學方法,增強鑒賞教學實效
(一)創設情境,直觀展示音樂內核
音樂是一門非語義性的藝術形式,其往往要借助情境才能使學生對它產生更深刻的認識。情境可以讓學生對音樂的核心內容有直觀的認識,從而加深對音樂內涵的認識。比如,在鑒賞民族音樂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將有關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等圖片,配以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使學生對音樂的感情與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
以《辛德勒的名單》一曲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歷史圖片,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受到了迫害,德國企業家辛德勒是怎樣挽救猶太人的。通過圖片的呈現,使學生對作品中所要傳達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進而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情境創設等方法指導學生進行音樂創作。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具體的情境,然后讓他們圍繞著這個情境來創作音樂。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其藝術創作與表現能力。
(二)賞析跟唱,感受樂曲內在情感
欣賞與領唱是欣賞課中最受學生喜愛的活動。對此,教師可挑選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帶領學生在演唱的同時感受其所展現的情感及思想。
以《白毛女》一曲為例,首先,教師可介紹《白毛女》的創作背景、歌曲的風格、歌詞的內容,讓學生對歌曲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跟唱的時候對歌曲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而不僅僅局限于聲音的層面,也可以從歌曲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淵源等多個角度體驗音樂。其次,教師可為學生播放《白毛女》原曲,讓他們在賞析的過程中體會這首歌的氛圍。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圈點標注的方式對樂曲旋律進行拆分講解,幫助學生了解歌曲后面的故事與其傳達的思想感情,由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蘊含的情感,從而提高其賞析能力。隨后,教師可采用小組教學和班級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對歌曲的旋律、節奏、和聲等進行討論,并開展相應的跟唱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歌唱技巧。與此同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深入地欣賞歌曲。通過對這首歌的曲式結構、調性特征、樂器的使用等進行剖析,使學生對這首歌的音樂語言有更深的認識,從而更好地領會這首歌的藝術內涵。在欣賞與領唱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啟發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在欣賞與領唱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
(三)聯系實際,品味音樂文化
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所學習的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帶領學生進行深入賞析,理解樂曲創作的現實意義,感悟其背后的文化思想。
例如,在欣賞民族歌曲時,教師可結合不同國家的音樂特點、文化背景等,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內涵與意義。教師可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思考音樂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以“音樂與視覺藝術”板塊為例,本節共收錄了《人民英雄紀念碑(選段)》、《觀花山壁畫有感(選段)》《兩個猶太人》三部音樂作品。這三部主題作品與本單元主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將它們以直觀化展現,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的意義和作用。
首先,以《人民英雄紀念碑(選段)》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圖片,讓學生思考紀念碑的作用及其蘊含哪些情感。同時教師也可從紀念碑的形狀、結構、造型和雕刻技法入手,帶領學生思考其與樂曲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聯系紅色文化節日,以黨、國家發展脈絡為切入點,結合影像資料帶領學生感受該曲目所表達的文化、情感及思想,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其正確的行為習慣。
其次,以《觀花山壁畫有感(選段)》為例。花山壁畫是中國廣西一處悠久的歷史文化遺存,其以獨特的造型、豐富的色彩而聞名于世。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聯想到花山壁畫中的畫面。教師通過播放花山壁畫的照片或錄像,讓學生仔細地看壁畫的形狀、顏色、構圖等,并考慮它們與音樂的關系,從而更深刻地感受花山壁畫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激發學生對音樂美與視覺美的探尋與創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
最后,《兩個猶太人》全曲音樂特色鮮明,音樂形象對比強烈,能夠體現“音樂與視覺形象”存在某種“關聯”的直觀聯系與互換表現。哈特曼的繪畫更是讓學生一目了然地概括這兩個人物的形象特點,胖瘦和貧富的對比鮮明。對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視聽資源開發,結合圖像、音樂劇等教育資源幫助學生理解樂曲大意的同時,理解音樂是如何塑造具體人物形象的。
(四)自主設計,強化音樂創新能力
自主設計是音樂鑒賞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策略,尤其在強化學生音樂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自主設計,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化對音樂的理解,培養創造性思維,并在獨立創作中發現音樂的獨特魅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簡單的樂器和音響材料,如打擊樂器、弦樂器、吹管等,使其對音樂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情緒”這個話題,設計自己創作樂曲的環節,并通過音樂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這種設計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意,又可以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認識和運用能力。在學生創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音符、音程和節奏等要素,將所選擇的情感表現出來,并把這些細微之處轉換成具體的音樂要素。比如,在表現哀傷的時候,可以選用低音調、慢速,用長短音來突出感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扮演“引導者”和“推動者”的角色,適時給予學生反饋與引導,讓學生對音樂元素的使用與搭配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達到更豐富、更具表現力的目的。
四、總結
基于單元整體視角進行高中音樂鑒賞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更好地理解、把握樂曲蘊含的文化、思想,深化情感認知的同時,促進自身音樂素養的綜合提升。因此,在今后教學中,教師應深入剖析單元整體教學的教育價值,積極開發多種教學資源為教學服務,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豐富教學內容,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推動高中音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