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瑞
在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培養“英語語言技能+專業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思政知識”的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創新路徑。各高校在重新修訂大學英語人才培養目標、設計教材,以及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前提下,在校內應多元聯動,改革授課模式培養復合人才;在校外應該校企合作,讓學生頂崗實習培養復合人才。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公布以來,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出臺,吸引了國內外投資者的高度關注,來瓊投資創業熱度不斷升溫,這不僅為海南高校英語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動力,還為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投資行業看,海南新增外資企業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海南對“英語語言技能+專業知識(經貿、信息技術、旅游專業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思政知識”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顯。
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理念
在自貿港建設背景下,大學英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以內容與語言融合式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為理論基礎。CLIL強調在設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時,需突出內容目標與語言目標兼容的特點,倡導語言和內容能達到各占一半的平衡狀態。
基于CLIL理論,“英語語言技能+專業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思政知識”的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強調英語語言的工具性、專業知識的內容性,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與思政知識的人文性有機融合。也就是說,自貿港建設背景下的英語復合型人才要求大學生不僅有良好的英語語言水平,還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多元文化思維的能力、堅定的政治立場、過硬的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道德修養。
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復合型人才提出了跨學科人才培養的新命題,如果大學英語的課程大綱仍采用傳統模式,只注重英語語言能力(聽、說、讀、寫、譯)的培養,那么學生畢業后將不能適應海南自貿港的發展需求。改變傳統的大學英語人才培養方案勢在必行,具體包括人才培養目標、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
在自貿港建設背景下,大學英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應修訂為四個層次:通用英語語言層次,教授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技能,幫助學生認識并掌握英語語言的普遍性,讓學生能夠習得英語,都能用英語進行交際;專業英語層次,使學生了解常用專業英語詞匯和短語,使學生能夠閱讀并翻譯簡單的相關專業英語文獻,能夠就相關專業問題用英語表述和交流;文化層次,讓學生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讓學生在面對西方文化時,不僅有多元文化思維能力,還具備批判思維意識,能在保護自己思想不被西方不良意識形態侵蝕的同時,還能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思政知識層次,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深刻理解并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價值觀,塑造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思想價值觀念。
目前,大學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沒有統一的教材。要想推進以大學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必須首先設計教材。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教材不能直接選用英語原版教材,因為原版教材詞匯量大、專有名詞數量繁多、句子長且結構復雜,不適合大學生目前的英語學習水平,學生學習起來會非常吃力,容易產生挫敗感;也不能直接從原版書籍或網上選取專業詞匯、專業知識點,然后將其和普通英語進行簡單組合編寫教材。這樣編寫出來的教材,知識點和專業詞匯被人為羅列,顯得僵化、生硬,而且內容深度也不夠。大學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教材設計應注意四條原則。第一,教材內容的選擇要有合適性、兼容性和權威性。教材內容要難度適中,要既能體現語言功能,還應涉及專業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和思政知識。教材課文要精心挑選,應具有專業文獻的權威性;第二,教材設計應注意過渡性。系列教材的編寫應遵循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剛進校的大一新生英語基礎達不到專業英語水準,直接讓這些學生學習復合型教材,肯定會非常吃力。大一新生第一學期的教材主要應以通用英語、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知識和思政知識為主,然后再慢慢往里添加經貿、信息技術、旅游等專業英語知識。第三,大學英語教師和專業英語教師應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大學英語教師應橫向考慮通用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基礎理論問題,專業英語教師應立足專業方向,縱向考慮教材編寫的相關專業領域問題;二者互相配合,能處理好教材所涉及各種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這是復合型人才培養教材的質量保證。第四,教材內容設計要有趣味性和實用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教材興趣越濃,學習越有動力,學習效果也就越好。
人才培養體系是大學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根基。大學英語復合型人才應具備深厚的通用英語知識體系、寬廣的專業知識體系、豐富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知識體系,以及過硬的思政知識體系。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應強化通用英語基礎課程的建設,并加大專業英語的選修門類。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并要考慮輸入性學習和輸出能力培養的關系。在新生剛入學的基礎性階段,即大一第一學期,課程安排應以通用英語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思政知識為主,在教學時,也應以學生的輸入能力,即聽和讀為主;在大一第二學期,應逐漸加入經貿、信息技術、旅游等專業英語知識,仍然是以學生的輸入能力,即聽和讀為主,但同時不能忽視說的能力,也要兼顧思政教育;在大二兩個學期,可以系統開設專業英語精讀、泛讀、翻譯、語言對比等理論類選修課程,還可開設涉外經貿談判、涉外旅游實踐等實踐類選修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專業和興趣,選擇上課,在這兩個學期,可重點強調學生的說、寫、譯能力,即語言輸出能力。
復合型人才培養途徑
英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途徑不是單一的。各高校應合理整合資源,努力通過多種途徑培養英語復合型人才。
