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蕓 榮金 劉彬博 張冰雪



摘 要 大豆是陜西省藍田縣糧食和經濟作物之一,種植歷史悠久,在農業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消費量逐漸增大,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因此提高大豆產量,促進農民增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篩選出適宜藍田縣種植的大豆品種,獲取最佳播種時間,藍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以新引進的8個大豆品種:陜墾豆4號、秦豆2018、齊黃34、秦豆8號(CK)、鄭豆1307、中黃13、安豆203及中黃70為研究對象,將播種期設為2個處理,對2個處理各參試品種生育期、農藝性狀、抗逆性、產量構成等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2個處理中,同一品種播種期6月20日比播種期6月27日的產量高,與對照秦豆8號相比,中黃13、齊黃34產量高,綜合表現最好,可在藍田縣推廣種植。
關鍵詞 大豆;品種;處理;產量;陜西省藍田縣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4.025
大豆是我國栽培歷史十分悠久的作物,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前景,也是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之一[1]。陜西省藍田縣種植大豆基礎條件好,分布區域廣,種植面積也在逐年上升,在藍田縣農業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提高大豆產量,促進農民增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近年來,藍田縣大豆種植存在品種多、亂、雜的現象,種植的大豆品種有30多個。為了篩選出適宜藍田縣種植的優質品種,進一步提高大豆單位面積產量,獲取大豆最佳播種時間,為大田生產提供科學依據,藍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對新引進的8個大豆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抗逆性等性狀進行田間表現鑒定,從中篩選出綜合性狀優良的大豆新品種,并提出推廣種植和生產布局意見,以此帶動當地大豆生產[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藍田縣厚鎮東咀村,地勢平整、肥力較好,無灌溉設施。試驗地面積730 m2,前茬作物為小麥,土壤為黏土。
1.2 參試品種
陜墾豆4號、秦豆2018、齊黃34、秦豆8號(CK)、鄭豆1307、中黃13、安豆203及中黃70共8個參試
品種。
1.3 試驗設計與方法
8個參試品種采用隨機排列,共設3次重復。播種期設為2個處理(處理一于6月20日播種,處理二于6月27日播種)。每個小區長4.0 m,寬3.2 m,面積為12.80 m2,種植行距為0.4 m,小區間隔0.5 m,走道0.5 m,試驗地四周設保護行。
1.4 田間管理
此次試驗分別于6月20日、6月27日進行人工開溝條播,667 m2播量為6~8 kg。播前深翻耕,用高活性腐植酸含量不低于2%、[m(N)∶m(P2O5)∶m(K2O)=17∶20∶5]的復合肥料作為底肥1次施入。處理一于6月30日至7月2日陸續出苗,處理二于7月3—5日陸續出苗,4~5片葉間苗,8月14日用氨基酸水溶肥4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1次,苗期中耕除草2次,初花期趁雨追肥1次(667 m2追施尿素5 kg)。各品種于10月8—16日相繼成熟并一次收獲。
1.5 氣象因素對大豆生長的影響
藍田縣6月中上旬陰雨連綿,氣溫回升慢,導致處理一各品種出苗推遲2~3 d,6月下旬天氣晴好,氣溫回升快,土壤墑情適宜,有利于大豆出苗。苗期雨量適中,有利于大豆生長;花期至結莢期降水較往年偏多,不利于大豆結莢;鼓粒前期降水較多有利于增加粒重,但鼓粒后期至成熟前期連續陰雨,氣溫較往年偏低,日照較往年偏少,不利于粒重增加且推遲了大豆的成熟期[3]。
1.6 調查項目及方法
