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
摘要: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戰略級別的重要空間載體,其形象的跨文化傳播不僅關系到大灣區自身的發展,而且對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國際競爭與合作有著重要影響。本文在對粵港澳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的維度及其在傳播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提出確保傳播方向正確性、加強傳播過程規范性以及增強文化自信等具體對策,以求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效果。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形象 國際競爭力 跨文化傳播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的國家戰略級別的世界級城市群,其所處地理位置優勢明顯、經濟基礎雄厚、覆蓋人口眾多、文化底蘊厚重,不僅對該區域地方城市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也是我國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重要空間載體。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既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亦直接影響著我國整體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度與成效。基于對國家戰略和大灣區形象充分認知的多維度、多路徑的跨文化傳播,是實現大灣區國際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明確粵港澳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的主要維度并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塑造與傳播,有助于促使粵港澳大灣區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并在滿足我國內部需求的同時,融入全球化發展語境,以世界級城市群之姿發聲。結合當前國內外環境,粵港澳大灣區形象的跨文化傳播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
1.開放自信的空間載體。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重要載體,是我國國家形象的重要名片之一,因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形象傳播首先應強調自身是一個開放自信的空間載體。一方面,國家可以通過此窗口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發展理念傳遞給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此吸引世界各國走進我國,真實全面地了解中國的實際發展情況,推動海外國家與我國進行深入的交流、溝通、競爭與合作。
2.自由健康的投資環境。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總量、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機場旅客吞吐量、進出口總值等方面均具有很強優勢。在國家明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政策落實之后,其向國際一流灣區邁進的步伐更加矯健。大灣區的港口、機場以及相應的城市間交通網絡得到進一步完善,進出口口岸、基礎設施、物流行業也得到了發展,大灣區的運輸服務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同時,科技基礎設施構建以及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等具體前提要素也得到了持續推動,為信息化產業、裝備制造業產業鏈的形成與延伸奠定了基礎。此外,香港是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環境具有明顯優勢。就香港而言,度過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在國際金融方面仍然發揮著巨大影響力,其投資環境與市場競爭力顯而易見;澳門不僅是著名的旅游休閑勝地,而且是世界資金周轉的重要區域,同樣也有自由健康的投資環境。這些先天優勢都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對世界各地的投資商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因此,自由健康的投資環境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維度之一。
3.底蘊厚重的人文灣區。文化是一個區域發展的重要支撐,粵港澳大灣區不論是在文化淵源上還是在地理環境上,不論是在民風民俗上還是在人文精神上,都有著諸多共同點,可謂是一脈相承。這就為其經濟、政治等方面發展奠定了扎實的文化基礎。尤其是孫中山文化與嶺南文化,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環境的重要支撐點。粵港澳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過程要著重將大灣區的語言、歷史、風俗等方面的文化狀況進行梳理,形成系統化的價值鏈,并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區域內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將交流成果進行重點傳播,進而為其形象樹立與塑造提供強勁的內生動力。在對其形象進行傳播時不僅要注重強調自身的區域性文化,也要對文化傳播的全球性語境進行考察與分析,使相關傳播在體現自身文化價值的同時與世界文化得以交流與融合。這既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效果的提升,也是我國兼容并包交流態度的直接體現。
粵港澳大灣區良好形象的塑造及其跨文化傳播的實際效果,依賴于對大灣區發展面臨困境與挑戰的客觀全面認知。多元傳播主體難管理、裂變式傳播形態難控制和多層次傳播受眾難引導,是目前大灣區國際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1.多元性傳播主體難管理。傳播主體是整個傳播過程的實踐者,不論是傳播內容還是傳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傳播主體的主導性意向。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的內容和效果不僅取決于大灣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現狀,也取決于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的傾向與立場。就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實踐而言,傳播主體不僅包括官方的政府與媒體,也有非官方的各種信息傳播主體,尤其是以自媒體的構建參與較為突出。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的廣泛應用,以個體作為傳播主體的自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所產生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使粵港澳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實踐面臨一定的挑戰,尤其體現在對傳播主體的管理方面。傳播主體中的政府與權威媒體機構,其傳播活動是有組織的傳播行為,并受到較大程度的規制與監管,從業者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能夠確保所傳播信息內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而以自媒體為主的非官方信息傳播主體,在對大灣區形象進行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媒介素養,即對傳播信息把關不足,對其傳播行為缺少全面認識,一味追求流量而忽視相應的社會影響,對可能引起的不良社會反應缺乏基本的預測和判斷。因而多元性傳播主體在豐富了信息傳播內容、擴大了文化傳播范圍的同時,也為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制造了難以監管的困難。
