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瑩倩



資深級中國烹飪大師,中國烹飪大師名人堂導師,中國浙菜(國際)發展委員會榮譽主席,中國浙菜研發中心首席研究員,紹興市餐飲業和烹飪協會副會長,紹興市名廚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式烹調高級技師。曾獲第四屆全國烹調技術比賽金牌,第六屆全國烹飪技能競賽團體賽金獎,全國餐飲業國家一級評委,國家職業技能競賽裁判員,全國百名中國烹飪大師金爵獎,全國優秀廚師,中華金廚獎,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技術能手,浙江省首席技師,功勛浙菜大師,浙江省餐飲烹飪事業功勛人物,光大浙菜貢獻獎,紹興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紹興市職業技術帶頭人,紹興市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浙江省茅天堯技能大師工作室,浙江省紹興菜烹飪技藝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曾出版個人專著《中國紹興菜》《江南名菜名點圖譜· 紹興菜》《品味紹興》《人間至味菜根香》《魯迅筆下的紹興菜》《越菜傳香》《百味紹興》《鼎邊偶語》《紹興十大碗》等。
意氣風發,腳踏實地做實事
1975 年,茅天堯高中畢業,進入紹興飲食服務公司同心樓成為一名廚師學徒。那時,他盡管對廚師行業一無所知,但毅然定下目標——要把這行做好。
茅天堯的學徒生涯始于打雜。學徒要早5 點到店,晚8點離店,承包所有雜貨臟活苦活。他卻毫無怨言,默默承受勞動帶來的沉重疲憊,專注于學習烹飪。給廚師打下手的時候,他將烹飪手法和步驟記在心中。
當時的紹興名廚盛阿三是同心樓的廚師,也是同心樓的經理,他將茅天堯的吃苦耐勞和潛心篤志看在眼中,于是收為徒弟,用心培養。此后,茅天堯在師父的帶領下一步步進入廚師這個角色。這段經歷是艱苦的,但也是豐收的,為他今后的事業夯實基礎。
茅天堯23 歲時得到一個珍貴的機會,參加首屆浙江廚師的廚師進修班。進修班為期三個月,由浙江省一批德高望重、技藝精湛的師傅授課。培訓時間不長,想要學以致用必須付出更多時間和努力。于是別人8 點上班,他凌晨4 點就開始偷偷練習,每天練上幾小時,后來也就熟能生巧了。學習過程中,茅天堯不僅開闊了眼界,還汲取到許多專業知識,廚藝再次精進。進修結束回到公司,公司對茅天堯要求嚴格,不但要提交進修期間的收獲匯報書面文件,也要在全公司面前表演,讓其他廚師觀摩。表演當天茅天堯做了1 個花式冷盤,6 個熱菜,受到公司和觀眾的肯定。
茅天堯不忘“要做就要最好”的初心,一路向上攀登。當時紹興廚師職稱考試,有20 余位參加,最后錄取了13 位,9 名成為三級廚師,4 名成為二級廚師。25 歲的茅天堯步入二級廚師行列。對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而言,榮譽是最好的激勵。這讓茅天堯看到勤奮的回報,激發他力爭上游的信心。以后的日子里,茅天堯始終刻苦學習,最終收獲斐然,29 歲成為一級廚師,37 歲成為中式烹調高級技師,45 歲成為紹興首位中國烹飪大師,56 歲成為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紹興菜烹飪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如果說第一次選擇廚師這個行業是緣分使然,那么再有一次機會的話,我還是會選擇廚師這個職業,并且頭腦清醒地選擇,因為這個職業是崇高的,這是個了不起的職業,值得我們去重視。”
