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林 耿浩翔
摘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的重要目標任務。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綜藝節目逐漸成為帶動旅游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特別是不斷涌現的以“文化+旅游”為核心主題的旅游類綜藝節目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實現了文旅產業和綜藝節目的雙贏。本文通過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類綜藝節目的發展現狀和“綜藝+文旅”雙向融合的多元關系,探求促進旅游類綜藝節目持續發展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文旅融合 旅游類綜藝節目 媒體融合
在文化旅游融合的多重賦能下,旅游類綜藝節目不斷創新發展。文旅產業需要綜藝節目進行宣傳推廣以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綜藝節目也需要文旅資源提供核心文化價值以激發節目的內生動力。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為“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目標任務的背景下,探究如何促進旅游類綜藝節目在千帆競發的綜藝市場里持續創新發展,成為媒體融合進程中值得研究的命題。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2年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旅游類綜藝節目在文旅融合背景中推陳出新,其所表達的內容和信息都與“文化+旅游”緊密相關,是以旅游為驅動、解讀傳播文化并兼具娛樂屬性的綜藝節目。
1.旅游類綜藝節目的發展歷程。自綜藝節目發展初期就存在的旅游類綜藝節目,在其發展歷程中與時俱進,逐漸形成多樣化類型,從眾多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并掀起收視熱潮,至今仍保持著向前發展的創新態勢。20世紀80年代,以《正大綜藝》為代表的旅游類綜藝節目進入觀眾視野,迅速產生廣泛的社會反響,彼時的旅游類綜藝節目承擔著開闊眼界“看世界”的重要作用。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我國經濟水平提高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公眾對于旅游的向往程度日益加深,旅游衛視推出了《有多遠走多遠》《行者》等側重觀眾需求導向和生活服務的旅游類綜藝節目。2014年左右,我國旅游類綜藝節目迎來發展黃金期,出現了海外綜藝節目的“引進熱”以及戶外真人秀的制作熱潮,《爸爸去哪兒》《花樣姐姐》《花兒與少年》等節目引發關注。伴隨文旅融合的進程深化,近年涌現出《上新了·故宮》《奔跑吧·黃河篇》《登場了!敦煌》等以“文化+旅游”為核心的旅游類綜藝節目,進一步豐富了旅游類綜藝節目的內涵及外延。
2.旅游類綜藝節目的發展現狀。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文化+旅游”為主題的綜藝節目加快了發展步伐。一方面,旅游類綜藝節目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各種類型的旅游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內容形式也呈現從“旅游真人秀”到“慢綜藝”的變化趨勢。例如,從《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到《向往的生活》《奇遇人生》,節目內容從單純的取景拍攝轉變為體悟當地風土人情,節目形式也從單純的游戲競技向文化旅游過渡;另一方面,旅游類綜藝節目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價值共創,以線上線下優勢資源建立整合的文化產業鏈,為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供現實路徑。例如,湖南衛視《向往的生活》的取景地被稱為“世外桃源”,觀眾線上觀看后將好奇心轉化為線下旅游體驗,拉動取景地旅游經濟轉型升級。總體而言,在注重人文價值內容的傳播環境里,旅游類綜藝節目仍占有一席之地。
3.旅游類綜藝節目的發展問題。在文旅融合以及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旅游類綜藝節目整體雖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持續創新發展仍大有可為。綜合來看,旅游類綜藝節目亟待解決表面化敘事、內容同質化娛樂化、場景損失嚴重等主要問題。
首先,節目核心文化存在表面化敘事等問題。按照內在發展順序,文化由淺入深分別為表層文化、中層文化和核心文化。旅游類綜藝節目雖注重傳遞核心文化,但實際傳播過程往往停留于表層文化,常單一借助地域文化符號進行表面化敘事,割裂能指與所指的關系,導致地域文化內涵在節目形式和內容呈現中容易被抽空,進而使觀眾產生虛空的心理狀態。
其次,內容同質化、娛樂化催生審美疲勞。“流量”是如今影視內容傳播的重要風向標,當某個旅游類綜藝節目掀起熱潮時,會引發其他節目對爆款元素“復刻”。“東施效顰”帶來的短暫收益,使旅游類綜藝節目中文化內容與娛樂內容比例失衡,導致偏離文旅融合中旅游類綜藝節目的合理路徑。長此以往,當“娛樂狂歡”的光環褪去時,觀眾也難免陷入審美疲勞中。