2.裂變式傳播形態難控制。傳播手段與傳播形式的不斷豐富促使傳播形態更加多樣,尤其是隨著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的廣泛應用與普及,裂變式傳播成為主導方式,不論是在傳播范圍上還是在傳播速度上都有了質的提升。但同時,也使傳播過程更加難以控制,尤其是當一些虛假信息經過裂變式傳播后,要想及時有效地對其加以攔截和撤回是十分困難的。裂變式傳播的內容通常以碎片化信息為主,這些信息缺乏系統性與全面性,容易造成信息傳播的片面與失實。粵港澳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實踐活動過程中,很難避免碎片化信息的裂變式傳播,這就為其形象的積極塑造與樹立埋下了一定程度的隱患。
3.多層次傳播受眾難引導。在移動互聯時代,傳播過程不是封閉的,也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循環往復的。就粵港澳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活動而言,其傳播過程更是如此。每一個參與者通常既是傳播者也是受傳者,如官方媒體在傳播過程當中會受受眾反饋信息的影響而對信息進行甄選和加工,作為社會普通個體的受眾,也會將官方媒體所傳播的信息通過自媒體平臺進行二次加工與傳播。可見,傳播者與受眾的角色在傳播過程中是相互轉變的,這就使受眾更加復雜化而突顯出多層次特征。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受到全球矚目,其受眾群體更加龐大而復雜,跨文化傳播過程所針對的受眾,其文化背景與意識形態取向的差異更增加了大灣區形象傳播的難度,要對海外受眾展開正面引導進而使他們對大灣區形成積極認識,也存在較大困難。
基于對粵港澳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的維度以及在實際傳播過程中所面臨挑戰的分析,大灣區形象的跨文化傳播可從以下三條路徑推進。
1.充分調動傳播主體,保持傳播方向的正確性。首先,政府與官方媒體要營造良好的傳播氛圍,利用自身便捷的信息來源第一時間向受眾提供真實、可靠、全面的信息,讓片面、不夠真實、容易誤導受眾的信息沒有空隙可鉆,在源頭上杜絕錯誤信息的傳遞。其次,非官方媒體以及個體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增強信息的辨識能力,在對信息進行讀取、選擇與傳播的過程中保持理性客觀。同時,要增強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尤其在對粵港澳大灣區形象傳播的過程中,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傳播正面信息。最后,要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要善于通過多種方式引導意見領袖傳播正能量信息,或者在消極信息引發不良影響時,借助意見領袖的發聲引導民眾保持傳播方向的正確性。
2.規范制度監管,加強傳播過程的規約性。首先,要制定明確、全面的制度。既要包括信息公開與傳播實踐等方面的具體規范,也要包括對造謠、傳謠、惡意傳播失實信息對粵港澳大灣區形象產生消極影響的處罰規定。相關政府部門以及主流媒體要對該制度進行解讀,廣大群眾作為信息的接收者與傳播者也要對該制度有一定了解與認知。所有傳播主體的行為在制度的底線之上進行,才可能最大限度避免不實信息的傳播對粵港澳大灣區形象的不利影響。其次,各部門要明確自身職責,相關職責要在制度當中明確劃分。這不僅有利于各部門明確分工,確保自身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內容不落空,而且有利于對管理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和失職行為等進行追責,從而確保制度執行的力度與時效性。
3.堅定樹立文化自信,實現傳播實踐可持續性。在對大灣區形象進行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要尤其注重對孫中山文化與嶺南文化的傳播,通過博物館展覽、主題片宣傳等多種形式,利用微博、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媒介手段對孫中山先生的理念思想、生平事跡、革命經歷以及嶺南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主要文化特色等進行全面的介紹和傳播,進而向全世界展現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要注重對大灣區創新文化與科技成果的傳播,還要吸引、培養人才。這里所說的人才,既指能夠實際創造大灣區文化、科技等方面成果的人才——這是大灣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也指對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進行實際傳播活動的實踐主體,特別是進行傳播活動的政府工作人員與官方媒體從業人員。該群體是粵港澳大灣區形象傳播的重要把關人與主要實踐者,其思想素質與業務能力直接關系到粵港澳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的傳播內容、傳播速度、傳播效果,以及對危機事件的處理與應對結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粵港澳大灣區形象跨文化傳播的可持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群體的信息傳播素養與能力。
作者單位 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本文系成都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城市形象跨文化傳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398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穎,陳思言.粵港澳大灣區形象國際傳播研究——以六家中國主流媒體推特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2(12).
[2]吳煒華,楊芊.空間話語、區域符號與文化創新的三重勾連:基于粵港澳大灣區對外傳播的媒介[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2(04).
[3]田香凝,趙淑萍.中國特色大區域傳播的創新與開拓——基于對粵港澳大灣區傳媒新動能的前沿考察[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10).
[4]紀春禮,曾忠祿.基于智慧專業化理論的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5).
[5]陳世棟.粵港澳大灣區要素流動空間特征及國際對接路徑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