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瑩 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迎賓小學

小學數學教學一直面臨著評價體系的挑戰,現行評價方式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本文旨在提出一種基于學生的評價策略,通過設置目標層次、評價思維層級引發各層次思維參與的評價任務,以及增加任務空間來評價學生的高階思維水平,使之更貼合學生思維力的深度生長。
輕視學生自評這一現象屬于評價體系的潛在缺陷,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教育體系中對于教師評價的過度信任,而對學生自身評價的認可程度不足。這一問題不僅影響評價的全面性,也容易削弱學生對數學學科的主體性認知。首先,這種現象可能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制約,即教師被視為知識傳遞和評價的主體,而學生更多被看作知識的接收者。這一觀念在數學教育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因為數學往往被視為一門嚴肅、理性的學科,更容易形成傳統的教師主導型教學。然而,這種過度的教師評價可能會低估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剝奪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機會。教育心理學中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理論,正是對這一問題的呼吁。根據社會認知理論,學生通過參與性的學習和自我評價,能夠更好地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形成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因此,如果評價體系過于強調教師,而忽略了學生自評的重要性,就有可能限制學生對數學學科的深入理解和主動參與。實際案例表明,采用更加平衡的師生互動評價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例如,在某些創新型教育實踐中,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學習成果,并自主評價同伴的表現,就能形成一種更為平等和開放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情境中,教師不再是唯一的評價者,而是與學生共同參與評價的同伴,這一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團隊協作和批判性思維。
在當前數學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一個顯著的問題,即過于強調技巧訓練,忽視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這一現象可能源于對數學學科的誤解,將其僅僅視為一系列規定性的運算和技巧的集合,忽略了其中蘊含的深層次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首先,這一問題可能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在以考試為主導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和教師可能更注重快速、準確地掌握題目的解題技巧,以應對高壓的考試,導致數學教學更偏向于機械性的技巧訓練,而對于深度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顯得相對較弱。心理學中的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僅包括簡單的運算和技巧,更應包括對問題的深度理解和分析。如果評價體系過分偏重技巧訓練,學生可能會過度強調計算過程而忽略問題背后的思維過程。這就阻礙了學生對數學學科本質的理解,使其難以培養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解決當前數學課堂教學評價中技巧訓練過重、深度思考不足的問題,需要重新審視教育目標,并倡導一種更全面、更深入的評價策略。此外,評價體系應當更注重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單一的技巧訓練。只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領會數學的精髓,培養出具有創造性思維和深度思考能力的數學人才。
偏向于量化評價,而忽視質性評價這一現象根植于對傳統考試分數的過度追求,導致對學生數學學科綜合素養的真實情況反映不足。在這種情境下,教育體系過分關注分數和排名,而對學生深層次的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則顯得相對淡薄。首先,過于強調分數和排名可能導致學生只追求表面的應試技巧,而忽略了對數學學科本質的理解和掌握。傳統的量化評價,主要通過對計算過程和結果的量化得分,忽略了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所展現的思考深度、創新性等重要素質。這種偏向分數的評價體系可能讓學生陷入追求高分而非真正理解數學的怪圈。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質性評價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更為重要。學生的數學學科能力不僅體現在解題速度和準確性上,更體現在學生面對新問題時的思考深度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評價體系只注重分數,就難以全面了解學生在數學學科中的真實水平,也就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和深層次思維。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重新審視數學教育的價值觀,提倡更為綜合的質量評價。因此,評價體系應更注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思考深度、創新性、團隊協作等質性方面的能力。只有通過這樣的全面評價,才能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推動學生在思維力深度生長方面取得更為全面的進展。
在當前數學教育評價體系中,體現不同思維層次的評價要求尤為關鍵。過去的評價方式往往側重于對學生計算能力的考查,而忽略了對不同思維層次的全面評價。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力深度生長,教師需要重新思考并實踐基于目標層次評價思維層級。首先,體現不同思維層次的評價意味著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所展現出的不同層次的思考能力。例如,通過“運用你學到的三角形知識來判定圖片上哪種建筑結構最具有穩定性,并寫出標志位置的角度”的項目作業來評價學生的思維層次。在這個項目中,學生需要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從問題的定義、建模、分析到計算結果,全方位展示不同層次的思考。而教師的評價不能僅僅關注計算的準確性,更應注重學生在問題定量化、模型構建和解釋結果等方面的思考深度。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教師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學生在數學學科中各個層次的思維表現,而非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計算能力。這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推動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運用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此外,體現不同思維層次的評價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組項目評價,要求學生共同解決一個較為復雜的數學難題。此時的評價不僅考查個體的思考層次,更關注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以及學生如何將各自的思維融合成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