最后,旅游類綜藝節目的場景損失較為嚴重。“場景”的核心是場所與景物等硬要素以及空間與氛圍等軟要素,是人與周圍景物關系的總和。旅游類綜藝節目著力打造場景化的節目呈現,使節目嘉賓和觀眾獲得更為沉浸式的體驗,但不少節目拍攝時在旅游景點造成資源浪費,引發制作方與景點間的矛盾,不僅未能延展當地產業鏈、促進文旅產業發展,反而會影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旅游與綜藝節目的深度融合日益常態化發展。一方面,旅游類綜藝節目是文旅的重要載體,文旅則為節目提供了豐富資源,如取景地及其文化內涵等內容;另一方面,綜藝節目以特有的呈現方式和大眾關注度,推動旅游景點經濟的發展,助力旅游景點文化價值的傳播。
1.融入文旅:堅守旅游類綜藝節目的文化本位。旅游景點與綜藝節目之間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旅游文化對綜藝節目產生多重影響,包含內容支持、場景支持和流量支持等方面。旅游類綜藝節目要堅守文化本位,從多元文化、文化載體、吸引觀眾等路徑積極融入文旅。
其一是多元文化的內容支持。一檔旅游類綜藝節目如果缺乏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基礎和文化內容支持,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旅游景點不僅僅是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文化也展現著每個景點的獨特魅力。例如,《山水間的家》將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作為節目文化內核,《遇見天壇》則依托“祭祀文化”的內核,以嘉賓職業體驗等方式將天壇文化向觀眾娓娓道來。
其二是文化載體的場景支持。文化元素、實景空間承載著心靈記憶,旅游類綜藝節目在制作過程中,取景地的選擇至關重要,決定著整個節目的文化走向。“旅游地”不僅是靜態的文化符號,更是具有全感體驗的文化載體。在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中,節目組選擇故宮博物院作為取景地,通過“故宮”這個具有廣泛共識的文化符號,讓觀眾獲得對故宮文化的立體感知并觸發共同記憶。
其三是吸引觀眾的流量支持。旅游景點的大好河山和風土人情是引發關注的重要法寶,許多旅游景點聞名遐邇,但不少觀眾由于現實原因無法親自前往,需要通過綜藝節目來體驗當地的文旅文化。敦煌有“藝術寶庫”之稱,大批游客有意前往進行“文化朝圣”之旅,但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旅行意向往往不能順利轉化為實際行動。《登場了!敦煌》讓觀眾跟隨節目嘉賓一同體驗和感受當地的形、神、彩、韻,在滿足觀眾好奇心的同時,引發其共情及移情心理,從而有效提高廣大觀眾的關注度。
2.賦能文旅:開創旅游類綜藝節目發展新賽道。在文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綜藝節目對旅游地發展具有正向影響,不僅有助于提高旅游景點的知名度,也能促進當地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旅游類綜藝節目在賦能文旅發展上,要通過拓寬渠道、吸引游客提升景點知名度并實現流量轉化,積極開創節目發展新賽道。
首先,要拓寬傳播渠道提升知名度。綜藝節目的熱播對旅游景點的宣傳推介能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并為當地文旅產業帶來發展活力。2017年10月,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分析報告》顯示,《爸爸去哪兒》第五季第三站拍攝地貴州興義在首播結束后的第一天熱度增長79%;《親愛的客棧》開播后,取景地瀘沽湖的熱度增長56%,還被觀眾賦予了新的名片稱號“戀愛桃花源”。
其次,要吸引更多游客實現流量轉化。在文化旅游方面,節目擴大了旅游景點的傳播渠道和受眾基礎,并且在平臺和文化賦能下強化文旅品牌的吸引力。明星藝人在旅游類綜藝節目中能提供熱門話題和流量,為旅游景點帶來關注度的提升。觀眾選擇綜藝節目的重要原因是尋求情緒釋放及愉悅,在綜藝的助推下旅游景點展現出情感解放的空間功能,吸引觀眾到當地進行參觀游覽,在現實場景中滿足身心融合的體驗需求。
最后,是助力文旅產業升級發展。旅游類綜藝節目在選擇取景地時,需將風土人情與節目主題相互連結,往往能推動當地為營造高質量景觀形象而根據節目需要進行一定的修復或重建。此外,節目還可將“旅游經濟建設”等發展議題作為內容要點。例如,《我的家鄉好美》在湖南籍嘉賓帶領下,前往湖南有代表性的五個地域展示文旅產業發展,帶動經濟創收和村民就業,展現旅游經濟建設給家鄉帶來的巨大蛻變,實現綜藝傳播與社會價值的雙豐收。
旅游類綜藝節目是“娛樂”外衣下“文化”輸出的綜藝門類,也是“文化+旅游+綜藝”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中推動旅游類綜藝節目的持續創新,需要打破固有的局限性,從需求、內容、形式等路徑切入,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綜藝節目可行的發展方向。
1.需求維度:觀眾深度沉浸。如今的綜藝節目,觀眾不只是單純地將綜藝內容作為無聊消遣的工具,而是在觀看綜藝時期望尋找情感出口以釋放個人情緒,并逐步建立起群體認同。因此,綜藝創作者需要從觀眾的需求出發,選取適宜的場景空間并建立互動交流機制,來實現觀眾深度沉浸的視聽體驗。
在旅游類綜藝節目制作中,應注重對地域的多維度呈現和文化的深層次挖掘。取景地的“場景空間”不僅是拍攝取景的物理空間,也是超越時空的深度空間。在場景空間的選擇中可選取真實存在的場景,也可以通過“實景拍攝+數字技術”方式進行空間的視覺再創造,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沉浸感體驗。
