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雄,靳麗莉,江 鴻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3)
黨的二十大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質量強國。我國的建筑業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是我國由建造大國邁向建造強國的重要保障[1],高強混凝土作為新材料,被廣泛應用于大跨超高層橋梁建筑中,隨著智能檢測、無損檢測等新技術的發展,一線高技能檢測人才顯得尤為關鍵,新時代亟須培養高素質的新材料檢測技術技能型人才[2-10]。
混凝土結構抗壓強度檢測教學設計遵循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校企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習實訓要求,教學項目結合路橋檢測產業發展,對接國家職業標準和行業標準,以省部級實訓基地實訓場為依托,基于典型工作任務,重構課程體系,融通“崗課賽證”,構建“三主線雙策略三環節”教學模式,將“愛崗敬業、公平公正、遵規守法、德技并修”思政主線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培養強理論、高技能、高素質的路橋檢測人才。
教學項目依托人才培養方案及實訓場地,對接產業發展和崗位需求,綜合分析崗課賽證技能要求,以土木結構常用的產品檢測為主線,將課程內容分為4大模塊,每個產品檢測模塊又劃分為若干檢測項目,每個項目都源于真實檢測參數。實施任務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檢測檢驗綜合崗位能力。
研究項目選取模塊二項目一混凝土結構抗壓強度檢測,共安排16學時,項目以同一檢測參數、不同檢測技術將工作任務、知識、能力進行平行序化,序化后的教學始終注重職業能力的提升、勞模精神的弘揚、工匠文化的浸潤和檢測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期達到“育智、育技、育德”的目標,內容重構如圖1(p97)所示。

圖1 教學內容重構思路圖
基于崗位需求,對照崗課賽證標準確定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目標重點培養學生熟練采用不同的檢測方法對混凝土結構抗壓強度進行檢測的能力,培養學生試驗檢測“原理可知、數據分析準確、結論權威可判”的扎實理論基礎和“儀器能鑒、操作規范、采集精準、數據可溯”的標準化實操技能,形成“愛崗敬業、公平公正、遵規守法、德技并修”的職業素養,教學三維目標如圖2所示。

圖2 教學三維目標圖
本課程面向路橋檢測技術專業大學一年級學生,前期課程是“橋梁工程”和“建筑材料”,選取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完巖石性能檢測后安排的學習任務,通過前期學習,學生對材料強度檢測有了初步認知,但還未掌握混凝土結構強度檢測原理與技術。學情分析結果如圖3(p98)所示。

圖3 信息化平臺學情數據統計圖
教學項目依托企業真實案例,建立“以生為本,教師為引導”的模塊化教學,在夯實檢測理論、強化檢測操作技能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把學生的興趣、志向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創建以培養“強理論、高技能、高素質”的檢驗檢測綜合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理念。設計“三主線雙策略”的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將試驗檢測知識培養、崗賽證技能培養、職業素質培養并行貫穿項目化教學的全程,從而將試驗檢測技能和工匠精神培養融入教學過程,突破重難點。本教學項目的教學策略如圖4所示。

圖4 教學策略圖
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依托線上教學平臺,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引入企業導師和崗賽證考評員評價,建立“校企證”三元評價機制,不斷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教學實施過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企業產品檢測按內業與外業技能側重點的不同,分解成理論教學策略和實操技能策略,按照“理論”→“實訓”→“比賽”三環節,“記憶”→“強化”→“提升”三步驟實施教學,將成果導向法貫穿于課前、課中和課后,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學實施采用的教材引入崗賽證優秀案例,將崗賽證知識點碎片化融入教材中,校企證三方全程參與“三環節、三步驟”教學,徹底融通“崗課賽證”,校企證共育,實現三維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實施過程中運用虛擬仿真、動畫、微課、視頻等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實操訓練掌握崗位技能,課后開展小組競賽,拓展學生的綜合崗位能力,進而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在課前通過引入港珠澳大橋等真實的工程檢測案例,重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創新精神、文化自信、社會責任感;課中通過企業生產案例等重點培養學生科學檢測、精準采集、公平公正、廉潔檢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課后通過小組競賽,重點培養學生勇于挑戰、團隊協作、樂于創優的樂觀主義精神。
①知識目標: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有效,成績顯著提高,課后測試成績相對課前有大幅度提升,有效達成知識目標。②能力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講解完畢教師會進行示范演示,學生實操實訓,課后參與競賽,通過“崗賽證”活動檢驗,學生的崗位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學生畢業后即能達到持證上崗的能力要求。③素質目標:通過融入企業真實案例及崗賽證優秀案例,培養了學生的安全文明意識、數據可溯源的質量意識、科學檢測的精益求精意識、廉潔檢測的秉公執法意識、公平公正的社會責任意識。
①課堂教學模塊化后,建立了“三主線、雙策略、三環節、三步驟”的教學模式,有效推進了教學。
本課程組以模塊化進行教學,建立了知識線、技能線、素質線三主線,根據本項目的技能點要求設計了理論和實操教學雙策略,結合“崗課賽證”的要求,確立了“理論”→“實訓”→“比賽”三環節,“記憶”→“強化”→“提升”三步驟教學路徑,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專業知識,促進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獲得感。
②課堂教學模塊化后引入“1+X”證書考評員評價體系,建立“校企證”三元評價機制,使評價更加全面。
課堂引入了“1+X”證書考評員評價體系,形成“校企證”三元評價機制,設計了“課前導學”“課中樂學”“課后競賽”三階段教學評價過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評價模式,進行全過程、全方位、全要素、多元性、多元素的教與學的行為評價。
③課中借助在線平臺采集學情和學習效果數據,并在分析數據的基礎上,與班委集體商討線上數據的可靠度,根據可靠度確定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個體,通過走訪調研、關愛座談等,詳細準確地對學生個體進行學情和學習效果分析,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④課程模塊化后開發了崗賽證評價系統,能精準評價學生能力。
利用信息化技術開發可視化評價系統App,全程記錄學生操作及檢測數據分析情況,并實時上傳數據到考核后臺庫,采用人工智能技術評價系統App預警錯誤的操作步驟,及時評價學生成績,有效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