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
花落辭故枝,風回返無處。
骨肉恩書重,漂泊難相遇。
猶有淚成河,經天復東注。
【評論】
據宋代黃鶴所注,這首詩作于唐乾元元年(758)暮春。當時,杜甫從左拾遺的位置上被貶到華州任司功參軍,初由京城抵至貶地,同時得到遠往河南的弟弟來信,又恰見風中紫荊花落,遂感慨萬千,寫下此詩。
紫荊是落葉灌木,一名滿條紅,葉似掌,開紫紅色細碎小花,花梗短,貼枝而放,放則成團簇狀,團團簇簇的花朵擁擠枝頭,一派親密無間模樣。《藝文類聚》卷八十九引周景式《孝子傳》曰:“古有兄弟,忽欲分異,出門見三荊同株,接葉連蔭。嘆曰:‘木猶欣聚,況我而殊哉。還為雍和。”南北朝吳均所撰《續齊諧記》里也講一個類此的傳說故事。此后,紫荊便有了家庭和睦、兄弟相親的寓意。杜甫此詩以“風吹紫荊樹”一句起筆,既點明時令當是暮春,也是借紫荊的這個寓意起興,往下以花落辭樹、風回無返來喻寫他們兄弟骨肉分離,東行的東行,西去的西去,各自奔波于仕途上,漂泊不定,相會無期。他想到這些,難過之情不可抑,因而不由得淚如傾河。
杜甫是深情之人,對親情很看重,四弟一妹雖非一母所生,卻愛護有加。有學者推斷,杜甫父親官階至五品,他在父親辭世后大概是將資蔭、資產皆讓與了諸弟,自己則憑靠應試、干謁以及獻賦等方式四處辛苦求仕。遺憾的是,辛苦求得的仕途卻并不順遂,他在左拾遺的位置上沒干多久便被貶往華州,在華州任上亦短暫停留些時,也就是在寫下這首詩后不久,便遭遇了戰亂饑荒,于是棄官西去。杜甫在后半生的流寓生涯中,與弟妹們更是遙隔萬里,對弟妹們的牽念也更甚,也常因此“猶有淚成河”。如在秦州時有詩云:“干戈猶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淚沾襟血,梳頭滿面絲……”在蜀中時有詩云:“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在閬州時有詩云:“……鬢毛元自白,淚點向來垂。不是無兄弟,其如有別離。巴山春色靜,北望轉逶迤。”在夔州時有詩云:“……長葛書難得,江州涕不禁。團圓思弟妹,行坐白頭吟。”在湖南時有詩云:“……賦詩猶落筆,獻壽更稱觴。不見江東弟,高歌淚數行。”一個大男人,輒就涕淚俱下,若非真情難抑,實在找不到別的道理。難怪清代浦起龍在所撰《讀杜心解》里感嘆道:“公(杜甫)以質語露真情,凡兄弟詩皆然。”
古來詠紫荊花的詩詞不少,除了杜甫這首,還有一首也該讀讀,即宋代韋驤的《紫荊花》:“紫艷暮春庭,少陵詩思清。老蛟蟠曲干,丹礦綴繁英。花譜元無品,春工別有情。不隨桃李色,俗眼莫相輕。”此詩雖未見得有多好,但話說得在理。確是,有了杜甫賦予紫荊的“詩思”,紫荊在世人眼里,從此變得更不同。(楊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