貴人相助,傳承在肩重發展
師父盛阿三對茅天堯影響深遠。茅天堯這樣描述他:“師父就像魯迅筆下的孺子牛,一生為紹興菜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盛阿三對紹興菜深沉的熱愛和堅持感染了茅天堯。盛阿三一生為紹興菜鞠躬盡瘁,放棄高薪工作,留在原公司培養青年才俊,壯大紹興菜的廚師隊伍。他的奉獻精神讓茅天堯感動至深,潛移默化地讓茅天堯愛上工作,自始至終都活躍在第一線,即便后來做了酒店經理也沒有退居幕后,不遺余力地推廣紹興菜。茅天堯感嘆:“如果說第一次選擇廚師這個行業是緣分使然,那么再有一次機會的話,我還是會選擇廚師這個職業,并且頭腦清醒地選擇,因為這個職業是崇高的,這是個了不起的職業,值得我們去重視。”
除了師父盛阿三,還有兩位前輩對茅天堯產生重要影響。杭州名廚、特級廚師丁楣軒是茅天堯的第二位師父。二人初見時,丁楣軒是茅天堯去杭州比賽時的評委。因為茅天堯的成績在紹興組中卓越突出,丁楣軒對他印象深刻,后來通過別人介紹,他欣然收茅天堯為徒。丁楣軒在當時赫赫有名,他精通杭州菜,技藝十分高超。這樣厲害的師父讓茅天堯將本就不俗的技藝打磨得愈發精妙絕倫。
單鮑黃魚
“單鮑黃魚”選用新鮮報春黃魚或桂花黃魚,經花椒鹽短時間腌漬后,用旺火沸水速蒸至斷生即成。火候到位的單鮑黃魚食用時會粘筷頭,肉質呈蒜瓣,色澤鮮亮,清香滑嫩,活絡入味。讓人食之齒留余香,品而難忘。
第三位前輩是揚州大學烹飪系的聶鳳喬教授。聶教授總是鼓勵茅天堯寫作,每次見面都要勸他寫點東西,哪怕只有數句話,只要堅持下來就可以。在聶教授的引導教育下,茅天堯養成了寫作和思考的習慣,閑暇時間會寫下工作中的體會以及對紹興菜的感悟,至今已出版數本專著。
正是這三位前輩的熏陶,使茅天堯深知承上啟下責任在肩,傳承是重中之重,于是在實踐中自創通俗易懂的“學廚三字經”和“十一條作廚理念”,規范學生操作,少走彎路。他強調心性,要求學生重結果更重過程,不可浮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解烹飪原理,充分明白每一個步驟的作用。茅天堯現今桃李滿天下,至今已經培養達千余人,多數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如:駐日內瓦的大廚林勇;第三、四屆全國烹飪技術比賽金牌獲得者何張錦;第五屆全國烹飪技術比賽雙金牌獲得者孫國梁;“全國最佳廚師”榮譽獲得者茅玉林等,為浙菜烹飪技藝傳承及飲食文化的弘揚做出貢獻。茅天堯培養和參與考評百余名中式烹調技師、高級技師,為紹興菜的發展、烹飪事業的后繼有人無私奉獻且甘之如飴。
清湯越雞
據傳,清乾隆廣游江南,巡至紹興腹感饑餓,步入一村民家中,求便飯一飽。村婦即宰雞一只,裝入大碗,端放在飯架上,待水沸飯熟,雞也燉熟。醬油蘸雞,咬骨吸髓,喝盡湯鹵,乾隆吃得津津有味,贊不絕口。“清湯越雞”肉質細嫩,雞骨松脆,湯清味美。
紹蝦球
“紹蝦球”又名蓑衣蝦球。據史料記載,紹興丁家弄原有一爿雅堂酒店,專營紹興正宗菜點,“蝦肉打蛋”是看家菜肴之一。“紹蝦球”在“蝦肉打蛋”的基礎上改良。此菜制作關鍵在于火候,蛋糊經油炸后形成細如蓑衣絲的蛋絲,包裹住蝦仁,色澤金黃油潤,質地香松酥脆。配蔥白段、甜面醬一起蘸食,味道頗佳。
越味龍蝦
