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蓮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小學

核心素養教育是當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核心素養視域下的英語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的需求。在小學英語教育中,單元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本單位,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夠全面評價學生的有效教學策略,以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理解核心素養概念是教育實踐中的重要一環,它涵蓋個人學習和發展過程中所具備的各種能力和素質。從理論上看,核心素養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簡單堆砌,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內涵,包括態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這些素養不受特定學科或情境的限制,而是廣泛適用所有人的一種普遍素養。此外,核心素養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需要個體在學習和教育經驗中不斷積累和提升。這種素養具有發展連續性,不同成長階段呈現不同的敏感性,因此,教育者在教學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關乎個體對未來社會環境的應對和個人社會發展任務的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養概念在中國教育領域的提出,強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它突出了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和國家認同的重要性,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調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和創新實踐的價值。總體來說,理解核心素養概念是對教育目標和方法的深刻思考,它不僅是對個體發展的關懷,更是對社會未來發展的責任擔當。教育者應當以此為指導,致力于培養具備批判性思維、自我管理和組織能力等多方面非認知性素養的學生,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和機遇。
調整課堂評價指標的必要性在于對核心素養概念的深刻理解,特別是在教育實踐中,為了與核心素養的本質保持一致,評價指標的校準顯得至關重要。首先,傳統評價往往偏重記憶和應試,而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具備更多綜合能力。因此,評價內容的調整需要更多地考慮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以及對跨文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這種調整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學生在語言學科中的整體素養。其次,傳統的考試和單一的評價方式難以全面評價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跨文化意識。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能夠更好地觀察學生在不同場景下的表現,更全面地了解其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在這一過程中,修改評價標準是關鍵一步。標準的調整應涵蓋更廣泛的能力,以確保評價體系不僅能關注知識點的掌握,還包括語言運用的靈活性、思辨的深度和廣度、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學習的自主性等方面。這樣的調整有助于構建更加全面的教育體驗,使學生在語言學科的學習中獲得綜合素養的提升。
在英語教學評價中,除了強調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外,還需要關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需要調整的教學策略。首先,協作學習可以作為調整教學策略的重要手段。協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在課堂上設置協作學習的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其次,體驗活動也是調整教學策略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體驗活動,如實地考查、角色扮演等,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情境相結合,促進學生跨文化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從而更好地推動核心素養的發展。最后,教師可以將課堂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或者設計具有現實意義的教學任務和項目,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養。
在實施單元整體教學評價活動時,評價目標指向核心素養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有助于評價的全面性。傳統的教育評價往往局限于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檢測,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將評價目標指向核心素養,則可以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等,從而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成就。其次,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評價目標僅僅是學習某一知識點或技能時,學生可能只會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忽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然而如果評價目標指向核心素養,如語言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學生則會更加注重自己綜合能力的提升,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再次,有助于教育實踐的改進。通過對學生各項核心素養的評價,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不同方面的不足,并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調整和輔導指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種以核心素養為評價目標的評價模式,不僅能夠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還能夠為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反饋,幫助他們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
評價目標不應孤立地運作,應與整體單元教學目標協同作用。這一原則的理論依據在于教育評價的終極目標是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檢測其對特定知識點的掌握。評價目標與單元教學進行更廣泛的目標協同,可以確保評價活動對實現整體學習成果的促進作用。同時,教育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科知識,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批判性思維。因此,評價目標應當與單元教學目標一致,以保證評價的全面性。例如,如果一個單元的教學整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那么評價目標應著重于考查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過程與思路,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某一概念或定義。此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評價活動的設計應緊密結合整體單元教學目標,以確保學生在評價中所展示的能力和素養是符合教育目標的。例如,如果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評價目標可以包括團隊合作項目的表現、溝通技能,以及在協同工作中展現的領導力等方面,而不僅僅是關注個體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最后,評價目標與整體單元教學目標的協同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反映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的能力。設計涵蓋實際場景和問題解決的評價活動,可以使評價目標更貼近實際需求,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的更具實用性能力。
