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嬋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6)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在需求不足以及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我國經濟也面臨新的挑戰。2023屆高校畢業生達1158萬人,為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各高校結合實際、創新思路、多措并舉,挖掘開拓更多崗位資源、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用心用情幫扶困難群體,千方百計護航畢業生求職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教學體制是否健全和畢業生培養質量的高低[1]。建立實踐育人新模式,高等學校是基礎研發主力軍、原始創業主戰場、人才主陣地,是我國創新體制的主要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是教育部歷年的重點工作之一[2]。因此,如何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提高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已成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3]。三全育人是新時代推進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變革的重大命題,有助于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4]。如何通過三全育人實現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是當前高校面臨的一大難題。很多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5-6]。
本文深入剖析了畢業生就業創業現狀,從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四個維度對學生就業創業問題進行原因分析,進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實現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和創業。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對崗位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就業崗位的增長相對有限,一些新興行業的興起甚至導致了就業崗位的減少,進一步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強度。
隨著學校對就業創業工作的重視,開展相關課程的同時舉辦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訓練和競賽活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效果如何,是否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還需要市場和時間來檢驗。此外,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檢驗指標,就業率對高校而言至關重要,但最終結果不盡如人意。
在長期的教育過程中,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就業指導相對缺失,使得畢業生缺少來自家庭的必要指導,對畢業后的職業發展缺少規劃,就業創業緊迫性較低。
來自社會、學校和家庭的職業發展指導不夠全面,學生對就業創業缺少深入理解,就業創業的意愿也較低。部分畢業生對職業發展的期望值較高,而現實中的職位供給情況又不容樂觀,需求和供給之間存在較為突出的矛盾。
畢業生數量持續增加,就業崗位增長緩慢,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轉型升級,使得就業崗位減少嚴重。當前經濟下行,部分企業的困難已不僅是招不到合適人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企業發展和生存狀況受到了嚴重挑戰,導致招聘意愿下滑嚴重,或者設置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招聘條件,盲目提高用人標準,片面追求高學歷。另外由于城鄉發展、地理區位和行業發展的不均衡,導致一些中西部地區招不到優秀人才,而東部地區存在人才過剩的問題。
2.2.1 校園招聘渠道不完善
盡管高校會給學生提供較多的社會資源,開展不間斷的秋季招聘和春季招聘。但學生對各單位的了解不夠,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未能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信息和指導;畢業生的求職目標與企業招聘需求不匹配;個別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存在夸大宣傳、虛假宣傳薪資福利待遇、對學生虛假承諾的問題。校園招聘的效果未充分發揮,造成招聘資源的浪費。
2.2.2 學校就業創業政策不夠完善
雖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一環,逐漸受到師生的重視,但是面對學生數量激增的情況,指導教師很難顧及每一位學生,對學生的創新創業和就業思路無法進行有效跟蹤。雖然各高校均開設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課程,但存在資源分配不均、指導教師個人專業素養不均衡、政策及經費不到位等問題,最終造成職業規劃教育面廣但不夠精準、過程缺乏連續性,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家長對畢業生的就業要求過高或者過低,都會造成學生無法高質量就業創業,這也是當前社會容易忽略的一個環節。家長對畢業生的要求過高,會造成畢業生較大的心理負擔,導致其喪失一些好的就業創業機會。家長對畢業生要求過低,畢業生缺少負擔,也造成了畢業即失業的結果。
2.4.1 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不夠深入
學生在步入大學校園之前都是沉浸在課本之中,對各專業的培養目標缺乏了解,通過自身認知范疇不加理性思考對專業方向做出感性選擇,甚至有的學生僅憑“第一印象”就決定了專業,導致學生在進入大學后比較迷茫,專業學習興趣不足,經過四年的學習后,對本專業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就業方向仍不明確。
2.4.2 學生的就業創業意識和能力不高
大多數在校大學生沒有危機意識,對當前社會的工作壓力缺乏認識。在校期間,沉溺于安逸的生活中,缺少主動就業創業的意識,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行動自然無法跟進。盡管各高校都開設了就業創業和職業規劃課程和實訓,但學生的危機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不夠,參與度不高,使得這些課程和實訓的效果大打折扣。
2.4.3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升
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與就業能力。學生的創新能力、溝通分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未得到充分發揮。雖然能夠在考試時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但在工作中面對問題或者突發情況卻束手無策,無法從根本上找出問題的癥結并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學生在校期間,與社會存在隔離,對市場的認識不足,缺乏足夠強大的應對能力。
2.4.4 缺乏良好的職業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就是全面、客觀地了解、定位自我,包括自身的優點和缺點、興趣、性格等。然后根據這些信息,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收集職業相關信息,了解從事該職業的崗位、企業文化、工作環境,以及對自身心理素質、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各級政府可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優惠和利好政策,促進企業的發展。各級政府在完善畢業生就業政策的同時,還應消除就業歧視,深化人事和戶籍制度的改革。
針對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應有合理的調節機制,鼓勵大學畢業生去中西部地區就業并安家落戶,對中西部地區的企事業單位應有更為靈活的政策并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同時為中西部地區就業的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
作為家長,首先要保證自己就業創業觀念的正確,為畢業生灌輸正確的職業發展觀念,同時也要了解畢業生的真實水平,提供與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相適應的建議,不能抱有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也不能因為家庭條件較好,而降低對孩子的就業創業要求。
3.3.1 出臺并落實創新創業就業扶持政策
學生在進行專業課學習的同時,還應逐步了解行業現狀,為自己畢業后的發展方向做一個初步打算,并為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創造良好環境。建立一支完善的就業創業指導教師隊伍,加大對學生就業創業的技術指導。學校也應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制訂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現全方位的指導。
3.3.2 完善校園招聘渠道
學校應當建立更加全面的校園招聘渠道,加強線上面試技巧、電子簡歷制作的培訓,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線上校園招聘擴展就業機會??膳c同城高校建立招聘聯盟,相互共享并推送招聘信息,這將有助于畢業生獲取更多的招聘信息和就業機會。學??衫没ヂ摼W平臺,構建學生信息庫,將企業招聘需求與學生的專業信息和就業意愿相匹配,實現定向推送。
3.4.1 強化基礎知識學習,提升專業認知水平
在進入大學校園后,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未來發展和就業方向有足夠的認知。同時結合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在不斷學習中,強化基礎知識,提升專業認知水平,進而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學習和提升。
3.4.2 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就業意識,加強實踐實訓
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就業能力的提升也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體現,進而轉化為學校的知名度和學科聲譽。畢業生要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獲取,也要注重實踐動手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同時,實踐實訓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3.4.3 樹立正確職業發展觀
針對自身對本專業認知及未來專業發展方向不清晰等問題,學生應及時請教專業教師,專業教師也應結合自身實際工作經驗,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場景,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也能夠逐步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觀。
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大學生就業創業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關注和支持。通過多層次的共同努力,可幫助大學生充分提高就業創業能力,更好地適應就業市場。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不但可以使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脫穎而出,而且可以提升其綜合能力和專業素養,為今后的就業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