“越味龍蝦”是“南料紹烹”的典范之作,借鑒家常菜“干菜蝦湯”的烹飪技法,推陳出新,選用紹興名特土產——筍煮干菜搭配大龍蝦。筍煮干菜既為配料又作調料,既解腥又增鮮,咸鮮合一,原汁原味,甘醇香鮮,爽口滑嫩。
知物由學,廚師更要有文化
自古以來便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君子遠庖廚”的說法,故而很多人對廚師有刻板印象,認為廚師不需要太高學歷,甚至廚師自己都會產生這種想法。茅天堯剛入行時,那個年代很多人驚訝有著高中文憑的他怎么會去做廚師。但將近五十年的廚師生涯,讓茅天堯深刻認識到廚師需要文化。即便是簡單的蒸煮,背后都有特別的化學反應,紅燒肉的焦糖化反應、牛奶的均化作用、冷掉米飯的凝沉作用、薄荷的丁香酚……廚師必須了解食材特性和烹飪原理,才能做出好的菜品。中國烹飪看重“和”,要“五味調和百味香”,講究“四性五味”,這些都需要經驗和知識。所以,茅天堯認為好廚師不僅要有好技藝,更應該豐富學識。他感慨:“我覺得餐飲業和廚師都需要有文化素質和專業素養。”技術好是廚師的本分,也是廚師的底氣。有些廚師技術可以,卻不能更進一步,就是因為文化瓶頸限制了他的發揮。烹飪是科學,是文化,是藝術,是一門準確嚴謹的學科。想達到大師水平,就必須用知識武裝自己。
茅天堯踐行“廚師需要文化”的信念,不斷學習,吸收烹飪知識,最終在烹飪技術上有多項成果,如創立“紹興十大風味菜系”,填補了紹興菜烹飪理論領域的空白;歸納了“咸鮮合一”和“鮮霉鮮”等十大紹興菜特色風味體系;用“刮、 漂、排、塌、梳、擠、汆”等工序創新了魚圓的制作技藝,解決了魚圓潔白滑嫩的技術難題;運用好濕度、溫度、時間三者的辯證關系,改進霉千張、臭豆腐制作工藝,穩定質量;用“咸鮮入味、糟香入味”的技術特色,解決了糟雞品質不穩的難題,在1991 年獲“金鼎獎”;在糟醉風味基礎上深化工藝,研發出酒烹、酒燉、酒蒸、酒汆等烹飪技法;運用技藝將普通原料做精做細,變廢為寶,實現原料的價值和使用空間最大化,為企業節約成本,取得巨大經濟效益。
同時,他認為廚師不僅需要科學知識,也要懂文化,學會深挖菜品背后的故事。1999 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書《中國紹興菜》,之后陸續撰寫并出版了《紹興名菜點圖譜》《品味紹興》《人間知味菜根香》《魯迅筆下的紹興菜》等個人專著,受到多方好評。他經過多年深入研究,將對紹興菜及其文化的感悟、心得與研究成果寫進書中,出版了《越菜傳香》《百味紹興》《鼎邊偶語》《紹興十大碗》。茅天堯感嘆現在的年輕人處于一個好時代,知識近在咫尺,伸手可得。他堅信知識不斷提升的廚師行業在未來會發展得更快更好。
油炸臭豆腐
將壓板豆腐在霉莧菜梗鹵中浸泡,自然發酵后油炸而成,生臭熟香,色澤金黃、外脆里嫩、香氣誘人。據其品質和色澤可打一謎,謎底為:黃蓋、李白和文丑。黃蓋,因其色澤金黃,覆蓋在臭豆腐的外表,形如黃蓋;李白,臭豆腐油炸后里面仍接近白色,故稱“李”白;文丑,因臭豆腐生時聞著臭,簡稱“文丑”。
守正創新,厚積薄發煥新生
中國烹飪關于“傳統”和“創新”的議題經久不衰,眾說紛紜。對于這個問題,茅天堯提出“守正創新”的觀點:“傳承是根源,創新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一道菜要清楚其來龍去脈,不然這個菜就是曇花一現,守正是基礎,創新是賦予生命力的東西。”比如紹興有名的“霉干菜”,許多人為了更好聽稱之為“梅干菜”,但茅天堯始終堅持“霉干菜”的叫法,因為“霉”顯示了這道菜的工序,不可隨意換字。