校內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途徑。在校內,可以讓不同學院之間展開合作,多院聯動培養英語復合型人才。首先,不同學院的教師可以進行教學合作和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和資源。通過相互學習和合作,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此外,不同學院之間還可以合作開設跨學科課程,組織跨學科的講座、研討會等活動,將專業知識、英語語言技能、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和思政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再者,各學院還可以分工合作,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平臺,為學生提供各類學習資源,包括全面的英語語言技能、專業知識、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政知識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通過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同時也可通過平臺進行交流和互動,共同學習和成長。
通過多院聯動培養,不同學院的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努力,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提高教學和學習的效果。這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學術需求,也符合社會對專業領域和語言能力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時這種多院聯動培養模式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為其日后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改革授課模式,培養復合型人才。為了培養大學英語復合型人才,不能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所束縛。學校應該評估本校教師配置以及學生特點,并合理整合教學資源,采用創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復合人才。
在課堂內,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將學生視為學習主體。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是課堂活動的策劃者、設計者和組織者,同時也是幫助學生進行語言交流,促進學生習得語言的引導者。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專業知識興趣和語言水平,精確地設計課堂教學任務。還可以運用情境交互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學過程按照“情境設定—主題探索—語言運用”的順序進行。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行專題討論,通過話題引入、案例分析、互動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真實的語言應用情境,從而自然真實地運用語言。這兩種教學模式通過模擬真實任務、設計真實語境等活動,來加強學生對語域、語體、語言技巧和專業知識的掌握,能夠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以學習效果為核心,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
在課堂外,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如不同專業主題的英語手抄報比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戲劇展演活動、中國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如書法、茶道、民族舞蹈)等。通過參與思政教育活動,學生可以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養,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校外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途徑,校企合作培養復合型人才。在校外,高校還可以與社會合作。高校應主動貼近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的急需產業、優勢行業和頭部企業,協調企業資源來參與教學。推進“推教入企”“引企入教”“企教共聘”產教融合協同模式,校企共建師資隊伍。各高校每年可派中青年骨干教師赴企業實踐,累計實踐時長不低于一個月,教師深入了解企業生產一線的基本情況、產業發展的前沿動態,以及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熟悉相關專業技術崗位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更新專業課程的知識圖譜,以產品思維為導向,做好專業建設調研工作,提高自身職業實踐能力,并將實踐成果轉化為數字化、可視化的英語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高校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產教融合為手段,以科教融匯為動力,和企業一起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人培共制、課程共建、教材共編、課題共研、師資共培、學生共管”的校企協同建設機制。在課程建設內容、教學過程管理、考核、實訓等環節分工合作,并通過企業實際案例進入英語課堂教學、企業工程導師指導英語畢業設計,加強英語能力、專業知識之間的耦合,提升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
校企共建新型雙師隊伍,按照“學習雙場景、教學雙培養、實踐雙基地、校企雙導師”的“四雙”要求,培養“英語語言技能+專業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思政知識”的英語復合型人才。
去相關公司實習培養復合型人才。各高校還可積極探索“產學研用”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各高校的產業學院,選派學生到產業學院相對應的公司企業和英語實訓實習基地進行實習實訓。通過英語頂崗實習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再進行調研、選題、做畢業論文(設計)。另外各高校還可以攜手企業,創造條件讓學生直接介入企業的科研課題,使學生在企業指導教師的帶領下,盡早地參與企業的科研項目。
外語學習是大學生接觸多元文化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外語教學承載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使命。立足自貿港建設背景下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緊迫性,從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途徑等角度探析“英語語言技能+專業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思政知識”涉外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本機制能夠更好地滿足國家和社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使大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獲得更多文化交流的機會和價值觀的啟發,為建設國際化的自貿港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文為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項目編號:Hnjgzc2022-48;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Hnky2022-45。作者單位:三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