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能夠為互動交流提供公共空間,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媒體和受眾的邊界逐漸變得模糊。旅游類綜藝節目應創新互動機制,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線上線下聯動的互動交流,可線上發起征集活動、線下舉辦嘉賓選拔等活動,在觀眾與節目的互動中滿足其主體意識需求,從而實現沉浸式的創新體驗。
2.內容維度:堅持傳承創新。旅游類綜藝節目是我國優秀地域及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在“綜N代”被綜藝市場競相追逐的當下,旅游類綜藝節目要堅定傳承與創新的理念,整合文化符號、挖掘文化內涵,通過重構視角轉向“微宏敘事”。
文化符號是文化的載體,承擔著講好中國優秀文化故事的重要作用。在高速發展的新時代進程中,原有文化符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內涵,這些“古今結合、與時俱進”的文化符號不斷擴大意指空間,展現民族精神和時代內涵,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感染力。因此,旅游類綜藝節目應聚焦于文化符號的整合,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內涵,在解決內容表面化問題的同時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
“微宏敘事”即微觀敘事和宏觀敘事的相互結合,通過貼近生活的表達將個人與時代進行連接,滿足觀眾的審美意趣,在“微宏敘事”的耦合中傳達核心文化內容。旅游類綜藝節目可充分運用“微宏敘事”策略,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不斷細分文化領域,選擇合適的線索人物進行敘事。比如,“大時代”中的“小人物”設定有利于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從而觸發其對“想象的共同體”的情感認同。
3.形式維度:媒體融合傳播。基于卡茨等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具有主動權的受眾會選擇兩個及以上的媒體渠道來滿足其需求,這就需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進行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在形式維度上,旅游類綜藝節目可通過媒體融合、創新機制等方式,來滿足觀眾不同時間和地點的差異化需求,并推動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傳統媒體具有視聽、敘事等內容方面的天然優勢,而新媒體具有更強互動性和相應的傳播力、影響力,兩者的有效融合能夠充分發揮“媒介”的傳播作用。在5G技術的加持下,媒體融合已經進入縱深發展的關鍵階段,需要創作者轉變思維,有效定位受眾需求,打造傳播矩陣實現節目的多平臺聯動。“微綜藝”在媒體深度融合中應運而生并發展成為行業新風口,由廣西文化和旅游廳、廣西日報、廣西云聯合出品的文旅微綜藝節目《趣廣西打工!怦然心動的offer》是其中的代表案例。
此外,旅游類綜藝節目在保持優質文化內容輸出的前提下,需面向不同視頻平臺創新多樣化的傳播方式,除了在平臺首頁進行傳統推廣,還應積極推進線下見面會、話題營銷、口碑傳播等。旅游類綜藝節目要合理利用媒體融合的縱深發展成果,不斷創新傳播機制,更好地呈現節目文化價值,持續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依托“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主題,旅游類綜藝節目有機會在我國的“十四五”文化發展中成為綜藝市場的“常青樹”。旅游類綜藝節目以多元形式向觀眾展示優秀的旅游文化,吸引觀眾進行線下實景游覽,有利于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旅游類綜藝節目在后續發展進程中,如何繼續拓展雙向融合的創新路徑,持續突破需求、內容、形式等維度的局限性,將是節目創作者和文旅產業需要共同努力的重點方向。
作者單位 河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本文系2023—2024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數字化賦能下南運河區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HB23YS03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新華網.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EB/OL].(2022-08-16)[2023-03-15].http://www. news.cn/politics/zywj/2022-08/16/c_1128920613.htm.
[2]譚天.從渠道爭奪到終端制勝,從受眾場景到用戶場景——傳統媒體融合轉型的關鍵[J].新聞記者,2015(04).
[3]郜書鍇.場景理論的內容框架與困境對策[J].當代傳播,2015(04).
【編輯: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