紹興承載深厚歷史,故而紹興菜源遠流長。臭豆腐、霉千張,看似簡單,卻平中見奇,將發酵技術運用到極致;鲞蒸肉、鲞扣雞,咸鮮合一,令人流連;培紅菜燒魚,蘊含著一個叫“培紅”的女傭面對財主刻薄而研發腌菜的典故……這些都是應該傳承下去的經典,是紹興菜的基礎。茅天堯堅守著傳統的同時不忘改良優化,讓更多人了解品嘗。
1999 年第四屆全國烹飪技術比賽上,茅天堯憑借一道創新菜“干菜燜肉配荷葉夾”摘得大賽金牌。干菜燜肉是紹興菜中干菜風味菜的代表。這道菜最早是將肉切成長方厚片,放入碗中加干菜蒸酥即可,后將肉改為小方塊,燜燒后扣入碗中蒸至酥糯。茅天堯跳脫前人的束縛,在此基礎上進行突破。從此,荷葉夾干菜燜肉成為紹興菜經典之作。如今進館子只要點了干菜燜肉,一起端上來的還有狀如荷葉的面點。夾起一筷干菜燜肉,裹進荷葉夾里,一口咬下,咸鮮甘美,香酥綿糯,油而不膩,荷包夾的碳水化合物中和干菜肉的酸性,實現酸堿綜合平衡,好吃又營養。
再如“越味龍蝦”,茅天堯根據紹興菜中的“干菜蝦湯”,推陳出新,選用紹興名特土產——筍煮干菜與大龍蝦制作。筍煮干菜既為配料又作調料,既解腥又增鮮,利于優化和提升食材的清新味道,口味甘醇香鮮,爽口滑嫩。
茅天堯強調,這些創新菜不可能憑空創造,只有平時積累,才能厚積薄發。只有對傳統的東西有比較精辟的理解和感悟,認識到精華,才能去創造,做出符合時代潮流的創新菜。
干菜燜肉
相傳,“干菜燜肉”由明代徐文長所創。徐文長雖精通詩文、書、畫,但晚年潦倒不堪。山陰城內大乘弄口新開一肉鋪,請徐文長書寫招牌,酬金是一方五花肉。文長數月不知肉味,急忙回家燒煮。可惜他身無分文,無法買鹽購醬,想起尚存一些干菜,便用干菜蒸煮五花肉,誰知其味甚佳。從此,便在民間傳了開來。
“干菜燜肉”最早的烹飪形式是將肉切成長方厚片,放入碗中,加干菜蒸酥即可。后改為將肉切成小方塊,經燜燒后,扣入碗中,蒸至酥糯,采用先燜后蒸的烹調方法,并定名為“干菜燜肉”。茅天堯增加面點荷葉夾,荷包夾的碳水化合物中和干菜肉的酸性,酸堿綜合平衡,好吃又營養。
魚腦燒豆腐
此菜需將魚頭蒸至斷生后拆去魚骨,并保持魚頭完整的形狀,豆腐入味,魚腦活絡,豐潤滑嫩。
蓮蓬腌篤鮮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此菜選用咸豬手鮮嫩的時筍,鮮、咸兩物同燉,形態美觀,口感酥糯脆嫩,滋味清香味醇,是一款夏季三伏天難得的佳肴。
魚茸獅子頭
“獅子頭”通常清燉或紅燒豬五花,此菜巧借“獅子頭”制作技法,將其運用于魚茸菜肴制作之中,使成菜更加清鮮滑嫩,湯清味鮮。
清蒸全家福
舊時紹興民間年夜飯中,“清蒸全家福”是大戶人家的團圓之肴,而廣大普通老百姓則一般稱之為“三鮮”,配料上比全家福簡單,但圖的都是吉祥圓滿之意。此菜有火腿、雞、蝦、豬肚、筍、黃魚肚、海參、干貝、魚圓等等,清蒸入味,原汁原味。
壯大越菜,與時俱進“十碗頭”
紹興曾是春秋越國的都城,也是魯迅筆下烏篷咿呀的水鄉。青石地磚、粉墻黛瓦、雕花窗欞,千年沉淀的文化歷史讓茅天堯為之驕傲,也不曾忘懷。而紹興菜博大精深,底蘊深厚,風味迷人,是越菜的典型代表。茅天堯全力奔赴在推廣紹興和紹興菜的前線。
古時紹興常發洪水,百姓們為了保存食物想到腌制和發酵,創造出醬腌食品,形成醬腌風味,所以現在的紹興菜以咸成鮮、以咸促糟、以咸益霉、以咸貯物、以咸為貴……但紹興百姓不滿足于此,加以創新,將其與鮮物相融,誕生獨特的咸鮮合一烹飪技法。紹興菜除了“咸”,還有“霉”。紹興人在烹飪中極致運用發酵技術,使紹興菜產生“霉鮮”風味,代表菜品是臭豆腐和霉干菜。