對2個處理的各品種分別進行田間調查與室內考種,田間調查記載各品種的播期、出苗期、開花期、花色、葉形、結莢期、鼓粒期、成熟期及病蟲害發生情況[4]。成熟后,選取每個小區第4行連續20株進行室內考種,記載每個小區品種的平均株高、分枝個數、單株粒數、百粒重,計算667 m2產量,進行產量比較分析[5]。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從表1可見,處理一各品種的生育期變幅為110~116 d,秦豆2018的生育期和對照相同,其余參試品種的生育期都長于對照,其中陜墾豆4號和鄭豆1307的生育期最長。處理二各品種的生育期變幅為106~111 d,齊黃34、中黃70的生育期和對照相同,其余參試品種的生育期都長于對照,其中陜墾豆4號和鄭豆1307的生育期最長。
2.2 植株性狀
從表2可見,處理一的各品種株高變幅為50.0~64.0 cm,陜墾豆4號、秦豆2018、鄭豆1307株高高于對照,單株分枝數變幅為0.6~1.8個,陜墾豆4號、秦豆2018、中黃13、齊黃34、鄭豆1307及中黃70單株分枝數高于對照。處理二的各品種株高變幅為52.0~72.0 cm,鄭豆1307、秦豆2018株高高于對照,單株分枝數變幅為0.0~1.0個,中黃13、陜墾豆4號、齊黃34、中黃70、安豆203單株分枝數高于對照。同一品種,處理二的株高大多高于處理一,處理一的單株分枝數高于處理二。
2.3 病蟲害情況
從表3可見,2個處理中,除陜墾豆4號有輕度黃葉斑病發生外,其余各品種沒有病蟲害發生。
2.4 產量及產量結構
從表4可見,2個處理的各品種平均667 m2株數變幅為1.4萬~1.6萬株。處理一各品種平均單株莢數變幅為19.7~37.6個,鄭豆1307、陜墾豆4號、中黃13、齊黃34平均單株莢數高于對照;平均每莢粒數變幅為1.9~2.2個,各品種平均每莢粒數都高于對照;平均單株粒數變幅為40.1~75.2個,各品種平均單株粒數都高于對照;平均百粒重變幅為16.3~22.4 g,
秦豆2018、安豆203、齊黃34、中黃13的百粒重高于對照;各品種平均85%折合667 m2產量變幅為95.5~149.3 kg,陜墾豆4號、鄭豆1307、中黃13、齊黃34、秦豆2018及安豆203的平均85%折合667 m2
產量高于對照。處理二各品種平均單株莢數變幅為16.7~33.6個,陜墾豆4號、鄭豆1307、中黃13、齊黃34平均單株莢數高于對照;平均每莢粒數變幅為2.0~2.3個,平均單株粒數變幅為33.8~68.8個,陜墾豆4號、鄭豆1307、齊黃34、中黃13的平均單株粒數高于對照;平均百粒重變幅為17.5~22.3 g,秦豆2018、中黃13、齊黃34、安豆203、中黃70的平均百粒重高于對照;各品種平均85%折合667 m2產量差異顯著,變幅為95.1~145.7 kg,陜墾豆4號、鄭豆1307、中黃13、齊黃34、安豆203的平均85%折合667 m2產量高于對照。2個處理中,有7個品種平均產量是處理一高于處理二,平均產量位居前4名的依次是陜墾豆4、鄭豆1307、中黃13、齊黃34,且都高于對照。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試驗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在氣候條件及田間管理相同的情況下,和對照相比,中黃13和齊黃34有效分枝多,千粒重高,單株粒數多,生育期基本一致,綜合性狀好,可在藍田縣推廣種植,同時建議藍田縣大豆種植戶,大豆播種時間集中在6月20日前后為宜,氣象條件適宜情況下,盡量早播。
參考文獻:
[1] 趙曉雷,付從貴,王奕,等.我國大豆快速育種技術的研究現狀[J].農業科技通訊,2016(7):4.
[2] 周珊,南璐,劉康懿,等.播期對商洛中溫區大豆產量及農藝性狀影響初探[J].陜西農業科學,2020,66(8):65-68.
[3] 宮麗娟,王萍,姜藍齊,等.高寒區大豆適宜播種期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21,37(5):57-64.
[4] 李鵬,伊海濤.汶上縣大豆新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1(1):107.
[5] 覃耀慕.大豆新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農技推廣,2006,22(4):20-21.
(責任編輯:張春雨)
收稿日期:2024-01-04
作者簡介:楊蕓(1982—),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研究。E-mail:5037772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