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凱寧 丁糧柯
摘要:《晨鐘報》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媒介。該報以革命思想和理論為指導,以工人階級的利益和需求為出發點和歸宿,運用多種創新和有效的宣傳手段,為中國工人運動引領方向。雖然辦刊時間較短,但伴隨著當時社會環境的巨變,《晨鐘報》與中國共產黨、工人階級、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持續演進,使得其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對中國工人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晨鐘報》 中國工人運動 宣傳策略
《晨鐘報》是近代中國第一份馬克思主義工人報紙,對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該報于1916年8月15日在北京創刊,李大釗任第一任總編并撰寫代發刊詞《晨鐘之使命》,指出該報目的是喚起民族覺醒,激勵青年追求理想中華。報刊以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新文化運動為指導思想,以工人階級利益為目標,創新、有效地傳播革命理論和實踐。它影響了工人階級的覺悟、團結和斗爭,促進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和實踐,于抗戰前夕停刊。但學界對該報在工人運動中的宣傳策略和影響研究較少,本文將對此進行系統性分析,為當前中國傳媒事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晨鐘報》堅持共和主義、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為中國人民爭取自由和權利,維護國家獨立和尊嚴。辦報期間正值中國工人運動風起云涌之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工人階級逐步成為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革命領導和中堅力量。
1.《晨鐘報》與中國共產黨。《晨鐘報》與中國共產黨有著密切的聯系和互動,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媒介。該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重要的思想交流平臺之一,曾發表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普及了馬克思主義知識,并引發各界討論。該報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重要的組織聯系紐帶之一。1920年陳獨秀接受共產國際代表的委托,籌備成立中國共產黨,他運用《晨鐘報》的渠道和影響力,聯系各地的馬克思主義者,與劉仁靜、李大釗,鄧中夏等人保持聯系,為黨的組織建設奠定了基礎。該報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最重要的宣傳工具之一,曾發表陳獨秀的《中國共產黨宣言》,向社會公開宣布黨的存在和主張,并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揭露反動勢力,動員群眾參與革命斗爭。
2.《晨鐘報》與中國工人階級。《晨鐘報》是工人階級的啟蒙者,它通過多種手段傳播革命思想和理論,提高了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和組織能力,使他們成為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領導力量和中堅力量,革命意識不斷高漲。它以工人階級的利益和需求為出發點和歸宿,以教育和引導工人階級為主要任務,為工人階級提供了豐富而有效的宣傳教育內容和方式。例如,《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論俄國革命》肯定了俄國十月革命的意義,并指導了中國革命的方向;該報還通過刊登漫畫來反映工人階級的悲慘境遇,暗示其進行反抗的必要性;“勞動節紀念”專號介紹了“五一國際勞動節”的起源和意義,號召中國工人階級與國際勞動組織接軌。1924年2月,《晨鐘報》副刊改為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的機關報,報道了全國鐵路工人運動的情況和成果,并指出中國工人應該向蘇聯工人學習革命的方法和策略。
《晨鐘報》作為馬克思主義工人報刊,其主要目的就是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影響和引導工人階級的思想和行動。因此,筆者從宣傳方式維度分析該報的宣傳策略,按照內容的不同形式來劃分不同欄目和內容,符合該報的本質和特征。該報在宣傳中運用多種形式,創造了豐富而生動的宣傳內容,如新聞、評論、詩歌、漫畫等。還運用隱喻、諷刺、比喻等多種方法和技巧突破政治審查和壓迫,充分顯示出辦報的藝術性與智慧性。
1.新聞報道:直觀呈現工人運動的情況和訴求。作為馬克思主義工人報刊,《晨鐘報》全面報道了1925年至1927年間的中國工人運動和革命戰爭,及時反映國內外工人運動狀況,揭露資本家和政府的剝削和壓迫,鼓勵工人階級進行斗爭和抵抗。1925年5月,英國警察在上海屠殺罷工的中國工人,引發全國反帝愛國運動。《晨鐘報》翌日即刊登《上海慘案》一文,呼吁全國人民團結一致,聲援上海工人,抵制外貨,反對不平等條約。后持續報道各地的示威、罷工事件,展現了工人階級的斗爭和犧牲精神。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在共產黨人的參與和指導下開始了北伐戰爭,旨在統一全國,推翻軍閥統治。《晨鐘報》以“北伐”為專題,每天報道北伐軍的戰況和進展,還介紹了北伐軍中的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的先進事跡,宣傳了北伐的目標與意義。此外還報道了北伐中的工人運動,如廣州大罷工、武漢三鎮工人運動等,凸顯了工人階級在北伐中的作用和地位。1927年4月,《晨鐘報》發文譴責蔣介石在上海的反革命政變,指出“蔣介石是叛徒”,號召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支持共產黨和工農紅軍。同年8月7日,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這是以土地為綱領、以武裝斗爭為手段、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共產黨為領導的革命戰爭。不久《晨鐘報》刊登了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介紹農村革命的情況和成就,宣傳土地革命的綱領和策略。這反映出《晨鐘報》在新聞報道方面的特點:一是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工人運動;二是堅持工人立場,支持和贊揚工人運動,抗議和譴責資本家和政府;三是以工人運動為主線,聯系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情況,揭示工人運動的背景、意義、形勢和問題。