長期以來紹興菜雖多但散雜,沒有形成鮮明的特色體系。茅天堯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總結歸納出了“咸鮮合一”“河鮮”“霉鮮”“糟醉”“干菜”“醬腌”“田園”“飯焐”“魚茸”“單鮑”等十大紹興特色風味菜系,進一步確立紹興菜在浙菜乃至在全國各大菜系中的地位。
茅天堯帶領咸亨酒店的廚師們創作和推陳出新的菜品中“越味龍蝦”“單鮑大黃魚”等四十余款菜點,且被認定為浙江名菜。其中,“咸亨宴”“放翁宴”“臺門家宴”“咸亨十景宴”“咸亨風情宴”等獲中華名宴和浙江省名宴的榮譽。
砧板腌肉
“砧板腌肉”是夏秋時節家常菜。將豬肉切成薄片,在砧板上用花椒鹽腌漬,單鮑片刻置飯鑊上蒸,制作便捷。現在的砧板腌肉造型美觀,鮮香入味,食之開胃,源于傳統又優于傳統。
其中,“魯迅家宴”廣受好評。魯迅是紹興的榮耀與驕傲,魯迅家宴以魯迅文中描述的紹興美食為基本素材,結合紹興的飲食習俗而作。福全牡丹魚在清蒸鱖魚的基礎上加以改良,魚肉切絲上漿,與銀耳擺成牡丹狀,放上蛋皮絲、火絲、菠菜梗,蒸熟澆芡,口味鮮美豐富,魚肉爽滑甘香。安橋神仙雞則在民間基礎上優化,將雞出骨,釀入榨菜、肉絲、香菇、筍絲等,走油上色,蒸制成熟。榮祿素出籠為紹興傳統點心。茅天堯將豬肉餡改為咸菜、時筍、菌菇等原料餡,以葷改素,使葷素均衡,口味一新。
此外,茅天堯在紹興民間家宴“十碗頭”基礎上研發的“十碗頭”宴席,成為咸亨酒店招牌之一。“十碗頭”是越鄉民宴,民間逢年過節便會舉辦。清代范寅《越諺》注:“此葷素兩全之席,總以十碗頭為一席,吉事用全葷,事用全素。”周作人在《吃魚》一文中寫道:“人家祭祖照例用十碗頭,大抵六葷四素吧,從前叫廚司代辦,一桌六百文,三鮮里有魚圓……”因其菜肴數量為十,并用碗盛菜,也為了討個十全十美的好彩頭,故名“十碗頭”。“十碗頭”食材都產自紹興當地,本土氣息濃郁,質樸鮮活,如鑒湖河鮮,會稽山珍田園蔬果……“十碗頭”的菜品設置有講究,如主菜“三鮮”,配料以8 為數,大肉圓8 只,大魚圓8 顆,其配料熟豬肚、豬肺心、筍各8片,木耳、海參、肉皮、蔥段等10 樣配料,既便于分食,又寓意祥和。餐桌多用八仙桌,餐具一般以高腳碗、二落碗、大海碗為主,實在大氣。茅天堯深入研究傳統“十碗頭”,改良革新,例如講究衛生的分餐制各吃十碗頭、二十四節氣十碗頭、素席十碗頭、小吃十碗頭等。同時,他結合“十碗頭”和紹興特色,做出眾多膾炙人口的主題宴。如“仲夏魚味-2021 紹興菜夏季品鑒會暨越地國粹· 范蠡文化宴”,為紀念范蠡謀劃“坡塘養魚”為壯大紹興魚肴資源而作,十碗菜多以魚為原料,可謂是紹興全魚宴的縮影。菜肴使用了紹興菜中蒸、燒、煎等多種做魚技藝,最大程度追求鮮和本味的口感。在食材使用上,用了許多“快被遺忘的魚的食材”,比如坡塘魚味馨這道菜中的胖頭魚魚皮。這場主題宴讓眾多來客對紹興菜產生了新的認識。
作為紹興廚師的茅天堯,始終追求極致,探索前景更廣闊的紹興菜,盡最大努力,賦予傳統紹興菜更大更多的時代價值。
醬鴨
冬至之后,紹興大街小巷,山村鄉里,戶戶屋前,家家廊下,醬鴨掛曬滿竿,煦日霜氣之下,香氣四溢。醬鴨肉色紅潤,悠香味鮮,民間有“你有擂地西北風,我有陳酒醬鴨送”的俗語。
蘭花鱖魚
此菜選用鑒湖產鱖魚為主料,在清蒸鱖魚的基礎上,配以由菜心、魚茸制成的蘭花清蒸而成,色澤淡雅悅目,為紹興創新名菜。鱖魚本身刺少,肉質細嫩肥美,且鑒湖水富含礦物質,鑒湖鱖魚更為味美,清香鮮嫩,味似蟹肉,色雅有美。
鑒湖魚味
“八百里之鑒湖”是紹興的母親河,其湖面遼闊,湖水清澈,是魚蝦之福地,為紹興人河鮮來源的重要產區。鑒湖魚味選用鑒湖的草魚炸制而成,松香脆嫩,以糖醋為主,兼有香、辣、鮮、咸等,味型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