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整體教學方法,如構建思維導圖、層次化解讀、創設生活化情境和小組合作探究,本文探討了強化高中學生對英語課文深入理解的策略。以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一冊Unit 1“Food matters”為例,課文展示了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這些方法不僅加強了學生的英語技能,還提高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化理解,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促進了學生對語言和文化深層次的理解和體驗。
一、構建思維導圖,促進課文的深層解讀
在探討牛津高中英語Unit 1“Food matters”時,教師可構建思維導圖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教師:今天我們來通過思維導圖深入探討課文中的主題。讓我們先看看課文的標題,思考它給了我們什么樣的線索。
學生:本單元“Reading”部分的標題是“Comfort Food”,可能是關于食物給我們帶來的安慰感。
教師:對,那讓我們以此為中心展開學習。課文的開頭是怎樣的?請讀一下第一句。
學生(讀):Whenever I feel lonely, I have a secret recipe that never fails:rice,milk and sugar,cooked low and slow.
教師:很好,這句話點明了課文什么樣的主題?
學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作者用食物來安慰自己的孤獨感。
教師:那么我們在導圖上將這種感覺與食物的關系連接起來。課文接下來是怎樣描述這種食物對作者情感的影響的?
學生:作者說這道甜品讓他想起了小時候在祖母家的時光。
教師:很好,那請你用英語描述這種情感。
學生:The creamy flavour works like a time machine,taking me back to my sunny childhood memories with my grandmother.
教師:精彩,我們可以將這句話添加到導圖中,說明食物是如何觸發美好回憶的。那么,課文是怎樣進一步討論“安慰食物”這個概念的?
學生:課文說,安慰食物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同,取決于我們的成長經歷和文化背景。
教師:對,這是一個重要觀點。那請用英語來概括這個觀點。
學生:Our comfort foods are highly individual,reflecting our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教師:好的,我們將這個觀點添加到導圖中,來展示安慰食物的多樣性和個人化特征。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課文是如何結束的。
學生:課文的結尾強調了安慰食物不僅僅是食物,還是與我們的快樂記憶建立情感聯系的方式。
教師:這是一個很好的總結。我們可以在思維導圖上用這個觀點來結束我們的探討。
教師構建思維導圖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通過視覺化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課文,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個人體驗和情感聯系起來。思維導圖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增強了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鍛煉思維能力,開展層次化課文解讀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層次化解讀課文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旨在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這種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從基礎的理解到深層的分析,逐步探索課文的多重含義。
在教學Unit 1“Food matters”時,教師采用層次化解讀的方法來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教師:讓我們來探討這篇關于食物和情感的課文。首先,誰能告訴我課文的主題是什么?
學生:課文的主題是食物如何影響我們的情感。
教師:非常好,那么請閱讀第一段,并分享你的感受。
學生(閱讀):No matter how bad my mood is,that perfect combination is always enough to lift my spirits.
教師:發音很標準!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學生:這句話的意思是特定的食物組合能改善作者的情緒。
教師:對,現在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課文是如何描述食物和情感之間的聯系的。
學生:課文通過作者的個人經歷展示了食物如何帶來情感上的慰藉。
教師:很好,那這種聯系對我們每個人意味著什么?
學生: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慰食物,它與我們的情感和回憶緊密相連。
教師:非常好,這是對文本深層次理解的開始。現在,讓我們來分析課文中的一些關鍵句子。請讀一下這段話。
學生(閱讀):For a Chinese it might be a plate of dumplings with a saucer of vinegar,and for a native of the UK it might be the classic fish and chips,served hot,salty and sour.
教師:這句話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安慰食物的文化差異?
學生:這句話是說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影響人們對安慰食物的選擇。
教師:非常好,這展示了文化多樣性在食物選擇上的影響。現在,思考一下,這篇課文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
學生:它讓我們意識到食物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還是一種文化和情感的表達。
層次化課文解讀的設計意圖是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從基礎的理解到深層的分析。這種方法鼓勵學生探索課文的不同層面,從而提升他們的理解和思維能力。這種策略特別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批判性思維的提升,幫助他們在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深化對文化和情感的理解。
三、以生活為導向,創設趣味性解讀情境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將生活經驗融入課文解讀是一種富有成效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
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語Unit 1“Food matters”時,教師采用了生活化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今天我們來討論這篇關于食物和情感的課文。想想看,你們有沒有類似的感受,哪種食物讓你們感到特別舒適,能帶來安慰?
學生:有,如說熱騰騰的湯面,在冬天吃一碗會讓我覺得特別溫暖。
教師:很好,那讓我們結合你的體驗來探討課文。請讀一下這段話。
學生(閱讀):The feeling of happiness and sense of belonging can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people who move away from their home country.
教師:這句話怎么與你的體驗相聯系?
學生:當我遠離家鄉時,吃家鄉的食物會讓我感到幸福感和歸屬感。
教師:對,這正是課文想要傳達的。現在,讓我們用你的經歷來解析這篇課文。課文中提到了哪些安慰食物?
學生:課文提到了餃子、魚和薯條作為不同文化中的安慰食物。
教師:很好,這些食物如何反映了文化上的差異?
學生:它們顯示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傳統食物,這些食物與我們的文化和回憶緊密相連。
教師:非常好!那么,結合這些信息,你認為食物對我們生活的意義是什么?
學生:食物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生理需要,還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能夠帶來情感的慰藉。
教師:很棒,你的理解很深刻。課文的最后一段是如何結束這個話題的?
學生:課文說安慰食物不只是帶給人們物質上的滿足,它還是人們靈魂上的滋養。
教師:是的,這正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通過將生活經歷與課文內容結合,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環節見表1。
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設計意圖在于將學生的個人經驗與課文內容相結合,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和有意義。通過討論學生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教師幫助他們建立起對課文內容的個人聯系,從而加深他們的理解和記憶。這種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他們在理解和表達英語方面的能力。
四、自主合作探究,以小組合作助力解讀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它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深入理解和探討課文內容。
在教授Unit 1“Food matters”時,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促進學生深入學習。
教師:今天我們將通過小組討論來深入理解這篇課文。每個小組將選擇課文中的一個段落進行分析。小組A,你們可以從課文開頭開始。
小組A學生:我們選擇了課文的第一段。Whenever I feel lonely, I have a secret recipe that never fails...我們討論了這段話如何展現了食物與情感的聯系。
教師:很好,你們對這段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嗎?
小組A學生:我們認為作者通過描述個人經歷來展示安慰食物的力量。
教師:這是一個很好的觀點。小組B,你們選的是哪一段?
小組B學生:我們選的是關于安慰食物與文化聯系的段落。For a Chinese it might be a plate of dumplings...
教師:你們是如何解讀這一部分的?
小組B學生:我們認為這部分展示了食物是如何成為文化身份和情感寄托的。
教師:這是對文化多樣性的深刻理解。小組C,你們呢?
小組C學生:我們關注的是課文的結尾部分。Comfort food tastes good and by building an emotional bond with our happy memories,always makes us feel good.
教師:你們從這段話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小組C學生:我們認為,課文通過這段話強調了食物不僅僅是味覺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上的慰藉。
教師:非常好,你們深入地探討了課文的不同層面。現在,讓我們來綜合這些觀點,討論食物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小組討論的具體情況見表2。
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同時鍛煉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思路來分析和理解課文,從而獲得更全面的理解。這種方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提高了他們的溝通和合作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實驗高級中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