確保評價目標可達成、可操作、可檢測是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為此,我們需從實際操作中汲取經驗。理論上,這一原則體現在評價目標的明確定義、具體可行的衡量方式和實際操作的可檢測性上。首先,確保評價目標的可達成性是基于學生實際學習水平的考量。評價目標應當明確定義,確保對學生在學習、技能或其他方面期望達到的標準有清晰的認識。這不僅有助于教師明確評價的方向,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理解期望,形成學習動力。實現這一原則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仔細分解,確保每個目標都是可達成的,不至于讓學生感到過于困難或過于簡單。其次,評價目標的可操作性要求通過具體的行為或表現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這一原則著眼于將抽象的學科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可觀察的學習表現,以便教師和學生都能清晰地發現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水平。例如,在語言學習中,一個可操作的目標是學生在口語交流中正確使用特定的語法結構或詞匯,這樣的目標更容易被觀察和衡量。最后,評價目標的可檢測性要求評價活動具備客觀性和可重復性。這一原則關注于確保評價過程是公正且能夠被驗證的,以減少主觀性的干擾。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采用標準化的評價工具、明確的評分標準、多角度的評估方法來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可靠性。
設計真實任務并實施診斷性評價的理論依據在于認識到學生在真實世界任務中的表現更能反映其實際能力,為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提供基礎。這種方法體現了評價的本質是為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僅僅是對知識點的檢驗。以六年級下冊M3模塊的教學為例。該主題為“colourful photos”,探討Daming 的周末之行。為了有效評價學生對現在進行時運用能力,教師可以設計具體的任務,如對學生進行以下評價:首先,觀察學生在圖片手勢、簡筆畫等的幫助下,能否借助自然拼讀聽、說、認、讀單詞 shine、cry、every one、fly a way 等,并在具體情境中掌握動詞現在分詞的標志后綴 “-ing”。這項任務能夠評估學生對詞匯和語法的理解,同時強調在實際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其次,觀察學生在本模塊的語境中,是否能學習并描述照片中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句型,如 The sun is shining 等。這一任務著重評估學生對句型結構的掌握和運用,強調語言在交際中的實際運用。再次,通過觀察學生在圖片、音視頻等的幫助下是否能正確理解文本內容,并借助板書嘗試復述。這個任務不僅可以關注學生對于視聽材料的理解能力,還突出考查學生的口頭表達和復述能力,進一步綜合評價學生的語言技能。最后,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擁抱大自然的積極情感。這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對于Daming 周末之行的描述,觀察學生是否能從中感受到熱愛生活的情感。情感的培養對于語言學習同樣至關重要,因為積極的情感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語言環境,提高學習動力。總體來說,在整個評價過程中,重點是將任務設計得貼近實際生活,保證任務的真實性,從而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這種基于真實任務的診斷性評價方法能夠使教育工作者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優勢和劣勢,為后續的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
以五年級下冊M3 模塊為例,探討如何高效利用作業反饋進行精準評價。該單元的主題是“人與自我”,子主題聚焦“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圍繞中西方飲食習慣的差異展開。教學評價的關鍵在于精準,這要求我們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要關注其思維品質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具體到這個單元,我們可以布置一項結合文本內容的反饋作業。例如,要求學生撰寫一篇短文,主題是比較中西方的飲食習慣,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健康飲食的理解。這樣的作業不僅涉及課堂所學詞匯、短語和句型,還能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際應用,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和語言表達能力。在進行評價時,我們首先關注的是學生對中西飲食習慣差異的理解程度,這直接反映他們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其次,評價學生在文中所表達的價值觀和健康飲食觀念,這關系學生的綜合素養。最后,從語言表達能力方面進行評價,重點關注學生在文中所使用的詞匯、短語和句型的正確性和恰當性。
發展性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教育和活動進行價值判斷,實現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共同發展目標,以此來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同時,這一原則倡導在教學中創造真實的語用情境,使學生在實際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展現語言水平,發展語言能力。通過創設豐富的語用情境,教師能夠更全面、深入地評價學生的語言技能和交際能力。以三年級下冊M1模塊為例。我們可以以課文情境為基礎,創設有趣的語用情境,使學生在實際生活場景中運用所學語言知識,達到更全面的評價目的。以第一單元的情境為例,學生學唱字母歌。為了實施發展性評價,我們可以設計了一個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的英語角的場景中運用字母歌中學到的字母,進行實際的口頭交流。教師可以扮演餐廳服務員的角色,學生則是顧客,根據菜單上的字母點餐。這樣的語用情境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體會字母的發音和應用,促使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對于第二單元,課文情境是學生在手工課上分發彩紙。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類似的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的手工課場景中進行交際。每位學生有一個彩紙盒,他們需要根據同學的喜好用英語進行詢問,并分發相應顏色的彩紙。這個活動,不僅能夠評價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還能夠考查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評價學生的表現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實際語用情境中的表達是否流暢、準確。同時關注學生是否能夠靈活運用所學語言知識,以及在交際過程中是否能夠適應不同的語境。這樣的評價不僅注重學生的語言水平,更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和運用。