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云普洽,律風無外,翠竹千竿,佛閣宮殿金碧輝煌,五百羅漢栩栩如生,佛教圖畫深藏奧秘。北京北二環(huán)東北角內(nèi)側(cè)的雍和宮傳千年之文化,燃萬古之明燈,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之要義,譜未來發(fā)展之新篇。
走到大殿前,聞檀香陣陣,聽鐘聲杳杳。抬頭即見雍和宮殿正中央的匾額,除了“雍和宮”三個漢字,還刻著另外三種看不懂的語言。小時候的我總疑惑不已,后來才了解到,原來上面刻的是滿、蒙、漢、藏四種文字。殿內(nèi)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五百羅漢山”:用金、銀、銅、鐵、錫鑄制的羅漢置身其間,講演佛法的、降龍伏虎的、乘鶴飛升的,或坐或臥,或醉或思,或笑或癡,姿勢生動,神態(tài)各異。環(huán)顧四周,無處不在、千人千面的雕塑予人強烈的壓迫感。而當你處于闃然無聲的殿內(nèi)稍久一些后,便愈感莊嚴和肅穆,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肉身雖仍處于地面,魂靈卻完全與塵囂隔絕。
信步進入雍和宮照佛樓,可見一幅“六道輪回圖”,上面融入了畜生、餓鬼、地獄等恐怖元素。幼時,一見此畫,我便戰(zhàn)戰(zhàn)兢兢,瑟瑟發(fā)抖,冷汗涔涔。某次,我再次來到這幅畫前,父母試圖為我解釋而沒有成功,于是叫我去問問一旁的僧人。我走上前,那位僧人仿佛察覺到了我的恐懼,轉(zhuǎn)動念珠的手微微停滯,緩緩抬頭,娓娓道來:“佛教認為人死后有六種出路,或天,或人,或阿修羅,或畜生,或餓鬼,或地獄。眾生平等,只要一生向善便可脫離苦海。這幅畫作意在勸人們棄惡從善,這也正是雍和宮內(nèi)的人們所堅守的。”說到這里,又有旅客來上香,那位僧人雙手合十,向每個上香的人行禮,旅客們也回禮。望著他們的背影,再看看那幅畫,我想每位旅客都在拜訪祈福的過程中認同了佛教文化。而我也勇敢地注視著畫上的妖魔鬼怪,內(nèi)心卻不再害怕,只想到棄惡從善。
守護和傳承的這些文化來自何處?正是雍和宮本身蘊含了豐富的藏傳佛教文化。“華者,花也,光燦也;夏者,大也,盛也”,華夏文明之圣火千年不絕,中華文化與日月爭輝。中原與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交流早在唐朝就極為頻繁,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大量佛經(jīng)佛像,這便是藏傳佛教傳入的開始,此后其在中國廣泛傳播,代代流傳。而北京雍和宮之所以能保存并融合藏傳佛教與北京文化,正是因為其千年不變的開放與包容。泱泱中華,巍巍大國,幾千年來,眾多不同文字、習俗、宗教、思想在北京交匯,作為全國中心的北京城總能兼容并蓄,傳承發(fā)揚。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許多復雜的民族問題,對此我們應秉持著一直以來的和平、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讓沖突與矛盾化為如雍和宮這般的藝術(shù)瑰寶。
在一碧萬頃的蒼穹下,雍和宮卓然立于天地之間,琉璃瓦重檐殿頂金光熠熠,輝煌燦爛。我在歷史的回眸中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遙想如果在宮殿最高處眺望,一定能穿過絲綢之路上的千年風沙,望到萬里之外那涓涓不塞、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的文明長河。
作者簡介:
張好女,女,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