2.新聞評論:分析評價工人運動的形勢與問題。《晨鐘報》通過新聞評論來指導工人運動,闡述工人階級的主張,批判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危害,宣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觀點和論證方法,以適應工人運動的發展。該報在五四運動中肯定了學生運動的愛國和進步,指出中國外交失敗的根源,呼吁人民團結,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該報提出“文化革命”的口號,主張用科學和民主代替封建和專制,用新文化啟迪民眾。在北伐戰爭中,該報贊揚了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和遠見,支持國民黨的三大政策,并強調國共合作的重要性,呼吁各界人士加入國民黨,參與北伐,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同時還揭露了蔣介石、汪精衛等反革命分子的惡劣行徑。在土地革命中,《晨鐘報》反對蔣介石的叛變和屠殺,支持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土地革命,并刊登了毛澤東等領導人的重要文章和講話,介紹農村革命的成就,宣傳土地革命的綱領和策略,揭示了工人運動的目標和意義,對土地問題進行了深刻分析。
3.副刊專欄: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晨鐘報》于1919年開設“馬克思研究”專欄,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解釋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和工人運動的指導意義,引導了工人階級學習馬克思主義。該報根據歷史時期和社會發展形勢,靈活調整專欄的出版內容,以適應工人運動的需要。
五四運動時期,專欄轉述《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馬克思經典著作,并加注釋解釋。如1919年副刊刊載淵泉的《近世社會主義鼻祖馬克思之奮斗生涯》,介紹了馬克思寫《資本論》的歷史及第一卷出版的經歷。這些介紹性讀物讓中國讀者初步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方法,為工人運動提供理論基礎和思想武器。北伐戰爭時期,專欄主要發表概念闡釋文章,如《階級》《剩余價值》等。1919年5月起,副刊連載《雇傭勞動與資本》的第一個版本《勞動與資本》,使中國讀者清楚地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和目標,為工人運動提供了政治方向和革命目標。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專欄著重筆墨于馬克思主義歷史規律的分析,如《歷史唯物論》《社會形態演變論》等。1919年5月5日,專欄刊載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該文用通俗語言解釋了馬克思的歷史觀和經濟論。這些文章的觀點在當時新穎且引人注目,給中國社會帶來極大震撼,使中國讀者了解到歷史發展的真實規律和方向,為工人運動提供歷史視野和革命策略。
4.創新方法:突破政治審查和軍閥壓迫。《晨鐘報》在宣傳工人運動的過程中遭受著巨大的政治壓力和經濟困難。查禁、“封殺”給辦報工作帶來困難和危險。但該報不屈不撓,運用多種方法技巧,突破政治審查和軍閥壓迫。刊載馬克思主義論著譯文時,用隱晦手法改名換詞,保留原意,避免政治禁忌。刊登李大釗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評論闡釋時,改詞換句暗示馬克思主義,并借此來支持工人階級,把握和引領著時代潮流;刊登反映工人生活斗爭的文學作品時,用藝術化手法借用留學生視角描寫中國現狀,暗批軍閥、帝國主義和國民黨,以展現對革命前途的期待。這體現了對文學作品的創造性和選擇性,也體現了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反思。此外,該報還用變換字體、改變版面、使用密碼等技巧,在印刷、發行、通訊等方面運用各種技巧,節省成本,增加效率。這些技巧既有靈活性又有創新性,既有適應性又有突破性。
《晨鐘報》作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媒介,不僅通過多種宣傳策略,為工人階級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斗爭武器,而且在中國工人運動中發揮了積極的影響作用,促進了工人階級的覺悟、團結、組織、斗爭和思想的提高和發展,對中國工人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提高工人階級的覺悟和團結。《晨鐘報》是工人階級的啟蒙者和領導者,它教育工人階級認識自己的階級地位和政治任務,增強工人階級的自信和團結,形成工人階級的共同利益和目標。