通過設計富有挑戰性的評價任務,能夠激發學生不同層次的思維參與,從而促使學生思維能力更加全面、深刻發展。舉例而言,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評價任務,要求學生解決一個涉及多個概念和層次的問題。例如,“某班在短跑、投擲和跳遠三項檢測中,有4 人三項都未達到優秀,其他人至少有一項是優秀,根據不同學生可能獲得優秀的情況,分析這個班哪種項目可能獲得優秀的人數最多?”這個任務不僅包括基礎的算術計算,還涉及問題分析、模型建立和解決方案的合理性評價。這樣的任務迫使學生不僅要具備準確的計算能力,更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更高層次的思維,如歸納推理、問題抽象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評價過程中,筆者著重觀察學生在問題解決中的思考路徑。通過分析學生的解題過程,教師能夠清晰地看到學生是否能夠運用不同層次的思維解決問題。例如,有的學生在計算中展現出較高的準確性,但在問題的分析和解釋上較為欠缺,反映了他在理解問題本質、對問題抽象方面的不足。所以,這種分析任務的設計不僅考查學生的基本計算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運用更深層次的思維。通過這樣的評價任務,學生被激發去思考問題的本質,實現對數學思維層級的理解和應用。
通過設立明確的目標,我們能夠引導學生朝著更高層次的思維發展,并在評價中客觀地反映這一過程的成效。教師可用一個關于空間幾何的問題來評價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高階思維能力。例如,要求學生設計一個簡單的城市布局,需要考慮道路交叉、建筑物擺放等因素。這個任務不僅涉及基本的幾何概念,更要求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思考,包括城市規劃、資源優化等高階層次的思維。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展現出的創造性和綜合性。通過分析學生的城市設計圖,教師能夠評價學生是否能夠運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考查學生的創意和綜合思考能力。這種評價目標超越了簡單的計算,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思考如何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培養了學生的高階思維。這樣的實例揭示了在學生思維力深度生長的評價策略中,設定促進高階思維的明確目標的重要性。學生在參與復雜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評價目標不再局限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創造和綜合思考的能力。這有助于確保評價策略真正貼合教育目標,推動學生思維力的全面提升。
變換任務結構評價意味著教師要設計富有變化和挑戰性的任務,以激發學生更高層次的思考能力,并通過評價這些任務的完成情況來客觀反映學生的高階思維水平。例如,設計一個任務,要求學生通過測量班級同學的身高,并結合所學的統計知識,分析身高數據的分布情況。這項任務不僅涉及基本的測量和統計技能,更需要學生運用這些技能進行數據解讀、分析和呈現,是一個典型的高階思維任務。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考查學生在任務中的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例如,教師會關注學生是否能夠正確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是否能夠提出合理的統計假設,是否能夠用圖表清晰地展示數據分布。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高階思維水平,而不僅僅是簡單地檢測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的實例突顯了通過變換任務結構來評價學生高階思維水平的重要性。通過設計富有挑戰性的任務,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面對復雜問題時進行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這種評價策略不僅貼合學生思維力深度生長的主題,更有助于發現和培養學生在高階思維方面的潛力。
通過調整任務設計的主體,即任務的來源和構思,我們能夠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水平,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力的深度生長。例如,布置一項評價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任務設計。該任務要求學生從實際生活中選擇一個日常場景,并設計一個與之相關的數學問題。這樣的任務旨在通過變更任務設計主體,將評價的焦點置于學生對實際問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上。有的學生選擇了日常的購物場景,如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我有100 元,想要買不同價格的商品,有哪些組合可以實現?”這要求學生不僅考慮商品價格的組合,還需要進行數學計算和邏輯推理。通過這樣的任務,教師可以全面評價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包括問題設計的獨創性、解決問題所用方法的新穎度以及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著重考查學生對所選場景的深入理解和其表現出的創造性思維。例如,教師應關注學生是否能夠提出富有想象力的問題,是否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否能夠在問題設計中展現創新思維。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教師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水平,并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此外,這一任務設計主體的變更不僅僅是為了評價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是為了激發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展現出的創新性思考。這種策略緊密貼合學生思維力深度生長的主題,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數學思維奠定了基礎。
通過改變任務的呈現形式,教師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高階思維水平,進一步推動學生思維的深度發展。例如,設計一個數學問題,教師要求學生通過角度和比例的概念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呈現形式與傳統的題目不同,它以一個生動的故事情境為背景,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解答。問題可以是這樣的:小明站在操場上,看到陽光投射在地上的影子。如果他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2 米,影子的長度是3.6 米,他能否計算出太陽的仰角是多少度?通過這個問題,學生不僅需要運用角度和比例的知識進行計算,還需要理解實際情境中數學的應用。在評價學生的解答時,教師要著重考查學生對問題的深刻理解和解決方案的合理性。例如,教師評價學生是否能正確建立數學模型,是否能準確運用角度和比例的概念,是否能清晰表達解答的思路。這樣的任務呈現形式不僅能使學生感到更有趣,更能促使學生深入地思考數學問題,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水平。通過改變任務呈現形式,教師不僅成功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還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進階。這種實際案例充分展示了如何通過任務形式的創新,有效推動學生思維力的深度生長。
以上分析舉例與策略的論述,從當前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基于學生思維力深度生長的評價策略,為建立更為全面、深度的數學教學評價體系提供了新的視角,為推動學生思維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