該報通過刊登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文章及作品,啟發了工人階級的革命思想和理論,培養了工人階級的革命領導力量,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馬克思研究”專欄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方法,并刊登了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評論和闡釋,以及反映工人生活和斗爭的文學作品,使讀者多角度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該報在1919年5月1日號召工人階級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在1923年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階級機關報,并提出“爭取民主權利”的口號;1927年參與并支持南昌起義,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這些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對中國革命的進程和結果有重要影響,而這些文章和作品在五四運動中起到了啟蒙作用,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時還通過報道和支持工人階級的革命實踐活動,使工人階級認識到自己受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剝削和壓迫,要靠斗爭改變命運,提高了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和斗爭能力,為中國革命的變革奠定了政治基礎。
2.促進工人組織的建立與發展。《晨鐘報》介紹了國內外工會運動的理論和實踐,促進了工人階級的組織和團結,保護了工人階級的權益,啟發了工人階級對工會組織的認識和重視。該報1919年5月1日發表“勞動節紀念”專號,呼吁中國工人階級成立工會組織;1919年8月至1920年3月期間發表了《產業工會主義》《產業工會主義與社會主義》《俄國勞動組合運動》等文章,分析和比較國內外工會運動,啟發讀者認識和重視工會組織。此外還通過報道支持工人階級的經濟斗爭活動,揭露反動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維護工人階級的經濟地位和利益訴求。1919年5月4日至7日,報道了北京首次大規模的政治性罷工,響應五四運動,并與學生群眾聯合抗議巴黎和會對中國的不公平待遇;1925年5月30日至6月初期間,報道了北京最大規模的政治性罷工,響應上海五卅運動,并與全國工人群眾聯合抗議英日等帝國主義對上海工人的鎮壓;在1928年3月至4月期間,領導并參與“紅色經濟合作社”的組織和運作,這是中國早期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重要案例,對探索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要意義。這些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經濟斗爭和建設事件,對中國社會的變革和進步有重要影響。
3.提升工人階級的地位和力量。《晨鐘報》介紹國內外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和現狀,激發了工人階級對社會主義的向往,影響了工人階級的地位和力量,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社會基礎。該報發表《俄國革命史》,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使讀者了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和成果,啟發了讀者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向往。同時還通過報道和支持工人階級參與的社會政治斗爭活動,展示了工人階級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獨立解放事業、建立新中國做出了貢獻。該報在1924年支持北伐戰爭,響應北京工人罷工;1927年4月至5月期間,上海工人階級為保衛國共合作而武裝起義,與國民革命軍攻占上海市區,打敗北洋軍閥,這是中國工人階級首次武裝參與政治斗爭,后又反對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并號召北京工人罷工抗議;1927年12月參與并支持廣州起義。這些斗爭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社會政治斗爭事件,對中國革命的進程和結果產生了深遠影響。
綜合來看,《晨鐘報》可謂是宣傳工作的典范,對當今中國傳媒事業發展有重要的啟示。報刊辦報應該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關注社會和民生問題,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不受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影響;同時要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引導的作用,推動社會進步和變革,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此外也應該注重文化創作和傳播,展示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和審美情趣,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和思想水平,影響社會文化的風氣和趨勢,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 湯凱寧 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
丁糧柯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
參考文獻
[1]蔡樂蘇.西方文化危機的影響與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02).
[2]張衛波.《晨報》與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J].月讀,2021(09).
[3]河上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N].晨鐘報,1919-05-05.
【編輯: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